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6年,在北京市平谷区8 667 hm~2桃园全覆盖应用了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技术。田间调查发现,应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可对梨小食心虫各代雄虫产生持续的迷向作用,迷向率95%以上,降低了成虫交配几率,减轻了幼虫为害,蛀梢防效和蛀果防效分别在93%和98%以上;迷向区比常规化防对照区减少梨小食心虫防治用药1 004 m L/667m~2,农药减量50%以上。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梨小食心虫迷向散发器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在四川省苍溪县梨园进行了该技术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迷向散发器对梨小食心虫成虫迷向率可达86.54%~100%,持效期长达4个月以上,蛀果防效可达84.62%.使用该技术,可有效降低成虫交配率,减少后代幼虫为害.本研究结果为今后进一步推广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防治果园梨小食心虫提供一定数据支撑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性信息素迷向丝对不同果树梨小食心虫的防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在宁夏果园开展了性信息素迷向丝(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的长效迷向丝,有效成分占30%)对为害不同果树的梨小食心虫的防控效果研究。试验地共5.5 hm~2,栽植有成龄苹果树、梨树和李树。试验区按树种设置3个处理区,3个对照区。处理区在边缘区域每株树平均悬挂3条迷向丝,内部区域隔树悬挂,每树悬挂1条迷向丝,悬挂高度为距离地面2 m。调查各树种全年诱蛾量、诱蛾下降率、蛀果率等指标,研究迷向丝对不同果树上梨小食心虫的防控效果,分析苹果、梨和李树分区域集中栽培下梨小食心虫为害特点。研究结果显示:3个处理区的诱蛾下降率均达96%以上,果实膨大期蛀果下降率均达50%以上,成熟期蛀果下降率均达57%以上,说明性信息素迷向丝对3种果树区域的梨小食心虫防控效果明显且稳定;不同果树区域梨小食心虫发生高峰期一致;梨园中诱捕的梨小食心虫成虫最多,说明其具有寄主选择性;李园蛀果率明显高于苹果园和梨园,李果实成熟采摘后成虫诱捕量减少,同时期苹果园与梨园成虫诱捕量增加,说明梨小食心虫具有迁移为害特性。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黄桃梨小食心虫的绿色防控技术,于浙江嘉善开展了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迷向效果显著,对2、3代梨小食心虫迷向率分别达100%和99.83%,迷向区梨小食心虫蛀果率和蛀梢率显著低于常规化学防治区,蛀梢率显著低于化防套袋区。迷向区、常规化防区、化防套袋区的投入产出比依次为1∶12.69、1∶2.61、1∶2.45。应用迷向法显著降低了防虫成本,增加了收入,适宜进一步推广应用。此外,在调查中发现梨小食心虫为害桃树的主要部位集中在桃树树冠的上部。  相似文献   

5.
苹果蠹蛾 (Laspeyresiapomonella)又称苹果小卷叶蛾 ,是库车县苹果、梨的主要害虫。对果树的为害十分严重。据调查 ,一般果园果熟期蛀果率达 1 6%以上 ,管理粗放的老果园、混合园果熟期蛀果率常在 4 0 %以上。幼虫蛀果导致大量落果 ,果实的品质下降 ,产量大幅度降低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为此 ,1 991~ 1 999年笔者对其为害发生特点及防治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1 为害症状以幼虫为害果实。初孵化幼虫在果实或叶片上四处爬行 ,寻找适合蛀入部位 ,开始蛀果时 ,并不吞食所有咬下的碎屑 ,而是仓促…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性信息素迷向法对桃树梨小食心虫的防控作用,开展了240 mg/根梨小食心虫性信息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法不同处理对梨小食心虫成虫防效、蛀梢和蛀果防效分别在93.19%、79.95%和78.57%以上,比常规药剂防治区防效可提高50%、40%和25%以上,整体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270 g/667m~2。由此可见,性信息素迷向法可控制桃树梨小食心虫为害,同时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南疆新兴特色水果杏李上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的发生规律和迷向防治效果,于2021—2022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杏李园采用性诱剂诱集法监测梨小食心虫种群动态,评估性信息素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在阿克苏杏李园1年发生4代,其中越冬代羽化高峰期在4月上中旬,第1代羽化高峰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2代羽化高峰期在7月上旬,第3代羽化高峰期在8月上中旬,存在世代重叠现象。2022年农户常规防治区内梨小食心虫的蛀果率为2.46%,性信息素迷向防治区内蛀果率为0.06%; 2021年和2022年使用性信息素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蛀梢减退率为98.13%和88.65%,2022年的蛀果减退率为98.40%;对不同世代梨小食心虫的雄成虫迷向率在2021年为92.87%~100.00%,雌、雄成虫虫口减退率在2022年为58.75%~81.37%。表明采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丝为主的综合防控技术,可有效控制南疆杏李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与为害。  相似文献   

