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产夏花生养分限制因子及养分吸收积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在测土配方优化施肥的基础上,研究了不施氮、磷、钾、锌对花生生长发育、养分积累和产量的影响,旨在为砂姜黑土区夏花生稳产、高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测土配方优化施肥处理的花生产量以及不同器官氮、磷、钾、锌含量和积累量均最高。与不施肥相比,测土配方优化施肥处理以及不施氮、磷、钾、锌处理的花生荚果产量分别增加1 375.0、898.9、1 089.3、705.4、1 172.7 kg/hm~2;与测土配方优化施肥相比,不施氮、磷、钾、锌处理的花生荚果产量分别降低8.9%、5.3%、12.5%、3.8%。可见,花生主产区砂姜黑土中钾是限制花生增产的首要因子,其次是氮,再次是磷,最后是锌。N、P2O5、K2O、Zn SO4·7H2O施用量分别为150、90、120、30 kg/hm~2时,花生产量最高,为5 357.1 kg/hm~2,且对氮、磷、钾和锌的吸收积累量均最大,分别为262.1、37.6、112.8、2.8 kg/hm~2。  相似文献   

2.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唐山地区春玉米产量的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分析了春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对其产量的影响。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在唐山地区缺钾、缺锌、缺铁等施肥处理对春玉米产量影响较大,与全素处理相比,各处理的穗粒数分别减少29、23、22个,相对产量分别降低11.1、7.9、6.6%,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钾、锌、铁主要通过减少春玉米的穗粒数而影响春玉米产量,是春玉米产量的主要土壤养分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雷竹林地土壤养分限制因子,提出最佳施肥方案,指导雷竹林平衡施肥。[方法]采用土壤养分测试、吸附试验和温网室生物盆栽试验相结合的诊断程序,以高粱为指示作物,对江西万年丰盛公司雷竹林土壤养分养分限制因子进行系统诊断。[结果]土壤对P和Cu具有较强的吸附固定能力,而对K、Zn和S的吸附固定能力较弱;盆栽试验中雷竹林土壤养分亏缺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a、P、Zn、N、S、Cu;雷竹林土壤中有效Fe、S和B含量普遍丰富,生物盆栽试验中3种供试土壤缺Ca、P、Zn,分别使高粱减产65.4个百分点、34.6个百分点、18.8个百分点。[结论]万年县雷竹林地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为Ca、P、Zn,亏缺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Ca、P、Zn,而N、B、Cu、S可能为潜在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4.
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的系统诊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温网室研究方法,对陕西省4种主要农田土壤的养分状况进行了实验室分析、吸附试验和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黄绵土养分缺乏顺序为P〉N;Lou土的养分限制因子为P〉N〉Zn〉Mg,S和Mo的供应亦不足;潮土主要缺磷,其次是Mn、Zn和Cu;黄褐土的主要障碍因子是N、P,Mo和S也显示不足,其它元素可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上述方法能较好地用来评价土壤养分状况并能迅速准确地确定土壤养分的限制因子及其缺乏程度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褐土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通过化学分析、吸附试验及盆栽试验,以玉米为栽种作物,对左权、和顺褐土土壤的养分限制因子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左权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主要是P,N,Zn,Cu,和顺项目区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主要是P,N,K。  相似文献   

6.
