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1961-2013年河南省17个监测站均一化的逐日地面0 cm最低气温资料,根据霜冻气候指标计算了各站逐年的初、终霜日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河南省初、终霜日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初、终霜日期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近53年来,河南省平均初霜日期以2.2 d·10 a-1的速率显著推迟(P<0.01),推迟最为明显的地区位于河南西部山区;平均终霜日期以2.3 d·10 a-1的速率显著提前(P<0.01),中、南部平原地区提前最为明显;河南省初、终霜日期的变化对季节性气温变化十分敏感,秋季气温每升高1 ℃,初霜日期推迟6.5 d;2-4月平均气温每升高1 ℃,终霜日提前3.5 d,相比较而言,初霜日期的变化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
基于1960-2019年河南省17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 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霜冻日期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地理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R/S分析法预测霜冻日期的未来趋势.结果表明,1960-2019年河南省平均初霜日期为11月8日,终霜日期为3月28日,平均无霜期224 d. 60年来初霜日以2.66 d/10a的速率推迟,终霜日以-2.88 d/10a的速率提前,无霜期以5.54 d/10a的速率显著延长. 21世纪10年代初霜日最晚,终霜日最早,无霜期最长.初霜日期于2004年发生突变,终霜日和无霜期于1998年发生突变.从空间分布来看,河南省初霜日自南向北逐渐提前,终霜日自南向北逐渐推迟,无霜期自南向北逐渐缩短.未来河南省初霜日期推迟,终霜日提前和无霜期延长的趋势将会延续,初、终霜日和无霜期主要受纬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给通辽市霜冻初终期气候趋势预测业务提供依据,通过分析通辽市8个气象站53年(1961-2013年)初、终霜日期及无霜期序列,初步探讨了它们的变化趋势、分布频率等气候特征,指出了初霜期逐渐提前,倾向率为每10年-2.3d;终霜期有延后趋势,倾向率为每10年2.1d;无霜期延长的变化趋势倾向率为每10年4.4d。  相似文献   

4.
基于朝阳地区2个国家一级台站朝阳、叶柏寿多年的观测资料,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所取数据进行一元线性拟合分析了该地区东西两个测站的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以及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6年朝阳地区东西部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增长,其中西部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变化比东部明显。西部初霜日推迟约3d/10a,终霜日提前约5d/10a,无霜期延长约7d/10a。东部初霜日推迟约2d/10a,终霜日提前约1d/10a,无霜期延长约3d/10a。无霜期增长,使东西部∑T≥0℃、∑T≥10℃积温明显增加,可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更为有利的热量条件,使作物受霜冻影响的机率减小,同时对调整农业品种布局和改进种植结构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5.
为了全面分析共和地区近50年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为该地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及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青海省海南州气象台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对共和地区霜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共和地区终霜日呈显著提前趋势,以每10年4.5d的速度提前,50年来终霜日提前了23d;初霜日呈显著推后趋势,以每10年7.1d的速度推后,50年来初霜日推后了35d;无霜期呈显著延长趋势,以每10年11.9d的速度延长,50年来延长了60d。共和地区初(终)霜提前(推迟)的概率为42%(52%),说明共和地区终霜的危害大于初霜。温度对初、终霜日的出现及无霜期的长短有较大影响。随着温度的显著增加,导致初(终)霜日逐渐推迟(提前)以及无霜期的延长;最低气温对初、终霜日及无霜期的影响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共和地区初霜日和无霜期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终霜日则呈极显著负相关,且在年际尺度上呈现出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业宏  高慧君  张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62-9063,9076
[目的]研究山东省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方法]以秋季或春季日最低地面温度≤0℃作为霜冻指标,利用1961~2008年山东省67个气象监测站的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近48年来,山东省的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气候特征具有明显地域差异。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极差均为标准差的3倍以上,说明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离散程度均较大。近48年山东省平均初霜日以1.99 d/10a的速率推迟,终霜日以1.46 d/10a的速率提早,初霜日推迟幅度比终霜日提早幅度大;无霜期以3.42 d/10a的速率延长。从年代际变化来看,初霜日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明显推迟,终霜日90年代之后明显提早,无霜期是90年代开始明显延长。[结论]该研究为霜冻灾害的预测预防和农作物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连云港市霜冻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连云港市新浦站1971-2008年的逐年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连云港市初霜、终霜和无霜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8年来连云港地区呈初霜冻日推迟、终霜冻日提早、无霜期延长的变化趋势,初霜期变化趋势显著,终霜期变化趋势、无霜期延长趋势异常显著.初霜、终霜冻日和无霜期线性倾向率分别为5.4 d/10年、-6.6 d/10年、12.5 d/10年.连云港市极早初霜发生频率为1次,极晚终霜频数为2次,极短无霜期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极长无霜期发生在21世纪.连云港市20世纪90年代初是无霜期的一个突变点,从1993年开始无霜期从一个相对偏短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长期.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阳信县1981—2015年霜期变化特征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阳信县初霜日变化总体呈推迟趋势,倾向率为1.4d/10a,终霜日呈提前趋势,倾向率-1.2d/10a,20世纪80年代初霜日有明显极晚值,20世纪90年代初霜出现最早,终霜最晚结束,其后霜期明显呈缩短趋势,无霜期延长。  相似文献   

9.
