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陈水玉 《绿色科技》2022,(23):189-194
为了解福建柏人工林生长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为福建柏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以福建柏-刨花润楠混交林(Ⅰ)、福建柏-桉树混交林(Ⅱ)和福建柏纯林(Ⅲ)为研究对象,对福建柏、林分生长指标和土壤物理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人工林Ⅰ福建柏胸径、树高、冠幅及郁闭度最大,Ⅱ总密度最大。Ⅰ土壤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孔隙度最大;Ⅲ最小,而土壤密度为Ⅲ最大,Ⅰ最小,土壤体积含水量在3种人工林间变化较大;3种人工林土壤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孔隙度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土壤密度则增加,土壤体积含水量在不同土层间变化差异较大。据此,提出了营造福建柏-刨花润楠混交林有利于促进林分生长,提高土壤质量;在福建柏人工林经营管理中,要重视土壤物理性质与林分生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别山山核桃果实品质与土壤性质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测定显示,大别山山核桃适宜生长于微酸性土壤,其果实品质与土壤性质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其中粗脂肪含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粗蛋白含量与土壤有机质、水解N及有效磷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钾元素含量与土壤有效钾呈显著正相关;钠元素含量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钙元素含量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镁元素含量也与土壤pH值间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狄新令 《绿色科技》2012,(11):18-19
根据河南省国有泌阳马道林场种植区不同立地、不同林分、不同密度等林分的调查资料,阐述了泡桐在该种植区的适生性及其与生长土壤、气候、造林密度、造林措施等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渭北主要造林树种细根生长及分布与土壤密度关系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采用野外样地调查和盆栽试验的方法 ,研究了土壤密度对渭北主要造林树种细根生长及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0~ 10 0cm的深度内 ,不论是阴坡还是阳坡 ,油松林地的土壤密度均表现出随土层的加深逐渐增大的趋势 ;刺槐林地的土壤密度大于油松林地 ,且各土层间的差异不大。油松林地各土层土壤密度与不同径级根系长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盆栽基质密度对不同树种苗木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虽各异 ,但在基质密度和孔隙度适中的条件下均生长良好 ,生物量达到最大。盆栽基质的密度对刺槐和油松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最显著 ;侧柏和山杏的细根生长发育受土壤密度的影响较小 ,其根系生物量在不同密度的基质中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以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07年和2008年5月(春)、7月(夏)和10月(秋)分别对2个林分土壤线虫进行调查研究,采用淘洗-过筛-蔗糖离心法提取土壤线虫,探讨土壤总线虫和各营养类群线虫密度的土层变化与季节动态,以及它们与土壤温度、湿度和pH值的关系.结果表明:1)水曲柳林总线虫密度显著高于落叶松林,水曲柳林每100 g干土中1079条,落叶松林每100g干土394条(2年平均值),其中植食线虫占比例最高,食细菌线虫次之,杂食-捕食线虫和食真菌线虫密度最少;2)土壤总线虫和各营养类群线虫密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下降,且各土壤深度间差异显著;3)在2林分中,土壤总线虫和各营养类群线虫密度均在秋季(10月)最高,秋季与夏季或春季差异显著;4)土壤水分和pH值与线虫总密度显著负相关,春季和夏季土壤温度与线虫密度显著正相关,这3个因子的综合作用可以解释线虫总密度变异的46%(水曲柳)和49%(落叶松).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线虫密度变化,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11种针叶树木材密度与切削阻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管宁 《林业科学》1991,27(6):630-638
对我国11种针叶树木材密度与切削阻力关系研究的主要结果是:1)11个树种内,木材密度与切削阻力关系的相关性,90-90方向切削普遍明显高于0-90和90-0方向,其回归系数有随树种平均密度增大而增大的趋势;2)种间密度与切削阻力关系的相关性性较种内者高,其回归系数与各种内关系的回归系数的平均值接近;3)切削厚度、刀具前角和木材含水率对种间密度阻力关系的影响表现统一的趋势,即各树种的平均切削阻力越大,密度与切削阻力关系的回归系数越大;4)试验中发现了若干表现密度与切削阻力关系分散性的某些特点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根系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有效性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调查根系参数和测定土壤物理性质的基础上,首先对油松人工林不同深度根系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效应及其与根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根系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效应与有效根密度(≤1mm的须根)在剖面中的分布规律一致,均呈指数递减规律,其垂直变化可分为四个明显区域,土壤物理性质改善效应与≤1mm的须根密度(即有效根密度)比与根量的关系更为密切,在P<0.001极显著水平上呈线性正比关系。据此建立了油松人工林根系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有效性模式。  相似文献   

