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北疆高产棉田棉纤维作为研究对象,引入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对三个打顶次数不同的处理的棉花群体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生态位适宜度来评价棉纤维品质是切实可行的,三个打顶处理中7月10日和7月25日打顶棉株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均为中部最高,并且随着棉花群体打顶次数的增加,其下部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较上部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与一次打顶相比较,其二、三次打顶棉株上、下部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均升高。二、三次打顶处理中的6月25日打顶棉株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最大值所在部位上移至棉株上部。  相似文献   

2.
以北疆高产棉田棉纤维作为研究对象,引入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对三个打原次数不同的处理的棉花群体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生态位适宜度来评价棉纤维品质是切实可行的,三个打顶处理中7月10日和7月25日打顶棉株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均为中部最高,并且随着棉花群体打顸次数的增加,其下部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较上部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与一次打顶相比较,其二、三次打顶棉株上、下部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均升高.二、三次打顶处理中的6月25日打顶棉株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最大值所在部位上移至棉株上部.  相似文献   

3.
 以北疆高产棉花纤维品质形成为研究对象,引入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对与棉纤维品质形成发育相关的7个生态因子进行生态位适宜度测算,对比实际收获棉纤维品质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北疆高产田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值第3~6果枝较高,第1~2、第7~8、第9~10果枝相继下降。影响棉纤维发育的生态因子的生态位适宜度值(Fi)与棉花纤维品质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不同果枝节位棉纤维品质的生态位适宜度值对棉花纤维品质具有较好的预测性,生态位适宜度分析法可以作为指导棉花生长调控、建立高产高效棉花群体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木薯品种生长后期衰老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研究了5个木薯品种生长后期,叶片过氧化物酶 (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AD)含量随叶片衰老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0月份木薯膨大期各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略有不同,11月份随着木薯不断成熟各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木薯的不断衰老呈下降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在木薯膨大期呈上升趋势并随着木薯的成熟逐渐下降。各衰老指标综合比较,5个品种抗衰老能力次序为:GR891>巴西种>SC124 >南洋红>GR911。  相似文献   

5.
打顶是棉花整枝工作的中心环节,打顶效果的关键在于时间和方法.打顶过早,上部果枝长势强,使棉株形成伞状,田间阴蔽加重,通风透光不良,烂铃增加,赘芽丛生,增加整枝用工;打顶过晚,无效花蕾增多,吐絮成熟推迟,导致棉花产量和品质降低.适时打顶可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控制主茎节间距和果枝长度,调整株型结构,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提高结铃率,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不同化学打顶剂组合对高产棉花新品种塔河 2 号的打顶效果,为其高产栽培筛选出最适宜的化学打顶剂。试验将 7 个不同化学打顶剂组合分别在 7 月 4 日和 7 月 10 日分 2 次进行叶面喷施,并以人工打顶作为对照组(CK),成熟期对塔河 2 号的产量构成和纤维品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5 处理(缩节胺 75g/hm2+ 塑控 75g/hm2,塑控 150g/hm2)、T7 处理(缩节胺 75g/hm2+ 矮壮素 30g/hm2,矮壮素 150g/hm2)株高降低,T1 处理(缩节胺 75g/hm2,向铃转 150mL/hm2)、T2 处理(缩节胺 75g/hm2,塑控 150g/hm2)、T3 处理(缩节胺 75g/hm2,矮壮素 150g/hm 2)、T4 处理(缩节胺 75g/hm2+ 向铃转 75mL/hm2,向铃转 150mL/hm2)、T6 处理(缩节胺 75g/hm2+ 矮壮素 15g/hm2,矮壮素 150g/hm2)株高增加;化学打顶后衣分增加1.21%~9.53%,籽棉产量增加 7.69%~21.92%;籽棉产量的增加主要是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共同增加的结果;增产最显著的 T2 处理(缩节胺 75g/hm2,塑控 150g/hm2)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较 CK 分别增加 7.94%、23.08% 和 6.03%,但品质等级由 B 下降为 C;T4 处理(缩节胺 75g/hm2+ 向铃转 75mL/hm2,向铃转 150mL/hm2)品质等级不下降,且籽棉产量增加相对较高(15.85%)。综合来看,T4 处理(缩节胺 75g/hm2+ 向铃转 75mL/hm2,向铃转 150mL/hm2)可作为塔河 2 号目前最适化学打顶剂组合进行大田应用。  相似文献   

