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2005年上半年印尼出口美国虾类增加2005年第一季度,美国共进口14405吨的印尼虾类产品,印尼取代中国大陆成为美国第二大虾类产品供应国。尽管受反倾销税的影响,泰国在2005年1月至4月间仍以39128吨的出口量,为美国最主要的虾类供应国。  相似文献   

2.
单冻重合蝴蝶虾(FROZENBUTTERFLY:TAILONSHRIMPI.Q.F.)主要出口美国,是供餐饮馆专用的虾类精加工产品,其原料和卫生要求都非常严格,同时,美国作为虾类主要的进口国,对虾类进口的质量和卫生管理办法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为防止不合格虾的进口,美国于1  相似文献   

3.
国际     
<正>孟加拉国虾出口商从欧洲市场获益8月13日,孟加拉国虾类产品对美国的出口收益从2008~2009财年的1.1亿美元下滑至去年财年的5,500万美元,而对欧洲地区的出口却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2013~2014财年孟加拉国虾出口总额6.38亿美元,超过上一财年的5.43亿美元。在亚洲区域,中国、越南、泰国、印尼和印度都是孟加拉国虾出口的主要竞争对手,但因EMS疾病及其  相似文献   

4.
舒扬 《海洋渔业》1988,10(3):138-139
据美国海洋渔业署声称,到1990年世界养虾的产量可达47.5万吨,约占全球虾类产量的25%。主要产虾国是中国,厄瓜多尔、中国台湾省、印尼、菲律宾和印度。  相似文献   

5.
刘左安 《海洋渔业》1985,7(2):87-87
<正> 墨西哥的虾类养殖在拉丁美洲是最有潜力的国家之一,国内的捕虾业在拉丁美洲仅次于巴西居第二位。其捕获的虾类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1982年输出的虾类超过36,000吨,其价值接近3.75亿美元。而养虾业的发展则意味着将进一步增加墨西哥虾类产量和出口换汇。  相似文献   

6.
印尼是世界养殖虾大国之一,现下其养殖虾的生产量仅次于泰国居世界第2位。养虾业是印尼的主要渔业之一,也是出口创汇的主要渔业之一。印尼养殖的虾类.主要为个体大、经济价值高的对虾类,其中主要的有班节对虾、墨吉对虾和周氏新对虾、刀额新对虾等。例如,1997年印尼养殖虾的产量为16.7万t,其中斑节对虾的为9.6万t(占58%),墨吉对虾的为3.1万t(占18%),新对虾属的为4.0万t(占24%)。  相似文献   

7.
国外信息     
<正> 日本历年虾类输入量日本从1961年开始对进口虾放宽政策后,虾的输入量逐年增加,到1979年达到15.7万吨,为1963年的13倍。1970年以前,主要输入国为中国和墨西哥。1971年起印度和印尼成为主要输入国,1971年起印度和印尼成为主要输入国,1979年时,这两国的输入量为日本总进口量的43%。这又与她们各自的虾类产量有关。1979年印度虾量182,664吨,占世界首位,印尼产虾160,169吨,占世界第二位,美国产虾152,389吨占世  相似文献   

8.
<正>据越南水产加工与出口协会的数据显示,越南对韩国虾类出口保持较高增长势头。截至2017年9月15日,越南对韩国虾类出口额达2.432亿美元,同比增长29.8%。韩国目前成为越南虾类第五大出口市场,仅次于欧盟、日本、中国和美国。韩国同时也成为越南白对虾第三大销售市场。在10年(2007-2017年)内,越南对韩国虾类出口实现正增长,逐年增加。韩国是越南虾类的稳定出口市场。在《越韩自由贸易协定》生  相似文献   

9.
动态7则     
1、2005年泰国虾类出口量可望上升 泰国最大肉品出口公司负责人表示,在欧盟将泰国重新纳入普遍优惠关税制度后,2005年泰国虾类出口量可望增加。泰国虾类公会副会长表示,泰国虾类产品于2005年可望增长至40万吨。由于美国及欧盟降低泰国虾类进口关税,有利于泰国虾类出口。目前对美出口量占泰国虾类出口总量50%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世界出口虾类的三分之二是在日本和美国销售的。日本虾类消耗量的四分之三是靠进口的,其中60%以上的虾类是来自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泰国、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在以往五年中,其消耗量基本上没什么大的变化。在日本,虾类曾一度被看作是一种奢侈的食品,而近几年来虾类已几乎成为常规的食品。日本所有四分之三的虾类消费是不包括家庭食用的,而主要是供“寿司”(一种混有紫菜、鱼虾肉的饭卷)食品店、饭店等消费,而现在以诸如  相似文献   