为了避免霜冻对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利用1961—2020年山西南部46个气象站点逐日最低地面温度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和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山西南部初霜日和终霜日及无霜期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山西南部地区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分别为10月17日和4月17日,平均无霜期为184天,分别以2.18、2.07、4.4天/10年的速率,呈明显推迟和提前及延长的变化特征,并且存在明显突变年,初霜日和终霜日及无霜期的突变年份分别为2005、2002、2001年;霜冻日期存在明显周期变化。空间特征为初霜日呈现东北部早、西南部晚,终霜日与初霜日相反,西南部早、东北部晚,无霜期呈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特早初霜日发生概率为东南部和西北部高,东北部和西南部低,特晚终霜日呈现临运盆地和临汾与晋城交界的河谷地带偏低、其余地区偏高的特征。海拔高度是影响山西南部地区霜期变化的关键地理因子,而春、秋季地面最低温度是影响霜期变化的关键气候因子。霜期变化对农业影响巨大,本研究结果表明,农作物受冻面积未随霜冻频次、强度的变化而显著变化,或与现代设施农业防护措施水平快速提高有关。积温的明显增加将导致农作物发育提前,加大了霜冻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0.
李杰  夏春柳  罗园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2):165-168
利用1961—2015年郴州10个地面气象站均一性订正后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统计出日最低气温≤0℃的日期,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多项式趋势分析、功率谱分析、正态分布原理等方法,研究近55年来郴州市初、终霜冻和无霜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来郴州市平均终霜日为2月15日,平均初霜日为12月1日,平均无霜期为280 d。郴州市霜冻呈现平均初霜日推迟(速率0.874 d/10 a)、平均终霜日显著提前(速率4.216 d/10 a)、平均无霜期延长(速率3.443 d/10 a)的趋势。郴州市初、终霜日存在一个2.30年的周期,终霜日存在一个9.14年的主周期,无霜日存在一个16.00年的周期。郴州市特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1.8%~7.3%,偏早初霜发生频率为5.5%~14.6%,特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1.8%~5.5%,偏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5.5%~18.2%。  相似文献   

11.
和田市近40年霜冻的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和田市1964-2003年实际出现的初、终霜(地面0cm最低温度≤-1℃,最低气温<4℃)及无霜期的时间序列,初步分析了变化趋势,5年滑动变化、分布频率及累计距平。结果表明:初霜期推迟、终霜期提前、无霜期增长的趋势,而这种变化趋势与气候变暖理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于文立  杨琦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248-8249
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临江市1961~2010年初、终霜日及无霜期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江市初霜日明显延后,气候倾向率达2.43 d/10a;终霜日也有明显提前趋势,气候倾向率仅为-2.16 d/10a,主要受初霜日延后的影响,临江市无霜期明显增加,气候倾向率为4.4 d/10a;临江市初终霜、无霜期年代特征明显;经突变分析,临江市无霜期变化存在明显的转折年;临江市利用无霜期长短调整了作物品种布局,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牙克石市1961-2010年无霜期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牙克石市国家一般气象站1961-2010年霜、初终霜日期及无霜期日数,对牙克石市霜总体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0年近50a无霜期日数变化呈缓慢增多趋势,增多倾向率为2.3d/10a.霜年总日数变化趋势为波动上升,上升倾向率为6.5d/10a,初霜日趋势是波动上升,以0.9d/10a的速度推后,终霜日期趋势是波动下降,以1.4d/10a的速度提前,与气候变暖趋势吻合.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在气候变暖环境下,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为农业作物结构调整提供依据,运用北票市1960—2012年气候资料,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严霜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票地区终霜日期气候倾向率为-2.75 d/10年,存在明显提前结束的变化趋势;初霜日期气候倾向率为2.128 d/10年,存在明显推后出现的变化趋势。无霜期气候倾向率为4.878 d/10年,存在明显延长趋势。