7.
棉纤维主要品质性状的气象生态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1994—1995年在陕西杨陵和山东的鄄城、泰安、东营以及2001—2002年在长江流域棉花品种试验区域进行的试验资料,在不考虑土壤、栽培调控等因素的前提下,确定棉花铃期日均最低温、日均最高温和相对湿度、夜均温和日均降水量分别是影响棉纤维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的关键气象因子,并建立了基于铃期关键气象因子对棉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麦克隆值的气象生态模型。上述模型既强调了遗传性对棉纤维品质性状的决定作用,也体现了气象生态因子的作用。棉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麦克隆值气象生态模型RMSE分别为0.985 mm、1.003 cN·tex-1和0.233,模拟值与观测值1:1直方图吻合度好,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8.
化学打顶对南疆棉花农艺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以陆地棉品种中棉所49号为材料,于2008 -2010年在新疆阿克苏市开展了化学打顶和人工打顶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2种打顶方式下棉花农艺性状、冠层特征、棉铃空间分布、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的异同点.结果表明,化学打顶后棉株高于人工打顶,但株宽、果枝长及叶枝长显著低于人工打顶,因而株型更紧凑、见絮期冠层透光性好.化学打顶棉...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棉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随温度降低纤维伸长最大值降低,伸长期延长;夜间温度对纤维伸长的影响大于日均温。纤维断裂比强度随铃龄增大而升高;相同铃龄随温度下降断裂比强度降低。随纤维发育,纤维成熟度升高;随温度降低,成熟度随铃龄增大增幅降低,相同铃龄随温度下降成熟度值呈下降趋势。细度随纤维发育逐渐减小,全铃期夜均温16.7℃和≥15℃有效积温1142.9℃是细度变化临界点,低于该温度时细度随纤维发育降低缓慢;相同铃龄随温度下降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区域分布特征与生态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研究黄河流域试验环境与参试品种品质性状互作模式。【方法】选用2005―2014年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组19个试验点,作为试验环境;运用GGE模型绘制双标图,结合纤维品质性状选择对适宜的生态区划分进行探讨,并基于GGE双标图对纺纱均匀性指数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1)纤维的纺纱均匀性指数与纤维的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长度整齐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断裂伸长率、反射率表现为正相关但不显著,与马克隆值显示为负相关但不显著。(2)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性状在19个生态试点的表现可划分为3个特征明显的纤维品质生态区。第Ⅰ生态区包括江苏泗阳、响水,安徽灵璧,河南新乡和商丘,其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纺纱均匀性指数都显著高于其余生态区,长度整齐度指数显著高于第Ⅲ生态区,且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协调较好,都达到了国家棉花品种审定的Ⅱ型标准,为"优质纤维生态区"。第Ⅱ生态区包括陕西大荔,河南西华,山东宁津,河北石家庄和故城,其马克隆值较高,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表现一般,纺纱均匀性指数表现最差,为"普通纤维生态区"。第Ⅲ生态区包括陕西杨凌,山西运城,河南安阳,河北邯郸、沧州,天津宁河,山东惠民、金乡和临清,其马克隆值最低,其余性状表现中等,为"低马克隆值生态区"。【结论】本研究明确了黄河流域棉区棉花纤维品质生态区的划分,可为黄河流域广适性棉花品种的选育、生态区划分和理想试验环境选择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化学封顶技术在辽河流域棉区的应用可行性和配套技术,2015-2020年,在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进行比较试验。选用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长调节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提供的化学封顶剂(简称封顶剂),设置7月12日(T1)和7月17日(T2)2个封顶时间,750、1125和1500mL/hm2 3个封顶剂用量,同时设120g/hm2高浓度甲哌鎓(DPC)处理,以不打顶为对照,以人工打顶和打大顶为副对照。结果表明,化学封顶处理能够有效控制植株长势,使株型更加紧凑,构造合理冠层结构;处理时间越早,控长效果越好。不同浓度药剂处理的效果也有差别,但差异不显著。不同化学封顶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程度不同,各处理之间纤维品质差异不显著。结论认为,化学封顶剂的种类、喷施时间和用量都会影响封顶效果,辽河流域棉区建议在7月17日左右进行化学封顶处理,封顶剂浓度以1125mL/hm2为宜。  相似文献   

12.
棉纤维品质指标形成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棉纤维品质形成的准确模拟对构建棉花生长模拟系统及优质高产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棉铃发育的生理生态过程为基础,采用生理发育时间作为定量发育进程的尺度,通过量化品种效应及水分、日均温和日温差等生态因子对棉纤维品质指标形成的影响,构建了预测棉纤维伸长、比强度增加和纤维素积累的模拟模型。利用不同生态点不同日均温和日温差条件以及不同水分处理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纤维素含量模拟值与观测值之间的根均方差(RMSE)分别为1.15 mm,1.03 cN·tex-1和4.37%,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生态点对棉株纤维品质综合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农业系统工程学 (agriculturalengineeringsystematics)等原理对不同生态点棉株纤维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 ,其结果表明 :纤维品质中以麦克隆值的变异系数最大 ,且在不同生态点纤维品质优劣的大小顺序为C >A >E >D >B >F ;据关联分析表明 ,纤维长度与产量的变化势态接近 ,其次是比强度与整齐度 ,而麦克隆值、气纱品质与产量的变化势态较远 ,而且整齐度是制约纤维长度、比强度的主导因素 ;纤维长度是制约整齐度、气纱品质的主导因素 ,而气纱品质是制约麦克隆值的主导因素 ;据主成分分析表明 ,在不同生态点环境条件下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三者的信息量占总信息量的 82 2 4 17% ,而纤维长度、麦克隆值、比强度三者的信息量仅占总信息量的 6 6 884 9%。  相似文献   

