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受高空槽和副后切变共同影响,2010年7月28日和2010年8月5日吉林省境内出现了区域性暴雨和局地大暴雨的天气,其特点是影响范围广,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短,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结合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卫星云图资料和各物理量场对这2场天气过程进行比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和副后切变线是暴雨发生的原因,强烈的上升运动、低层水汽的集中与辐合、中低层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暴雨发生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实况资料对葫芦岛2018年7月2次副高外围降水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条件等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2次降水过程的异同点,以期为今后类似的降水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吴春英  全美兰  葛权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110-16113
选取抚顺市2010年12月2次较大降雪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环流形势场和物理量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低涡底部分裂低槽和锋区,地面蒙古气旋和倒槽顶部影响是2次大(暴)雪天气的有利形势。低空急流为大(暴)雪产生带来充足的水汽条件。低层暖舌的存在为大(暴)雪的形成提供了较好的热力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和垂直上升气流加大了上空的抽吸作用,有利于加大降雪产生。涡度下正上负的垂直结构对垂直运动和降雪有利。  相似文献   

4.
魏婷婷  郭维  刘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47-1635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Micaps资料,对吉林省2010年冬末春初的3次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机理及落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暴雪过程均发生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过程1为冷锋型暴雪;过程2为倒槽北上型暴雪;过程3为回流型暴雪。暴雪在吉林省的落区与系统来向、地形作用、水汽与动力大值中心重合区域、湿舌以及θse高能舌等都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富川县2011年汛期的降水气候特点,通过对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及暴雨气候变化的对比分析,得出富川46年来暴雨日数、历年汛期降水量及年降水量变化呈减少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盛夏最强的一次雷暴大风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雪艳  张梦远  姚瑶  张硕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402-10404,10428
利用高(低)空观测数据、多普勒雷达等相关资料,从天气背景、热力条件、水汽分布、能量场分布特征、不稳定度参数特征等方面,分析了2006年7月13日吉林省盛夏最强的一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这次雷暴大风天气是由飑线造成的,低空增温、增湿与对流层中层干侵入的相互作用下使得对流风暴发展旺盛,下沉气流外流,导致地面出现强风;多普勒雷达提供的反射率因子及径向速度图能有效监测雷暴大风,反射率因子回波为带状或线状,在径向速度图上有大风区和中层径向速度辐合,风场上有明显的垂直切变,这些指标对大风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韦玉勇 《现代农业科技》2011,(14):321-322,325
通过对2010年4月26日东兴市暴雨过程的前期特征的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是由于地面冷空气、副高边缘及低空急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0年后汛期一次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径向速度资料,对2010年8月4~5日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雷雨大风发生的环流形势、东风波风场和动力热力结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等。[结果]此次雷雨大风天气发生在深厚东风波槽前的东北风区域。发生时,副高位置偏北(脊线35°N),北支槽的东移迫使副高分裂成东西2环。东环副高西伸、鞍形场环流有利东风波生成发展。随着东风波发展西移,在其槽前影响区域,高空东风分量下传,使低空东北风显著加大,出现雷雨大风天气。雷雨大风发生的区域,中低层气流气旋式辐合,近地层反气旋式辐散,下沉运动明显;并具有中高层趋干冷、低层趋暖湿的热力结构。4日,超级单体风暴处在发展阶段,具有明显中气旋和钩状回波特征(中小尺度特征)。5日,广东中西部出现飑线和大风区、逆风区特征。中气旋、钩状回波和飑线、大风区、逆风区多普勒特征对雷雨大风短临预报具有指示意义。[结论]该研究揭示了一些对当地预报此类东风波雷雨大风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0年后汛期一次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径向速度资料,对2010年8月4~5日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雷雨大风发生的环流形势、东风波风场和动力热力结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等。[结果]此次雷雨大风天气发生在深厚东风波槽前的东北风区域。发生时,副高位置偏北(脊线35°N),北支槽的东移迫使副高分裂成东西2环。东环副高西伸、鞍形场环流有利东风波生成发展。随着东风波发展西移,在其槽前影响区域,高空东风分量下传,使低空东北风显著加大,出现雷雨大风天气。雷雨大风发生的区域,中低层气流气旋式辐合,近地层反气旋式辐散,下沉运动明显;并具有中高层趋干冷、低层趋暖湿的热力结构。4日,超级单体风暴处在发展阶段,具有明显中气旋和钩状回波特征(中小尺度特征)。5日,广东中西部出现飑线和大风区、逆风区特征。中气旋、钩状回波和飑线、大风区、逆风区多普勒特征对雷雨大风短临预报具有指示意义。[结论]该研究揭示了一些对当地预报此类东风波雷雨大风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周翠芳  何佳  杨海山  张广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35-14937,14953
从影响系统、探空资料、卫星云图、物理量场、数值预报及预报成败几个方面对此次透雨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了此类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今后更好地预报此类降水提供一定的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物理量场,对2010年5月4—5日锡林郭勒盟出现一次大范围的大雨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及物理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烈的上升运动和充沛的水汽,为大雨天气的产生提供了良好动力和水汽条件;高空冷槽、低空急流、地面低压是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采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2~5日和20~22日黄河中下游地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环流形势、影响天气系统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寒潮天气过程均是在前期强烈升温的基础上,有强冷空气堆积并向南侵袭造成的。前者黄河中下游地区受蒙古热低压控制,寒潮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具有明显的持续性。后者黄河中下游地区受河套倒槽控制,寒潮天气持续时间短、降温幅度大、雨雪区域大,具有更强的爆发性。亚洲高纬上空稳定维持一个强大的极涡时,有利于强冷空气南下,极易形成持续性低温,对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强寒潮天气过程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实况资料对葫芦岛2018年7月两次副高外围降水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条件等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今后类似的降水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12年2月22-23日吉林省白山地区出现中到大雪天气过程,3月5-6日又出现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这2次过程发生相隔不足15 d。对此,从环流形势及物理量场来对比分析这2次降雪过程环流背景和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2008年6月上旬末和中旬初江西省境内出现了2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一次主要降水出现在江西中北部,另一次出现在中南部,这2次暴雨过程中,吉安市境内均有暴雨出现。对这2次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及物理量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的暴雨落区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培涛  王凤娇  魏敏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5):157-158,230
滨州市2008年汛期降水与常年同期、去年同期相比较,明显偏少。从时空分布进行分析,按时段、按降水量级日数分布分析得出2008年6月、7月下旬到8月上旬(“7下8上”)这两时段降水明显偏少;按山东省降水分布分析发现强降水位置偏南,滨州市处于强降水北侧。对2008年影响山东的几次强降水过程、6月份和“7下8上”期间大气环流形势进行分析,找出汛期降水偏少的原因,并为以后的中长期降水预报及农业生产安排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吴恒  冯旭  郭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139-17142,17145
2010年4月7~9日吉林省连续3日出现大风沙尘天气,通过对天气形势及卫星云图和相应物理量场的分析得出:蒙古气旋东移形成大的气压梯度是大风形成的主要原因;高空涡度平流、中低空温度平流、促使地面低压强烈发展生成新的锋面气旋是大风形成的中尺度系统;动量下传加大了地面的强风和沙尘天气。  相似文献   

