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玉米单株生长环境一致情况下,不同玉米带间距离对带状间作玉米光能利用的影响。【方法】于2021—2022年,以传统间作(1M1S、2M1S)和玉米-大豆带状间作(2M2S、2M3S、2M4S)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玉米带间距离,分别为1 m(1M1S,1行玉米﹕1行大豆)、1.2 m(2M1S,2行玉米﹕1行大豆)、1.6 m(2M2S,2行玉米﹕2行大豆)、2 m(2M3S,2行玉米﹕3行大豆)、2.4 m(2M4S,2行玉米﹕4行大豆),另外设2种单作玉米为对照,单作玉米行距分别为80 cm(M80)和40 cm(M40),分析光环境的差异对玉米光能截获和光能利用率(RUE)的影响。【结果】与单作玉米相比,带状间作改善了玉米冠层中下部的透光率,显著提高玉米的叶面积和光能利用率,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使玉米叶片保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促进产量的增加。随着玉米带间距离的增加,玉米中下部的透光率升高,带状间作2M2S、2M3S和2M4S处理较单作M80和M40处理分别升高30.67%、20.62%、10.10%和112.70%、96.35%、79.23%。2M4S处理由于玉米占地面积...  相似文献   

2.
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2非整倍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四倍体多年生玉米(Z.perennis,2n=40)是玉米(Z.may L,2n=20)的一个野生近缘材料,具有耐寒、耐旱、高抗多种病害等优良特性。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如何将四倍体多年生玉米优良遗传物质导入到玉米中,合成含有四倍体多年生玉米遗传物质的玉米遗传种质,拓展、创新玉米种质遗传基础。【方法】本研究用遮光调节开花时期、人工辅助杂交等措施,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与二倍体种(2n=20)种间杂交F1(2n=30)获得杂种F2,对F2进行形态学、细胞学观察,及SSR比较研究,并利用非整倍体F2为桥梁转育四倍体多年生玉米优良遗传物质导入到玉米中。【结果】各F2植株形态特征变化较大,获得的10株F2植株中,有6株野生亲本型植株,2株中间型植株,2株玉米型植株;它们的体细胞数目分别为24、25、26条,其中25条的频率较高;SSR标记鉴定结果表明,在10株F2中大多还保留有玉米第1,7,8,9,10染色体,而第2,3,4,5,6染色体易于在F2中消除。【结论】利用玉米野生近缘材料远缘杂交后代具有光敏反应的特点,可以获得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2非整倍体材料,这些F2非整倍体是四倍体多年生玉米遗传物质转移到玉米育种中的桥梁材料。  相似文献   

