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西县大营子乡中心村老共产党员杨树才一家,两代人用心血和汗水染绿了大西沟千亩荒山,谱写出动人的绿色乐章。俗话说,水有源,树有根。提起杨树才一家两代人治山造林的事,还得从头说起。 1971年,51岁的杨树才得了一场重病,痊愈后,生产队为了照顾这位复员军人,让他到大西沟看山护林。大西沟位于大营子乡中心村1公里处,整个荒山荒坡有1千多亩。解放后,生产队年年在这里栽树治山,但由于管理不善,年年造林不见林。杨树才刚来到大西沟,看着棵棵毛毛树,面面的荒山坡,心里怪难过的,如果这样下去,这里的  相似文献   

2.
霍山县石家河公社庙冲生产队,根据山区特点,因地制宜,进行杉漆混交,积极发展杉木、生漆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1971年以来,共发展生漆250多亩,种植漆树19,800多棵。经过精心管理,普遍生长良好,早栽的3,000棵漆树已开始收益,1974年共收割生漆80多斤。预计到1980年生漆年产量可达1,000斤。生漆属于一种特种经济林,用途广,经济价值较高,但寿命较短。一般从栽种到连续收割5-6年,总共只有上十年时间。为了搞好接班林,庙冲生产队的广大贫下中农,采取漆树林里种杉树,实行杉漆混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积极发展油桐生产,搞活农村经济,文山县马塘公社新开田大队白革上寨生产队,在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于去年五月份,把全队现有的八百多亩山林分作四个片承包给八个护林员(两个人一个组)管理,规定达到“三无”(无毁林开荒、无乱砍滥伐、无森  相似文献   

4.
俺队是一个三面靠山,一面临海的山区队。全大队227户,1146人,8个生产队,耕地772亩,平均每人不足七分地。在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指引下,多种经营有所发展。现有竹园30多亩,茶园11.5亩,苹果、桃等水果13000多棵,板栗、大枣等干果26000多棵。同时,发动群众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地,开展农副业加工等副  相似文献   

5.
克东县千丰公社福建大队,有七个生产队,三百一十五户,一千五百六十九人,耕地一万一千零五亩。这个大队地处丘陵;水土流失严重,过去叫“卧龙村”,是一个“五沟九坡光溜溜,水土流失难丰收,社员四季烧柴愁”的地方。从一九七二年开始,坚持了农林并举的方针,在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和用材林的同时,积极营造薪炭林。现在全大队已有薪炭林一千一百五十二亩,平均每户有薪炭林三点七亩。通过大造薪炭林,不仅解决了社员的烧柴问题,而且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实现了秸棵还田,增加了地力,改变了生产条件。近四年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平均亩产二百五十斤,年年超额完成征购粮任务;由于秸棵多了,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饲料,全大队猪饲养量由四年前的四百五十头,增加到一千三百头;另外,还为家  相似文献   

6.
在太行深山区的河北省阜平县大台乡东台村,有一位70岁老翁,姓卢名俊。卢俊老汉无牵无挂,独身一人。 1980年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时,他分包荒山30亩,地里只有七、八棵枣树。如今他劈山造地20多亩,修筑埝阶100多道。发展枣树1000多棵,大部分已陆续挂果,仅1994年卖红枣收入就达2000多元。 冬去春来15载,卢俊老汉15年如一日,挖山不止,治山不停。在荒山坡上作出了不寻常的文章。昔日的片麻岩沙石脸,如今修成了一道道埝阶,一层层梯田;从前的荒山,现在枣树成林绿荫满坡。一层  相似文献   

7.
我们大队有10个生产队,共有油茶林1106亩.1977年以来,在华主席"抓纲治国"伟大战略决策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我们坚持抓纲治林,进一步加强了对油茶生产的领导,大搞科学种山,使油茶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全队油茶都由大队经营,林场具体管理,并有800亩改成了"三保"地,400亩进行了修枝整形,300多亩增施了磷肥(每蔸用肥3-  相似文献   

8.
我们延吉市长白公社新丰大队,解放前叫“沙得村”,意思是涝洼塘。水稻亩产不过三百来斤。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英明领导下,“沙得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现在,全大队有八个生产队,耕地面积三千七百四十六亩,其中水田二千八百七十六亩。从一九五五年起,粮食产量连续十七年上“纲要”,水稻亩产年年过“黄河”,其中四年跨“长江”。一九七二年在多灾的情况下,仍然获得较好的收成。粮食亩产七百五十多斤,其中水稻亩产八百三十多斤。向国家交售粮食一百二十万斤,超过征购任务百  相似文献   

9.
我们利角大队地处莆仙交界处,背山面海,全队共有十个生产队,一个农场,两个林场,耕地1280亩,山地8100亩,全队共530户,2876人,1100劳力。我队虽地处沿海,但山地较广,自然条件也较好。解放前,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压榨下,这里山光岭秃,水土流失,是个十年九灾的穷地方,贫下中农吃不饱,穿不暖,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解放后,我们贫下中农翻身作主人,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大批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0.
西畴县柏林公社在一九八○年造林中,贯彻“谁造谁有”的政策,实行“三包”造林合同制,将发挥山区林业优势和社员个人利益挂起钩来,充分调动了群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全社共造林八千八百八十六亩。其中:造杉木五千五百七十亩,油茶一千八百一十亩,油桐一千亩,八角五百零六亩。柏林公社地处山区,有三个大队,一百零三个生产队,九千一百四十六人;耕地一万零四百四十亩,人均一亩一分;林地和宜林荒山(?)  相似文献   