应用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以GIS平台的ARC/INFO7.0和ARCVIEW3.2等软件为辅助手段对我省具有代表性的公主岭市刘房子村323hm2的耕地取样分析其13种养分值,应用GIS技术绘制各元素的养分分布图。经分析得出:我省主要土壤的限制玉米高产的营养因子顺序已由80年代的氮、磷、锌和钾演变成氮、钾、锌、硫和磷,并提出相应的施肥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的系统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温网室研究方法,对陕西省4种主要农田土壤的养分状况进行了实验室分析、吸附试验和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黄绵土养分缺乏顺序为P>N;土的养分限制因子为P>N>Zn>Mg,S和Mo的供应亦不足;潮土主要缺磷,其次是Mn、Zn和Cu;黄褐土的主要障碍因子是N、P,Mo和S也显示不足,其它元素可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上述方法能较好地用来评价土壤养分状况并能迅速准确地确定土壤养分的限制因子及其缺乏程度。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唐山地区冬小麦产量的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分析了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唐山地区缺硼施肥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影响最大;与全素处理相比,缺硼处理的千粒重减少3.2 g,相对产量为90.7%,减产量达962.5 kg/hm^2,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硼主要通过降低冬小麦的千粒重而影响产量,是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土壤养分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油茶林地不同母岩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评价江西省油茶林地不同母岩土壤养分状况及其主要限制因子,采用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ASI),以高粱为指示作物,对该省主要油茶林地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土壤养分测定结果表明:供试油茶林地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均较低,N、P、K元素严重缺乏,Ca、Mg、B、Zn、Mo等元素普遍缺乏,而S、Fe的含量丰富;供试土壤对养分的吸附能力显示:第四纪红壤对S、Cu和千枚岩类土壤对P、Zn的吸附固定量大,而砂岩类土壤对P、S、B、Mn和花岗岩类土壤对Cu、Zn的吸附固定量小。盆栽试验结果阐明:花岗岩类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其亏缺程度的排序为P>N>K>B;砂岩类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其亏缺程度的排序为N>P>K>Mn>Mo>Zn>Cu>B;千枚岩类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其亏缺程度的排序为P>N>K>Mo>B>Cu>Zn;第四纪红壤类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其亏缺程度的排序为P>N>K。由此,P、N、K是江西省油茶林地土壤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其次为Zn、B、Mo。文中还提出:下一步的田间试验应致力于N、P、K、B、Zn、Mo的平衡施肥,还应重视补充Ca与Mg元素。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龙眼立地土壤养分限制因子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对珠江三角洲14个龙眼园土壤进行大,中,微量元素含量测定,土壤养分吸附试验及盆栽诊断试验。结果表明,全部供试土壤均缺N,93%土壤缺K,Ca,Mg,79%土壤缺P,36%土壤缺S,Zn,Mn,29%土壤缺Cu,Mo。在缺素土壤中若不配施这些P,N,Ca,K,Mg,S,Zn,Cu,Mn,Mo元素,指示作物的干物产量分别下降62%,52%,47%,295,25%,18,%,14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肥措施对夏玉米产量和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夏玉米生产上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偏沙型和偏粘型2种土体质地构型上研究了等氮量的不同施肥措施(习惯施肥、玉米专用肥、100%缓控释肥、30%尿素+70%缓控释肥)对夏玉米产量、土壤硝态氮淋失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相比,30%尿素+70%缓控释肥处理单季玉米增产9.36%,习惯施肥措施不仅会造成根层土壤剖面中硝态氮的累积,还会进一步引起硝态氮向深层地下水的淋失;2种土体质地构型下,30%尿素+70%缓控释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较习惯施肥提高了35.65%和23.02%。用尿素代替30%缓控释肥(30%尿素+70%缓控释肥)的新型施肥措施,既能保证夏玉米苗期速效氮素的供应,又能明显降低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  相似文献   

12.
春玉米平衡施肥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间试验表明:春玉米平衡施肥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促进其对养分的吸收,在OPT施肥处理水平下,每形成100 kg玉米子粒吸收1.56 kg的N、0.25 kg的P2O5、0.73 kg的K2O,玉米吸收N、P、K的比例约为1∶0.16∶0.47,吸收N、P、K高峰期出现在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在供试土壤上,N是限制高产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中、微量元素目前还没有成为土壤的养分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3.