3.
为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热资源,增加单位面积的整体产量和效益,以玉米、大豆纯作为对照,对玉米与大豆不同间作模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玉米或大豆纯作,其中2行玉米与6行大豆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最高,达到了12 413元/hm~2;2行玉米与2行大豆间作处理次之,经济效益为11 915元/hm~2。2行玉米与2行大豆间作处理的作物总产量最高,达到了10 317 kg/hm~2,该模式下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明显低于大豆纯作以及其他间作模式,而玉米产量明显高于玉米纯作。建议在以玉米生产为主的地区,尽量采用2行玉米与2行大豆间作模式,既能增加玉米产量,又能增收大豆,同时还能培肥地力;在以夏大豆生产为主的地区,尽量采用2行玉米与6行大豆间作模式,在确保一定大豆产量的同时增加玉米产量,提高种植业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导了从1973年以来奥帕克—2(0paque—2)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工作并着重研究了在我国条件下奥帕克—2玉米的利用价值。试验表明奥帕克—2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赖氮酸、色氨酸和游离尼克酸含量显著高于普通型玉米。但是,所有奥帕克—2玉米的千粒重均比同型的普通玉米低。12个奥帕克—2玉米杂交种的平均产量比普通型对照种低9%左右,其中有少数组合接近平产。本文讨论了选育硬质胚乳千粒重高的和筛选高产优质的奥帕克—2杂交种的可能性。四年来通过生物试验研究了奥帕克—2玉米的利用价值。由于奥帕克—2玉米色氨酸和尼克酸含量比普通玉米高出1—2倍,通过多次人体试验,肯定了奥帕克—2玉米对防治癞皮病有特殊的效果。在喂猪试验中也显示了奥帕克—2玉米比普通玉米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玉米/大豆不同配置下的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田间配置下的间作玉米生长与产量形成,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设置玉米行距40 cm、玉米/大豆距离60 cm的窄行距间作处理(IM1),玉米行距50 cm、玉米/大豆距离50 cm的窄行距稍宽处理(IM2)两种不同间作方式,以玉米宽、窄行单作(M1)和玉米常规普通种植(M2)处理为对照,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大豆田间配置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光合效应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IM1、IM2)玉米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在营养生长阶段较M1处理略低,但在生殖生长阶段则显著高于M1处理,光合速率显著提高。IM2处理的各生育期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比IM1处理高,产量和效益显著提高。IM1处理和IM2处理玉米产量与M2处理玉米产量相当,但大豆产量增加,总体效益显著提高,尤以IM2处理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最好。[结论]长江下游地区玉米大豆间作应采取玉米行距50 cm、玉米/大豆距离50 cm(IM2)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坡耕地白浆土上开展白地膜种植玉米、黑地膜种植玉米、祼地种植玉米的比较试验,调查分析各处理的生育期、叶片生长速度、生物学性状、产量及产值。结果表明,白地膜种植玉米较黑地膜种植玉米、祼地种植玉米分别增产118.5、2 712.0 kg/hm~2,分别增值151.68、1 554.12元/hm~2,白地膜种植玉米、黑地膜种植玉米均较祼地种植玉米生育期提前6 d,白地膜种植玉米较黑地膜种植玉米、祼地种植玉米收获穗分别多360、885穗/hm~2。表明白地膜种植玉米对提高保苗率、促进各生育期提前作用显著,在桦甸坡耕地应用白地膜种植玉米是玉米高产稳产优质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7.
不同养分配比复混肥对夏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情况下,冬小麦收获后免耕播种夏玉米(蠡玉68),玉米出苗后在行间距根部5~8 cm处集中一次性条施所有肥料,后期不再追肥。试验设不施肥(空白对照)、20-10-11玉米专用肥施用量450 kg/hm2、尿素施用量375 kg/hm2、30-5-5玉米专用肥施用量450 kg/hm2、26-6-8玉米专用肥施用量450 kg/hm2、25-8-12玉米专用肥施用量450 kg/hm2和28-5-5玉米专用肥施用量450 kg/hm2共计7个处理,研究不同养分配比复混肥对夏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玉米专用肥能够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增产效应主要是通过提高千粒重实现的。专用肥的养分配比不同,增产增收效果也不一样,合理选择玉米专用肥能够大幅度提高玉米种植收益,其中施用25-8-12玉米专用肥玉米产量和增收效益最高,施用20-10-11玉米专用肥次之。在该试验地区,仅施用高水平的氮肥对玉米增产效果不大,而施用钾含量高的玉米专用肥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玉米间作花生不同模式,筛选适宜的间作模式。[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以玉米、花生、原粮产量变化为指标,对不同间作模式进行优选。[结果]1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模式收获花生产量最高,2行玉米+1行花生间作模式收获玉米产量最高,2行玉米+2行花生间作模式收获原粮产量最高。[结论]2行玉米+2行花生是最高效的间作模式,即最佳的玉米、花生间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9.
2008年莎车县玉米播种面积3万公顷,玉米单产526.6千克,667米,其中复播地膜玉米2.3万公顷,种植面积占玉米播种面积的77.8%,复播地膜玉米平均单产533.6千克/667米^2,常规玉米平均单产520千克/667米^2,地膜玉米比常规玉米667米增产13.6千克。  相似文献   

10.
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乳山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市玉米年播种面积23 333 hm2,总产10 666.7 hm2,其中夏玉米播种面积18 667 hm2。2012年乳山市实施农业部玉米高产创建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总结出了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湘西地区湘西黄牛养殖中饲草短缺的问题,试验通过不同密度饲料玉米与一年生黑麦草轮作将试验分为5个处理组,即试验组1:45 000株·hm-2饲料玉米与一年生黑麦草轮作;对照组1:直播45 000株·hm-2饲料玉米;试验组2:60 000株·hm-2饲料玉米与一年生黑麦草轮作;对照组2:直播60 000株·hm-2饲料玉米;试验组3:75 000·hm-2饲料玉米与一年生黑麦草轮作;对照组3:直播75 000株·hm-2饲料玉米。结果发现,试验组2,即60000株·hm-2饲料玉米与一年生黑麦草轮作的播种模式在湘西地区最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比较玉米净作与玉米宽厢宽带间作花生产生的效益,设置了玉米净作与玉米宽厢宽带间作花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净作产量为465.0 kg/667m2,玉米宽厢宽带套作产量384.8kg/667m2,净作比间作产量高80.2kg/667m2;玉米套作花生虽然产量有所减少,但是,增加了花生收入,花生产量为153.5kg/667m2,产值为2 148.00元/667m2,玉米套作花生比玉米净作产值1 395.00元/667m2增加收入1 232.85元/667m2。玉米净作投入与产出比为1∶2.07,而玉米套作花生投入与产出比为1∶2.4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玉米栽培技术发展与进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正>黑龙江省地处我国黄金玉米带最北端,属东北早熟春玉米区。玉米是黑龙江省的主要农作物。玉米种植几乎遍布全省,常年播种面积在270万hm~2以上,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0%左右,年产玉米120亿kg以上,占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的40%,约占全国总产的11%,玉米商品化率达70%。玉米总产、人均占有量、商品化率均居全国前列。2006年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已达293.34万hm~2;2007年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达到334万hm~2,连续2a玉米播种面积位居全国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玉米与大豆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率及种间竞争等方面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设置4∶2(4垄玉米、2垄大豆),3∶2(3垄玉米、2垄大豆),2∶1(2垄玉米、1垄大豆)3种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以及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共5个处理.经过1年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作处理,间作系统中玉米在产量、土地当量比、水分利用...  相似文献   

