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稻瘿蚊Orsedia oryzae(wood-Mason)原是我县晚稻区域性间歇发生的次要害虫.从有资料记载的1973年起至1980年,每年晚稻的发生面积一般为2.2~4.4万亩,平均为3.78万亩,占晚稻插植面积的16.4%;发生程度一般为中等偏轻至中等,平均每亩损失粮食6.5公斤.但是,八十年代  相似文献   

2.
黎贤伟 《植物保护》1994,20(6):48-49
1993年应城市晚稻稻瘟病大流行及应急措施1993年晚稻稻瘟病在我市发生了罕见的大流行,全市晚粳面积16.83万亩,全部发病,实际损失达1200万公斤。我们在调查的基础上,对1993年稻瘟病大流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1大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3.
稻瘿蚊是玉林地区晚稻生产的灾害性害虫,近几年来,连年发生为害严重,粮食损失较大。玉林地区1985年发生面积35.09万亩,损失粮食16758.8吨;1988年暴发成灾,发生面积达175.2万亩,损失粮食40133.2吨。为了搞好稻瘿蚊的防治,特别是探索稻瘿蚊已危害较重田块的有效防治方法,以挽回粮食,减少损失。1988年晚造,  相似文献   

4.
浅析再生稻避开稻瘿蚊的为害近几年来,稻瘦蚊始终是临桂县晚稻生产的大敌。在一般年份,晚稻因稻瘿蚊为害损失稻谷200万公斤左右,严重发生年损失更高达250万公斤以上。使不少的农户谈蚊色变,造成一部分晚稻田丢荒。生产实际证明:采取调节水稻生育期以避开稻瘿蚊...  相似文献   

5.
刘兆鸿 《广西植保》2011,24(4):25-27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生的水稻病毒病,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是主要传毒媒介。2007年晚稻发现该病在平乐县部分乡镇稻田造成严重为害以来。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为害损失日趋严重。2010年全县发生面积0.62万公顷,造成损失366.49万公斤,由水稻次要病害上升为发生面积仅次于水稻纹枯病、为害损失最大的主要病害。在防...  相似文献   

6.
麦长管蚜Maerosiphun avenae(Fabricius~*),历年在三熟制晚稻穗期发生量小。1980—1983年调查中,晚稻上越夏麦蚜,百穴有虫15—50头,1984—1986年发生也均较轻。而1987年我县34万亩晚稻普遍受害,调查131块田,有蚜穗率59—100%,  相似文献   

7.
吴涛 《湖北植保》2007,(1):8-10
2006年稻飞虱在荆州市水稻上特大发生,是自1975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据统计,全市稻飞虱发生面积53·51万hm2次,是种植面积的1·5倍。其中中、晚稻“穿顶”面积4·85万hm2,占中、晚稻面积的16·7%。2006年虽经过大力防治,但仍然给水稻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全市因稻飞虱为害造成粮食  相似文献   

8.
1883年,晚稻稻瘟病在我市大面积流行,尤以穗瘟造成的损失严重。据统计,全市晚稻稻瘟病发生面积6.38万hm~2,占晚稻种植面积的69.6%,其中穗瘟发生4.41万hm~2。占晚稻稻瘟病发生面积的69.2%,成灾面积3740hm~2。为了摸清其流行为害和损失情况,我们会同孝南、云梦、应城、汉川等县、市、区植保站,在较大范围内进行了调查,并走访座谈了农户。通过田间调查与走访农户,给我们以下启示: 1 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是控制病害流行为害的有效措施。汉川县麻河镇高湾村农民吴汉强,鄂晚5号与9022种植在同一块田,同样的管理,在防治上  相似文献   

9.
韦德明 《广西植保》1999,12(2):31-31
水稻三化螟是邕宁县水稻害虫之一,其第二、四代分别为早、晚稻的主害代。本县1998年三化螟发生程度,早稻属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为0.77万hm2,占早稻种植面积的23%,经防治后仍损失稻谷43.6万kg;晚稻属轻发生程度,发生面积为713h...  相似文献   

10.
钟山县是稻瘿蚊历史发生区。50年代至60年代末,该虫为间歇性发生;1970年至1983年,为害逐年加重,晚稻发生面积由 1973年的3751亩,上升到1983年的80631亩; 1984年至1986年又轻发生,1986年晚稻仅发生1350亩;1987年至1990年,为害急剧上升,  相似文献   

11.
韦德明 《广西植保》1998,11(1):33-34
1997年邕宁县早稻稻瘟病发生较轻。晚稻发生较重,发生面积0.5万hm2,占晚稻种植面积14.1%,属中偏轻局部偏重发生程度,经防治挽回稻谷44.89万Kg。据普查为害程度达2级以上的稻田仍有0.3万hm2,造成粮食损失43.67万Kg。病害发生这么重,粮食损失这么多。是90年代未有过的。其发生特点、原因及分析分述如下。1 发生情况1.1 大田系统观察  晚稻7月15日~8月5日秧田定点调查观察,均无叶瘟发生,大田8月10日开始定点观察,到9月4日,未见叶瘟发生。9月8日~29日调查,9月8日是叶瘟流行期。9月下旬由于寒露风入侵我县,部分稻田稻叶瘟、叶忱瘟,穗颈瘟…  相似文献   

