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干旱和半干润地区测定有机物分解速率的尼龙袋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林心雄  吴顺龄  车玉萍 《土壤》1992,24(6):315-318
在田间条件下常用砂滤管法研究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1],该法也被用来研究有机物料中含氮物质的转化以及新形成腐殖物质性质[2,3]。  相似文献   

2.
土壤条件对新形成土壤腐殖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程励励  文启孝  李洪 《土壤》1990,22(1):7-11,37
本文研究了几种植物物质在不同腐解时间形成的腐殖物质在性质上的变化和不同腐解条件下对形成的腐解产物的氮素形态分布及胡敏酸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新形成的胡敏酸其羧基和酚基含量均较低,但随时间的推移,羧基含量将有所增加。未发现渍水条件下与旱地条件下形成的胡敏酸穆含氮化合物在性质上的差异,但渍水条件下的腐解产物的氨基酸态N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3.
程励励  文启孝  阮立山 《土壤》1984,16(6):229-230
环境条件影响有机物质的腐解过程。为了解土壤母质和水分条件对新形成腐殖质性质的影响,我们用砂滤管为容器,将植物物料与土壤母质混匀,分别置于旱地和水田表土层中进行腐解,然后测定腐解产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4.
大量排放的畜禽粪便若利用不当则会对环境构成威胁,经微生物发酵、制成高效有机肥料是粪肥与秸秆综合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试验以牛粪添加不同比例的小麦秸秆为原料,在接种和非接种微生物的条件下进行堆腐,研究了腐解过程有机组分及腐殖物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腐解进行,乙醇溶性组分含量逐渐降低;水溶性组分含量先升高再降低;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随腐解进行呈现一定波动,但总体呈降低趋势;木质素含量呈增加趋势;全碳含量降低,腐殖物质碳占全碳的比例逐渐增加,H/F比值逐渐升高。秸秆的加入比例越高越有利于木质素的积累,牛粪所占比例越大则越有利于腐殖物质的形成。接种微生物可促进有机物料中各有机组分的分解,并有利于腐殖物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鸡粪腐解过程不同溶解性腐殖物质结合形态锌的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鸡粪为材料,添加不同比例的铜锌进行腐解试验,研究了腐解过程中不同溶性(水溶性、氢氧化钠溶性、氢氧化钠-焦磷酸钠混合液溶性)腐殖物质结合形态锌浓度的动态变化、受铜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有效锌的关系。结果表明,粪肥原样水溶性锌(H2O-Zn)占其全锌量的0.74%,在腐解过程中逐渐下降;随着粪肥中添加锌量的增加(Cu/Zn为1: 1、1: 2、1: 3处理),H2O-Zn含量也相应增加,但平均含量占其全锌的比例低于对照处理,同时也随着腐解时间延长呈减少趋势。铜含量的增加对H2O-Zn提取有促进作用。腐解初期,粪肥原样中NaOH浸提取锌含量占其全锌量的62.41%,在腐解过程其比例大幅度下降;NaOH腐殖物质结合态锌(NaOH-Zn)随着加入锌的增大而有所增加,随着铜含量增加,NaOH溶性腐殖物质结合态锌的含量也有增加趋势,而随着腐解时间呈下降趋势。粪肥原样中NaOH-Na4P2O7提取腐殖物质络合锌含量占其全锌量的13.59%,随腐解时间推移呈增加趋势;NaOH-Na4P2O7提取腐殖物质络合态锌(NaOH-Na4P2O7-Zn)的量随着加入锌量的增加,其变化不大,且铜含量对NaOH-Na4P2O7提取腐殖物质络合态锌的量影响很小。在堆腐前,在各个处理样中,50%~85%的可溶性锌分配在NaOH的溶液,10%~50%分配在碱性混合液,0~5%在水溶液;至腐解后期,58%~92%分配在NaOH-Na4P2O7溶液,6%~41%分配在NaOH的溶液,0~2%分配在水溶液。随着锌含量增加,H2O-Zn和NaOH-Zn的分配比例逐渐增加,而NaOH-Na4P2O7-Zn的分配比例减少。在堆腐粪肥中,水溶性锌、NaOH溶性腐殖物质结合态锌与有效锌浓度之间显极正显著或正显著相关,而NaOH-Na4P2O7-Zn溶性腐殖物质络合态锌与水溶性锌,NaOH溶性腐殖物质结合态锌及有效锌浓度都显极负显著或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陆长青 《土壤学报》1965,13(4):442-448
土壤腐殖物质的形状,与土壤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已经知道,线型分子对土壤颗粒的团聚化有着特别良好的作用[1].腐殖物质是土壤中主要的有机物质.  相似文献   

7.
农田不同肥力条件下玉米秸秆腐解效果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为了探讨农田不同肥力对玉米秸秆腐解转化和能态变化的影响,该文采用砂滤管法在陕西关中高、中等、低3种肥力塿土上进行了480 d的玉米秸秆腐解试验,研究了腐解进程中玉米秸秆的分解率以及有机碳组成和能态变化。结果显示,随着腐解进行,腐解产物中的苯–醇溶性、水溶性组分下降,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而木质素增加;腐解物的能态呈现上下起伏、下降和相对稳定3个阶段的变化,总体是一个放能过程。腐解产物的热值与其有机碳、苯–醇溶性组分、水溶性组分、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其灰分、木质素、腐殖物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腐解480 d,3种肥力间比较发现,玉米秸秆在中等肥力田块上矿化率最高,低肥力田块上的最低;中等肥力土壤能够促进玉米秸秆中的水溶性有机组分和木质素的分解,而高肥力土壤能够促进苯–醇溶性组分和半纤维素、纤维素分解,并有利于腐殖物质的形成,而且腐解物的能态最高。  相似文献   

