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经过曝气的透明自来水为养殖水体作为实验对照组,通过添加人工色素调控养殖水色(黄色、蓝色、绿色),探究了养殖水色对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稚虾存活、生长和体色的影响.结果显示,对照组、黄色和蓝色实验组的成活率均约50%,绿色实验组的较低(33.33%,P<0.05).绿色实验组的增重率、...  相似文献   

2.
海水浊度升高是导致海草床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3个月的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水体浊度[2 (对照)、10、20、30和40 NTU]对鳗草存活、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显示,3个月后,鳗草植株的存活率随水体浊度升高呈现逐渐降低趋势,10~40 NTU处理组植株存活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至40 NTU处理组,植株存活率仅为对照组的56.1%;随水体浊度升高,植株的生长速率和生产力亦呈现下降趋势,至40 NTU处理组,植株茎节延伸速率和叶片延伸速率达到最小值,分别下降至对照组的48.9%和61.6%,地上生产力和地下生产力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了64.6%和78.8%;相关性分析表明,长期浊度胁迫主要是通过影响植株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进而对植株生长存活产生负面影响。植株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随水体浊度增加而逐渐下降,10~40 NTU处理组植株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浊度升高处理组植株地上组织可溶性糖含量相比对照组降低了20.2%~74.7%。研究表明,水体浊度长期升高导致鳗草植株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显著下降,对鳗草的生长存活不利。本研究为阐明鳗草海草床退化机理和选划适宜修复区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螯虾适宜的生长条件和幼体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度是澳大利亚红螯虾生长最重要的因素,在23~31℃范围,可获得80%的最佳生长率。养殖红螯虾的供水设施,要保证水资源丰富,能提供充足的用水,且水质不含污染物质;充气设施,要保证生长过程不缺氧,增温设施,要保证水温不低于10℃。水池规格为2000~5000m^2。土池的池底铺上牢固的粘土,减少淡水渗漏,同时铺上砾石,提供红螯虾适宜的栖息环境。还介绍了亲虾的选择及雌雄比例,亲虾的产卵与孵化,幼体的培  相似文献   

4.
以体质量0.02 g红螯螯虾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温度(22、25、28、31、34℃)对红螯螯虾虾苗生长影响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红螯螯虾虾苗的成活率不断降低,22℃时成活率最高,为48.21%±8.50%,34℃时成活率最低,为21.55%±3.09%,31℃时虾苗特定生长率最高,为7.50%±0.41%。  相似文献   

5.
不同饵料蛋白质含量对红螯螯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26~30℃水温条件下,经60d饲养,以增重率、成活率及饵料系数为指标衡量,红螯螯虾配合饵料蛋白质适宜含量为30%~35%。  相似文献   

6.
不同环境条件对方斑东风螺幼螺生长、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报道了壳高4.13 mm的方斑东风螺幼螺,在不同密度、换水量、投饵率条件下的生长、存活情况.结果表明,在0.6~4.0万个/m2的密度范围内,在小水泥池(0.9 m×0.6 m×0.6 m),日换水量100~400%条件下,密度0.6万个/m2试验组生长最快,28 d平均体重增长24.4 mg/d,体重日均增长率5.9%,存活率最高,28 d平均存活率95.9%,且换水量达到100%以后,换水量的增大,对幼螺的生长和存活率的提高无明显促进作用.认为合适的条件是:密度0.6万粒/m2或略大于0.6万粒/m2,日换水量100~200%,日投饵率6~7%.  相似文献   

7.
饲料中添加红辣椒粉对红草金鱼体色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红草金鱼分别投喂红辣椒粉添加量为0、7%、10%、13%、16%和19%的人工配合饲料,每隔15d测定一次皮肤和鳍条的色素吸光度,并同时进行体长及体重的测量.实验时间45d e,结果表明,红辣椒粉具有增强红草金鱼色素沉积和促进生长的作用;添加量为13%时,鱼的鳍条和皮肤的吸光度最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红辣椒粉添加量为7%时,鱼的体长增加值最大,添加量为10%时,其体重的增加最大;3次测定同一添加水平组之间增色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pH变化对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仔虾离子转运酶(ATPase、Na -K -ATPase、V-ATPase和HCO3--ATPase)活力和存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H(7.1、7.6←8.1→8.6、9.1)变化对日本囊对虾仔虾离子转运酶活力和存活率、体质量增重率的影响显著(F>F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各处理组仔虾ATPase、Na -K -ATPase活力在72 h内呈峰值变化,于24 h时达到最大值,至72 h后趋于稳定,稳定后ATPase活力和对照组差异显著,与pH值呈负相关,而Na -K -ATPase活力则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仔虾V-ATPase和HCO3--ATPase活力随着pH变化的增加而变化增大,24 h后保持稳定,且与pH值呈负相关.在实验梯度范围内,pH 7.6、8.6处理组与对照组仔虾存活率差异不显著,且pH 8.6处理组仔虾体质量增重率与对照组也无明显差异.建议日本囊对虾仔虾pH变化范围不应大于0.5.  相似文献   