12.
自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广大农民为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了对稻田的投入,主要体现在施肥量的增加和水稻种植密度的相应提高,因而导致田间郁闭性好,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危害,此病在我县逐年上升,近年已成为水稻生产的一大劲敌。尤其是1990年,我县遭受历史上少有的夏秋高温干旱,晚稻纹枯病仍大发生流行,危害损失严重,为历史上所罕见。据对各区,乡统计:全县晚稻种植面积37.2万亩,干旱失收9.7万亩。其中晚稻纹枯病发生  相似文献   

13.
杨廷策 《广西植保》2001,14(1):29-30
稻瘿蚊是邕宁县晚稻的主要害虫之一,1a发生7-8个世代,以长1、2代为害早稻无效分蘖,第3代为害早稻无效分蘖及晚稻杂优制种田,第4代小部分继续为害迟插早稻无效分蘖及制种田,主要为害晚稻秧田,第5代有部分为害晚稻秧田,主要为害早插晚稻本田,第6代为害晚稻本田,第7代(或8代)为害晚稻无效分蘖。第5、6代是晚稻本田主害代。在邕宁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截至1995年)是严重发生为害时期,平均每年发生面积1.722万hm^2,占种植面积的36.9%,造成粮食损失255.02万kg,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90年代后期发生面积有所下降,平均每年发生面积0.728万hm^2,其中2000年稻瘿蚊发生程度是19995年以发生最轻的一年,从早稻后期虫源来看,早稻后期无效分蘖标葱率是近10a来最高的一年,虫源面积之广,有效虫源之多也是近10a来最多的一年,而晚稻稻瘿蚊却发生轻。本文就定问题作进一步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秆杂草对直播晚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我场直播晚稻亩产徘徊在200千克左右。影响产量的因素很多,据1986~1989年调查表明,直播晚稻2级以上草害田块占52.63%、3级以上占10.5%,年损失稻谷10~15%。本研究就稗草、千金子、异型莎草等高秆杂草对产量的影响进行损失测定,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水稻黄化萎缩病又称霜霉病(Scleroph-thora macrospora Thirum et al.)是我市稻田一种偶发性病害,一般年份零星发生,不引起人们注意,但1992年晚稻此病严重发生,造成很大损失。据调查,全县发病3万余亩,重病株颗粒无收,一般损失在50%以上,全县共计损失稻谷300万公斤以上。原沟溪乡五十都村,共有水稻800亩,其中发病  相似文献   

16.
江西抚州地区1994年二晚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流行为害,发生面积50余万亩,占二晚总面积的20%;发生范围遍及全区问个县(市),其中临川、东乡、金溪,南城四县的发生面积均在!0万亩以上,初步估计全区造成粮食损失[200~1700万kg。稻细菌性斑病(简称细条病):(X。。t40lflo。。ti。—m切地”uPV.Oydcda-(F*ng,Ch*n,F—nmWu,1975)叮e1978。该病于1986年传送抚州,始见于南城县徐家乡,次年又在宜黄县发现,以后发生范围和面积逐年扩大,到1990年,已扩展到全区的11个县(市),发生面积达9万亩。199~1993年,发生范围和…  相似文献   

17.
桂林市1993年三化螟发生严重廖家榜(桂林市植保站,541022)桂林市1993年晚稻三化螟大发生,是80年代以来发生为害最重的一年。晚稻白穗率最高达75%。全市加权平均白穗率为2.52%,约损失稻谷3445吨,占晚稻病虫为害损失总和的59.4%。大...  相似文献   

18.
郦子华 《广西植保》2000,13(1):35-37
三化螟是柳州地区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 1a发生 4代 ,以 1、 3代为害早、晚稻秧苗造成枯心苗 ;2、 4代为害早、晚稻孕穗至灌浆造成白穗和枯孕穗。 90年代平均每年实际损失粮食 2 379t,对水稻的高产稳产造成严重威胁。 1999年三化螟的发生是 90年代以来较重的一年。1  1999年三化螟发生实况  柳州地区 1999年水稻种植面积 :早稻10 .70万 hm2 ,中稻 1.87万 hm2 ,晚稻 9.0 6万 hm2 。由于气候的影响 ,早稻的播、插期比常年推迟、延长半个月左右。三化螟全年属中等局部偏重发生 ,尤以第 1、 2、 3代的发生明显较往年重。各世代累计发生面积为…  相似文献   

19.
1986年以来,我县水稻白叶枯病发生面积迅速扩大,为害日趋严重。从1986年前的年发生面积666.7hm~2以内,上升到目前的年发生面积1.2万hm~2以上。已成为我县水稻上第二大病害。 1986年以来,白叶枯发生面积逐年增多。1986年发病6600hm~2,1987年7333.3hm~2,1988年8466.7hm~2,1989年6733.3hm~2,1990年1.207万hm~2。1986年仅四湖水系内6个乡发生,到1989年所有乡镇都已见白叶枯病。白叶枯病造成损失1987年量重达600t,其它年份有病无灾。白叶枯病在我县  相似文献   

20.
洪海林 《湖北植保》2015,(3):50-51,60
<正>咸宁市水稻种植面积148.12千hm2,其中:早稻41.5hm2,中稻64.4hm2,晚稻42.1hm2。稻飞虱是我市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2014年我市稻飞虱发生面积174.1hm2,防治面积272hm2,挽回损失3 700.20万kg,实际损失727.99万kg。稻飞虱发生特点稻飞虱常年发生特点稻飞虱的发生与水稻种植类型的关系咸宁市早稻以白背飞虱为主,晚稻以褐飞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