8.
利用Voronoi图考察了城市道路网的分布密度,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道路网密度与城市土壤重金属的分布关系。以武汉主城区为例,研究区域的道路网与土壤中的重金属分布空间关系并不明显,说明道路网并非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源头。结果符合实际,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广西南宁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对不同年龄阶段(4、7和11年)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增加,林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呈增大趋势,土壤腐殖质(包括胡敏酸和富里酸)、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和土壤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脲酶、酸性磷酸酶也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土壤结构破坏率和密度则呈下降趋势.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间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了马尾松受松突圆蚧为害程度与土壤条件、松针养分含量;松针养分含量与土壤条件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诸因子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土壤黑土层厚度和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它们与为害程度间有着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建立的预测方程y=7.009-0.237x(黑)-0.034x(物),经F检验达极显著水平;松针养分含量与为害程度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条件的优劣则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秦岭是我国的主要林区之一,研究秦岭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密度可以为全国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秦岭火地塘林区的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林为研究对象,估算了研究区红桦林生态系统土壤的碳密度,并分析了其与海拔、坡度、坡向、坡位的关系,结果表明:秦岭火地塘林区红桦林生态系统土壤总碳密度平均值为358.905t/hm~2,其中中龄林的土壤碳密度最大,占总量的51.64%,各土层碳密度及其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为A层(40.23%)B层(37.02%)C层(22.76%)。研究区红桦林土壤碳密度高于全国森林土壤碳密度的平均值,表明其具有较大的土壤固碳潜力。对地形因子分析表明,火地塘林区红桦林土壤碳密度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与坡度及坡位之间表现出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红桦林阳坡土壤碳密度明显高于阴坡土壤碳密度(P0.05)。  相似文献   

12.
根据引种区不同立地、不同林分、不同密度等林分的调查资料,阐述了麻黄在引种区的适生性及其生长土壤、气候、造林密度、造林措施等因素的关系.对海岸防护林的更新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成熟林密度对土壤养分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5种不同密度林分土壤剖面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广西大青山37年生杉木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A(1 667株·hm-2)、B(3 333株·hm-2)、C(5 000株·hm-2)、D(6 667株·hm-2)、E(10 000株·hm-2)5种密度下0 10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判断不同密度和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杉木人工成熟林大多数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性铁含量在A、B等低密度林分中最高,并且在0 30 cm的土壤中,随密度的增加表现出总体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土壤pH值与全钾、速效钾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交换性钙与交换性镁含量受密度影响不明显;(2)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有效性铁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0 30 cm表层土壤的降幅较大,密度对不同土壤深度养分含量的变化具有一定影响。[结论]初植密度对杉木人工成熟林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明显,低初植密度更有利于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长期维持,南亚热带杉木林密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深度可达60 cm。  相似文献   

14.
川南不同退耕还竹林土壤团聚特征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川南地区常用的退耕还林竹种撑绿竹和硬头黄竹为研究对象,分析退耕5年、10年和非退耕竹林土壤团聚特征和分形维数,探讨分形维数与土壤基本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农耕地相比,退耕还竹林地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明显增加,退耕10年的撑绿竹和硬头黄竹林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高,分别为农耕地的163.27%和158.36%;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的变化范围为0.84~2.50 mm和1.04~1.98 mm,不同土层间MWD和GMD表现一致,均为表层土最高,中层土次之,下层土最低;各土层的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为2.308~2.526,且由表层土到中层土呈上升趋势,至下层土无明显变化规律.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黏粒(<0.002 mm)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其他粒级含量、土壤密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因此无法用土壤分形维数来表征该地区土壤密度和有机质含量.研究表明:退耕还竹有利于降低土壤板结,提高土壤大团聚体数量;撑绿竹和硬头黄竹均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分形维数,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进而增加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发挥保持水土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神农架巴山冷杉林二类清查资源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土壤碳密度与林分平均胸径的关系模型,估算土壤有机碳密度,探讨土壤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神农架巴山冷杉林0~20 cm和0~40 cm土壤碳密度分别为75.25 t·hm-2和130.89t·hm-2。土壤碳密度最小值出现在海拔2 200 m以下,最大值出现在海拔2 800~3 000m。巴山冷杉林在北坡土壤碳密度最大,而东南坡土壤碳密度最小。巴山冷杉林随着年龄的增加,土壤碳密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幼龄林相比,过熟林0~20 cm和0~40 cm土壤碳密度分别高15.66%和16.47%。  相似文献   

