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育王     
美国目前使用的育壬方法有以下三种一、一步育王法这种育王法是王台从开始到成熟都在一个育王群里,这种育王群是无王的,通常是双箱体,育王框移虫后,第9天提出,每隔3天移入新育王框,提出老育王框。在这种育王群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保持工蜂高度的造台欲望,维持工蜂的数量,供应足够的花粉和饲料,保证王台的规格,以及新王出房等。  相似文献   

2.
<正>一、介王种类1.购置蜂王收到蜂王后,在邮寄王笼上喷点稀酒水水雾,把王笼内陪伴蜂处理掉,将邮寄王笼挂在提前准备好的无王群巢脾上,挂好后保持安静,不要随意翻看,也可在当晚适当对介王群奖励饲喂,大约2天检查蜂群是否接受新王。新王被接受后,掰开邮寄王笼横断面炼糖端放  相似文献   

3.
<正>一、双王群换王补王常出现的情况饲养双王群很容易失王,一旦一区失王,补王的难度很大。失王区不管介入成熟王台还是介绍产卵蜂王,采取两区隔离有时不能解决问题。失王区介绍王台后,处女王出房,检查时还在,但一两天后再检查却不见了。介绍新产卵蜂王,看似已接受,而且产了一批子,再检查时产卵王又不见了。2012年刺槐流蜜期间,我的一箱双王群一区失王,两个月后才补上蜂王,共损失王  相似文献   

4.
主要流蜜期前换王,利用新王初产卵期(约15天)工蜂采集积极性高的习性,在同等条件可比非新王群增产蜂蜜15%左右,这已是公认的常识。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新王群采集积极性提高不明显,甚至会使产蜜量低于没有换王的老王群。一、育王过早。有些养蜂者强调早育王、早...  相似文献   

5.
育王是养蜂生产中比较繁杂的工作,需要用育王箱分出了育王群,有的季节育正影响生产群的繁殖和采集.新王育成产卵后要介入生产群,育王群还要并群.笔者利用实用多功能蜂箱育王,减少了分群、换王和并群等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6.
王德朝 《蜜蜂杂志》2005,25(10):27-27
王笼在养蜂生产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给无王群介绍1只新蜂王,需要将蜂王扣在铁纱王笼内保护起来,让工蜂咬不到蜂王,待蜂王与工蜂的气味融合后,再放出蜂王。在囚王断子杀螨期、越冬期,均要将蜂王关入竹节王笼内。标准的竹节王笼栅栏孔为4.30m m,工蜂能自由出入王笼,饲喂蜂王,同时将蜂王信息从王笼内带出来,传播到整个蜂群,而蜂王则爬不出王笼。目前市售的竹节王笼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栅栏孔为3.38m m。笔者曾经用这种王笼代替铁纱王笼给无王群诱入1只种王,结果个体小的几只工蜂钻入笼内把种王咬死;后来又用该种王笼囚王断子杀螨,许多工蜂拼命地…  相似文献   

7.
<正>1.忌移大龄幼虫;2.忌随意调换育王框的位置;3.忌随意开箱检查交尾群;4.忌分蜂群同时移入两个成熟王台;5.忌快速提脾导致新造脾脱框;6.忌双王群隔板不严使蜂王互通;7.忌双王群同时育王巢门方向一致;8.忌双王群同时培育新王;9.忌分蜂季节留多个王台;10.忌新王台出房新王台后添入异箱巢脾,导致新  相似文献   

8.
正当发现蜂群意外失王后,究竟是给其直接诱王呢?还是给它介入王台?或让其自然改造王台?再或者从另外蜂群调入幼虫、卵脾,让失王群重新改造王台后,培育新蜂王呢?一般而言,在有备用优良新蜂王的情况下,通常采用直接给失王群诱入蜂王的方法,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缩短无王期。还可以免去介台不成功以及处女王婚飞时失王的风险。补充饲喂,介入蜂王很快就能恢复产卵——有的当天就可产卵,更有甚者,介入即产卵。对失王群而言,根本没有因失王而遭受任何损失,  相似文献   

9.
正育王是有计划的,1个育王框1次育20~30个王台,要根据蜂场规模,自己规划所需育王框数量,每箱只能放1个育王框。免移虫育王法操作与移虫育王的方法一样,最好是用种王群与哺育群结合,种王群是经过长期选育的。种王群标准:根据地区来定,如我地6脾(意标)足蜂以上,常年无病史,产量高,温顺,繁殖速度明显很快的蜂群。1个蜂场应该要有2群以上的种王群。哺育群标准:4框以上,新蜂明显很多,老王,  相似文献   

10.
在蜜粉源丰富时 ,巢、继箱在箱前壁隔王板上面用洁净小木棍或小石块支起成细缝 ,或箱前后错开 ,容蜜蜂出入。 4天前除去老王 ,4天后介绍成熟王台 ,大规模一次性换王 :单王群上下各投 1台 ,双王群上 1台下 2台 ;全年各 8个继箱群 (每群 14脾蜂以上 )分 4批、 3年的试验 ,单王群 (上、下各一新王 )平均成功率 76 % ,双王群(上一下二新王 )平均成功率 6 9%。  相似文献   

