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此石产于安康的汉江,是笔在一处江心洲上所拾得。记得那是一九九六年之夏,觅得此石时心中非常欣喜,一天的辛苦劳累全忘记了,因为我得到了天公馈赠的一方极有韵味的奇石——《梅花香自苦寒来》。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奇石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藏石、品石的热潮,如火如荼,席卷神州大地。为了全面反映和展示全国各地石友近年来的赏石成果,花木盆景杂志社发起并编辑了《中华奇石精品》大型画册,共刊登奇石图片800余帧,这是从全国各地近两万件来稿中精选出  相似文献   

3.
革命老区百色,人杰地灵。右江起义闻名于世。一方水土也养出一方亮丽的奇石精品。这块赏石《右江叠翠》在当地被称之为“白硅”,色彩艳丽,层次分明,恰如一幅浓缩的山水画卷。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块天然的“九龙璧石”。乍看之下,俨然是一个龇牙张目、兴风狂啸的老虎头颅。作为象形奇石,已属绝品。而更妙之处则在于猛虎的天灵盖之上,竟然隐伏着一张尖嘴猴腮、眸子闪烁、神情诡谲的狐狸脸谱。  相似文献   

5.
《云之上》     
婺源是一幅趣味盎然的山水风光画。踏进婺源,山青水秀,松竹连绵,田园秀色,风光无限。就连河里的石头也长着美丽的图案。这不,笔在江湾河畔就觅得许多奇石,其中一方心爱的精品,由于石质好,图案格外突出,故把它命名为“云之上”。  相似文献   

6.
方攸注 《花木盆景》2003,(11):44-45
《长恨歌》是一块天然的双人画像奇石。石种为花岗片麻岩,高41cm,宽25cm,背景主凋近于墨绿、灰、青等冷色的细密纹理(若恍惚的群山)构成沉重、凄厉的气氛。纹中色品块尤如画师用简约、精炼、酣畅淋漓的笔墨勾勒出具有古典美的动人人物形象.一男一女、体态修长、匀称,姿  相似文献   

7.
《卧牛》     
这是一件由天然的造型石和天然的画面石巧妙结合而成的“完美的卧牛”石晶,奇石的整个外形像只卧地的耕牛。从形体上看这只耕牛确没有“牛头”。奇妙的是这个所缺的“牛头”部位.则由石中淡黄褐色的石脉,简洁而形象的勾绘出来.使整个石块形成一头“牛”。这是一件神形兼备.形、  相似文献   

8.
武陵石选载     
长期以来,人们在建筑、盆景、园林、摄影、雕塑、工艺美术等等领域里,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黄金律”,我想,如今,石友们,在为奇石配座时,也可用用这个原理处理一下“石”与“座”的高矮比例关系,使作品更能令人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9.
龙年赏龙石     
早就听说“甘洛出怪石,甘洛出奇人,奇人藏怪石”。我的石友倪国平先生出身中医世家,本人医术在川西也十分有名气,退休后喜玩怪石,所藏怪石珍品上百方。今见倪先生收藏的一方怪石《永恒的期盼》,方知四川甘洛县人奇石怪名不虚传。  相似文献   

10.
红之 《花木盆景》2008,(1):57-57
著名赏石理论家李清斋先生的新著《石道漫步》,是一本关于“奇石美学与奇石文化”的论文集,其中大多数文章在我刊发表过,由此而得到国内外石友的关注与关爱,经过作者的补充与修改,于2007年11月由武汉出版社汇编成集。  相似文献   

11.
去年12月,在武汉东湖举办的“99’湖北省盆景奇石展览”荆门馆,我看到了郑绪芒先生创作的一盆大型树石盆景《风景这边独好》(见封面)。借助于标牌的提醒,我才记起——去年4月在荆门召开的“第五届华中地区盆景学术讨论会上,我曾拍摄过它的前身(见图一),当时只完成了右侧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12.
龙,是中华的图腾、国人崇仰的天灵、吉祥的神。中华民族世称龙的传人,龙的身影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处不在。自从爱上赏石,并有幸得到龙石,使我倍感幸运。  相似文献   

13.
更正启事     
说起奇石的展览会,我们要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7年笔者在北京参加了一个关于自然艺术的学术研讨会,会上有人提出奇石赏玩的话题,并建议举行奇石专题展。为此,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对奇石的观赏及美学价值作了专门的评述。90年代初,北京举办了首届中国赏石展览会,成为日后全国各地奇石展览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4.
郭建斌 《花木盆景》2004,(11):13-13
由花木盆景杂志组稿、编辑的大型画册《中华奇石精品》近日已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收录了全国各地600余石友珍藏的800余幅精品石石照。基本涵盖了全国所有石种。是目前国内收录奇石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奇石画册之一。  相似文献   

15.
吴强 《花木盆景》2005,(8):30-31
1999年春天我从好友那里购得侧柏树桩几十棵,其中一棵当时看上去很不起眼的毛桩,运回家后,它树干插直,在树士中央分为二干,但又相互对应;下面根盘抓地有力,有很强的稳定性,根基下粗上细,干身有很大的起伏变化,整体有一种挺拔向上的姿态。  相似文献   

16.
陈仁樑 《花木盆景》2004,(12):32-34
人是万物之灵,我们至今拥有的所有奇迹,没有一样不是人类创造的,“奇石”也不例外。在人类产生以前,地球上就有了岩石,然而在岩石中的部分石头被称为“奇石”者,是在人类产生之后。奇石一旦被发现、挖掘出来,它又成为激发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人类发现奇石,奇石又可以促进人类进步,这就是奇石和人类发展的辩证关系。人和物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秋色》     
陈可 《花木盆景》2000,(7):34-34
迷朦的山垄,碧蓝的大河,几棵清癯的老树怀旧地站在河岸上;而河滩的水面上,不时有小树梢露出;近处浓密的小树林,则不知又在营造什么美丽的故事……好多人欣赏这幅秋意醉人的《秋色》时,还以为是哪位名家的手笔。其实,这是一片石板上面的天然图案——国画石。  相似文献   

18.
龙年赏龙石     
《巨龙腾飞》石;《中华龙》;赏《中华神龙》奇石;  相似文献   

19.
我与十堰市奇石协会副会长徐明星先生同在该市茅箭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耳濡目染,我也跟着玩起了奇石。  相似文献   

20.
藏石心语     
陈少华 《花木盆景》2004,(11):49-49
名画家把大干世界融在作品中,大自然把岁月沧桑记录在奇石上,大自然创作一个作品至少需要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每看到奇石那样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我被深深震撼了,我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惊叹大自然的奇思妙想。我觉得,收藏奇石就是在收藏大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