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对溴敌隆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洞庭湖防洪大堤护坡和湖滩捕捉试鼠,在实验室做无选择性摄食试验。将试鼠雌雄分开,随机分组,配制0.000 2%溴敌隆毒饵进行不同时间的攻毒试验。用SPSS进行几率单位加权回归法(Bliss法)的计算,探讨不同食毒期与对应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方田鼠性别之间对溴敌隆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将雌雄数据合并计算,得毒力回归方程y=0.07+2.65x,LFP50、LFP98、LFP99及其95%置信限分别是0.94(0.43~1.33)、5.63(3.51~20.83) d和7.14(4.15~33.52) d。按WHO修订以致死99%敏感靶标鼠种的食毒期(LFP99)取整天数作为抗药性检验标准,洞庭湖区东方田鼠对0.000 2%的溴敌隆毒饵食毒期超过8 d存活为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2.
3.
洞庭湖区防鼠墙对东方田鼠防治效果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 Buechner)是洞庭湖区重要的害鼠种类,在数量暴发年份,在由湖滩被迫迁入农田过程中会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的危害,因此修筑防鼠墙以阻断迁移通路是最为有效的防治手段。为了解防鼠墙的防治效果,在2012年4月和7月分别在湖滩和对应的堤内农田进行调查。结果有防鼠墙的堤垸内农田的东方田鼠密度为0.52%,明显低于经过人工捕杀和药物灭鼠后无防鼠墙的农田1.76%(χ2=3.900,P=0.048);迁入农田后的密度下降幅度为98.53%,明显高于无防鼠墙堤垸的86.61%(χ2=11.060,P=0.01)。充分显示了防鼠墙防治效果,因此建议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数量预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5年洞庭湖东方田鼠暴发成灾和近年在洞庭湖的调查情况,对洞庭湖东方田鼠变动趋势分析。其结果显示2007年如汛期遇洪水,洞庭湖东方田鼠将再次暴发成灾,且为害更重、为害面积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5.
氯敌鼠钠盐和溴敌隆杀灭农村住宅鼠害效果观察京山县植保站鄢云享,曾令文,张富运氯敌鼠钠盐和溴敌隆均是新型的抗凝血杀鼠剂,为了探索这两种杀鼠剂在农村灭鼠中的作用,我们于1996年4月份对这两种杀鼠剂在农村住宅内杀灭鼠害效果进行了观察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杀鼠迷钠盐杀灭家鼠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试验主要观察了“杀鼠迷钠盐”对家鼠的毒杀效果,并与在国内广泛推广使用的杀鼠迷母粉作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杀鼠迷钠盐适口性很好,灭鼠效果可达92%以上。该药在当前众多的灭鼠药物中,能突出的优点是:用药量少,便于携带。易溶解,好配制。是目前灭鼠药物中有推广前景的一种好剂型。  相似文献   

7.
EP-1对雄性东方田鼠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复方不育剂左炔诺孕酮-炔雌醚(EP-1)对雄性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的不育效果、适宜药剂浓度和生殖系统的恢复期等,采用一次性多个浓度组灌胃和多个时间段剖检的方法测定EP-1对雄性东方田鼠生殖的影响和药效持续时间。结果显示,不育剂EP-1对雄性东方田鼠具有明显的不育作用,但不育作用具有可逆性。试验组试鼠的睾丸系数、附睾系数降低,睾丸萎缩受损,精子密度与睾酮含量较对照组降低,且繁殖率下降。10、30、60 mg/kg处理组的雄性东方田鼠生殖系统恢复时间分别为40、55、60天左右,生殖恢复顺序为睾丸、附睾、精子密度。  相似文献   

8.
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在藏北草原进行了炔雌醚、莪术醇和增效敌鼠钠盐控鼠试验。均配制成青稞药饵,投放药饵后第20、75和350天进行控效调查。结果显示:炔雌醚具杀灭高原鼠兔作用,20d校正灭效达72.24%,对成年雌雄鼠繁殖器官均能起到明显损坏作用,且适口性最好;增效敌鼠钠盐控鼠效果最好,20d校正灭效达94.46%;莪术醇也有一定效果,75d幼体比最低,总体看,3种药物均具有一定控制效果,有一定实际应用潜力,但还需进一步试验验证其控鼠效果。  相似文献   

9.
不同季节出生的布氏田鼠繁殖发育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氏田鼠是我国内蒙古东部草原的主要害鼠之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繁殖特征。本研究于2013年采集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草原繁殖盛期(6-7月)和末期(8月)的布氏田鼠,比较了种群组成和繁殖器官的季节特点。结果表明,从繁殖盛期到末期,越冬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当年鼠比例逐渐上升。不同年龄、性别的布氏田鼠存在明显的繁殖状态上的差异:与当年出生个体相比,越冬鼠参与繁殖时间长,在整个繁殖期都参与繁殖,是繁殖期尤其是繁殖早期种群繁殖的主力;与雄鼠相比,当年出生雌鼠会更多参与繁殖,在6月中旬的繁殖盛期,当年生雌鼠的怀孕率达39%,而当年雄鼠未参与繁殖。这些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时期出生的布氏田鼠采取了不同的繁殖策略,体现为各自在种群繁殖中的贡献不同,因此在分析其暴发成灾机制时应考虑种群中性别和年龄组成。  相似文献   