9.
在等蛋白质、等能量基础上,研究碳水化合物与脂类比例(CHO∶L)为10.75∶1、4.81∶1、2.66∶1、1.52∶1和0.87∶1的5组试验饲料对红螯光壳螯虾[初始体质量(1.72±0.01)g]相关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8周试验结果表明,CHO∶L比例为2.66∶1时,红螯光壳螯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利用率达到最高。高比例的CHO∶L(10.75∶1)和低比例的CHO∶L(0.87∶1)都会显著地抑制(P<0.05)红螯光壳螯虾的生长和饲料的利用。饲料脂肪水平为40~145 g/kg时,虾的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显著升高(P<0.05),己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活力则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CHO∶L对虾胃蛋白酶活力影响显著(P<0.01),CHO∶L为2.66∶1和1.52∶1表现出比较高的活力,显著高于(P<0.05)其它试验组。碳水化合物为156.3~360.4 g/kg范围内,虾淀粉酶活力随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1)。红螯光壳螯虾增重率分别与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水平进行二次回归分析得出,红螯光壳螯虾对配合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最适需求量分别为268.28和120.22 g/kg,相对应的CHO∶L为2.20∶1,且红螯光壳螯虾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要高于对脂肪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在水温8.9~14.2℃下,在平列糟(长3m,宽0.4m,高0.2m)中采用A、B和C组三种投喂方式驯养刚开口摄食、体质量0.129±0.07g的哲罗鱼(Huchotaimen)苗60d,以探讨驯化方式对哲罗鱼仔、稚鱼生长、存活和种群变异系数的影响:A组以浮游动物开口,投喂浮游动物3d,投喂水蚯蚓15d后,改投人工饲料;B组以水蚯蚓开121,投喂水蚯蚓15d后,改投人工饲料;C组直接以人工饲料开口。结果表明:C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3.577±0.78%/d),明显大于A组(3.132±0.87%/d)和B组(3.024±0.91);A、B、C组的成活率分别为75.67%、74.87%和84.36%,C组明显大于A、B组;A、B和c组鱼体质量变异系数依次为21.47%、22.59%和11.32%,实验表明,直接以人工饲料开口是哲罗鱼规模化养殖中合理的驯化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盐度对江黄颡鱼生存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平均体重为2.72g的江黄颡鱼鱼种作耐盐性试验,其96h半致死盐度(96hLC50)为12.00;直接将鱼种置于盐度为32的水体中,其平均成活时间(MST)、50%成活时问(ST50)分别为46.8min和49min。生长试验的结果表明,江黄颡鱼鱼种在盐度为0—7范围内可以安全生长,其生长和成活率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光周期对卤虫摄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不同光周期(0L:24D、6L:18D、12L:12D、18L:6D和24L:0D)下培养河北大清河盐场的卤虫,结果表明:卤虫的摄食率有随着光周期缩短而下降的趋势。大清河盐场的卤虫在不同光周期下的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但成活率差异显著,6L:18D组的成活率最高。建议在短光周期下培养卤虫。  相似文献   

