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种是根据育种的目的,把外貌、羽色、体重、生产性能、经济价值、育种价值等表现良好的公、母鸽选留出来作为种鸽,品质差的严格淘汰.通过选种,不仅能改进肉鸽的遗传性能,而且提高后代的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2.
种猪的选种和选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数量遗传是建立在大量测定数据基础之上的,大多采用动物模型BLUP法对所有被测定个体进行遗传评估,得出单个和几个目标性状的估计育种值,作为选种选配的主要依据。本文在此就测定和种猪选留、种猪选配中育种数据的应用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3.
广东王将种猪有限公司把握长白种猪选育目标,深入开展长白种猪选留、遗传评估与核心群的选种、长白猪核心群的选配等育种工作。2012年,全公司长白种猪生长性能和繁殖性能都得到了提高,胎龄结构比较合理,长白种猪性能测定数据得到了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4.
选种是育种工作的核心。选种工作有三个环节:测定、评估、留种。测定是选种的基础,(遗传)评估为选种提供依据,留种是选种的归宿。猪种好不好要用数据来说话,而不是过多的偏重于体型、外貌、毛色。著名育种专家、浙江大学傅衍教授说:"测定数  相似文献   

5.
生产性能的测定是种猪遗传育种工作的基础。通过加强政府的监管和扶持,加强技术培训,建立全省种猪测定信息数据库,进行统一遗传评估,指导各种猪场进行种猪选留,同时开展种猪场间遗传交流,推进福建省种猪育种工作健康规范开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的动物育种手段 ,改良胴体性状和生产性能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采用这种方法 ,选种的准确度取决于对基因型的准确测定 ,同时必须使用适当的统计分析工具。尽管对于某些性状的选择 ,如产仔数性状 ,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对于肉质、抗病力等性状的选择 ,难度比较大 ,费用也相当高。近来 ,PIC种猪改良公司应用基于DNA技术的遗传改良方案 ,如遗传标记辅助选种技术 ,使得育种手段得到进一步加强。采用这些技术 ,提高了选种准确度和遗传改良效率 ,加速了遗传进展。同时 ,首次提供了对抗病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有效选择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7.
《养猪》2017,(1)
湖北阳新猪梅花星猪品系基于动物遗传育种理论指导下的世代选育工作,经过育种资源采集整合、性能测定、选种选配、世代繁育,以及开展繁殖力和生长发育性状等常规选育。试验通过利用传统方法对2月龄、4月龄、6月龄梅花星后备母猪的体尺、体重、背膘厚性状等开展测定选择。通过比较零世代选留群与供选群的选择差,以求获得较大遗传进展,此举将为建立梅花星核心育种群可持续世代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联合育种是加快动物群体遗传改良、提高育种效益的重要措施,是我国动物育种的必然发展趋势。信息技术是实现联合育种的必要技术支撑。本文就信息技术在联合育种的各个方面(包括性能测定、数据管理、遗传评估、人工授精体系和网络信息系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如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对联合育种的影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生猪联合育种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种是动物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生产的平均贡献率在40%以上。联合育种是加快动物群体遗传改良、提高育种效益的根本途径。联合育种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一个省、一个区域或全国)进行跨场的联合遗传评估,其目的是实现种猪的跨场比较、选择和利用。联合育种工作主要包括7项内容:种猪登记、统一规范的生产性能测定、统一数据管理系统、跨场联合遗传评估、种猪跨场选择与利用、人工授精体系以及网络信息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0.
1 前言 数量遗传学是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适宜的遗传模型分析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的理论学科,是遗传学与生物统计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在动物育种改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对畜禽进行选种、选配的育种实践中,数量遗传学的原理是在选择时通过提高群体中有利基因的频率,降低不良基因的频率,从而达到从遗传上改良畜禽经济性状的目的,进而使群体的生产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向着人类需求的方向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数量遗传学理论的指导下,家禽的肉、蛋的生产性能均得到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韩雪俊 《猪业科学》2017,(10):42-43
<正>世界上一半的猪肉生产在中国,但目前在我国消费市场上,仍有约95%的猪肉的种源来自国外引进的"杜长大"三个洋品种。抓好生猪联合育种工作,对于提高我国生猪自主育种水平,做大做强种猪产业,推动养猪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联合育种是指在一定范围(地区、省、全国)内进行统一规范的生产性能测定联合(跨场)遗传评估,将优良遗传资源(种畜)共享,其中联合遗传评估是联合育种的核心,一定程度的场间关联性是实现联合育种的  相似文献   

