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自然降温过程中曙箣竹各项生理指标和低温半致死温度的测定,研究了曙箣竹抗寒能力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过程中曙箣竹叶片的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温度为11℃时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出现峰值;随着温度的下降,丙二醛含量(MDA)含量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20℃时MDA含量最高,仅8℃时与其他处理温度呈显著差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SOD活性在8℃时达最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W"型趋势变化,表现为降低—升高—降低—升高,POD活性除在20℃时最大并与5℃之间无显著差异外,与其他4个温度处理间均呈显著差异。以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测定曙竹叶片的半致死温度为-2.16℃,此温度可能是曙箣竹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节点,低于此温度叶片生理活动将受限。此外,曙箣竹主要通过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来适应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2.
以曙箣竹为研究材料,通过不同光照条件下盆栽曙箣竹的生长状况及生理指标分析,探讨光照对曙箣竹生长及观赏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温室全光照下曙箣竹新增叶量达到最大值,为11片,25%遮光下增量最少仅有3片;在50%光照条件下曙箣竹的平均主秆增长量较大为4.48 cm,25%遮光下增长量最低为1.63 cm;(2)叶片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叶绿素b质量分数均随遮光强度的增加而增长,以25%光照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b为最高,分别为全光照处理的106.3%、101.9%、110%;叶绿素a/b比值下降,以25%遮光降幅最大,与对照差异显著;(3)随着时间的延长,50%光照下SOD活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25%光照和全光照的SOD活性均呈逐渐增大;50%光照和全光照的POD活性变化呈现相反的现象,前者逐渐减小,后者缓慢增加,25%光照下则是先增大后减小。综合测定指标与观察结果显示:当光照强度为50%不仅促进曙箣竹的生长还有利于观赏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前言竹类植物虽多为木本,但亦有少数草本或近于呈草本习性的种类,一般称为草本竹型禾草(herbaceous bambusoides grasses,此间简称为“(竹禾)类”),经新近从其形态与解剖上的研究(Calderón et Soderstrom,1973),认为它们亦应列入竹亚科之中。自1788年11月瑞典人A.J.Retzius发表箣竹属的先驱属名Bambos以来,已将有200年,世界各国学者所发表过的竹亚科之属名,迄今已在120属  相似文献   

4.
对箣竹属8个种的叶绿体(包括rp132-trnl,RPS16)和GBSSI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克隆及测序。用相关软件对序列进行分析。优化总结出适用于箣竹属种的基于PCR技术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为后来对于箣竹属群,乃至整个旧世界木本竹子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作出了有益的前期工作。  相似文献   

5.
竹亚科(Bambusoideae)箣竹属(Bambusa Retz. corr. Schreber)是丛生竹类植物中环境适应性较强、分布范围较广、也是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的一个类群。由于其历史上与分布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均十分突出,一直被广泛栽培和应用,不仅拥有种类繁多的物种类群,而且拥有数量可观的栽培品种。全世界的箣竹属植物约100余种,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连同引种在内已知有71种之多,主产华南和西南地区。依据国际上业已公布的权威资料和《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的规则和要求,经系统整理,目前全世界可认定为箣竹属栽培品种的竹类植物有57个,分属于14个不同竹种。此外,还有22个栽培品种暂时无法确认,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6.
竹亚科(Bambusoideae)箣竹属(Bambusa Retz.corr.Schreber)是丛生竹类植物中环境适应性较强、分布范围较广、也是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的一个类群。由于其历史上与分布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均十分突出,一直被广泛栽培和应用,不仅拥有种类繁多的物种类群,而且拥有数量可观的栽培品种。全世界的箣竹属植物约100余种,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连同引种在内已知有71种之多,主产华南和西南地区。依据国际上业已公布的权威资料和《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的规则和要求,经系统整理,目前全世界可认定为箣竹属栽培品种的竹类植物有57个,分属于14个不同竹种。此外,还有22个栽培品种暂时无法确认,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旨在订正莫古礼(F. A. McClure)于1940年发表建立的单竹属。作者发现该属的雌蕊形态描述与其插图说明不附。该属模式种雌蕊应有二个或三个,与基部分离式连生的柱头,无花柱。上述这些形态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它反映了单竹属模式种较箣竹属之更为原始。  相似文献   