16.
采用空间替代时间、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黔东南杉木人工纯林结构及有机碳密度随龄级和密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随杉木林龄增大和密度降低:1林分平均胸径和高度值升高、密度值降低,龄级及密度级内的相应指标值差异显著。2除Pielou指数值外,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数增加。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指数值随林龄增大而增加、随密度降低而减小。不同龄级及密度级灌木层植物Pielou指数值差异显著。草本层植物Gleason指数值在龄级间差异不显著、密度级间差异显著,Pielou指数值在龄级间差异显著、密度级间差异不显著。3土壤密度值增大、土壤有机碳含量等其它理化指标降低。土壤密度值在龄级间差异显著、密度级间差异不显著,土壤有机碳含量等其它理化指标值在龄级及密度级间差异不显著。4乔木、灌木、凋落物和土壤-植被层有机碳密度值增加,草本和土壤层有机碳密度值在龄级间降低、密度级间升高。乔木层植物有机碳密度值在龄级间差异显著、密度级间差异不显著。5林龄和密度对乔木层植物有机碳密度值的贡献率分别为99.06%、0.94%。土壤有机碳密度受土壤层部分指标影响,植被有机碳密度受植被-土壤部分指标综合影响。6培育大径级林和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是提高杉木人工林有机碳密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湿地松家系生长和材性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广西南宁地区林科所引自津巴布韦10年生的10个湿地松家系的材性和生长因子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结果如下:(1)湿地松材性和生长因子都具有中等以上的家系遗传力,各因子家系间差异显著,特别是管胞长度、树高和材积指数家系间差异极显著,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2)基本密度与晚材率间具有中等程度的正向表型和遗传相关关系,与管胞长度为弱的负向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晚材率与管胞长度为弱的负向表型和遗传相关。生长性状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向表型和遗传型相关关系。基本密度和晚材率与生长因子间为弱的正向遗传相关;管胞长度与生长因子间具有弱的负向表型相关和极显著的负向遗传相关关系。(3)树高对湿地松材性具有较高的间接选择效应。  相似文献   

18.
山核桃溃疡病与营养元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并分析了安徽省宁国市不同种植区山核桃溃疡病与土壤因子、树皮中营养元素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山核桃林分中土壤条件与溃疡病的发生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其感病指数与土壤密度,树皮中P、Fe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层深度,土壤中N、P、K元素的含量和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及树皮中N、K、M g的含量等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简要阐述了土壤环境因素(土壤pH值和土壤营养元素)对水果果实品质的影响。大多数果树都喜欢微酸性土壤,但pH值较低的土壤不利于果实品质的形成,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对果实品质的形成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矿质营养与果实品质间的关系较为错综复杂。为此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富春江两岸江滩林带树木根系与土壤抗蚀性能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富春江两岸滩地的主要造林树种进行根系调查和土壤抗蚀性、有机质含量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地段土壤的抗蚀指数表土层大于底土层;抗蚀指数与根长、根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较之与有机质含量之间的关系而言相对较低,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抗蚀指数大、抗蚀能力强;在现有的造林树种中,桤木、枫杨、杨树和竹林地土壤的抗蚀能力最大;水杉、苏柳林地次之。造林密度也有较大的影响,以杨树的4种密度为例,土壤抗蚀力以3m×4m最强,3m×3m和2m×3m次之,2m×2m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