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茶具在画中茶具,包括茶盏、茶壶、茶托、茶炉、茶碾、茶罐等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什,本无稀奇之处。但是在研究茶文化史的人眼中,往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绘画中的茶具,则是更为直观的形象资料,与文字记载和出土实物互为参照,就可以清晰地反映历史的原貌。譬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了七件茶托,上面饰以莲花瓣形纹,托子底部还有铭文,其中一件的铭文是:“大中十四年八月造成浑金涂茶托子一枚金银共重拾两八钱参字。”无疑,这是一件很有价值的茶史文物。参阅文献资料,人们发现有关茶托子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唐代李…  相似文献   

2.
茶托作为饮茶时的辅助物,虽不起眼,但一直伴随着饮茶历史延续至今。学界目前对茶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区分其作为茶具和酒具的使用,而对其本身随着饮茶法流变、使用功能的增加,导致自身形制变化的论述着墨较少。本文重点论述唐至清饮茶法流变对茶托形制的影响和茶托功能性的变化,通过地上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进行梳理,经研究发现:茶托至今留存于茶具中的原因与其贴合饮茶所需、装饰性与实用性的平衡密不可分,并由此总结出一些对当代茶具设计的启示、探索。  相似文献   

3.
壶艺──茶、陶文化的融合湖州市教师进修学院钱大宇唐代饮茶风气最盛,由于与文人雅士结缘,其文化意蕴更为浓郁了。因此对茶具美的追求也自然形成风气。唐代最流行的茶具是一种敞口瘦底的碗,还配有茶托,即洁白的瓷碗,细密坚薄,相当美观,当时以越州烧的为上品,陆羽...  相似文献   

4.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2):131-140
一.早期的茶具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泡好茶,也必须具备一套适合的器具。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顾,缺一则废。”人们品茶,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和心境、环境等,还要讲究茶具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既可以冲泡出理想的茶汤,又可增强品茶时的文化氛围。所以古人历来很重视茶具。陆羽《茶经》中的第四章“四之器”就是专门讲茶具的,只是他将采茶、制茶的工具称为“具”,而将煮茶、饮茶的工具称之为“器”。本文节所指的茶具就是专指煮茶、饮茶的工具,即《茶经》所称之“器”。茶具就…  相似文献   

5.
景德镇茶具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景德镇茶具初考景德镇市茶叶学会黄崇焘国际上誉我国为“瓷器之国”,瓷都景德镇“陶瓷之源,与国齐名”,英文“China”的意义是中国,又作瓷器之解释,但中国自已并不称瓷器为“China”。景德镇瓷茶具种类繁多,造型精美,装饰新颖,享誉世界,作者收集了大批...  相似文献   

6.
话说瓷茶具     
瓷茶具有坯质致密透明,釉色丰富多彩,成瓷温度高,无吸水性,造型美观,装饰精巧,音清而韵长的特点,沏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从性能和功用上说,陶瓷茶具容易清洗,没有异味,传热慢,保温适中,既不烫手,也不炸裂。可见茶对陶瓷的依恋也是一个天然的“情结”,解也解不开。早在西晋,瓷茶具就从一般的日用瓷中相对独立出来,以后每个朝代又都产生了适应各自饮茶方式的独具风格的陶瓷茶具,其中又以唐、宋、明、清最有特色。瓷茶具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1.白瓷茶具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北宋时,…  相似文献   

7.
钱景 《油气储运》2007,(3):25-25
种植大户慈溪“绿叶”农场近日与浙江省慈溪市农业龙头企业“海通”集团签订了“加盟连锁农场”协议。根据协议,即日起,“绿叶”农场成为“海通”集团所属的“加盟连锁农场”一员,其约13.3公顷十地全部按“海通”要求进行统一的引种、植保、施肥、用药,期间由集团免费派驻植保员进行全程“绿色”技术指导,收获后产品全部由“海通”收购销售。  相似文献   

8.
舟冰 《农业考古》2000,(2):167-168
我国的茶具品种纷繁,有史以来出现过的有陶器、瓷器、铜器、金器、银器、玛瑙器、漆器等,可谓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其中有一独特的花朵盛开在茶具的百花园里,这就是石制茶具。 石茶具是一种工艺茶具,是选择鸡血石、寿山石、麦饭石、木鱼石、端溪石、菊花石、灵壁石等色泽、纹理合适的优质天然顽石,经匠师们依据科形,反复揣摩,熟记于心,待得成竹在胸,灵感降之,便白天黑夜地飞弓走刀,“自得其乐”,直到心中的意象把手中的石茶具呼之而出。 石茶具可以上溯到宋代,蔡襄在论及茶瓶时说:“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明代屠隆说:…  相似文献   

9.
方成军 《农业考古》2000,(2):158-160
绚丽多姿的唐诗中,咏瓷诗的发展一脉相承,大诗人杜甫、白居易以及孟郊、皮日休、陆龟蒙、郑谷等皆有咏瓷诗篇或诗句传世。从咏瓷诗几乎都是咏吟茶具来看,唐代咏瓷诗的兴盛与唐代盛行饮茶以及对瓷茶具的需求有关。本文在唐代社会饮茶习俗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唐代诗人笔下的咏瓷诗来考察唐代的瓷茶具。       一 唐代咏瓷茶具之诗的兴盛,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首先,唐代咏瓷茶具之诗的兴盛与唐代社会饮茶之风盛行有关。饮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汉代王褒《僮约》已有“武阳卖茶”、“烹茶尽具”之句,表明汉代已有饮…  相似文献   

