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采用不同类型的晚稻品种为材料,观察不同移栽秧龄对机插晚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所选晚稻品种均能满足双季机插生育期要求,相同田间管理水平下粳稻机插分蘖能力较弱,有效穗数较少,产量较低。秧龄应控制在15 d左右,长秧龄秧苗不仅不利于机插,而且田间产量也较低。机插晚籼稻分蘖力较强,应加强水分管理,控制无效分蘖,提高子粒充实度;粳稻机插应培育壮秧,增加机插基本苗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杂交籼稻品种新优188和粳稻品种华粳295不同移栽秧龄对其产量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裂区试验和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新优188和华粳295两种水稻的实际产量均随着秧龄的增加而下降;在相同秧龄的情况下,晚籼品种新优188的实际产量均高于华粳295。[结论]以产量为指标,新优188比较适宜在京山地种植,其最佳秧龄为15 d,在此条件下,水稻新优188的实际产量可以达到8 289.0 kg/hm2。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浏阳地区机插秧高产晚稻的最适秧龄,选用湘晚籼12号和盛泰优9712两个品种进行弹性秧龄试验。结果表明:湘晚籼12号秧龄33 d的千粒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均高于其他播期处理,但其秧苗素质、分蘖能力等表现出规律不明显或跳动的特征,需进一步研究;而盛泰优7912秧龄21 d的返青期最短,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均优于其他播期处理,表明盛泰优7912以秧龄21 d最为适宜,可进一步试验验证或在生产过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杭州基质、当地基质、3*7基质土、当地常用客土4种处理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杭州基质的秧苗素质、有效穗数和实产表现最优。杭州基质的苗高、地上百株干重、地下百株干重分别为7.11 cm、1.2 g、1.5 g,比当地常用客土的6.14 cm、0.9 g、0.8 g分别高0.97 cm、0.3 g、0.7 g,增幅分别为15.8%、33.3%、87.5%。有效穗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杭州基质、当地基质、3*7基质土、当地常用客土。实产从大到小依次为杭州基质、当地基质、3*7基质土、当地常用客土,杭州基质比其他3个处理产量分别增产2.6%、4.9%、6.1%。在该试验条件下,杭州基质优于当地基质,使用基质优于不使用基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中早39,株两优189,H优518和泰优390 4个水稻品种研究了低机插用种量条件下延长秧龄对秧苗素质、分蘖率、成穗率、干物质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机插用种量条件下20(15)天秧龄相比(常规稻100 g干谷/盘和杂交稻70g干谷/盘),低机插用种量条件下延长5~10天秧龄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从产量构成来看,早、晚稻每穗粒数分别提高了18.9%和15.9%,但在这两种机插用种量条件下单位穗数没有显著差异。同时,低机插用种量条件下延长秧龄能提高秧苗素质和成穗率。本研究结果表明机插条件下,降低用种量并延长秧龄可弥补由于推迟移栽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本地区4个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钵苗和毯苗两种育秧方式,研究不同机插育秧方式对秸秆还田水稻光合生产和产量的影响。与毯苗育秧方式比较,钵苗育秧使成熟期水稻叶面积指数下降,移栽后各期钵苗育秧水稻叶片的SPAD有增加趋势,增幅因品种而异;钵苗育秧移栽后85d剑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明显高于毯苗育秧水稻,但各处理间的叶片胞间CO_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大;移栽后100 d钵苗育秧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则普遍呈现下降趋势。以上结果表明,钵苗育秧水稻生殖生长前、中期剑叶光合能力较强,但由于钵苗育秧水稻光合功能衰退速度略快于毯苗育秧水稻,可能是导致处理间最终稻米产量并无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不同育秧方式和不同秧龄对晚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于2013年6~10月在兴国县高兴镇高兴村进行了不同育秧方式和不同秧龄对晚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晚稻选用塑盘育秧方式育秧、秧龄20d左右移栽,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9.
在旱育秧方式下研究不同秧龄及喷施多效唑对机插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机插秧能有效增加秧龄的弹性,随着秧龄的增加,移栽的基本苗和最终的有效穗逐渐减少,群体茎蘖动态和各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差异不显著;秧龄为25 d时产量最高,超过25 d产量逐渐降低;一叶一心时喷施多效唑能在30 d秧龄内有效抑制秧苗的生长,在相同秧龄条件下,喷施多效唑与不喷施多效唑处理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秧龄对本地区机插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以适宜秧龄(20 d)为对照,设置30 d秧龄、40 d秧龄不同处理,研究其对机插水稻生育进程、茎蘖动态、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秧龄栽插会造成高峰苗出现时间推迟(按播后天数计)、生育期延长;齐穗期单株茎鞘重和整株干物质重降低,基部第一、第二节间粗度变小,抗倒伏能力减弱;齐穗期叶面积指数降低,光合能力减弱,籽粒灌浆结实不充分,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大田试验,设计15 d(Y1)和20 d (Y2)2个秧龄以及6月25日(播期一,B1)、6月30日(播期二,B2)、7月5日(播期三,B3)3个播期处理,以探讨机械插秧下秧龄和播期对晚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二和播期一的产量间无显著差异,但分别高于播期三产量8.7%、3.5%,随着播期延后,播期三各产量构成因子除千粒重外,呈下降趋势.H优518最高产量相比最低产量降低速度显著高于鄂粳403,分别达45.0%、13.5%,花后干物质积累H优518也显著大于鄂粳403.综合分析可知,晚籼稻比晚粳稻对低温反应更敏感,前者高产需提早播种,推迟播期不利于结实灌浆,后者高产也需在较早播种基础上保证足够苗数,两者秧龄都不宜超过20 d.播期和秧龄可能导致生理上的变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双季晚稻适宜播种量,为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以上农粳2号为材料,设置4个不同播种量(50、75、100、125 g/盘干籽),用井关PC8-25型插秧进行行距25 cm和株距11 cm机插,在同一田块条件下,比较其不同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机插双季晚稻秧苗素质、生育期、产量及产量主要构成指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该研究中,秧盘播种量50 g/盘和75 g/盘的群体产量效果优于100 g/盘和125 g/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明低氮密植对机插晚稻产量形成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为推广低氮密植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杂交稻泰优390和常规稻湘晚籼13为材料,设低氮高密(N 120 kg/ha、36.36万穴/ha)和常规栽培(N 150 kg/ha、28.57万穴/ha)2种氮肥密度水平,测定不同氮肥密度处理下机插晚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茎蘖动态、干物质含量、主要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及齐穗期叶片的光合特性参数.[结果]与常规栽培相比,低氮高密处理下泰优390产量降低5.56%,但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湘晚籼13产量无显著变化;低氮高密处理机插晚稻的有效穗数、单位面积茎蘖数、成穗率、收获指数和生育中后期群体生长率上升,群体干物重和叶面积指数无显著变化;泰优390生育中后期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Pn)显著下降(P<0.05),湘晚籼13生育中后期叶片SPAD值和Pn无显著变化.[结论]在氮肥施用量减少20%的条件下(150 kg/ha降至120 kg/ha)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机插晚稻仍可稳产.综合考虑产量、肥料成本和环境保护,低氮密植栽培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以紫米稻品种‘粮田紫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紫米稻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粮田紫1号全生育期较长,达146 d,生物产量达10 t/hm~2以上,但经济产量仅3 t/hm~2左右;种植密度对紫米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有较大影响,本试验中株行距20.0 cm×20.0 cm处理产量最高,可达3.63 t/hm~2。粮田紫1号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陵两优104在湖南地区适宜的机插密度,于2013年在长沙县路口镇明月村进行了机插秧大田试验,研究了3种机插密度(33.3万、25.0万、17.5万穴/hm2)对陵两优104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机插密度的增加,陵两优104的产量呈增加趋势,其中以33.3万穴/hm2的产量最高,为9.66 t/hm2,较25.0万穴/hm2、17.5万穴/hm2分别增加了12.2%、22.4%。在高机插密度下,陵两优104有效穗多,叶面积指数较大,冠层光辐射截获率高,叶片光合能力强,有利于增加群体干物质生产量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6.
在金华市婺城区进行机插连晚试验,研究不同秧龄对嘉禾优555的生育期、群体分蘖动态、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嘉禾优555在7月2日播种时,22 d 秧龄移栽产量最高,随着秧龄增加,抽穗期推迟,安全齐穗的风险加大,产量降低。金华市婺城区嘉禾优555机插的适宜秧龄为18~22 d。  相似文献   

