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鸽Ⅰ型副黏病毒(Pigeon Paramyxovirus Ⅰ,PPMV-Ⅰ),是由禽Ⅰ型副黏病毒(Avian Paramyxovirus Ⅰ,APMV-Ⅰ)流行于鸽群,并突变为适应鸽群的新城疫病毒,通过F基因分析,显示出是APMVI的抗原变异株,因此命名为鸽Ⅰ型副黏病毒(PPMV-Ⅰ)~([1])。该病毒引起的鸽新城疫在鸽群传播迅速、发病急,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发病鸽以拉稀和出现神经症状为特征,对鸽危害大,对养鸽  相似文献   

2.
从进口鸽中分离到1株鸽Ⅰ型副黏病毒,经测定,其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为59.2h,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为1.92,属于速发型新城疫病毒。通过RT—PCR,扩增出了该分离毒株F基因的重要功能区片段,经测序分析,其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为112RRQKR^117,符合新城疫强毒裂解位点特征。用blastn和blastx分别搜索GenBank的核酸和蛋白数据库,发现它与2株鸽Ⅰ型副黏病毒具有99%的同源性,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为基因Ⅵ型。表明,该病毒为1株新的强毒力鸽源基因Ⅵ型新城疫病毒。  相似文献   

3.
广东地区鸽禽Ⅰ型副黏病毒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鸽禽Ⅰ型副黏病毒(Avian ParamyxovirusType Ⅰ,PA/PMV-Ⅰ)感染,因其病原及症状均与鸡新城疫(ND)十分相似,通常又称之为鸽新城疫,或鸽瘟,是鸽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近年来我们从广东的深圳、东莞、广州市郊等地区发病鸽群中分离并鉴定到23株禽Ⅰ型副黏病毒,对其中6株病毒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1鸽新城疫病原 鸽禽Ⅰ型副黏病毒病(PPMV-Ⅰ)又称鸽新城疫,俗称鸽瘟,是由禽Ⅰ型副黏病毒引起鸽的一种急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至今对鸽业健康发展造成巨大威胁,成为危害养鸽业的最主要疫病.该病与鸡新城疫类似,能造成病鸽精神沉郁、呼吸困难、体温升高、下痢和明显神经症状等,发病急,...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鸽源禽Ⅰ型副黏病毒辽宁分离株的遗传变异情况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根据GenBank公布的鸽源禽Ⅰ型副黏病毒Pi/SH/CH/0168/2013毒株设计16对引物,对辽宁分离株全基因分段进行扩增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依次拼接得到病毒的全基因组,然后进行序列的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分离株基因全长15 192 nt,并命名为LNPPMV17。F0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为~(112)R-R-Q-K-R-F~(117),结合F蛋白全基因遗传进化分析,辽宁分离株属于ClassⅡ基因Ⅵ型;并发现鸽副黏病毒M蛋白第36和68位点氨基酸与其他禽类副黏病毒有明显不同,这种差异可以作为区别其他禽类Ⅰ型副黏病毒的标志;全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国内鸽源禽Ⅰ型副黏病毒的同源性较高,这可能是近年来赛鸽业迅速发展,鸽子流通增加,交叉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6.
刘小银  岳华 《中国家禽》2007,29(11):18-21
从疑似鸽瘟的6例临床病例中分离到5株鸽Ⅰ型副黏病毒(SCP1-SCP5),经本实验室建立的检测中、强毒力新城疫(NDV)病毒的SYBR GREENⅠRT—PCR(RRT—PCR)方法诊断,确诊为中、强毒力新城疫毒感染,用常规RT—PCR扩增SCP1包括F蛋白裂解位点的基因片段,并进行克隆、序列测定。分析表明,SCP1编码F蛋白的基因片段裂解位点处的序列为^112K-R-^114Q—K—R-^117F,与新城疫强毒在这一区域的序列相符;与21株已报道的NDV进行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并建立进化树,聚类为基因Ⅵ型。  相似文献   

7.
鸽Ⅰ型副黏病毒(PPMV-Ⅰ)病又称鸽瘟或鸽新城疫,是一种由禽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流行于鸽群的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它以肠炎、严重腹泻和神经症状为特征,是危害养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鸽Ⅰ型副黏病毒病目前在各种鸽群(肉鸽、信鸽和赛鸽)中普遍存在,临床发病多见于月龄以下的鸽,  相似文献   