8.
母质对新形成腐殖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在旱地和水田条件下,母质对新形成腐殖质的影响.供试物料为紫云英、绿萍、稻草和水葫芦.结果表明:1.除绿萍外,各物料腐解三年后均已分解较完全.腐解产物的C/有机N值和腐殖质组成均随原始物料而异.2.当植物物料和母质相同时,与水田条件下的相比,旱地条件下的腐解产物的C/有机N值大多较窄,中性糖量较高,六碳糖/五碳糖值较宽,腐殖酸的提取率较高.3.当水分条件和植物物料相同时,与第四纪红色粘土中的相比,下蜀黄土中腐解产物的胡敏酸的C/N值大多较窄,六碳糖/五碳糖值和胡敏酸/富里酸值大多较宽.作者认为,二者中腐殖质组成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系由于粘土矿物的组成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9.
有机物料腐解过程胡敏酸的分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旭东  胡田田  关文玲 《土壤》2001,33(6):321-325
采用培养试验,在研究玉米秸、绿豆秸、猪粪、羊粪4种有机物料腐解过程腐殖物质的组成(H/F比)、胡敏酸性质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利用酒精沉淀法对胡敏酸进行分级,研究了不同腐解期胡敏酸的级分组成变异。结果表明,有机物料腐解形成的胡敏酸以级分3、4、5所占比例较多,级分1、2相对较少。级分3在整个腐解过程明显增加;级分1、2前期有所波动,后期呈增加趋势,级分4、5以减小趋势为主。胡敏酸性质变化与其级分组成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李庆民  肖仲纯 《土壤学报》1986,23(2):124-131
有机物料田间腐解试验表明,各地均以草木栖分解最快,麦秸次之,泥炭最慢;同一有机物料的分解速率,北部克山均比南部哈尔滨慢。腐殖化系数,各地均以泥炭最大,麦秸次之,草木栖最小;同一有机物料的腐殖化系数,北部克山均比南部哈尔滨大。三种有机物料处理黑土:1.提高了腐殖质的数量和品质,增加了养分贮量和保肥能力,泥炭处理优于其他处理。2.明显地提高了胶体复合有机炭和追加复合度,草木栖处理最好,麦秸次之,再次是泥炭。3.改善了胶体腐殖质结合形态,松结态显著增加,土壤腐殖质更加活化,复合胶体的特性也均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1.
土壤酶活性的总体在评价土壤肥力水平中的作用   总被引:85,自引:2,他引:85  
土壤酶学的研究,从一开始便与土壤肥力的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本世纪五十年代初,Hofmann[5]提出了用土壤的酶活性作为衡量土壤的生物学活性和生产力的指标.其后,Lajudie与Pochon[8]指出,根据土壤蛋白酶活性进行的分类,能较好地反映土壤的表观肥力.Moureaux[9]在研究了许多土壤的转化酶活性后,也提出了类似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上海郊区水田土壤,可以古岗为界分成东西两部分:浦东的沙泥、夹沙泥、黄泥头以及岗身的沟干泥是由长江沉积物发育起来的草甸土,地势较高(吴淞0.4米以上),地下水位较低(地面1米以下),质地偏中(轻壤-重壤),土壤通气孔隙较多,渗透性较好,因此土壤比较爽水,生产性能好,产量较高;浦西的青紫泥是由古太湖和其他许多湖荡港叉葑淤成陆的沼泽土,地势低洼(地面高程在吴淞零上2.2-3.5米),地下水位高(地面以下0.3-0.8米),质地偏粘(中壤-重壤),土壤通气孔隙少,毛管孔隙多,吸持力强,土壤透水性差,易于囊水,根系环境不良.  相似文献   

16.
17.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TABILITY OF SOIL CRUMB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广12的父本广12,花时在9~13时,盛花在10~12时,峰值出现在11时,单株花期长达13天。母本珍汕97A花时分散。制种花时相遇在每天9~13时,集中在11~12时。花时全遇时,结实率早造达45.88%,晚造达43.75%。花时相隔48小时授粉,结实率仍可达20%。这一特征,为制种夺高产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运用动态试验方法研究了久效磷在水及水生动植物内的吸收、转移、富集和排除的规律。水中久效磷随时间按Cow e~(-λwt)规律消失,面归方程为 _w=1.0000e~(-0.0749t).金鱼藻、螺蛳肉、鱼肉及底泥中久效磷及其代谢物按规律变化,各回归方程为:及水生动植物的生态富集系数按规律变化,各回归方程分别是:和。  相似文献   

20.
缺锰和多锰对番茄产量及风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设置不同的硫酸锰浓度并测定不同供锰水平下番茄的产量及与果实风味品质相关的指标,研究了缺锰和多锰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缺锰还是多锰处理,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都显著下降,叶绿素含量分别为正常处理的57.31%和61.50%,产量为58.25%和68.35%;叶片POD和SOD活性降低,以缺锰处理较为显著;缺锰和多锰处理的MDA含量分别高于对照71.07%和40.71%。缺锰和多锰处理导致果实的酸度分别增加37.4%和40.1%,可溶性固型物含量降低17.51%和13.19%,两者较正常锰处理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Vc含量降低31.94%和9.45%;此外,2种处理果实中的活性物质番茄红素含量均下降34%左右,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下降30%~35%,总抗氧化力也明显降低,而且果实的芳香物质种类也少于正常处理。说明适宜的锰浓度是保证番茄高产、优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