14.
利用转角蛋白基因改良棉纤维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兔毛角蛋白基因导入到SGK321双价抗虫棉中进行纤维品质的改良,对转化后代进行GUS基因及PCR检测,并经过3a的南繁北育,确定有3个阳性株系的棉纤维品质得到改良,长度当年较对照增加3.3mm,虽然年度间有一定的波动性,但后代继续保持长纤维特性,比强度当年增高的最多达6.0cN/tex,在后代的选择中,增高幅度在下降,到第三年的6世代,只比对照SGK321高2.1cN/tex。  相似文献   

15.
中国棉花纤维品质地域和年份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2001—2005年农业部对13个主产棉省主栽品种抽查样品的测试结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十五”期间中国棉花纤维的长度、整齐度、比强度、马克隆值等8项品质指标的分布情况,并运用STATA统计分析系统分析了各品质指标之间的关系。“十五”期间,中国生产领域的棉花纤维长度主要分布在28~29mm,整齐度指数主要分布在82%~84%,断裂比强度主要分布在27~29cN.tex-1,马克隆值主要分布在4.0~5.0,可以满足纺织工业纺中、低档棉纱的要求。各纤维品质指标在年度间有波动。按生态区划分,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纤维在长度、整齐度、比强度等指标上优于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但马克隆值偏高,色泽特征差,品级较低。黄河流域棉区的棉花纤维在长度、整齐度、比强度、马克隆值、色泽特征等方面处于其它两个棉区之间。西北内陆棉区的马克隆值和色泽特征最好,品级较高。统计分析表明,长度与比强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7156,呈高度正相关;整齐度指数与比强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5300,呈中度正相关;纺纱均匀性指数与长度、整齐度、比强度均呈高度正相关。与国际乌斯特公报进行比较,中国“十五”期间棉花纤维综合品质达到国际中等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地区推荐棉花品种“Z1112”和“中棉641”为试验材料,设置一膜六行(10cm+66cm+10cm+66cm+10cm)、一膜四行(76cm+10cm+76cm)和一膜三行(76cm+76cm)3种株行距配置模式,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模式对棉花成铃特性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棉花品种下,一膜三行和一膜四行配置模式的伏前桃多于一膜六行,而伏桃与内围铃则表现为一膜六行多于一膜四行和一膜三行。3种株行距配置模式下均表现为下部铃>中部铃>上部铃,中部铃和下部铃表现为一膜六行的单位面积铃数显著高于一膜三行,但与一膜四行间差异不显著。一膜三行株行距配置模式较其他两种配置模式更有利于棉花脱叶和吐絮,但不同行距配置模式对棉花产量、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马克隆值和伸长率均无显著影响,对断裂比强度和短纤维指数有一定影响。综合比较来看,一膜三行配置模式具有充足的行距空间,可充分发挥个体与群体的生产潜能,显著提高棉花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同时具有较优的脱叶吐絮效果和棉纤维品质,因此,一膜三行株行距配置模式适宜在该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棉花纤维品质现状分析及品质区划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湖北省“九五”以来育成的16个棉花品种的纤维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棉花纤维长度较好,比强度偏低,马克隆值偏高。湖北省生产的原棉品质居全国中上等水平,纤维色特征相比较差。在分析湖北省三大棉区的纤维品质特征基础上,提出将鄂东、鄂北、江汉平原棉区分别建成中长绒、中短绒和中绒三种类型原棉生产基地。对如何提高湖北省原棉质量,从改良棉花遗传品质、提高生产品质、实施品质区划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以棕絮1号、新彩棉1号、陇绿棉2号、绿1-4560和普通白色棉对照品种鲁棉研28为试验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纤维品质与超分子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旨在探寻彩色棉纤维品质差的原因。结果表明,各供试品种的最终棉纤维长度、3.2mm隔距比强度、成熟度及马克隆值均表现为白色棉鲁棉研28棕色棉棕絮1号和新彩棉1号绿色棉陇绿棉2号和绿1-4560;相应的横向晶粒尺寸均随纤维发育进程不断增大,取向参数逐渐减小(优化),但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与白色棉鲁棉研28相比,棕色棉棕絮1号和新彩棉1号纤维的横向晶粒尺寸初始值低,日增幅偏大,终止值略低;取向参数初始值低,日变幅小,终止值偏高;绿色棉陇绿棉2号和绿1-4560纤维的横向晶粒尺寸初始值低,日增幅小,终止值偏低;取向参数初始值高,日变幅小,终止值高。相关分析显示,彩色棉纤维的横向晶粒尺寸与3.2mm隔距比强度密切相关(r=0.89621*),ψ角和φ角与3.2mm隔距比强度、成熟度、马克隆值呈显著负相关(r=-0.93816*~-0.90233*),α角与纤维长度极显著负相关(r=-0.97314**)。表明彩色棉纤维品质差与纤维发育过程中横向晶粒尺寸初始值和终止值低及取向参数终止值高,进而影响纤维3.2mm隔距比强度、成熟度、马克隆值和纤维长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