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类作物学报》2015,35(12):1-3
<正>2015年11月18-21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中国作物学会小麦产业委员会、河南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河南科技学院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七届全国小麦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开幕式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教授主持,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院士做重要讲话,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张新友研究员致欢迎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澳大利亚面包研究所和利马格兰产业集团联合举办的"国际小麦品质学术研讨会"于2 0 0 4年5月底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2 0多个国家以及国内的共约1 4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内容包括全球小麦产业现状与趋势、新技术与新产品、加工品质的遗传和谷物化学基础及品种改良等,以品质分子改良为主题的小麦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尚属首次。这次学术研讨会反映了国际小麦品质改良的三大发展趋势:第一,改良加工品质、为消…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小麦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1月12~14日在陕西杨凌召开。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100多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300多名小麦科研人员参加了会议。李振声院士等40多位代表做了大会发言,围绕小麦超高产育种与栽培、杂种优势利用、抗病与抗逆育种、品质改良、生物技术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会议表现为两大特点:一是讨论热烈,充满了协作与团结的气氛;二是学术水平高,较5年前的第四届研讨会有了明显提高。通过这次学…  相似文献   

4.
《麦类作物学报》2001,21(3):98-9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以后简称“我校”)成立后 ,原西农校区、农科院校区和植物所校区从事小麦育种的优秀人才和研究机构都被集中到了整合成立的农学院 ,使我校小麦育种研究工作的整体实力空前加强。在人才梯队方面 ,农学院不仅拥有一批为我国小麦育种作出过突出贡献的老专家 ,而且拥有一大批锋芒初露、风华正茂的中青年专家 ;在研究条件方面 ,农学院设有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陕西省小麦遗传育种工程重点实验室、杨凌生物技术育种中心、陕西省小麦遗传与改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国内一流的研究机构 ,拥有…  相似文献   

5.
"庄巧生小麦奖励基金"是经庄巧生院士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设立的一项名誉性奖励基金。其宗旨是面向全国,奖励在小麦育种相关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以推动全国小麦育种和生产的持续发展。该奖候选人的基本条件为:在小麦育种密切相关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重点考虑省地级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人员,其研究  相似文献   

6.
扬麦16号原名扬麦00-126,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扬州分中心用"扬91F138"和"扬90-30"杂交,育成的高产抗病中筋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7.
综述常规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远缘杂交育种以及分子设计育种等技术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小麦育种及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大豆科学》2012,(1):1
农业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是在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基础上拓展的,依托单位为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王绶教授在金陵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科学大豆育种计划,以后中央大学金善宝教授,金陵大学马育华、王金陵教授相继发展了大豆遗传育种研究。现由盖钧镒院士任主任,有专职研究人员26人,其中教授14人,常年流  相似文献   

9.
《麦类作物学报》2004,24(2):14-14
《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由庄巧生院士主编,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和华夏英才基金共同资助,中国农业出版社2 0 0 3年9月首版,定价1 55.0元。该书从亲本取才、组合选配和遗传资源利用的角度,按我国小麦区划分十大麦区阐明我国小麦品种改良事业发展的历程、育成品种的生产利用及演变情况和品种系谱的组成与发展变化,并对我国小麦育种工作的主旋律即三大病害(条锈、赤霉病、白粉)的抗病育种、品种产量潜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加工品质的改良这三大领域作了专题综述,还在绪论中概括分析了1 94 9~2 0 0 0年我国小麦生产的发展、改良品…  相似文献   

10.
小麦籽粒硬度是当前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对小麦的制粉品质有重要影响,是小麦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从小麦籽粒硬度测定方法、籽粒硬度与胚乳结构的关系、籽粒硬度对面粉品质和面制品品质的影响、籽粒硬度的遗传规律、品种与环境对籽粒硬度的影响、籽粒硬度育种改良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为小麦育种中籽粒硬度的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第六届全国小麦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3月29-31日在江苏扬州召开,<麦类作物学报>借此契机于30日晚在扬州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编委扩大会议,会议主要议题是: (1)编辑部汇报近两年工作进展和存在问题; (2)研讨<麦类作物学报>未来编辑出版策略.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小麦品质改良的主攻目标及途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内外小麦品质改良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小麦遗传资源的品质水平和目前推广品种的品质状况,提出我国小麦品质改良应以烘烤品质为主攻目标,兼顾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籽粒硬度,而高赖氨酸育种潜力不大.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良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小麦品质改良的主攻目标及途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国内外小麦品质改良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小麦遗传资源的品种水平和目前推广品种的品质状况,提出我国小麦品质改良应以烘烤品质主主攻目标,兼顾籽粒蛋白含量和籽粒硬度,而高赖氨酸育种潜力不在。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良途径。  相似文献   

14.
wx基因缺失遗传效应在强筋小麦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x基因缺失效应是小麦淀粉特性改良的遗传基础,可用于强筋小麦淀粉特性改良.本文对wx基因缺失效应在强筋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利用进行了探讨,为面包面条兼用型强筋小麦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小麦大穗种质创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种质资源是进行遗传育种研究的重要基础,小麦大穗材料是培育大穗型品种、实现超高产育种的重要资源。本文综述了小麦大穗种质的创新途径和遗传研究进展,并针对大穗种质存在问题以及改良的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为了整体提高我国糖料育种水平,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农业部批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于1998年10月开始筹建国家糖料改良中心。筹建工作已按计划顺利进行。根据“国家糖料改良中心边建设边开展工作”的原则,主办单位于2001年1月14日召开了国家糖料改良中心理事会筹备会议。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杨炎生研究员、新疆农科院经作所王燕飞研究员和广西农科院甘蔗研究所所长谭裕模副研究员等国内知名糖料专家出席会议。会议由农业部种植业司周普国处长主持,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陈连江所长和项目筹建小组…  相似文献   

17.
《大豆科学》2011,(6):882
农业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是在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基础上拓展的,依托单位为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王绶教授在金陵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科学大豆育种计划,以后中央大学金善宝教授,金陵大学马育华、王金陵教授相继发展了大豆遗传育种研究。现由盖钧镒院士任主任,有专职研究人员26人,其中教授14人,常年流动研究人员100多人。实验室在全国大豆主要生态区设有4个区域性(专业性)重点实验室、6个农业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豆产量生物学与遗传育  相似文献   

18.
小麦水分高效利用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缺水是引起全球作物减产的主要自然灾害。小麦水分高效利用遗传改良是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对小麦水分高效利用分子标记、功能基因克隆鉴定、转基因、分子设计育种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小麦中已经鉴定出A组染色体上存在控制水分利用效率的QTL;开发出与TaSAP1等基因紧密连锁的功能标记;克隆了转录因子基因TaWRKY并对其抗旱抗逆功能进行了鉴定;转HVA1和DREB等基因的小麦可以明显提高水分高效利用能力;利用水旱地品种进行轮回杂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进行了小麦水分高效利用分子设计育种初探。以上研究进展为小麦水分高效利用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论小麦品质及其改良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小麦品质的含义及其测定指标和方法,提出了改良和提高小麦品质的遗传育种、生态适宜区域化种植和栽培施肥途径,对我国优质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是1998年农业部批准成立建设的国家级玉米科学研究中心,中心依托于中国农业大学。下设品质改良、分子遗传、转基因、资源与育种、信息学5个实验室以及海南、昌平2个试验站,其任务是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创新玉米种质,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提高全国玉米科学研究水平。中心现有工作人员2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9人。研究方向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的主要科学研究方向:种质资源改良与创新,基因工程与应用,分子育种技术与应用,玉米功能基因组研究以及新品种选育与利用。近年来,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持、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