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发挥谷子在大田生产中的优势,以张杂谷10号为试验材料,在延安旱地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谷子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栽培密度为18.0万株/hm~2时,谷子产量最高,为7 847.40 kg/hm~2。因此,在延安部分地区大田生产中,张杂谷10号种植密度以18万株/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研究张杂谷9号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可以为其生产发展提供技术指导。2011~2012年在张家口地区,从播期、密度、密度与氮肥互作3个方面,进行了张杂谷9号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张家口地区,张杂谷9号的适宜播期为4月中旬~5月中旬,不同的生态区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播期,其中,暖区和较暖区可在5月中旬播种,冷凉区则须提前至4月中旬~5月初播种;旱地(仅靠自然降水)的适宜留苗密度为12万~18万株/hm~2,水浇地的适宜留苗密度为30.0万~37.5万株/hm~2。密度为18万~24万株/hm~2时,采用苗期、拔节期、孕穗期施氮量分别为75、150和150 kg/hm~2,或者苗期、拔节期、孕穗期施氮量分别为75、0和300 kg/hm~2的施氮方法,谷子产量均能够达到6 000 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3.
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夏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的重要途径。但是密度过高会造成夏玉米单株生长受限,干物质积累量下降,最终导致减产。以先玉335为试材,分别在7.5万和10.5万株/hm~2密度下种植,于玉米吐丝期对植株顶部叶片进行剪叶处理,设不剪叶(S_0)、剪去2片叶(S_2)、剪去4片叶(S_4)和剪去6片叶(S_6)4个剪叶处理,研究了不同密度下剪叶强度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剪叶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减少,完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随剪叶数量的增多而逐渐明显降低,进而导致严重减产。在10.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S_2处理显著促进了茎秆干物质向籽粒中的转移,明显提高了完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较不剪叶处理增加了9.9%;而S4和S_6处理剪叶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比例均显著降低,籽粒产量分别降低了21.1%和30.6%。在7.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剪叶不利于植株干物质的积累,玉米减产明显;而密度提高到10.5万株/hm~2时,剪去顶部2片叶可在玉米生育后期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促进茎秆干物质向籽粒中的转移,提高完熟期群体干物质的积累量,从而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4.
以平展型玉米中单808为材料,研究不同密度下不同剪叶处理对其干物质生产及氮、磷、钾积累量和产量变化的影响,探明不同密度下平展型春玉米是否存在叶片生长冗余。结果表明,中单808在低密度(30 000株/hm~2)下不剪叶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剪叶处理,在中密度(45 000株/hm~2)和高密度(60 000株/hm~2)下,产量表现为不剪叶处理剪叶1/4处理剪叶1/2处理,但剪叶1/4处理与不剪叶处理相比产量没有显著降低;中、高密度下,剪叶处理的穗部干物质量与不剪叶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剪叶1/4处理的群体干物质量与不剪叶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中、高密度下,剪叶1/4处理未降低其对氮、磷、钾的吸收。说明随着密度增加,适当去除叶片不会影响中单808茎、穗和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氮、磷、钾吸收量和产量。平展型春玉米中单808在低密度(30 000株/hm~2)下不存在叶片生长冗余,在中密度(45 000株/hm~2)和高密度(60 000株/hm~2)下叶片存在一定的生长冗余,冗余度分别为20.20%和22.34%。  相似文献   

5.
为了降低机采棉的含杂率,找出适应机采棉的高产种植密度,本试验在新疆阿拉尔南疆试验站研究了5个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6 cm等行距种植条件下,棉花不同种植密度对单铃重影响较小,低密度和高密度种植均不利于棉花单株成铃,从而影响棉花籽棉产量形成,得出中等密度(120 000株/hm~2~180 000株/hm~2)比较适宜76 cm等行距种植方式,中等密度中籽棉产量最高的密度为150 000株/hm~2,其产量为6 578.20 kg/hm~2,比最低籽棉产量高出8.47%。  相似文献   