13.
14.
不同体色瓯江彩鲤生长率和存活率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要用同池比较法,研究了一龄和二龄阶段“全红”,“大花”,“麻花”,“粉玉”及“粉花”五种不同体色瓯江彩鲤生长率和存活率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一,二龄阶段,麻花存活率均最高,分别是98.8%和96.3%,但各体色彩鲤间差异不显著(P<0.05),(2)不则体色彩鲤的生长率在不同阶段表现不同,一龄阶段,不同体色彩鲁的绝对增生率,瞬时增生率均依次为大花>麻花>粉花>全红>粉玉,差异极显著(P<0.01),二龄阶段,不同体色彩鲤的绝对增重率,瞬时增重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次序和I龄阶段不完全相同。(3)一龄阶段,“大花”和“麻花”始终保持较快的增长,二龄阶段,则是“粉玉”和“大花始终保持较快的增长。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不同生长阶段的饵料需求,本研究采用刚孵化的短蛸幼体作为实验材料,首先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短蛸幼体的摄食行为,然后通过投喂不同的饵料,对短蛸幼体的生长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卤虫无节幼体密度从0.1个/ml上升至1个/ml的过程中,密度在0.1个/ml时短蛸初孵幼体摄食量高;1–2 d龄幼体和2–3 d龄幼体有较为强烈的摄食行为,因此,需要从孵化第2天开始重视短蛸幼体的饵料情况。晚上是初孵幼体的摄食活跃阶段,在室内光和黑暗条件下均表现出高摄食量。投喂混合饵料时,短蛸幼体有较高的存活率和增长率;初孵幼体(0.03 g)培育过程中,卤虫无节幼体是关键饵料;当幼体开始附底(0.1 g)时,应及时进行饵料转换,虾苗和贝肉是附底幼体的重要饵料。该研究结果对短蛸规模化苗种繁育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漠斑牙鲆幼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温度实验,对漠斑牙鲆幼鱼的生长及存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漠斑牙鲆幼鱼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15—30℃,最适温度范围为18~27℃。在适宜温度下,漠斑牙鲆幼鱼生长快,存活率高。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幼鱼的生长发育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生产上,当培育水体温度低于15℃时应进行人为加温,对促进幼鱼的生长发育与存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中国群体(C)和韩国群体(K)为材料,进行了4个组合的杂交和自交实验,分析了各实验组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和稚贝的生长、存活以及杂交子一代的杂种优势.结果显示,4个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较高(80%以上);自交组的受精率略高于杂交组,但孵化率无显著差异.在幼虫期,KK组和KC组的壳长平均值大于CK组和CC组,但存活率和变态率无显著差异;在稚贝期,KK组和KC组的壳长平均值也均大于CK组和CC组,但CC组和CK组的保苗率比KC组和KK组高.综合分析比较表明,杂交KC组的杂种优势率在幼虫期和稚贝期的壳长生长上均表现为正值,在稚贝期的存活率方面也表现为正值,杂交KC组结合了两群体的部分优良性状,是理想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比较分析了在对照组(pH为8.4)、低pH胁迫组(pH为6.8、7.0、7.2、7.4、7.6和7.8)和高pH胁迫组(pH为8.6、8.8、9.0、9.2、9.4和9.6)的养殖水环境下,胁迫36 d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存活、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pH对刺参存活、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在pH 7.4~9.0范围内,刺参存活率为100%,随着pH胁迫强度和胁迫时间的增加,刺参存活率逐渐降低,当pH为6.8、7.0和9.6时,自第3天起,刺参处于过度应激状态,继而有死亡个体出现,至30 d时刺参死亡率为100%。不同pH显著影响刺参生长,刺参特定生长率随pH胁迫程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当pH为9.0时,刺参出现负增长。各pH胁迫组刺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且随pH胁迫程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低pH组中,以pH=7.4时刺参SOD和CAT活性最高,分别达到(74.92±2.24)U/ml和(14.99±2.38)U/ml,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高pH组中,SOD和CAT活性分别以pH 8.8和9.0时最高,分别达到(72.90±1.10)U/ml和(15.68±0.89)U/ml,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pH在7.4~9.0范围内是刺参存活与生长的适宜水环境,过高或过低均会引起刺参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进而导致刺参的死亡。  相似文献   

19.
采用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 KL-3 2010和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sp.) KL-C2 2014作为益生菌,进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投喂实验,研究上述菌株对带毒对虾的生长与存活的影响。假交替单胞菌KL-3 2010对致急性肝胰腺坏死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 (VPAHPND 20130629002S01)有拮抗作用和胞外蛋白酶活性,微小杆菌KL-C2 2014有胞外蛋白酶活性。待试对虾经检测为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AHPND)和虾肝肠胞虫(EHP)弱阳性。经过为期60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与投喂普通颗粒饲料的对照组相比,投喂假交替单胞菌KL-3 2010的对虾存活率提高了213%±43% (P<0.01);投喂微小杆菌KL-C2 2014的对虾平均生长率提高了105.5%±28.1% (P<0.05);交替投喂2株菌的对虾存活率提高了184%±52% (P<0.05),平均生长率提高了70.6%±32.8%。肠道可培养优势菌研究表明,2株益生菌的投喂显著影响了对虾肠道优势菌群的种类。本研究为带毒虾苗的养殖提供一种有效的病害防控和促生长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Growth and water quality for growing-out of juvenile spotted Babylon, Babylonia areolata, were determined at three water-exchange regimes of 7-, 15- and 30-day intervals in large-scale operation of earthen ponds over a 5-month period. Results showed that growth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water-exchange treatments (P < 0.05). The higher body weight gains and shell length increments were observed in snails held at water exchange of 7- and 15-day intervals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held at water exchange of 30-day intervals.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average body weight gains were 4.22, 3.73 and 2.77 g for snails held in water-exchange treatments of 7-, 15- and 30-day intervals, respectively, and 16.63, 15.04 and 13.78 mm for those of shell length increments,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final survivals were 83.60, 80.90 and 74.20% for snails held in water-exchange treatments of 7-, 15- and 30-day intervals, respectively. Seawater temperature, salinity, pH, dissolved oxygen, nitrite–nitrogen and ammonia–nitrogen had gradually changed throughout the culture period for all water-exchange treatments. With one exception, the total alkalinity showed the greatest changes during the culture period for all water-exchange treatments ranging from 58.67–97.50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