8.
鸽新城疫是严重危害鸽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近年来流行呈上升趋势。为满足开展基因VI型鸽源新城疫病毒快速检测的迫切需求,针对国内流行的基因VI型新城疫病毒F基因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一种可特异检测基因VI型新城疫病毒的实时荧光RT-PCR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该方法与其他基因型新城疫病毒和常见禽病病毒无交叉反应,检测下限为5 copies/μL。利用该方法对临床采集的120份鸽口咽/泄殖腔拭子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病毒分离结果完全一致。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RT-PCR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准确性好,可用于基因VI型新城疫病毒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常用的传统新城疫疫苗Ⅰ系、Ⅱ系、Ⅵ系、Ⅴ4等疫苗毒株均属于经典型基因Ⅰ型和Ⅱ型毒株,而造成目前新城疫广泛流行的野毒株多属于基因Ⅵ型和Ⅶ型毒株。故此,在对河南省洛阳地区新城疫病毒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筛选出了2株不同基因型的代表株(基因Ⅵ型和Ⅶ型  相似文献   

10.
从鹅体内分离到一株副黏病毒(DG01株),该病毒具有血凝活性且血凝活性能被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和鹅副黏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能使SPF鸡胚、非免疫鸭胚和鹅胚100%死亡。电镜观察见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多为圆形有囊膜,直径在200nm左右;ELD50为10^8.6/ml,MDT为56h,ICPI为1.94。对DG01株通过RT-PCR方法,扩增出F基因,鉴定为基因Ⅶ强毒株,测序结果与CH2000同源率为91.8%,因此确定DG01株属于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1)的基因变异强毒株。动物接种试验表明DC01株对鸭无致病性,对鹅、鸡、鸽具有100%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11.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为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在我国屡有发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我国学者已对该病做了详尽的研究,认为是由Ⅰ型禽副黏病毒即新城疫病毒引起的,基因型为Ⅶ型。2001年以来海南省发生了该病,笔者对此开  相似文献   

12.
鸽禽Ⅰ型副黏病毒病是由鸽禽Ⅰ型副黏病毒(PA/PMV-I)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是危害肉鸽养殖业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多年来,虽然人们对本病高度重视,采用鸡用新城疫疫苗或一些研究单位研制的鸽禽Ⅰ型副黏病毒病专用疫苗对本病进行预防,但由于种种原因仍时有疫情发生,给养鸽场(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采用中草药复方制剂防治病毒病在医学临床成果丰硕,本课题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传统中医药理论,结合鸽禽Ⅰ型副黏病毒病的发病特点、临诊表现和病变特征,对多种中草药筛选、组合,研制成"鸽瘟净"口服液,现将实验条件下防治鸽Ⅰ型副黏病毒病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应用已建立的新城疫病毒(NDV)强、弱毒株RT-PCR快速鉴别诊断技术,对来自广西各地疑为禽副黏病毒血清1型(APMV-1)感染的144份不同禽类的病料进行了检测,并用常规方法对RT-PCR检测为阳性的部分病料进行了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结果,从鸡、鸽、鹅、鸭、鹌鹑、珍珠鸡、孔雀、鸵鸟和画眉鸟9种禽的病料样品中检测到A19MV-1,阳性检出率为64.58%(93/144);从7种禽病料中分离到29株APMV-1地方野毒株。部分分离株用NDV强、弱毒株快速鉴别技术鉴定属中、强毒株。  相似文献   

14.
鸽Ⅰ型副黏病毒病,又称鸽新城疫,俗称鸽瘟,是一种由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流行于鸽群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它以肠炎、严重腹泻和神经症状为特征。1986年前后,在我国鸽群中发现了该病。鸽Ⅰ型副黏病毒(PPMV-Ⅰ)是鸡新城疫病毒(NDV)的变异株,它不同于典型的NDV,它与NDV是两个不同宿主的适应株。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本病的流行,已经给  相似文献   

