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蜂业》2017,(9):20-22
本文就卵的大小对蜂王初生重及蜂王初生重对中华蜜蜂蜂王品质影响进行研究,以明确提高中华蜜蜂蜂王品质的方法。结果表明:限王前后卵重增重0.05 mg,增重33.3%,限王产卵前后卵重差异极显著(P<0.01);用大卵培育的蜂王初生重比用小卵培育的蜂王初生重平均增重13.0 mg,增重7.14%,差异极显著(P<0.01);日龄对蜂王初生重有明显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日龄越小,蜂王初生重越大,随着日龄的增大,蜂王初生重明显降低,呈负相关;用大卵培育的蜂王卵巢管数比用小卵培育的蜂王卵巢管数平均增加6条,差异极显著(P<0.01);蜂王初生重和卵巢管数的显著性值为0.023,即在0.05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蜂王初生重与蜂王日均产卵量的显著性值为0.365,显著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中华蜜蜂蜂王育王的影响。选取基本情况相近的中华蜜蜂9群,随机分成3组,每组3群,在每群蜂巢门口装置脱粉器,阻止花粉进入,使其处于缺粉状态。Ⅰ组、Ⅱ组、Ⅲ组蜂群分别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15%、25%、35%的试验饲粮,45 d后控制蜂王产卵,并进行人工育王,待蜂王出房后,测其初生重、胸宽,并检测其卵巢卵黄蛋白原基因(vitellogenin,Vg)、转铁蛋白基因(transferrin,Trf)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蜂王的初生重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升高,Ⅲ组和Ⅱ组培育蜂王的初生重显著高于Ⅰ组(P0.05),且Ⅲ组也显著高于Ⅱ组(P0.05);蜂王的胸宽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升高,但3个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Ⅲ组和Ⅱ组培育蜂王卵巢的Vg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但Ⅲ组与Ⅱ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培育蜂王卵巢的Trf相对表达量3个试验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相对表达量最高的是Ⅲ组,最低的是Ⅰ组。由此得出,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中华蜜蜂育王质量存在影响,高蛋白质饲粮可以增加中华蜜蜂蜂王的初生重,促进蜂王卵巢Vg和Trf的表达。育王时,中华蜜蜂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不应低于25%。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利用意大利蜜蜂蜂王浆人工饲喂中华蜜蜂蜂王小幼虫培育出中华蜜蜂蜂王,并对培育出的蜂王初生重、产卵力,以及子一代工蜂初生重、抗病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实验组蜂王初生重及产卵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实验组工蜂初生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工蜂初生重,差异极显著(P0.01);实验组蜂群抗病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4.
蜂王的质量对蜂群的强弱及其遗传性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以中华蜜蜂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1、2、3日龄工蜂幼虫培育蜂王,对不同日龄培育出蜂王的初生重和卵小管数量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培育蜂王的工蜂幼虫日龄的增加,蜂王的初生重和卵小管数量都呈现出减少的趋势,1、2、3日龄工蜂幼虫培育的蜂王在初生重和卵小管数量上的差异都显著(P<0.01),同一日龄幼虫培育出的蜂王初生重与卵小管的数量呈正相关性.结果表明:1日龄是中华蜜蜂人工育王工蜂幼虫选择的最佳日龄.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确定育王时额外添加不同浓度的叶酸对西方蜜蜂蜂王质量的影响。控制蜂王产卵8 h,孵化后进行人工移虫育王,从移虫第2天起每天用微量进样器给王台内的小幼虫饲喂2μL分别含有0(Ⅰ组)、0.05(Ⅱ组)、0.25(Ⅲ组)、1.00 mg/kg叶酸(Ⅳ组)的糖水,连续饲喂3 d。蜂王出房时,测其初生重、胸宽,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蜂王卵巢中储存蛋白110(hex110)、储存蛋白70b(hex70b)和卵黄蛋白原(Vg)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Ⅱ组蜂王初生重显著高于Ⅰ组、Ⅲ组和Ⅳ组(P0.05),Ⅰ组、Ⅲ组和Ⅳ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蜂王胸宽4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Ⅰ组、Ⅲ组蜂王卵巢中Vg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Ⅳ组(P0.05),但Ⅰ组、Ⅱ组及Ⅲ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Ⅱ组与Ⅳ组之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蜂王卵巢中hex11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先增加后降低,且4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并以Ⅱ组最高;Ⅰ组、Ⅱ组及Ⅲ组蜂王卵巢中hex70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Ⅳ组(P0.05),但Ⅰ组、Ⅱ组及Ⅲ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得出,在育王时额外添加叶酸对西方蜜蜂蜂王质量存在影响,额外添加低浓度的叶酸可以增加蜂王的初生重及上调卵巢中hex110基因的表达,但额外添加高浓度的叶酸会抑制蜂王卵巢中Vg、hex110及hex70b基因的表达,因此,育王时可添加0.05 mg/kg的叶酸来提高蜂王质量。