17.
“油—稻—稻”栽培模式是长江中下游主要耕作制度 ,但生产季节紧张。通过对中熟早稻与秧龄的研究结果表明 :40d秧龄的产量最高 ,产量为 9375kg/hm2 ,比对照 (2 5d秧龄 )增产 16 .8% ,经过LSR分析产量差异极显著。 45d和 5 0d秧龄的产量也比 2 5、35d秧龄的高 ,适当延长秧龄 ,有利于茬口安排和缓解生产季节紧张  相似文献   

18.
“油-稻-稻”栽培模式是长江中下游主要耕作制度,但生产季节紧张,通过对中熟早稻与秧龄的研究结果表明,40d秧龄的产量最高,产量为9375kg/hm^2,比对照(25d秧龄)增产16.8%,经过LSR分析产量差异极显著。45d和50d秧龄的产量也比25、35d秧龄的高、适当延长秧龄,有利于茬口在安排和缓解生产季节紧张。  相似文献   

19.
以华南9号为试验材料,进行4种不同栽培方式对木薯生长与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直播、地膜覆盖+育苗移栽、露地+育苗移栽这三种栽培方式对木薯的出苗期提早、出苗率提高、产量和品质提高较明显,与露地+直播(CK)相比,出苗期分别提早36、31、31 d;出苗率(CK为82.53%)分别提高19.24%、14.29%、14.29%;产量(CK为27 274.20 kg/hm2)分别提高41.98%、26.72%、11.45%;淀粉含量(CK为27.13%)分别提高3.50%、2.10%、1.40%。地膜覆盖+直播这种栽培方式木薯出苗期早、出苗率高、产量高、品质好。  相似文献   

20.
以H优518和陆两优996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秧龄处理对机插秧秧苗素质、生育期、分蘖能力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秧龄对机插双季晚稻的秧苗素质、生育期及产量等均有一定影响,在该试验条件下,H优518和陆两优996作双季晚稻机插栽培时,秧龄以17 d为最适宜,产量分别为577.3和541.7 kg/667m2。并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机插栽培的几点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