12.
选择是生猪育种的核心,而准确地选择和选种依赖于完善和成熟的育种体系。国际养猪发达国家(国际育种企业)对育种体系不断完善,长期进行生长、繁殖和肉品质等各类性状的表型测定,运用多场联合评估和基因组选择等方法不断提高遗传评估的准确性,不断挖掘新的育种性状,并进行测定、评估和选育,实现了种猪群体持续的遗传改良和综合性能的不断提升。本文对欧美发达国家(国际育种企业)的生猪育种技术体系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我国的生猪育种工作提供参考,并促进我国生猪种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牛场开展后裔测定工作及使用青年种公牛冻精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裔测定是奶牛育种中最主要的选种方法,在奶牛场实际的育种工作中,不仅包括选种还包括选配。牛场开展后裔测定工作不仅能培育出优良种群,更能提高管理水平。本文主要对奶牛几种选种方法中最重要的后裔测定进行解读和分析,论述青年公牛培育方法及遗传优势,提出牛场在选择公牛时应选用一定比例的青年公牛,这对奶牛场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种猪性能测定的概念、关键技术及其在育种生产中的应用作了简要阐述,分析了国内外种猪测定体系建立和遗传评估的研究进展。种猪性能测定是育种的技术基础,是遗传评估和目标管理的根本途径,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早期测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种猪性能测定技术和评估方法将逐步发生改变,以获得更为准确的遗传进展来满足养猪业的生产。  相似文献   

15.
正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是世界公认的提高种猪育种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的一项技术,通过对生产性能测定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种猪育种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猪场生产管理和育种,提高种猪场育种效率和经济效益。我国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多次引入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以下简称"杜、长、大")等优良品种猪,对改良我国地方品种猪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国种猪育种主要靠引入杜、长、大种猪,进行改良地方猪品种。因此,为缩短和国外育种的差距,我国应该充分利用国外引进的优秀种猪资源,利用分子育种新技术结合遗传评估和联合育种技术,建立适合我国的优良种猪核心群繁育体系。2016—2019年,河北省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的参测种猪场和种猪头数不断增加,累积了大量测定种猪数据,但对性能测定数据还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因此,本文收集2016—2019年,河北省种猪遗传评估网平台中7个主要种猪企业上传的杜、长、大种猪的生产性能测定数据,系统地分析各项测定指标,为今后指导种猪选育选配和开展联合育种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为加强核心育种场监管,2016年1月,我部组织对阜新原种猪场等11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进行了督导检查,采取现场核查与上报数据对比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检查了核心育种场企业资质,种群规模,种猪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遗传交流、数  相似文献   

17.
正种猪场内生产性能测定,是依靠育种场自身的力量和条件,在全国测定方案或中心测定站测定方案指导下,按统一规程进行测定,为场内猪群的遗传改良提供信息,其测定结果在场内进行遗传评估,同时,报河北省遗传评估中心进行遗传评估,并进行品种登记。目前,这项技术在中国被越来越多的猪场所认可和信赖,并成为猪场生产管理上非常重要、有效、不可缺少的数字化管理工具,通过数据及时解决猪场育种和生产问题,为今后更为科学的  相似文献   

18.
动物育种软件的应用,告别了传统的表型选种时代,对育种准确性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在毛皮动物育种软件的研发与应用上还不成熟,而软件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是当前乃至未来规模化养殖的大势所趋。本文针对目前育种软件在畜禽和毛皮动物中的应用现状,从育种资料管理、遗传评估系统、计算机模拟研究、育种专家系统、网络信息传递与共享5个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并在归纳、总结畜禽育种软件研究成果、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毛皮动物的自身特点,探讨了在毛皮动物中应用育种软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能为今后毛皮动物育种软件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中小型猪场来说,育种的真正涵义是通过场内测定,选留优良的种猪,从而获得遗传进展,使每代种猪的生长性能和生产性能都比上代高一点或更多,进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笔者在公司从事现场的育种工作10多年,在此提点关于现场育种的想法.  相似文献   

20.
2005~2009年河南省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对河南省种猪联合育种协作组织的十七家集约化种猪场的大约克种猪进行了巡回现场测定,测定数据利用多性状动物模型BLUP(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经GBS种猪遗传评估软件计算评估出每头所测个体的评估成绩,同时结合现场体型外貌鉴定,以此来确认种猪的选留,从而提高全省种猪育种技术水平和猪种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