18.
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6年1月下旬影响肇庆地区近50年来最强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寒潮过程具有“降温幅度大、冰雪范围广、极端气温低、大风时间长”等特征;(2)本次寒潮爆发是由于北大西洋暖气流北上进入北极,导致极涡往南移动至西伯利亚东部地区并维持,在阻塞高压等有利形式作用下逐渐南压并由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南下影响肇庆市,导致肇庆境内出现的寒潮天气;(3)副高位置偏北,暖湿气流较为活跃,导致500 hPa无法完全转为偏北风或西北风,天气无法完全转为晴朗干燥,导致寒潮影响后期出现小雨并由于中低层较低气温逐渐演变成霰,高寒山区出现雨夹雪和雨凇。  相似文献   

19.
通过MICAPS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营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葫芦岛市6月3日南部的局地暴雨和4日北部的冰雹天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月3日局地暴雨天气发生在高空槽的前部、低空急流建立的过程中,在风速垂直切变较强地区出现了冰雹,6月4日冰雹天气出现在高空槽和低空切变后部更强冷空气侵入的过程中,是一个对流单体造成的;6月3日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配置,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将底层辐合的水汽输送到高空,产生局地暴雨,而6月4日天气尺度的上升运动很弱,不利于降水的发生;6月3日受高空槽前上升运动的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天气,6月4日不稳定能量受底层冷锋的触发,产生冰雹天气。  相似文献   

20.
利用NCEP/NCAR分辨率1°×1°的再分析资料,从环流形势、水汽、动力以及不稳定层结4个方面,对比分析2015年11月发生在湖南省两次秋冬季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与异常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有关。副高面积偏大强度偏强有利于水汽沿着副高西南侧汇入湖南省,极涡的强度较常年平均异常偏强,使得冷空气强度偏强,南下的强冷空气与北上的暖湿气流交汇,引发强降水天气过程。地面倒槽和中低层低涡切变是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过程2地面倒槽强度较强、范围较广且移动缓慢,对应中低层低涡切变强度较大,过程1地面倒槽和中低层低涡切变无论是强度、范围还是持续时间都不及过程2。700 h Pa的水汽是两次区域性暴雨的主要输送源,过程1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过程2来源于孟加拉湾,且水汽条件强于过程1。过程1垂直上升运动区向上延伸的高度更高,低层辐合层深厚,锋区较强,有不稳定能量积累。过程2主要以稳定性降水为主,垂直上升运动、辐合辐散配置较浅薄,主要集中在中低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