11.
美国是全球进口虾类的超级大国。2000年美国进口的虾类(包括对虾和虾仁等)突破30万t大关超过日本跃居为世界首位后,2003年又突破50万t大关,2006年增至59万t,创历史最高记录后,2007年略减至55.7万t,同比减少5.7%,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首次减少,究其原因,主要与近两年来美元的贬值有关,与某些国家向美国出口的虾类有所减少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科学养鱼》2002,(12):18-18
今年10月8日,美国众议院讨论了一份虾类进口资金公平条例,条例呼吁美国禁止对包括泰国、中国、厄瓜多尔、越南、巴西、印度和印度尼西亚7个虾类生产国以财政资助,直到这些国家同意连续3个月,把其每月出口到美国的虾类控制在3百万磅之内。在近3年内,美国对这7个国家的资助超过了160亿美元。条例还提出,由于他们认为这些国家应对虾类在美国的倾销负责任,因此,也反对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的渠道对这些国家进行资助。另外,他们还提出对国内的捕虾规定进行放宽。据条例说,今年1~6月,这7个国家的供给占美…  相似文献   

13.
印尼养虾     
<正> 1988年印尼养殖虾总产量计82500吨,主要之养殖区集中在苏拉威西,另外有苏门答腊、爪哇及巴里岛。印尼之养虾区有5万公顷,其中60%是粗放,200%半集约,10%集约。而1988年捕获海洋虾则为139700吨,全年内销之虾类包括捕捞及养殖的共108000吨,但养殖虾可说是100%外销的,1988年外销56552吨,集中于日本,约占71%。对日本而言,印尼是最大之供应商,在1989年1~8月共出口32039吨,而1988年外销是24314吨。  相似文献   

14.
印尼的水产品出口主要依赖于日本市场,但他们亦不失时机地开拓国际新市场,如美国的虾市场。印尼对白虾出口量约占其总产量的75%,前两年鲜金枪鱼平均每天出口40吨,在今后四年内将计划出日每天100吨,约达日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的水产品消费中 ,有 45 %以上是靠进口 ,而在这些进口产品中 ,多数为养殖产品。虾类、鲶鱼、鲑鳟鱼、罗非鱼和头足类都是美国人比较偏爱的水产品。 2 0 0 1年美国虾类总进口量达 880 0 0万磅 ,大西洋鲑进口量为360 0 0万磅 ,罗非鱼进口量则为 1 2 5 0 0万磅。这些产品基本上都是养殖产品。美国是我国水产品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2 0 0 0年 ,我国与美国的水产品贸易额为 6.5亿美元。美国同时也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 ,2 0 0 0年出口额达到了 4.4亿美元 ,主要品种是冻鱼片、加工制作的对虾、小虾、淡水小龙虾虾仁、蟹和鱿鱼等。业内…  相似文献   

16.
1986年6月,美国大豆协会副会长,M.秋山氏,在日本饲料协会的讨论会上宣称: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虾类养殖;特别是斑节对虾的养殖,之所以振兴,并取到惊人的成功。主要是重视虾类出口的重要性,不断扩大投资,发展迅速。而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使用廉价的配合饲料,把  相似文献   

17.
今年前5个月,美国虾类进口总值已超过10亿美元。据美国海洋渔业局统计资料显示,在带壳虾类进口量增长20%的情况下,冷冻带壳虾类的进口量已占前5个月进口额半数以上,成为主要进口虾类。在冷冻带壳虾类中,价格最高的带壳虾类分别为:每公斤少于15尾的带壳虾类,其进口量为2170万磅,进口值为美金12960万元;每公斤超过70尾的带壳虾类,其进口量为1970万磅,进口值为4420万美元;每公斤51尾~60尾的带壳虾类的进口量为1760万磅,进口值为4670万美元。去壳虾类为次要进口虾类,其总进口量为920…  相似文献   

18.
《科学养鱼》2002,(10):18-18
2002年上半年全球虾市场主要是朝着有机产品的方向发展,这里考虑到药物残余和虾市场价格下降的问题。随着加拿大和美国在亚洲虾的抽样检测中出现问题,氯霉素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1年下半年,自从欧盟公布了药物残余的可接受程度为零后,亚洲的供应商把产品都转向了美国市场,给美国市场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导致美国市场虾类价格的一路狂跌。价格的下降也刺激了美国的虾消费,第一个季度美国的虾类消费量增长了17%,这也预示着2002年全年美国市场虾类产品的消费前景。日本在今年4个月的虾类进口量显著上升,进口…  相似文献   

19.
8月16日印度尼西亚媒体报道,8月15日印尼金枪鱼协会国际委员会的拉铁托雅(译音)委员长已明确地表明,随着美国对印尼进口金枪鱼类的安全卫生检查的加强,预测印尼向美国市场出口的金枪鱼类将面临困难。  相似文献   

20.
失去最大出口市场——美国后的中国虾类企业并没有象原先想象的那样“陷入绝境”。由于欧盟对中国动物源性产品的解禁,很多企业认为有了希望,准备在欧洲市场大展手脚。然而,令这些企业始料未及的是,欧盟和美国今年将对进口水产品实施“可追溯标签制度”和“原产地标签制度”,这使中国虾企的出口前景再度被蒙上浓重阴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