10.
说到茶具,我国素有所谓“景瓷宜陶”的说法,就是说瓷茶具以景德镇为首,陶茶具以宜兴紫砂为最。这种格局,自明代至今,一直未变。江苏宜兴的紫砂陶问世于明朝,并很快兴盛起来。明人周高超所著《阳羡茗壶录》中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瓮,而尚宜兴陶。”特别是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饮茶用紫砂更加蔚为风尚。紫砂壶业的兴盛何以如此之快?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紫砂壶具有优越的实用功能。紫砂茶壶素胎无釉,胎质细腻,含铁量达9%。据前人总结用紫砂壶作茶具有七大优点:一、用以泡茶,不失原味,并能保持“色香味皆蕴”,使“茶  相似文献   

11.
“茶圣”出天门何以到杭州—《中国茶文化》邮票中“茶圣”陆羽票选图质疑湖北省天门市集邮协会童正祥盼望已久的《茶》邮票终于在1997年4月8日发行了,其4枚票名分别为“茶王”、“茶圣”、“茶具”和“茶会”。应该说其票名选题极为精确。云南澜沧的千年古茶树,...  相似文献   

12.
今年国家提高了小麦、稻谷的最低价(以下简称“托市”价),其中混合小麦“托市”价由三等1.66元/千克提高到1.72元,千克。国家虽然调高了粮食主要品种最低收购价,但“托市”企业能否按最低收购价收购到粮食,从目前的市场行情看,小麦收购价高于“托市”价的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13.
从唐诗中的饮茶用器看长沙窑出土的茶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唐诗中的饮茶用器看长沙窑出土的茶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世荣长沙窑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外销瓷之一,其陶瓷工艺以釉下彩绘和书写诗句题记而独具特色。常见的长沙窑陶瓷器诗句和题记中,过去只发现酒具器名和有关美酒的赞辞,如“酒盏”、“陈家美春酒”和“酒酝香浓”...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结晶,其中有关茶文化的描写丰富多彩,最引人瞩目的是那些制作精良、品质高雅的茶具.在拢翠庵品茶一回中妙玉招待贾母、宝钗、黛玉、宝玉等人时就拿出十种不同茶具,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对茶具的讲究.明清时的茶具多用白瓷与青花瓷,制作陶瓷茶具的产地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涌现出大批壶艺名家,使传统的制作工艺又有新突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明清茶具特色,为中国茶具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5.
钧窑茶具,原名压手杯,亦称为抑手杯。据《陶雅》中记述:“宋代钧窑之坦口折腰,古谓之压手杯,创于宋代钧窑,官窑。明代景德镇之压手杯,瓷质细腻,青花纹样装饰,杯之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书有‘大明永乐年制’,杯外青花彩釉深翠,纹样精妙。”由于钧窑茶具精良美观的实用价值和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引起了历代行家、收藏家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往往不惜重金购买使用和收藏为荣。但在人世间总是无奇不有,无独有偶的。旧时曾在安徽皖南的徽州发生过一桩钧窑茶具的诈骗公案。说的是有一位朝廷官宦,为了骗取钱财,设下陷井,坑害一位…  相似文献   

16.
闵正国 《农业考古》2004,(2):171-172
河北省正定县一茶壶收藏家藏有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名家张沛轩所作“月影鱼跃图”茶壶和汪少平所作“山水泛舟图”茶壶各一只,现分述于后,供茶艺爱好者和茶具收藏家共赏。  相似文献   

17.
新茶上市话泡茶李盛仙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一天到晚离不开茶,但怎样泡壶好茶却知之甚少。要泡一壶好茶,不仅要有好的茶叶、好的水和一付适当的茶具,还要有泡茶的技巧。我国人民对泡茶十分讲究。古有“煎茶四要”、“试茶三要”规则,强调泡茶不仅要择水,还要讲究烹调得...  相似文献   

18.
王褒《僮约》中“荼”非茶的考证中国茶叶博物馆周文棠王褒《僮约》一文,由于其中有“武阳买荼”,“烹荼尽其”之句,在茶叶历史上曾被认为标志着西汉时代蜀地茶叶已被作为日常生活的内容和有客来饮茶的习惯,并已有一定的茶叶商品市场。有的还认为当时已有专用的茶具。...  相似文献   

19.
法门寺出土唐代宫廷茶具及唐代饮茶风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是我国社会饮茶风尚兴盛时期。从僧俗平民到宫廷皇室靡不崇尚饮茶生活,因之专用烹茶与饮茶器具也趋齐备。但唐代距今一千多年了,人们只能从文字上看到一些记载。近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秘藏地宫中出土了一套唐代皇室宫廷使用的金银、琉璃、秘色瓷等烹、饮茶具实物,才见到“庐山真面目”。1988年四、五月间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举办“法门寺珍宝部分出土文物汇报展”中,笔者有幸见到这批唐代茶具稀有珍宝,真是金碧辉煌,蔚为大观,叹为观止,使我多次往观,留连忘返。这是我国首次发见唐代最全、最高级的一套专用茶具,也是我国乃至世界迄今为止仅见留存于世、唯一的一套唐代宫廷茶具实物,距今已有一千一百余年历史,而今重见天日,堪称无价之国宝。这套古茶具实物证实了我国唐代出现辉煌灿烂的饮茶文化史实。  相似文献   

20.
以明代茶具文物为切入视角,将绘有茶饮场景的明代画作及明代茶具文物相互对照印证,为研究明代“瀹饮法”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见证。明代茶具审美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品味和情趣,反映了当时的美学取向与时代意义,对后世亦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