15.
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NDV)是严重危害我国家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病原之一。国家新城疫参考实验室监测表明,目前国内NDV流行毒株已由基因Ⅶ.1.1亚型转变为Ⅶ.2亚型。为实现基因Ⅶ.2亚型NDV的快速检测和精准定量,针对其国内流行毒株F基因保守区域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一种可快速检测基因Ⅶ.2亚型NDV的反转录数字PCR(RT-dPCR)方法,并评估了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结果显示:建立的RT-dPCR方法检测下限为1.30 copies/μL,敏感性较高;特异性强,与基因Ⅵ型、Ⅻ型NDV以及其他常见禽病病毒(禽流感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和禽腺病毒)无交叉反应;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为2.6%,小于3%,重复性好。利用本方法对从活禽市场采集的200份鸡口咽/泄殖腔拭子样品进行检测,发现检测结果与病毒分离鉴定结果一致。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RT-dPCR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和准确性,可用于基因Ⅶ.2亚型NDV的快速检测和精准定量,同时也为其核酸标准物质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鸽新城疫也称鸽Ⅰ型副黏病毒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原为鸽禽Ⅰ型副黏病毒,与鸡新城疫病毒相类似,不同年龄、品种的鸽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对养鸽业有较大危害。虽有专用疫苗供用,但仍有小部分养殖户不够重视鸽新城疫,没有接种疫苗或间歇地使用疫苗,时有发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笔者现将接诊1例典型肉鸽发生新城疫报道如下,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企鹅源禽1型副黏病毒BP01的演化,根据GenBank登录的鹅源禽1型副黏病毒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运用RT-PCR方法于国内外首次测定了企鹅源禽1型副黏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其全长为15 192nt.经分析表明BP01病毒基因组与SF02株和ZJ1株等鹅源禽1型副黏病毒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1%和99.0%;与IT-227/82和dove/Italy/2736/00等鸽源禽1型副黏病毒同源性分别为90.2%和88.1%;而与Hert/33和LaSota等鸡源禽1型副黏病毒的同源性最低,仅分别为87.9%/和83.2%.对F基因第47~435nt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和F基因第334~1 682 nt进行HinfⅠ、BstO Ⅰ、Rsa Ⅰ酶切位点分析,确定BP01株病毒为基因Ⅶ型.F蛋白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为112R-R-Q-K-R-F117,符合禽1型副黏病毒强毒株的特性,经预测发现BP01株病毒F蛋白的七肽重复序列分剐在第143~189位氨基酸残基和第461~503位氨基酸.通过对主要毒力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发现,水禽源与其它源F蛋白有14个氨基酸不同,HN蛋白上有2个氨基酸的不同,而P蛋白有20个氨基酸的不同,且在第151~166位氨基酸存在一个明显的突变域.  相似文献   

18.
鹅副黏病毒病(GPMV)是由鹅源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1)引起的鹅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其病原类似于鸡新城疫病毒(NDV),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为F基因Ⅶ型.  相似文献   

19.
不同基因型新城疫病毒对美国白羽王鸽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鸽源Ⅵb亚型新城疫病毒(NDV)与其它不同基因型NDV对鸽的致病性差异,本研究选取JS-7-05-Ch(基因Ⅲ型)、WX-10-07-Pi(基因Ⅵb型)、JS-5-05-Go(基因Ⅶd型)和F48E8(基因Ⅸ型)4个病毒株,分别人工感染2月龄实验鸽。接种后,观察实验鸽临床症状、病理剖解变化、同时检测HI抗体水平变化、喉气管和泄殖腔排毒以及病毒在组织分布情况。4株NDV均能导致接种鸽的发病,但死亡率分别为0、0、100%、50%。WX-10-07-Pi接种组鸽泄殖腔排毒时间最长、而且病毒检出率比其它组高。另外,在接种组鸽的多种组织器官中均可检测出病毒。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NDV对鸽均有致病性,但致病力强弱与NDV毒株特性有关;基因Ⅵb型NDV在鸽体内可长期的带毒与排毒,与其它基因型NDV相比更易在鸽群中传播。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一种能够区分鸽新城疫病毒(NDV)野毒株与常用新城疫疫苗株La Sota的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方法(RAA),本研究针对基因Ⅵ型鸽源NDV和La Sota的NP基因设计出1对特异性引物,经过优化引物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建立了能够区分鸽NDV野毒株与La Sota的RAA检测技术。对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测试,并应用建立的方法检测了45份临床样品。结果显示:该技术在15℃~39℃的恒温条件下,可于15 min内完成对目标基因的扩增;对禽支原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流感病毒和衣原体等常见病原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重组质粒标准品检测下限为39.5 copies/反应;45份临床病死鸽样品的检测,检出28份阳性,与常规PCR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说明建立的RAA方法可应用于临床样品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