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感染引发的家蚕微粒子病可以通过胚种垂直传播,如能在蚕种人工孵化处理过程中杀灭家蚕微孢子虫,阻断其胚种传播,将有效控制病害对养蚕业尤其是蚕种制造业造成的危害。对家蚕二化性四元杂交组合两广二号的带毒卵进行高温即时浸酸处理,考察浸酸温度和浸酸时间对蚕卵中Nb的灭活作用及实用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卵后20 h的带毒蚕卵用47.5℃或48℃质量浓度为1.075 g/m L的盐酸溶液分别浸渍6.0、6.5和7.0 min,对蚕卵实用孵化率无明显影响;依据蚕卵孵化后饲养至3龄眠蚕用显微镜镜检Nb的数据,测算高温即时浸酸处理对家蚕微粒子病的相对防治效果可达90%~97%。此外,采用Real-time PCR扩增方法,检测高温即时浸酸处理组蚕卵孵化蚁蚕样本中的Nb孢子目标基因的相对拷贝数,较常规浸酸处理组蚕卵孵化蚁蚕样本下降了97%~99%。上述结果表明高温即时浸酸处理对蚕卵中的Nb孢子有显著的杀灭作用,能有效阻断家蚕微粒子病的胚种垂直传播,可作为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一种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3.
为了探明家蚕微孢子虫防控技术,研究了高温蒸汽对家蚕微孢子虫的防治效果和对蚕卵孵化率的影响.将产下16 h后的蚕卵在不同温度的蒸汽中处理不同时间后,于室温保存4 h后进行常规浸酸,然后正常催青、孵化,检测蚁蚕微孢子虫相对防治效果及蚕卵孵化率.结果表明,46~47℃处理30~40 min能很好地杀灭家蚕微孢子虫,同时对蚕卵...  相似文献   

4.
模拟感染家蚕微粒子病的蚕卵、蚕蛾PCR检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比较研究不同浓度家蚕微孢子虫 (Nosemabombycis,N .b)孢子与模拟染毒N .b孢子蚕卵、蚕蛾的模板DNA制备方法的基础上 ,选用MP1/MP2和V1F/ 5 30R两对引物进行PCR扩增检测。结果为 :碱性条件预处理N .b孢子后再抽提的DNA ,其得率略高于常规方法抽提的DNA ,但两者的模板质量相同 ;MP1/MP2和V1F/ 5 30R两对引物均可有效地检出N .b孢子DNA ,前者的检测灵敏度为 1μL 3× 10 6mL-1以上浓度的N .b孢子DNA ,后者为 1μL 3× 10 5mL-1以上浓度 ;对不同浓度N .b孢子DNA与蚕蛾DNA混合后进行PCR检测 ,V1F/ 5 30R引物的检测灵敏度为1μL 3× 10 6mL-1N .b孢子DNA。  相似文献   

5.
<正> 自从美国尤他州大学Hsiao(1973)发现苯来特药物对紫花苜蓿象鼻虫微粒子病有显著治疗效果之后,有关研究人员相继对各种昆虫微粒子病进行了试验。美国纽约州康奈尔大学Shinholster(1974)认为,苯来特对红黄粉虫微粒子病有抑制效果。美国华盛顿哈佛大学Armstrong(1976)指出,苯来特对蝇微粒子病同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Brooks等(1978)通过试验证明,苯来特对玉米穗夜蛾微粒子病也有一定的作用。本所蚕病组(1978)及刘仕贤等(1979)在1978年共进行了十六批试验,反复证实多菌灵和苯来特等类似化合物对桑蚕微粒子病食下传染和经卵传染都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并且通过广东省十三个蚕种场站共45批生产鉴定试验初步证明,多菌灵可在生产上有效地防治桑蚕微粒子病。  相似文献   

6.
材料与方法一、供试的蚕品种:秋302、403、137以及42共四个,均系有滞育卵的多化性品种。二、浸酸处理方法:在正式开展实验之前,先进行各种不同浸酸处理的蚕种孵化预测试验。  相似文献   

7.
热空气处理蚕卵对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的防治效果的研究取得初步结果。对东34、新九、秋7,137、303、403×303、零九、115南、九白海、自皮淡及海南琼山等10个品种的微粒子病卵,平均发病率47.8%的情况下,在产卵后12小时,用46℃处理60分钟区发病率为0.83%,发病指数降低97.25  相似文献   

8.
已报道(参看参考文献)次氯酸钠对桑蚕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CPV)、核多角体病病毒(NPV)、卒倒病病原菌(B、t)及其伴孢晶体毒素都有较好的消毒较果,由于其渗透力比漂白粉、福尔马林等现行消毒药物为优,故认为可以做为普通种丝茧育的地  相似文献   

9.
几种养蚕消毒剂对蚕微粒子(N.bombycis)的消毒力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鉴于蚕药的更新换代,广大蚕农对新蚕药的希求,近十多年来,各省、区相继研究开发了多种新蚕药,推广较多的有“蚕季安”(浙江蚕研所1977—79)、“蚕康宁”(中国农科院蚕研所1983)、“优氯净”(江苏蚕研所1977)、氯胺T(四川蚕研所1980)、敌饱霜(山东蚕研所  相似文献   