6.
以夏播高粱晋杂30号为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6个种植密度(11.25万,13.50万,15.75万,18.00万,20.25万,22.50万株/hm~2)对晋杂30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晋杂30号的株高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茎粗反而减小,叶面积指数在15.7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达到峰值;晋杂30号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15.7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达到最高。研究表明,种植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晋杂30号生长发育与产量的最终形成,15.75万株/hm~2是晋杂30号高粱的最佳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植株生长冗余调控与玉米产量的相关性,以贵州高产玉米品种黔兴201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剪叶量处理对玉米干物质生产、植株NPK积累量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为45 000株/hm2时,不剪叶处理和剪叶1/4处理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剪叶1/2处理,剪叶有助于干物质积累量向茎和穗部转移;密度为60 000株/hm2和75 000株/hm2时,不剪叶处理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剪叶1/2处理和剪叶1/4处理。密度为45 000株/hm2和60 000株/hm2时,剪叶1/4有助于植株群体对N素的积累,同时,剪叶1/4处理的产量与不剪叶处理的差异不显著;45 000株/hm2、60000株/hm2和75 000株/hm2密度时,剪叶处理不会降低植株群体对P和K素的积累。低密度下黔兴201玉米叶片存在一定的生长冗余,可以通过去除叶片冗余提高此密度下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以玉米新品种诺达1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 000~82 500株/hm~2密度范围内,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产量显著增加,但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产量又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产量和密度符合二次曲线关系;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大,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值,而后下降;玉米在个体和群体层次上的干物质积累均呈"S"型动态,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加大而减少,群体干物质产量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诺达1号的种植密度超过82 500株/hm~2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不再增加。  相似文献   

9.
《山西农业科学》2016,(9):1284-1286
选用太育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密度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太育1号产量及干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为6.00万~9.00万株/hm~2时,太育1号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提高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时,达到最高产量;穗长、百粒质量、籽粒干物质和单株玉米干物质的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秃尖长是逐渐增加的。说明,在一定的种植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玉米间的竞争加强,籽粒干物质和单株玉米干物质的积累逐渐降低;种植密度群体弥补了籽粒和单株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减少,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播期、密度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和干物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棉所50为材料直播,通过不同播期(大麦后和小麦后)和密度(60 000、75 000、90 000、105 000株/hm~2)处理,研究它们对产量和干物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终以大麦后播种90 000株/hm~2条件下取得最高产量,达到4 046 kg/hm~2,小麦后播种同样以90 000株/hm~2条件下产量最高,为3 251 kg/hm~2,说明90 000株/hm~2是比较适宜的麦后直播棉播种密度。2种播期下,单株结铃数均以低密度高于高密度,而群体结铃数表现为90 000株/hm~2下最多,分别达到了95万个/hm~2和78万个/hm~2。在同一密度处理下以大麦后播种群体总干物质量高于小麦后播种群体总干物质量;在2种播期下,群体总干物质量均以105 000株/hm~2最高,而群体营养器官干物质量以90 000株/hm~2最高。群体干物质积累量过高或者过低,均不利于产量的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适中,生殖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产量也最高。  相似文献   

