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红壤腐殖质组成变化特点及其与肥力演变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文根据面上采样分析和田间定位试验结果,研究红壤腐殖质组成性质变化特点及其与红壤肥力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旱地红壤腐殖质的H/F比值主要分布在0.1 ~ 0.4,红壤水稻土主要分布在0.3 ~ 0.7,且有从南到北升高,从东到西降低的变化趋势;红壤腐殖质的H/F比值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但在停止外源碳进入8年后,土壤腐殖质的H/F比值和E4值有升高的趋势,侵蚀降低红壤腐殖质的H/F比;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由于改变了系统的物质循环状况,对土壤腐殖质的H/F比有明显影响,荒草地和次生林地改为园地,明显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腐殖质的H/F比值。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黑土硫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兼顾土壤样点空间分布相对均匀的前提下,采集了中国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黑龙江省北安市、海伦市和吉林省公主岭市的黑土样,对这些地区的黑土中硫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看出,不同地区黑土中全硫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全硫含量依次为北安(北部黑土)海伦(中北部黑土)公主岭(南部黑土)。随剖面的加深,自上而下土壤全硫都呈下降的趋势,但在145cm深处升高。全硫在开垦前期呈下降趋势,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全硫含量下降逐渐趋于平稳。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全硫与土壤有机质等指标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水平。黑土中三种形态有机硫含量占全硫含量的78%。 相似文献
3.
4.
退化红壤肥力恢复性能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自然封禁条件下亚热带地区因水土流失导致的退化红壤肥力恢复性能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退化红壤肥力恢复主要有水分因素和养分因素,其中水分因素决定了土壤肥力能否自然恢复,对于土层浅薄、砂化严重的土壤,由于蓄水能力极低,季节性干旱使植被和土壤肥力难以自然恢复。土壤肥力的恢复还与土壤本身的养分状况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养分较高的土壤,料易恢复植被,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不同有机物料对黑土及其复合胶体比表面积和电荷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动物粪便、动物残体、草本残体、木本残体4种不同有机物料对黑土胶体及黑土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对黑土胶体及黑土CEC的影响存在差异。与CK相比,动物粪便处理下黑土胶体比表面降低7.33%,而动物残体处理下提高了59.58%,木本残体提高了57.46%,草本残体提高了100.18%。pH<6时,各处理土壤胶体表面可变电荷量(Q表面)的曲线大致相似;在pH>6时,各有机处理土壤胶体样的表面电荷(Q样)均高于CK,并且动物粪便与木本残体的Q表面曲线相似且数值较高,CK与动物残体Q表面的曲线大致相同且数值较低。在pH为8~10时,各处理Q样由大到小依次为:动物粪便>木本残体>动物残体>草本残体>CK,动物粪便土壤胶体参比的表面电荷(Q参)与动物残体Q参的曲线大致相同并且数值较高,CK与草本残体Q参曲线相似且数值较低。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对黑土CEC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动物粪便、动物残体、木本残体显著提高黑土CEC,而草本残体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9.
东北农田黑土土壤酶活性与理化性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土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最重要的土壤资源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为了调查我国黑土区土壤理化性状、土壤酶活性及两者间相互关系,我们从黑土区不同纬度农田采集了26个土壤样品,分析其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SMBC)及其它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发现,黑龙江北安黑土土壤全碳、全氮、全磷、碱解氮、SMBC、过氧化氢酶、脲酶及转化酶活性最大;简单相关分析发现,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及转化酶均与土壤全氮、全碳及SMBC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全氮是影响该土壤区土壤酶活性的主导因子,pH值是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另一主导理化因子,全氮是脲酶活性的主导因子,碱解氮、全碳、全氮是磷酸酶活性的主导因子,全氮和pH值是影响转化酶的两大主导理化因子。 相似文献
10.
11.