11.
马山县古赛公社加显大队加运生产队,是利用山上优势和潜力,开发山区,治穷致富的典范。加运生产队地处石山区,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很差,可以说是人穷地瘦。全队共十八户(其中壮族十户,瑶族八户),一百零一人,占有大小山头九座,鼻场六个,总面  相似文献   

12.
我们新庄公社城子大队五队,位于榆树县东北部,地处卡岔河流域,全队一千七百七十亩耕地,虽然土质比较肥沃,但是谷子的产量却很低,历年一般亩产只有二、三百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认真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连年夺得了谷子高产。一九七一年全队种三百四十五亩谷子,平均亩产达六百二十四斤,第一次跨过了“黄河”,一九七二年战胜严重自然灾害,全队二百四十四亩五分谷子,仍然获得高产,平均亩产达六百六十斤,比大丰收的一九七一年亩产还多三十六斤,今年向国家交售粮豆五十五万斤,超额百分之一百零八  相似文献   

13.
科左后旗甘乡公社囊日哈大队地处沙(土召)地带。八年前,广阔的荒漠里只有几棵老柳树。是远近有名的“光腚屯”。那时候,黄沙漫漫,侵吞着农田牧场,埋没着房屋,粮食单产只有几十斤,牲畜没草吃。 1975年春,大队组织群众在屯子西北高坨子上营造了300亩乔灌混交的固沙林。并用挖土壕、架栏杆等办法封育荒漠400多亩。以后,这个大队采取封  相似文献   

14.
被胎蚁繁殖及防治松毛虫情况旧屋地生产队,以及附近的麻塘田、六橄、大路墙,伏子垌等四个生产队的部分松林共约三千多亩,均布满被胎蚁,最大窝直径33公分,长度57公分。有一株八年生的松树有蚁窝五巢。我们观察一个20×14×12公分大的蚁窝有卵9360粒,蛹1695只,幼虫4636只,成虫7541只。下面是几个标准地的调查材料。  相似文献   

15.
锦屏县卦洁公社菜园大队地处清水江畔,山坡连绵,地形多变。九个生产队,一个大队林场(一九六六年建),分住十四个自然村寨。全队154户,907人,总面积18,000亩,其中山林面积15,410亩,耕地每人平均七分,是个九山,田水共一分的苗、侗族聚居的山区。解放前,大部分山林被地主霸占,只砍不造,森林遭受严重破坏,林木稀少,残留大片的荒山秃岭。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认真贯彻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正确处理了农、林、牧的关系,使林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为革命造林9,310亩,森林面积发展到一万伍千多亩,绿化了荒山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实现了绿化跨《纲要》,为国家生产商品材1.4万多立方米。  相似文献   

16.
胡集大队地处鲁西南平原黄河南边的沙河沿岸,共八个自然村,十七个生产队,五千人口,一万○五百亩土地(其中耕地七千亩,林地三千五百亩)。 解放前,这里是有名的穷沙窝。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横征暴敛,黄河失修,1935年从鄄城县临卜决口,洪水泛滥,平地搭沙八尺多深。从此,风起沙浪滚滚,黄沙度日,“鸟飞沙打死,行人不敢走,庄稼  相似文献   

17.
奈曼旗六号农场九队谭玉庆,一家三代九口人,由于坚持植树育苗,成为当地的富户。他家现有成材、半成材树一千八百多棵,幼树六百二十棵。去年,他一家出售檩材和苗木的收入就达五千三百二十元,占家庭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二。一九八○年春,谭玉庆与两个生产队签订供苗合同,利用房前屋后三亩地育苗,全家人精心管护,培育出的杨树苗既高又壮,第二年春,不但完满兑现了合同,还多卖一万多株。谭玉庆培育出的苗木质量好无病害,价格便宜,讲信用,深受村屯用户欢迎。今春,谭玉庆一家植树二百多株,又按供应合同育速生品种杨树苗三亩,还育樟子松、油松苗各二  相似文献   

18.
通海县里山公社芭蕉大队,是一个彝族聚居的山区。全大队有6个生产队,196户,1,080人,有山林9,500亩,疏林和灌木林6,500亩,荒山2,000亩,经济果木林8,950棵。近两年来,大队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逐步建立了山林和经济果木林的管理责任制,从而加强了山林管护,制止了乱砍滥伐,推动  相似文献   

19.
这钱里有他的一份心血1973年,武忠民同志在巴阔哈拉莫墩乡被推选为阿尔孜尔大队一队的生产队长。当时,这个生产队除了各家门前有几棵乘凉的老桑树外,其它地方看不到一棵树。实际上,那时候人们对上边号召的植树造林工作,谁也没有放在心里。年年植树不见  相似文献   

20.
凤山县江洲瑶族乡维新村有20个自然屯,14个生产队、337户1936人;有耕地上1300亩,宜林荒山9860亩。从1985年起,他们共营造杉木7154亩,种果树899.5亩、八角330亩、油茶1840亩、油桐250亩、蚕桑160亩、白毫茶150亩、药材30亩。“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维新村,如今到处青山叠翠,郁郁葱葱,可说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