11.
张杂谷灌浆期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张杂谷3号及其父本、5号及其父本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张杂谷及其亲本的灌浆特性。结果表明,子粒干重随开花后天数变化均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其灌浆曲线,拟合效果良好,且张杂谷植株在灌浆过程中干物质积累表现出"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在相同的测定条件下,张杂谷3号、5号的平均灌浆速率均大于其父本。张杂谷3号前期的超亲优势为16.67%,中期为9.86%,后期无明显优势。张杂谷5号前期的超亲优势为50%,中期为5.17%,后期为73.91%。综合表现张杂谷5号的超亲优势大于3号。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主季高粱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高粱再生产量的影响,以‘晋渝糯3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8.25万(LD)、10.5万(MD)和12.75万株/hm~2(HD)和3个施氮水平120(LN)、150(MN)和225kg/hm~2(HN),测定再生季高粱再生力、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再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再生芽数和芽长随主季高梁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开花期和成熟期再生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增加密度显著降低叶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和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增施氮肥降低叶片和茎鞘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和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再生高粱产量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HD分别比LD、MD的2年平均产量高17.82%和1.49%,HN分别比LN、MN的2年平均产量高24.23%和14.72%。单穗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在不同密度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综上,重庆市主季高粱种植密度12.75万株/hm~2和施氮量225kg/hm~2可获得较高再生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种植密度对武陵山区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设置5.14万株/hm~2(现有正常密度)、5.98万株/hm~2、6.55万株/hm~2、7.08万株/hm~2 4个田间密度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各种植密度生育进程基本相同,群体干物质增长速度具有低密度前慢后快和高密度前快后慢的特点,各种植密度群体最终总生物量差别不大。种植密度和产量呈抛物线变化趋势,通过种植密度的增加,以促使群体生物量转化为产量,试验中设置的3个较高密度较正常密度增产8%~14%,以种植密度6.55万株/hm~2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密度下新葵18号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产量和含油率,分析种植密度对新葵18号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调查不同种植密度下新葵18号的生长数据,计算不同处理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并测定含油率.[结果]种植密度对新葵18号的生长发育有着显著影响,低密度处理(4 000株/667 m2)的单株叶面积较高,高密度处理(5 500株/667 m2)的叶面积指数较高,产量、含油率和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方面以处理5 000株/667 m2的值最高.产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是密度超过5 000株/667 m2后,产量则表现出减少的趋势.[结论]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调节新葵18号个体发育,最大发挥群体效应,在新疆5 000株/667 m2是新葵18号的适宜种植密度,可以取得较高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5.
试验以玉米杂交种丹玉336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化学调控对玉米抗倒性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在75 000株/hm~2的化控处理产量最高,达13 736.6 kg/hm~2,高于60 000株/hm~2条件下的常规种植产量;在75 000株/hm~2和90 000株/hm~2密度下同密度水平内比较,化控和常规种植产量均达到极显著差异;在75 000株/hm~2密度下,常规种植的丹玉336发生38.5%的倒伏,而化控处理的玉米没有倒伏;在90 000株/hm~2密度下,常规种植的丹玉336发生84.6%的严重倒伏,而化控处理的玉米倒伏在35.8%,相比之下减少48.8%,说明在中高密条件下,化控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株高、穗位和重心高度,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株型、改善茎秆质量性状、增强抗倒伏能力,从而增强了田间通风透光能力、提高光合能力和干物质积累量,实现玉米增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河南省夏谷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以生产上常用的5个夏谷品种豫谷18、济谷20、保谷22、豫谷23、豫谷28为试验材料,设置30、45、60、75万株/hm~2 4个种植密度,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顶三叶和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顶三叶宽、长及穗长、穗粗、单穗质量、穗粒质量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明显降低的趋势,株高、千粒质量、出谷率总体上变化不显著,品种间存在轻微差异。在低种植密度(30万~45万株/hm~2)或者高种植密度(60万~75万株/hm~2)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增加顶三叶、穗部性状的差异总体上均不显著;而种植密度从45万株/hm~2增加到60万株/hm~2,顶三叶和穗部性状总体上变化明显。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5个品种的产量均先升高后降低,豫谷18、济谷20、保谷22、豫谷23等4个品种在60万株/hm~2种植密度下的产量最高,豫谷28在4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顶三叶性状(叶宽和叶长)与穗部性状(穗长、穗粗、单穗质量、穗粒质量)呈正相关。综合分析,推荐夏谷品种适宜种植密度为45万~6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河套地区不同栽培模式对'张杂谷19号'产量的影响,以新抗旱谷子杂交种'张杂谷1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3种种植方式(干旱无膜、干旱覆膜及灌溉无膜)和5种密度(4.5万、9万、13.5万、22.5万、45万株/hm2)对'张杂谷19号'稳产和丰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灌溉条件下,'张杂谷9号'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为4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到8724.36 kg/hm2。而干旱条件下,适宜种植密度可以同样获得较高产量,与正常灌溉条件下最高产量差异不显著。当种植密度为9万~ 45万株/hm2时,产量普遍提高到7700 kg/hm2以上,最高可达8654.33 kg/hm2。河套地区'张杂谷19号'播前灌溉1次足水、地膜覆盖及种植密度9万~45万株/hm2,可以实现水分高效利用和产量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密度对旱地玉米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3个玉米品种富农1号、金凯2号和沈单16号的种植密度对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品种成熟期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大,但均以籽粒干物质的积累量最多,雄穗最少;不同品种在种植密度为45 000株/hm2时均可得到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同一种植密度下3个品种的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明显,种植密度和品种本身都影响到干物质的分配。  相似文献   

19.
辣椒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辣椒品种天椒12号、天椒14号为试材,观察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辣椒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较小(80 000~116 000株/hm~2)时,种植密度对辣椒生育期与农艺性状影响不大;当种植密度较大(116 000~140 000株/hm~2)时,株高与果实畸形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大,株幅、有效分枝数与单果重则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减小。辣椒折合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呈抛物线变化。天椒12号辣椒折合产量以密度为104 000株/hm~2时最高,为92 045.4 kg/hm~2;密度为116 000株/hm~2折合产量较高,为91 666.7 kg/hm~2。天椒14号辣椒折合产量以密度为116 000株/hm~2时最高,为86 931.8 kg/hm~2;密度为104 000株/hm~2折合产量较高,为85 984.8 kg/hm~2。综合考虑,建议在天水市辣椒生产上天椒12号种植密度以110 700株/hm~2左右为宜,天椒14号辣椒种植密度以112 100株/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20.
矮秆高粱光合物质生产及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适于机械化栽培的矮秆高粱辽杂37为试验材料,研究植株株高、柄伸长、叶面积指数、光合参数、籽粒产量、收获指数等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减小,植株叶片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种植密度为13.5万~15.0万株/hm~2时,辽杂37单株的光合速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更有利于群体的物质积累,密度为13.5万、15.0万株/hm~2时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 976.8、9 947.1 kg/hm~2,显著高于其他3个密度的籽粒产量(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