15.
玉米是庆城县的第二大粮食作物,随着全膜玉米沟播技术的全面推广,我县的玉米面积有了长足发展。采用"3414"试验方案,探索全膜玉米在我县黄绵土的不同氮、磷、钾配比下的生长状况,旨在提高玉米产量和种植效益。结果显示:玉米玉豫22号在黄绵土中的最佳施肥量为N为204.9 kg/hm2,P2O5为51.6 kg/hm2,K2O为26.1 kg/hm2,在此施肥量下的玉米产量可达到7 817.4 kg/hm2。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玉米与绿豆或红小豆间作对玉米、绿豆、红小豆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济南及周边地区玉米、绿豆、红小豆的最优种植模式。[方法]设置玉米间作绿豆、玉米间作红小豆、玉米单作、绿豆单作、红小豆单作共8个处理,分别以玉米单作、绿豆单作和红小豆单作为对照,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经济效益。[结果]玉米6.75万株/hm~2+绿豆5.55万株/hm~2为最优处理,收获玉米产量为6 567.0 kg/hm~2,收获绿豆产量为583.5 kg/hm~2,经济效益为18 384.0元/hm~2,比绿豆单作增效12.3%,比玉米单作增效26.9%。通过缩小株距,将玉米密度固定在6.75万株/hm~2能使玉米产量水平降低不显著。绿豆在间作条件下较绿豆单作产量降低59.1%;红小豆在间作条件下,玉米和红小豆产量均显著降低,经济效益低于玉米单作或红小豆单作。[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济南及周边地区最适宜的间作方式为2行玉米6.75万株/hm~2+2行绿豆5.5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冬小麦/春玉米体系套作玉米的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并且探索套作玉米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最适施氮量。试验采用田间裂区设计,设置4个施氮水平(0,150,300,450 kg/hm2),2个种植模式(春玉米单作和冬小麦/春玉米)。结果表明,整个生育过程,套作玉米相较于单作玉米表现出氮素积累优势,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套作玉米氮素积累量达到最大;随施氮量增加,玉米的氮素利用率逐渐降低,但套作玉米仍较单作玉米表现优势;成熟期套作玉米籽粒的氮素积累量较单作玉米显著增加;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套作玉米的叶片贡献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其他套作玉米施氮处理。套作玉米具有氮素吸收利用及转运优势,合理施氮可促进套作玉米叶片氮素向籽粒转运。  相似文献   

18.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进行了玉米套种冬油菜玉米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套种冬油菜模式下,玉米种植密度6.00万株/hm2的处理产量最高,效果最好;2种作物合计产量达15 647.05 kg/hm2。因此,玉米套种冬油菜模式下玉米种植密度以6.00万株/hm2左右适宜临夏川塬灌区推广。  相似文献   

19.
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产量潜力高、增产潜力大.世界玉米高产纪录为美国2002年创造的春玉米1842.25kg/667m2,中国玉米高产纪录为山东省登海种业集团2005年创造的夏玉米1402.86kg/667m2.据有关专家测算,河北省玉米光温潜力为2560kg/67m2.实现玉米高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0.
玉米与大豆间作对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玉米/大豆2∶2间作和玉米净作的小区试验,检测与衰老相关酶在不同生育期的活性,并利用RT-PCR技术,检测不同生育期玉米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净作种植的玉米相比,间作种植的玉米能够维持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有效增加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有效延缓植物衰老。通过分析比较玉米/大豆间作种植与玉米净作种植模式下玉米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间作种植模式下玉米SGR1、SGR2、VP14和CC2基因在灌浆期和成熟期的表达量均低于玉米净作种植模式下的,而延缓衰老的基因KN1在玉米/大豆2∶2间作种植模式下的表达量略高于玉米净作种植模式下的,这从基因水平证实了玉米/大豆间作能够延缓玉米植株的衰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