设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免耕(NT)、深松耕(DT)和旋耕(RT)对旱作玉米田土壤体积质量、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及夏玉米产量等的影响。2a研究结果表明,采取耕作措施后,各处理土壤体积质量差异主要集中在0~40cm(P0.05),耕作前后40~60cm土壤体积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耕作方式对土壤储水量有明显影响,其中,播种后0~50d,深松耕和免耕处理0~100cm土壤储水量均高于旋耕;播种后70~120d,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储水量差异不显著(P0.05)。各耕作措施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在作物生育前期(播种后0~30d)表现明显(P0.05),表现为旋耕玉米田土壤温度高于免耕和深松耕,播种后50~120d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深松耕和旋耕处理玉米籽粒产量较免耕分别高3.35%和1.91%。结合经济效益分析,免耕和深松耕净收入较旋耕分别高138.48元/hm~2和259.38元/hm~2。因此,深松耕为旱作夏玉米田较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底墒差异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夏玉米生育期间极度干旱的条件下,以冬小麦生育期间灌拔节水和抽穗水(各40mm),夏玉米生育期间灌两水(共计100mm)的处理夏玉米产量最高,达7466.58kg/hm2。而且该处理的叶面积、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生理指标高于其余各处理,气孔阻力和叶温等生理指标则低于其余各处理,以上各生理指标的变化是由于前茬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灌溉而造成的。本试验同时表明,研究作物的水分问题应与特定的种植制度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高产条件下氮肥运筹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特性、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进一步突破夏玉米单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在多年高产试验基础上,选用天泰33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施氮总量360kg/hm2的条件下,采用4个施氮时期(播种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花粒期)的不同施氮比例的7种氮肥运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高产条件下适量增施花粒肥,注重拔节肥、穗肥兼顾粒肥,有利于玉米构建较为合理的叶面积指数,延缓叶片衰老,干物质生产积累的多,花后干物质贡献率大,而且分配经济合理,可显著改善群体质量,提高籽粒产量。结论:在施氮总量360 kg/hm2的条件下,以基施氮量∶拔节期施氮量∶大喇叭口期施氮量∶开花后7 d施氮量的1∶2∶5∶2和0∶3∶5∶2为较优的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16.
控失肥对夏玉米产量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控失肥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相同施肥量(N、P_2O_5、K_2O施肥量分别为144、72和72 kg/hm~2)条件下,以施用普通化肥为对照,分析了施用控失肥对玉米产量、干物质累积、氮磷钾养分积累和养分吸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失肥处理的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均显著优于普通化肥,各器官的营养元素含量高于对照肥料;营养元素的吸收效率和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常规化肥。控失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对提高玉米产量和施肥效益,以及保护环境资源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呼吸和夏玉米(Zea mays L.)产量的影响,为西北旱作夏玉米田保护性耕作提供技术依据。[方法]设置传统耕作(CK)、还田免耕(NTS)、还田深松(CTS)和还田旋耕(RTS)4个耕作方式。[结果]夏玉米田CO2平均排放速率表现为RTS>CK>NTS>CTS,CTS处理能够较传统翻耕极显著地提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P<0.01)。与CK相比,CTS、NTS和RTS处理能提高产量24.44%、6.96%和9.17%,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土壤深松与秸秆还田相结合是西北地区旱地夏玉米较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8.
海藻酸复混肥对夏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夏玉米施用海藻酸复混肥的增产效果,通过田间试验,以浚单29为材料,利用数理统计、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海藻酸包膜BB肥、常规BB肥、海藻酸包膜复合肥、常规复合肥4种肥料对鹤壁和许昌两地夏玉米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养分积累量、SPAD值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鹤壁和许昌夏玉米施肥分别显著增产8.80%~15.41%和21.21%~35.85%,海藻酸包膜BB肥较等养分常规BB肥分别增产5.70%和5.22%;海藻酸包膜复合肥较常规复合肥产量显著增加5.98%和13.37%,施海藻酸复混肥提高了夏玉米叶绿素含量,促使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分别增加3.76%~17.03%、6.29%~27.14%和3.70%~9.33%,协同提高了千粒重与穗粒数,且减量施肥20%产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产量、肥料投入与环境压力,豫北和豫中地区夏玉米推荐施用海藻酸复合肥600 kg/hm2。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收集的黄淮海平原不同点肥料田间试验数据,对基于土壤肥力指标的夏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关系的土壤肥力评价模型QUEFTS进行了修正和验正。QUEFTS是基于土壤肥力指标的养分吸收和产量关系的半机理养分模型,模型最重要的特点是考虑到了氮、磷和钾3种养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型计算包括4个部分:(1)土壤潜在供肥量计算;(2)作物氮、磷和钾实际吸收量计算;(3)产量范围的确定;(4)最终产量预估。模型第一步建立了新的计算公式,同时建立了养分表观利用率和施肥量之间的关系式,取代了原模型中表观利用率的常数项;第三步中将夏玉米籽粒最大和最小养分含量(kg·kg-1)分别校正为:氮21~64;磷126~384;钾20~90。通过验证,模型计算的氮、磷和钾养分吸收量及产量与实测值比较结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石灰性褐土养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对左权、和顺两地的石灰性褐土进行养分状况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左权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主要是P、N、Zn、Cu,和顺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主要是P、N、K,与田间校验结果总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