北票地区在气候变暖环境下无霜期延长明显,可适时早播,并引进较长生长期的植物,以充分利用热量资源,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鲁中地区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鲁中地区及周边国家气象站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测、滑动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ArcGIS空间插值等方法,对鲁中地区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地理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鲁中地区初霜日呈显著推迟、终霜日呈显著提前、无霜期呈显著延长的趋势,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突变年份分别为2003、1996、2003年。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与气温相关性较好。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空间分布不均匀,中部山区初霜日出现较早,向东西两侧依次逐渐推迟;终霜日最早出现在西北部,中部及昌邑-潍坊-安丘一带终霜期出现较晚,最晚为莱芜、临朐、潍坊一带;无霜期最长出现在西北部,最短出现在中部及南部山区。初霜日、终霜日分别与海拔高度和经度呈正相关,并达到极显著水平,无霜期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平原北部冬小麦生育期霜冻灾害发生规律,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法和R/S分析法,分析1960—2017年的黄淮海平原北部12个气象站点0cm地面最低温度数据。结果表明:1)年均气温表现出一致的上升趋势,北部升温速率高于南部。2)研究区初霜冻推迟,终霜冻提前,无霜期延长,初霜冻延后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北部区域比南部区域更明显,终霜冻提前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南部区域比北部区域更明显,无霜期延长趋势南部比北部区域更明显。3)初霜冻日期突变年份为2006年,终霜冻日期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92年,2007—2017年初霜冻推迟,1993—2017年终霜冻提前。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育期在2004年发生突变,2005—2013年生育期缩短。4)冬小麦生育期间霜冻发生频次平均增加42%,霜冻发生频次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选用1961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陕西省3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地面日最低温度,基于不同基准气候期,分析陕西省初终霜日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全省初霜日期在1999年发生突变,终霜日期未发生突变;近57年陕西省全省及各分区初霜日期均呈推后趋势,终霜日期均呈提前趋势。陕北平均初霜日期和终霜日期推后和提前趋势最显著,其中陕北的靖边推后趋势和提前趋势分别达3.0和4.0 d/10 a;近57年陕西省各地初霜日期和终霜日期由北到南呈显著的带状分布。初霜日期出现最早和终霜日期出现最迟的均是吴旗—靖边—横山—榆林—神木一线,初霜日期出现最迟和终霜日期出现最早的均是陕南中部地区、关中太白地区、汉中宁强地区。  相似文献   

18.
应用山西省长治市11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春秋季及年平均气温、初终霜冻日期及无霜期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对比法,分析了长治市气候变暖下初终霜冻日期及无霜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年际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增暖趋势,变暖速率为0.30℃/10 a;在秋季气候变暖前提下,初霜冻出现日期的推后速率为2.0 d/10 a;春季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为0.25℃/10 a,对应终霜冻出现日期呈现为提前趋势,其提前速率为4.0 d/10 a;无霜期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其延长速率为7.0 d/10 a。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南疆棉区气象资料和棉花发育期资料,研究南疆棉区无霜期及≥10℃积温变化特征及其对棉花生长发育影响特征,得出结论如下:南疆棉区近56 a来总体呈现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早,无霜期显著延长,10℃初日提早、终日推迟、积温增加的变化特征。热量条件的变化对棉花的影响以有利为主,棉花播种、出苗期显著提前、停止生长显著推迟,全生育期呈延长趋势,平均每10 a延长6.5 d,近年来的气候条件变化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总体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20.
汪青春  胡玲  刘宝康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65-16269
选取青海东部农业区的西宁、大通、互助、乐都、民和、湟源、湟中、循化、化隆、贵德和尖扎11个站及柴达木盆地的都兰、诺木洪、大柴旦、格尔木、德令哈、冷湖、天峻、小灶火、茶卡9个站,用1961~2010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2、0、-2℃3个温度等级,分析50年来初、终霜冻日及无霜期的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后初霜冻日逐年推迟、终霜冻日逐年提前,无霜期延长,东部农业区进入21世纪这种情况最为明显,而柴达木盆地80年代最为明显;与60年代相比,21世纪以来初霜冻日推迟,终霜冻日提前,无霜期东部农业区延长20 d,柴达木盆地延长32 d,柴达木盆地初、终霜冻历年变化比东部农业区大,无霜期较东部农业区延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