8.
<正>桃小食心虫Garposina sasakii又名桃蛀果蛾,简称"桃小",属鳞翅目蛀果蛾科,可为害苹果、桃、花红、梨、李、杏等。2012年以来,全县富士苹果普遍遭受为害,2013年9月下旬调查,蛀果率高的达56%,一般蛀果率18%~44%,果实品质严重下降,失去食用价值,给长顺县苹果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经过两年来的调查和性引诱监测,初步掌握了桃小食心虫的发生与为害规律,2014年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将蛀果率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在新疆和田县桃园和核桃园间的转移为害和种群动态变化规律, 以期确定核桃园内梨小食心虫的最佳防治时间, 同时在桃园和核桃园设立监测点, 通过对梨小食心虫在桃园和核桃园间的发生动态监测以及在核桃园内产卵情况和蛀果率调查, 明确了梨小食心虫在桃园和核桃园间的转移规律。研究发现梨小食心虫在和田县桃园1年发生5代, 越冬代成虫于3月下旬开始出现, 各代高峰期分别在4月上旬、5月中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上旬, 以第1代和第2代发生为害严重, 具有世代重叠现象。梨小食心虫在核桃园1年发生2代, 成虫产卵于核桃果实和叶片, 主要以幼虫为害果实。于6月下旬开始从桃园向核桃园转移, 8月下旬又从核桃园转移至桃园, 具有明显的寄主转移规律。7月初为核桃园内梨小食心虫的防治关键期。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掌握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2014—2016年,采用性诱监测方法对浦东桃园梨小食心虫田间成虫种群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该虫在上海地区每年发生4—5代,4月上、中旬始见越冬代成虫,越冬代和第1~4代发生高峰期分别为4月下旬、5月中、下旬、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下旬和9月中旬。7月中旬是该虫全年为害高峰期,蛀梢率达18.50%~36.40%,蛀果率达9%~23%。  相似文献   

11.
信息素迷向法规模化防治梨小食心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梨小食心虫是梨树和桃树上一种重要的蛀食性害虫,为了推动果园害虫的无公害防治,2010年在山东省莱阳市的桃园和梨园应用信息素散发器对梨小食心虫进行了迷向防治研究。在应用信息素散发器的桃园与梨园中,梨小食心虫发生数量明显低于对照园,使用密度增加,梨小食心虫的发生数量降低,迷向率增加。每公顷施用信息素散发器450、900、1350根的桃园,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分别为67.80%、80.14%、89.29%,而梨园中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分别为84.17%、93.41%、98.17%。桃园与梨园施用信息素散发器后,梨小食心虫的蛀果率明显低于对照园,桃园与梨园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分别在40.34%~73.57%和54.24%~92.38%之间。研究表明,梨园中信息素散发器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高于桃园。  相似文献   

12.
膏体迷向剂对苹果园梨小、桃小食心虫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在宁夏苹果园进行了复合膏体迷向剂对梨小、桃小食心虫防效的进一步试验,试验设3个处理(涂抹高度3.5m、3.5m/4.5m交叉涂抹、交叉涂抹空白区域)、1个对照,2种膏剂附着方式(树干附着、膏剂填装塑料瓶悬挂)。通过监测全年诱蛾量、调查果实膨大期与成熟期蛀果率分析防控效果。结果显示,复合式膏体迷向剂可有效防止梨小食心虫对果实的为害,涂抹高度3.5m时,梨小食心虫诱蛾量下降76.68%;交叉涂抹时,下降70.8%;交叉涂抹空白区域下降36.8%。3个处理成熟期蛀果率分别下降84.88%、91.39%、24.19%。由于试验区桃小食心虫种群密度小,试验无法确定该迷向剂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豫西地区苹果蛀果害虫重发生原因浅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三门峡市位于豫西丘陵山区 ,是全国苹果的主要产区。因受地理、环境条件影响 ,苹果病虫种类多 ,为害重。主要有叶螨、蚜虫、金纹细蛾、蛀果害虫和轮纹烂果病、早期落叶病。其中曾经得到有效控制的蛀果类害虫 ,再度呈严重发生为害趋势。1 豫西地区苹果蛀果害虫发生状况豫西地区苹果蛀果害虫在 80年代、90年代中期经过大面积的综合治理 ,得到了有效控制 ,虫果率一直保持在 3 %以下。自从 1 997年以来 ,以桃小食心虫为主的蛀果害虫再度猖獗 ,虫果率一般为 1 5%~ 2 0 %,偏远地区、管理粗放的果园 ,虫果率高达 50 %,苹果年产量损失为 90 0 0万…  相似文献   