10.
应用Leslie矩阵对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Leslie矩阵对内蒙古太仆寺旗草原的布氏田鼠作了种群动态模拟分析.结果表明:①该模型数值模拟的准确率达到87.7%.②矩阵特征值λ既表达了在调查时段种群达到稳定增长状态的周限增长率,又可作为衡量种群变动趋势的指标:当λ>1.232时布氏田鼠种群处于上升期,当λ趋于1.232时种群处于高峰期,当λ<1时种群处于下降期.③不同增长期的年龄结构与繁殖率的差异显著,在种群上升期,幼鼠比例明显高于高峰期和下降期.④在上升期,繁殖率为关键因子;在高峰期和下降期的关键因子是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以斜纹夜蛾对茚虫威相对敏感种群和抗性倍数为15.63倍的抗性选育种群为材料,通过解毒酶活性测定与钠离子通道基因片段的克隆、测序,研究了斜纹夜蛾对茚虫威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与相对敏感种群相比,抗性种群酯酶活性提高了2.27倍,但抗性和敏感种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活性无显著差异;3龄幼虫酯酶活性随着抗性指数的上升而逐渐提高;从相对敏感和抗性斜纹夜蛾种群3龄幼虫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位于钠离子通道IIS5-IIS6的341 bp DNA片段;与相对敏感种群相比,茚虫威抗性种群钠离子通道基因没有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小菜蛾利他素对拟澳洲赤眼蜂搜索行为及寄生率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拟澳洲赤眼蜂对小菜蛾卵表和腹部鳞片13种饱和烷烃单一成分的接触反应。结果表明,在正十六烷处理卵卡上,拟澳洲赤眼蜂的活动指数(PAI)最大,为79.67;其次为正三十六烷,PAI为67.50;正二十二烷PAI最低,仅为3.00。拟澳洲赤眼蜂对正三十六烷处理卵卡的寄生总数最高,为183.17;其次为正十六烷,寄生总数为153.00;正二十二烷处理卵卡的寄生总数最低,仅为0.67。拟澳洲赤眼蜂最大寄生率在20%以上的有正十六烷、正十七烷、正二十五烷、正二十七烷、正二十八烷和正三十六烷处理;最大寄生率在5%以下的为正二十二烷处理。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Y型嗅觉仪比较了7类14个不同品种的柑橘对柑橘粉虱引诱力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其中3个品种柑橘叶片挥发物成分,并测定柑橘粉虱对其中的10种挥发物单体标样在10-2、10-4、10-6、10-8g/mL浓度下的行为学反应,以期明确植物挥发物在柑橘粉虱寄主定位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供试的14个柑橘品种中南丰蜜橘对柑橘粉虱引诱作用最强,HB柚最弱。被检测出的37种挥发物单体中的主要成分是烃类、醇类化合物,被测3个品种共有的挥发物有9种。在被测的10种挥发物单体中,引诱作用最强的是浓度为10-8g/mL的γ-松油烯和浓度为10-4g/mL的R-(+)-柠檬烯。研究表明,柑橘叶片中的挥发性气味对柑橘粉虱的寄主选择有重要影响,而且挥发性气味的化合物组成及其相对浓度影响其引诱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玉米黑粉菌cyp51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根据玉米黑粉菌cyp51基因cDNA的5'-序列,采用染色体步移技术,获得其5'-上游调控区序列,总长为490bp.利用NNPP分析软件预测转录起始位点,并采用TFSEARCH 1.3软件分析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果显示:转录起始位点位于上游134bp处;上游调控区不仅包含启动子的核心结构序列TATA盒(分别位于-30、-58、-318和-348 bp处)和CAAT盒(分别位于-150、-161和-191 bp处),亦包含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如AP-4、GATA-1、CdxA、Dfd和Oct-1等;在上游调控序列中嘌呤含量高,而且从-222 bp处开始存在4个连续高嘌呤含量的热激转录因子特异性结合位点(HSE).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灰霉病菌对新型杀菌剂啶菌恶唑的敏感性和该药剂与其它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河北省不同地区的95个灰霉菌菌株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并测定11个相对敏感菌株和3个相对抗性菌株对啶菌恶唑、嘧霉胺、速克灵、多菌灵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灰霉菌菌株间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差异显著,EC50值在0.0693~3.0578μg/mL之间,平均为0.2045μg/mL,其中3个灰霉菌株Ec50值分别为平均EC50值的7.97、13.06和14.95倍;啶菌恶唑与上述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之间的相关系数很低,不存在交互抗性.在无药PDA培养基上继代培养11代后,3个相对抗性菌株的敏感性明显提高,表明其抗药性不能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17.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地区115个辣椒疫霉菌株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同时测定了紫外诱导和药剂驯化的10个抗性突变体及其4个亲本菌株对双炔酰菌胺、烯酰吗啉、甲霜灵、嘧菌酯和霜脲氰的敏感性。山东青州、寿光和河北定兴、藁城4地辣椒疫霉菌株均对双炔酰菌胺较敏感,且敏感性差异不显著。不同抗性水平菌株对5种药剂的敏感性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双炔酰菌胺与其它几类药剂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10个抗性突变体继代培养11代后,8个抗性突变体抗药性不能稳定遗传;2个抗性突变体抗药性不仅能够稳定遗传,且EC50值维持在很高水平,分别为1 429.524 μg/mL和6 872.476 μg/mL,因此,双炔酰菌胺的连续使用有利于抗药群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