10.
1桑蚕种微粒子病检疫方法的演进 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率先采用的家蚕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方法,有效地控制了家蚕微粒子病的蔓延和传播,对巩固和稳定蚕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个半世纪来,世界各国的蚕业界,一直沿用病蛾率检疫方法,以确保蚕业生产的持续发展.20世纪50~60年代,日本采用了母蛾集团检疫方法,提高了效率,但并未改变作为病蛾率检疫--即过程检验而非成品检验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采用新蚕药“防消灵”对病毒多角体(CPB)和(NPB)、微粒子病(N.b)孢子虫进行消毒处理后,经口接种添食家蚕,比较调查其感染发病率,其消毒效果可达97~99.7%以上,优于1%漂白粉消毒剂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提高四川省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效率,检验防微灵在四川省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效果,2015年春蚕期和秋蚕期分别在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嘉陵区吉安镇原蚕区(以下简称原蚕区)、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家蚕抗病性能检测功能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进行了防微灵溶液喷消桑叶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效果试验,以常规全程漂白粉液消毒桑叶作为对照,春蚕期和秋蚕期分别以川山、蜀水和蜀绣、渝春的原种为供试蚕品种。试验结果显示,用防微灵处理桑叶饲喂的原蚕繁育的一代杂交种川山×蜀水和蜀绣×渝春共计398盒全部为无毒种,而用漂白粉液对桑叶全程消毒的桑叶饲喂的原蚕繁育的一代杂交种共计1 094盒,其中420盒为无毒种,674盒为带毒合格种;2015年秋蚕期实验室用防微灵处理桑叶饲喂的原蚕,蜀绣的健蛹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分别比对照区高0.16个百分点、1.77%、3.85%、0.44个百分点,渝春除健蛹率、全茧量略低于对照区外,茧层量、茧层率分别比对照区高3.03%、1.04个百分点;用防微灵处理桑叶饲喂的原蚕,繁育系数比漂白粉液处理区略有提高,且防微灵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一些蚕病工作者对柞蚕母蛾的镜检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弄清了不同部位取样、制片方法对检出率的影响:证明了轻症蛾除脂肪组织制片外,其他组织很难发现孢子,该类蛾漏检率几乎达100%.为此从1986年开始,各柞蚕场都实行小蚕压片镜检.  相似文献   

14.
杂交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检验结果的5种类型(未检出、一检合格、二检合格、一检淘汰和二检淘汰),体现了各检验批段蚕种的不同微粒子病携带程度,不同微粒子病携带程度的杂交蚕种在农村饲养中的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微粒子病携带程度对丝茧育的影响。为此,我们在2014年春蚕期、2014年中秋蚕期和2015年春蚕期,分别对未检出、一检合格、二检合格和淘汰(为一检不合格且母蛾检验显微镜观察时视野中微孢子虫较多的蚕种)4种不同母蛾微粒子病检验结果类型的杂交蚕种进行了农村和实验室饲养试验,同时对农村和实验室饲养的家蚕进行了微粒子病的抽样检测。结果显示:盒种产茧量和茧层率等指标未呈现未检出一检合格二检合格淘汰的趋势,即未发现不同检验结果类型对农村饲养蚕茧产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饲养过程微粒子病抽样检测虽呈现淘汰二检合格一检合格未检出的趋势,但总体上这种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利用化学药剂KW1添食对家蚕微粒子病进行预防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1600mg/L以上浓度每24小时添食一次可减少发病率,有效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和发展,且对蚕体生长发育及结茧率等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广东实现了蚕种监管和四级繁殖制度后,微粒子病虽受到控制,但仍有反复,从1960年到现在已出现了三次猖獗危害,严重影响蚕种质量和计划供应。广东由于养蚕造数多,批次密,加以蚕沙,鱼塘,桑叶、养蚕的循环生产方式,微粒子发病规律较复杂,由于现行蚕室,蚕具消毒和  相似文献   

17.
18.
19.
冷藏种的常温浸酸标准因品种不同,冷藏天数不同,最佳盐酸刺激量的要求也不同,在这个问题上品种间也有所差异。781的标准范围比734×782大。在低浓度时(冷藏40天的在1.12以下。冷藏60天在1.11以下),虽然试验种与对照种的总孵化率无显著差异,但实用孵化率较低,与对照种有极显著差异,一般不能达到生产上的要求;在较高浓度时(冷藏40天的在1.16以上,冷藏60天的在1.15以上),死卵增加显著,总孵化率和实用孵化率都低,并且有许多组合的蚕卵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20.
<正> 高温对家蚕微粒子病原虫(Nosemabombgcis)的发育具有一定的影响,据Isihara(1968)和潼沢(1977)的报告,原虫在37℃时便停止发育,孢子的形成在35℃便受到抑制。但这些都是在体外或将孢子注射到蛹体内的实验结果,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