14.
昆明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2013年对昆明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年来昆明地区梨小食心虫发生趋势基本一致,但各年度发生的大高峰期有差异,2012年成虫发生大高峰期为越冬代、第一代;2013年成虫发生大高峰期在第二、三代,这与当时的温度、降水量有很大关系。昆明梨小食心虫一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第一代发生高峰期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越冬代、第一代主要为害桃树新梢,新植桃园幼虫更趋向在低龄桃树为害,幼虫蛀梢的高峰期在成虫羽化高峰期后15~30d;第二、三代发生高峰期在7月上旬至9月下旬,世代重叠明显,后两代主要为害果实。经饲养观察,桃园梨小食心虫性比[♀/(♀+♂)]为0.57~0.64,幼虫被天敌寄生率为26.9%,幼虫蛀果率为1.25%~5%。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绿色防控桃园梨小食心虫的为害,进行了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防效实验。连片100×667m2以上的桃园,平均亩悬挂梨小食心虫迷向丝60枚,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各代成虫的迷向率可达96%以上,且持效期在4个月以上,对各代折梢防效在94%以上,蛀果防效在96%以上,全年用药次数减少4~7次。结果表明,该技术对桃树整个生育期梨小食心虫的为害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可有效减少农药防治次数和用药量,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毛叶枣为鼠李科枣属植物,原产云南省和印度,后因由台湾省经芽变改良,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提高,而从台湾省引进到大陆种植,又名台湾青枣。近几年来,毛叶枣在玉溪市作为新兴果树品种已大面积种植。但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病虫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桃蛀果蛾(CarposinaniponensisWalsing-ham)已成为为害毛叶枣的重要害虫。桃蛀果蛾又称桃小食心虫,它以幼虫钻入枣果内为害,形成“豆沙馅”(虫粪),使枣果失去食用价值,为害损失率一般5%~10%,高的可达60%以上。我们于2001~2004年在毛叶枣主要种植区元江县建立桃蛀果蛾系统监测点与防治示范区的同时,…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高浓度性信息素和杀虫剂胁迫对梨小食心虫的种群特征与为害的影响,2019—2020年连续2年在山西省运城市梨园内测定了性信息素迷向、杀虫剂等不同处理条件下,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交配率以及蛀果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年内迷向防治区、迷向+杀虫剂防治区、杀虫剂防治区与空白对照区内梨小食心虫种群发生动态基本一致,但各处理区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逐年递减;其中,迷向+杀虫剂防治区梨小食心虫种群总量显著低于其他防控区,单个诱捕器诱蛾量分别为98.20头和67.20头;同时,迷向防治区和迷向+杀虫剂防治区,梨小食心虫的交配率和蛀果率也显著降低。综上所述,性信息素迷向和杀虫剂结合能更好地压低梨园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降低其交配率和为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升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复合式膏体迷向剂对梨小、桃小食心虫的防控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在宁夏苹果园试验研究了复合式膏体迷向剂对梨小、桃小食心虫防控效果。试验设3个处理(涂抹高度2 m与3.5 m以及常规药剂防治),1次重复,通过监测全年诱蛾量、调查果实膨大期与成熟期蛀果率来分析防控效果。结果显示,复合式膏体迷向剂有效控制了梨小食心虫的危害,涂抹高度3.5 m时,梨小食心虫诱蛾数下降94.8%,涂抹高度2 m时,下降84.6%,两处理区成熟期蛀果率分别下降86.5%和63.9%。由于试验区桃小食心虫种群密度较小,本次试验尚无法确定该迷向剂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杏园蛀果害虫发生期,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诱捕研究了新疆南部地区杏园蛀果害虫发生的种类,结果表明,新疆南部地区杏园蛀果害虫共有4种,分别是李小食心虫Grapholitha funebrana Treitschke、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和桃条麦蛾Anarsia lineatella Zeller,其种群数量分占87.41%、3.81%、2.51%和6.27%;李小食心虫种群数量显著大于梨小食心虫、苹果蠹蛾和桃条麦蛾,为主要种类;梨小食心虫、苹果蠹蛾和桃条麦蛾为次要种类。室内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5%顺式氯氰菊酯乳油、1.2%烟碱·苦参碱乳油(烟碱0.7%,苦参碱0.5%)和5%杀铃脲悬浮剂药后1 d的防治效果差异显著,分别为95.02%、78.09%和20.15%;药后5 d,5%顺式氯氰菊酯乳油和1.2%烟碱·苦参碱乳油防治效果分别为89.71%和80.30%,无显著差异。综上,新疆南部地区杏园优势蛀果害虫为李小食心虫,5%顺式氯氰菊酯乳油和1.2%烟碱·苦参碱乳油可作为防控用药。  相似文献   

20.
剂量控制是迷向技术防控梨小食心虫的关键,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新型材料装置固体迷向丝和高剂量自动信息素喷施系统对梨园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期,以期探讨新型材料和释放技术在害虫迷向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性信息素在傍晚18:00―20:00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量占全天的93.7%,田间虫量监测以绿色粘胶诱捕器效果较好。常规化学防治处理区对梨小食心虫的平均诱蛾量为42.13头,平均蛀果率为2.64%,相对于常规化学防治处理区,新型材料固体迷向丝、高剂量自动信息素喷施系统处理区平均诱蛾量分别为1.00头、5.31头,对成虫的迷向率分别为91.84%~100%、70.86%~98.25%,平均为97.96%、91.41%,平均蛀果率分别为0.81%、0.95%,在8月采果期的蛀果防治效果分别达85.79%、77.16%,防控持效期可达6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