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为研究对象,采用囚王的方式控制蜂王以提高蜂王体内营养水平,研究所产卵粒对培育出的处女蜂王体型大小及产卵潜力的影响。利用蜂王自然状态下产的卵粒和通过囚禁蜂王后产下的卵粒孵化的幼虫,分别培育处女蜂王,测定处女蜂王相关形态指标及卵巢小管数量。结果表明囚王前后蜂王所产卵粒培育出来的处女蜂王初生重、体长、翅长、翅宽差异均不显著,而卵巢小管数量差异极显著。囚王后处女蜂王卵巢小管数较多,因此囚王可以提高处女蜂王的产卵潜力。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确定育王时额外添加不同浓度的叶酸对西方蜜蜂蜂王质量的影响。控制蜂王产卵8 h,孵化后进行人工移虫育王,从移虫第2天起每天用微量进样器给王台内的小幼虫饲喂2μL分别含有0(Ⅰ组)、0.05(Ⅱ组)、0.25(Ⅲ组)、1.00 mg/kg叶酸(Ⅳ组)的糖水,连续饲喂3 d。蜂王出房时,测其初生重、胸宽,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蜂王卵巢中储存蛋白110(hex110)、储存蛋白70b(hex70b)和卵黄蛋白原(Vg)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Ⅱ组蜂王初生重显著高于Ⅰ组、Ⅲ组和Ⅳ组(P<0.05),Ⅰ组、Ⅲ组和Ⅳ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蜂王胸宽4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Ⅰ组、Ⅲ组蜂王卵巢中Vg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Ⅳ组(P<0.05),但Ⅰ组、Ⅱ组及Ⅲ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Ⅱ组与Ⅳ组之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蜂王卵巢中hex11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先增加后降低,且4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并以Ⅱ组最高;Ⅰ组、Ⅱ组及Ⅲ组蜂王卵巢中hex70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Ⅳ组(P<0.05),但Ⅰ组、Ⅱ组及Ⅲ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得出,在育王时额外添加叶酸对西方蜜蜂蜂王质量存在影响,额外添加低浓度的叶酸可以增加蜂王的初生重及上调卵巢中hex110基因的表达,但额外添加高浓度的叶酸会抑制蜂王卵巢中Vg、hex110及hex70b基因的表达,因此,育王时可添加0.05 mg/kg的叶酸来提高蜂王质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人工添加中华蜜蜂王浆技术来培育江山2号与法国意蜂的杂交蜂王,并测定江山2号、中华蜜蜂、营养杂交子一代和子四代工蜂的初生重及春季繁殖率。结果表明:营养杂交F4代工蜂初生重与法国意蜂差异不显著,与其他两组蜜蜂差异显著;营养杂交F1和F4代蜂群春季繁殖率均显著高于亲本江山2号与中华蜜蜂,且F4代显著高于F1代蜂群。  相似文献   

9.
皖南山区中华蜜蜂个体发育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安徽皖南山区,中华蜜蜂的发育历期:蜂王平均为14.3d(332~353h),工蜂平均为19.1d(446 ̄468h),雄蜂平均为23.7d(556 ̄576h);中华蜜蜂初生重:蜂王平均为167.6mg,工蜂平均为94.9mg,雄蜂平均为146.4mg。季节(春、夏、秋)温度的差异,使得中蜂发育历期相应缩短或延长,发育历期的变化引起初生重的差异极显著(p<0.001)。幼虫的体重增重速度在卵孵化后90h以内较慢,90h以后增重速度很快。在种用蜂王和蜂王培育过程中,确保蜂王和雄蜂幼虫发育处在稳定的蜂巢环境中,以提高种用蜂王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中华蜜蜂越冬阶段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需要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旨在初步探索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越冬阶段维生素与矿物质的需要量.根据中华蜜蜂天然饲料--蜂蜜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设计试验饲料(维生素中剂量组、维生素高剂量组、矿物质中剂量组、矿物质高剂量组、维生素中剂量+矿物质高剂量组、维生素高剂量+矿物质中剂量组),测定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中华蜜蜂越冬阶段蜂群群势削减率和越冬饲料消耗量2个指标的影响,并以糖水和蜂蜜为对照进行比较,研究中华蜜蜂越冬阶段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量.结果表明:在越冬阶段,除了使用天然蜂蜜作为越冬饲料外,也可以在中华蜜蜂常规饲料--糖水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来满足蜜蜂越冬的部分营养需求,复合维生素的最佳添加剂量应低于0.08 mg/kg,复合矿物质的最佳添加剂量应在0.95~1.89 mg/kg.