四川盆地紫色土肥力与母质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紫色土在四川盆地分布最广,占全省总面积的28%,占耕地总面积的68.7%,是该省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产量约占全省总量的70%.这种土壤除种植粮食作物外,还适宜种植蔗、棉、油、桑和水果.紫色土生产潜力极大,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从三十年代以来,许多土壤学者对紫色土进行过一系列研究,一致认为紫色土肥力与母质特性关系密切.本文以底土或岩石风化碎屑(即母质,C)为基本材料,同时用表土(A)和岩石(R)作辅助样品,研究了紫色土肥力与母质特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利用18个长期定位试验的不施钾和施钾处理土壤,探讨了土壤含钾矿物、Q/I关系和对外源钾固定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1)施钾处理的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均高于不施钾的,以水云母、蒙皂石为主的土壤,缓效钾含量年均可高7·67mgkg-1;(2)长期不施钾,由于作物吸收消耗了土壤钾,可使水云母→蛭石转化,施用足量的钾可延缓或阻止水云母→蛭石转化;(3)长期不施钾土壤的-ΔK°和ARek降低,PBCk值提高,即土壤易释放钾库变小,土壤对钾的吸附能力增强,土壤供钾能力降低,若要提高土壤溶液中钾素的浓度需要施用较大量的钾;(4)长期不施钾,土壤钾素被消耗,可提高土壤对外源钾的固定能力,不过,一旦土壤中有大量NH4 -N积累时,可降低土壤对外源钾的固定能力。 相似文献
14.
水稻土的力学性质与水分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的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以及变形性质是决定耕作阻力、机具的通行性能及耕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机具正确设计所必须考虑的因素。过去对于耕作土壤的强度研究,多从旱地的松散状况出发,把土体的粘结只归因于水膜的表面张力和水膜的数量,并得出结论:土壤强度与含水量呈抛物线关系。对于搅动后土壤粘结的机制,认为包括水膜粘结和分子引力粘结两种[1]。最近山中金次郎指出[2],在这二种不同粘结机制的转折处有明显的破折现象,但对水稻土的情况研究极少。 相似文献
15.
草木栖、麦秸和泥炭在黑土中腐解特点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物料田间腐解试验表明,各地均以草木栖分解最快,麦秸次之,泥炭最慢;同一有机物料的分解速率,北部克山均比南部哈尔滨慢。腐殖化系数,各地均以泥炭最大,麦秸次之,草木栖最小;同一有机物料的腐殖化系数,北部克山均比南部哈尔滨大。三种有机物料处理黑土:1.提高了腐殖质的数量和品质,增加了养分贮量和保肥能力,泥炭处理优于其他处理。2.明显地提高了胶体复合有机炭和追加复合度,草木栖处理最好,麦秸次之,再次是泥炭。3.改善了胶体腐殖质结合形态,松结态显著增加,土壤腐殖质更加活化,复合胶体的特性也均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6.
子午岭連家砭地区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抗侵蚀性能指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黄土地区,地形起伏,丘陵沟壑很多。由于长期耕作,植被破坏,致使土壤表层遭受侵触,引起土壤肥力及农业生产下降,故防止土壤侵触是当前增加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D. J. CAMPBELL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1976,27(1):1-9
Clod crushing resistance, bulk density, moisture content, and size distribution, together with fifteen bulk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were determined at thirty sites. Regression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plasticity index of the soil is the principal property affecting both the clod crushing resistance and the yield of clods. Other less closely related properties are not always consistent in their effect between clod size ranges. A‘clod factor’ was derived from the product of the clod crushing resistance and the weight of clods in the ridge for each soil. The clod factor is linearly correlated with plasticity index (r= 0·587, P= 0·002) and a clod factor > 1000 was found for soils with a plasticity index greater than about 5. Harvest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where the clod factor exceeded 1000, the efficiency of a mechanical potato harvester was reduced. 相似文献
19.
20.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发生、发育的结果,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的主要标志。特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以及其它成土条件)形成特定的土壤类型,也形成具有特定性质的土壤腐殖质。因此,研究土壤中腐殖物质的组成、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估计土壤生物活动的强弱与成土过程的趋向,从而为土壤分类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