11.
我在一次育王时,误将育王群中的王台介绍给交尾群,当打开育王群的蜂箱检查时,发现有5个王台的新王已出房,王台壳完整未被破坏。可见这5个王是在同一个时间出房的,因为第一个王出房后还来不及破坏其它的王台。我检查箱底及箱门口都未见到有死蜂王,我再仔细逐脾进行检查,希望  相似文献   

12.
从安全越冬和加快春繁复壮速度来看 ,双王群(或多王群 )比单王群好多了 ,因为它们可以互相保温 ,互相调济饲料 ,互相调整群势。经过多年观察 ,我认为用隔王板组织的双王群仍有它的美中不足 ,使用“隔王脾”来组织双王群效果更好 ,简述如下 :从安全越冬来讲 ,用隔王板组成双王群  相似文献   

13.
正张老师:我是一定地养蜂户,喜爱饲养双王群,因为饲养双王群有许多优越性,蜂群繁殖期间增长特别快,为蜂群多采蜜、早取浆提供了保证。但饲养双王群有一件很麻烦的事,就是经常会出现蜂群失王现象,而且无蜜源的时候给失王群补王还很困难,请问张老师双王群为什么容易失王?怎样才能预防失王的情况发生呢?  相似文献   

14.
笔者养蜂30余年,采用了一种换王方法,经多年使用效果较好,现介绍给蜂友们。把巢箱中的所有封盖子脾提到继箱上,打开继箱后巢门,隔王板上面放1块覆布,第二天治完螨后放1个将要出房的王台。待封盖子脾大部分出齐,新王交尾成功后再治螨(用水剂喷)1~2次;子脾出齐后抽出老脾化蜡。新王产卵后,把隔王板上面的覆布去掉,提出巢箱中的老王,根据产卵情况或除掉或组织成小群繁殖,也可组成双王群;如不组成双王群,可把新王调到巢箱后关掉继箱后巢门。这种方法可在刺槐花期后采用,繁殖越冬蜂时采用效果更佳。这种换王方法既换了王,治了螨,又抽出了老脾,而…  相似文献   

15.
全福星 《蜜蜂杂志》2005,25(12):7-7
我改装的框式隔王板,可以老王、新王同箱,产卵少和产卵多的蜂王同箱,蜂群不易偏集;单王群使用可在另一侧组织交尾群,待新王产卵12天后加继箱组织双王群,不会造成失王。下面我把改装的方法叙述如下:首先,用钢丝锯把隔板从中间锯下2块高20 cm,宽15 cm的木块。然后,把中空的部分两面用钉大盖的钉把铁纱四周固定。切记,不可单面有铁纱,如果只是单面有铁纱,蜂王日龄相差或新老王同箱都会造成失王。两块铁纱相距1 cm。其原理是:“蜂王物质”的传递靠蜜蜂间的相互接触,我让隔板两侧的蜜蜂接触不上,而使两侧的气味相同。上述做法使双王群更便于管理…  相似文献   

16.
新王具有产卵快和领大群等优点.利用当年的新王群采蜜,可以减少蜂群产生分蜂的几率,从而获得高产.但是,培育一只新王从移虫到产卵需1个月,所以只有提早培育才行.由于早春的蜂群群势、气候、蜜粉源等一些条件具备不充分,在育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延安中蜂不攻王我业余饲养中蜂22年,无论人工分蜂群、失王群、工蜂产卵群,都是将王台、处女王、产卵王直接放入,流蜜期、缺蜜期都不发生围王。人工分蜂群:白天分蜂、傍晚放入,失王群:工蜂产生失王征候时放入;工蜂产卵群随时都可。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峰如下生物学现...  相似文献   

18.
我国无论南方或北方,无论定地蜂场或转地蜂场,采用双王饲养较为普遍。有的基本上是双王群;有的双王繁殖、单王生产。事实证明:双王群比单王群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编者从略)然而,双王群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容易失王。双王群为什么比单王群...  相似文献   

19.
长期的无王群一般是很难介绍产卵王的,但对处女王却很容易接受。在没有处女王及王台时,可将产卵王的小群或交尾群加上铁纱和继箱,原址不动,傍晚将无王群提  相似文献   

20.
优良的中蜂种,具有性情温顺,繁殖力强能维持大群,抗病力强,产量高的特点。在一些偏辟的山区和业余养蜂爱好者,可利用自然育王的方法进行选种。一、早春提前壮大种王群通过一年养蜂生产的观察、对比,选择一至三群生产性能好的蜂群作为种王群。早春繁殖开始后,封盖子脾陆续出房,蜂数逐渐增加。蜂巢需要扩大时,将一般群势中的老封盖子脾适当抽出,插到种王群里,将种用王群的幼虫脾抽出加到一般群里,这样,种王群的群势很快壮大,二十天左右就开始造台,产生分蜂。二、利用自然分蜂群的王台进行人工分蜂种王群,通过人为的补充老封盖子脾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