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以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为实验材料,通过特殊的方法对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进行合群饲养,并对中意合群蜂中工蜂监督等行为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可以同群饲养,并且可以培育出中意合群蜂和意中合群蜂两种特殊的蜂群;中意合群蜂中工蜂在24h内会清除将近一半的外源意蜂受精卵,但保留了将近90%的中意合群蜂受精卵,差异显著;中意合群蜂中工蜂对外源中蜂受精卵辨认效果差异不显著,对外源意蜂雌性幼虫的辨认效果差异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人工添加中华蜜蜂王浆技术来培育"江山2号"与法国意蜂的杂交蜂王,并测定"江山2号"、法国意蜂、中华蜜蜂、营养杂交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和子四代工蜂的吻长、右前翅长度、右前翅宽度、第三腹节背板长度、肘脉指数、翅钩数6个外部形态指标。采用StatView分析软件中ANOV Aandt-tests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营养杂交子四代工蜂在吻长、右前翅长度、右前翅宽度、右后翅翅钩数和肘脉指数均有向中蜂性状靠拢的趋势,且营养杂交子四代工蜂的上述5个形态指标均小于亲本"江山2号"和法国意蜂,差异显著(P0.05),也显著大于中华蜜蜂;营养杂交子四代工蜂的第三腹节背板长指标大于"江山2号"、法国意蜂和中蜂,差异显著(P0.05)。营养杂交子代工蜂随培育代数的增加在吻长、右前翅长度、右前翅宽度、右后翅翅钩数和肘脉指数均有向中蜂性状靠拢的趋势。子四代工蜂在吻长、右前翅宽度和肘脉指数指标上与前三代间差异显著;子四代工蜂在第三腹节背板长指标上显著高于前三代。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人工添加中华蜜蜂王浆技术来培育江山2号与法国意蜂的杂交蜂王,并测定江山2号、法国意蜂、中华蜜蜂、营养杂交子1代和子4代工蜂的微卫星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经过营养杂交,亲本蜜蜂与营养杂交子代的遗传距离发生明显的变化,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的特有DNA条带发生了转移。说明通过蜂种之间的营养杂交可以改变其微卫星多态性。  相似文献   

14.
以中华蜜蜂为研究材料,用人工转卵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华蜜蜂蜂群间工蜂对卵及幼虫的辨认与监督行为特性。结果表明,中华蜜蜂工蜂对群间的受精卵和雌性幼虫辨认与监督效果差异不显著。说明中华蜜蜂工蜂对群间的受精卵和雌性幼虫不存在辨认与工蜂监督。  相似文献   

15.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我国宝贵的蜂种资源,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和维护我国生态平衡的重要授粉昆虫。中蜂的野性比西方蜜蜂强,目前人们仍采用圆桶蜂箱、意蜂活框蜂箱和其他各式蜂箱对其进行饲养。研发了一种中蜂新式蜂箱和配套管理技术,旨在为形成一套十分适应中蜂生物学习性的标准蜂箱与饲养管理技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黄强  曾志将 《蜜蜂杂志》2009,29(10):6-7
蜜蜂是多雄性社会昆虫.在分蜂过程中它们主要通过信息素和蜂舞进行交流.不同种的蜜蜂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以同群饲养的意大利蜜蜂和中华蜜蜂为试验材料,观察在自然分蜂中意大利蜜蜂是否能解读并参与中华蜜蜂的自然分蜂.结果表明,意大利蜜蜂会参与中华蜜蜂的分蜂.说明意大利蜜蜂具有解读中华蜜蜂自然分蜂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利用触角电生理技术测定了中华蜜蜂对荔枝园常用10种化学农药的触角电位反应(EAG)。结果表明,中华蜜蜂对不同化学农药品种的EAG反应值各不相同,其中高效顺反氯氰菊酯引发的EAG反应值最大,而生绿Bt粉剂引发的EAG反应值最小,两者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这些农药品种引发中华蜜蜂EAG反应值的大小顺序为:高效顺反氯氰菊酯〉乐斯本乳油〉乐果乳油〉杀虫双水剂〉农地乐〉敌杀死乳油〉阿维菌素乳油〉灭百可乳油〉敌百虫乳油〉生绿Bt粉剂。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我们从保护授粉蜜蜂的角度出发,在荔枝园中有选择性地施用对蜜蜂不敏感的农药品种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门岛中华蜜蜂种群分化形态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蜜蜂种群遗传分析是中华蜜蜂种质资源研究、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基础。通过对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县的大门岛以及相邻大陆的中华蜜蜂形态遗传分析,发现大门岛中华蜜蜂与大陆的中华蜜蜂发生种群分化。这对进一步揭示中华蜜蜂生态隔离规律,种群形成机制,中华蜜蜂微进化动力等蜜蜂种群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华蜜蜂是我国饲养的重要蜂种之一。相较于西方蜜蜂较为统一的朗氏标准蜂箱,中蜂的蜂箱种类繁多。研发了1种中蜂多层小蜂箱,并对其生产性能进行了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中蜂多层小蜂箱蜂蜜夏季采集量略高于意蜂标准箱组,但差异不显著。多层小蜂箱蜂蜜波美度和含糖量高于意蜂标准箱组,含水量低于意蜂标准箱组,但差异也不显著。多层小蜂箱中蜂群势显著高于意蜂标准箱饲养组,表明多层小蜂箱比传统蜂箱更利于蜜蜂生产与繁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