8.
为高效、合理利用竹材资源,充分发挥圆竹优良的力学特性,针对因圆竹中空而造成的接合不便及强度不高问题,提出了用硬质木材局部填充圆竹内腔,提高圆竹构件间连接的可行性及强度。探讨了榉木直径、榉木与圆竹内腔间隙量、填充剂、填充剂木纤维添加量对圆竹节点抗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榉木直径接近圆竹内腔直径时节点的抗拔力较大,榉木与圆竹内壁间隙量过小或过大都会导致抗拔力下降,当间隙在1.5~3.5 mm时,抗拔力较高;2)石膏与脲醛树脂填充剂相比,后者的抗拔力明显高于前者;3)添加5%木纤维脲醛树脂填充剂节点的抗拔强度高于添加0%、10%木纤维的节点。研究结果可为圆竹家具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绿化陡峭坡面,2017年3月中旬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城北侧华藏寺镇南山村G 338国道3 km+700 m处护坡地带,采用在坡面上钻孔,注水后带泥浆插入易生根的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插杆进行扦插造林(简称插杆微创造林)。结果表明,护坡插杆微创造林均能形成一定的植株和盖度,达到固土和绿化坡面的目的。其中插杆截留长度80 cm,垂直坡面(角度90°)插洞深60 cm,扦插后插杆顶端在坡面外露20 cm的栽植成活率、单株萌芽数、新梢长度、保存率、覆盖度最高,分别为92.18%、5.04个·株~(-1)、282.46 cm,90.35%、85.82%,且绿化效果评价为优,在坡面绿化中可应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小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隶属箣竹属(Bambusa)箣竹亚属(Subgen.Bambusa),合轴丛生型,为我国著名的观赏竹种,自然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多国有引种[1],具两种秆形--畸形秆和正常秆,畸形秆常用于植物盆景制作和庭院观赏栽培.  相似文献   

11.
四川麻竹引种区麻竹发笋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是优良的笋材两用竹种,经济价值极高。以四川麻竹引种区已造林4年的麻竹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麻竹的出笋时间持续约为250天左右;竹笋-幼竹的生长需要90天左右,生长呈Logistic方式增长;麻竹的发笋期呈现始发期、增进期、旺盛期、渐衰期和末期5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以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典型地段的桦木林、柳杉林、杉木林、竹林和天然常绿阔叶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剖面特征、土壤机械组成、酸碱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林地土壤质量。结果显示:牛尾竹林土壤各项指标处于较低水平,土壤质量很差;人工栽植的针叶林(柳杉林),其人工林土壤表现出很好的发育和熟化特征,其有机质含量和速效N、P、K总量也仅次于天然林,且团聚体数量较多,但水稳性能较差,表土的养分淋溶特征明显;而盐基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以桦木幼林最大,其次为天然常绿阔叶林、竹林、杉木林,最小为柳杉林。表明以木材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人工针叶林(柳杉林和杉木林)加速了盐基离子的流失,最终导致了土壤的酸化,因此合理的植被构成及林分经营模式是维持土壤质量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母竹林、材用林和景观林3种经营模式的毛竹林在林分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上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经营模式的毛竹林,其林分结构、植物多样性指数、地上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符合毛竹林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这些经营模式可在生产上应用;景观林是一种近自然经营模式,竹林生产力较小,年龄结构老化,土壤理化性质较好;材用林新生竹径级和株数率呈上升趋势,土壤质量指标与景观林间差异显著;母竹林初次强度采伐降低了林分质量,提高了小径竹株数,是一种破坏性经营模式,由于经营措施的频繁干扰,土壤性质界于材用林与景观林之间;3种经营模式的经营措施可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14.
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表土有机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基于UTM公里网格方法划分的66个网格的土壤剖面数据,分析了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5种典型植被类型(马尾松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和竹林)的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含量、密度、储量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表土有机碳含量SOC分布在12.61~66.19 g·kg^-1之间,平均值为30.87±1.30 g·kg^-1,大小顺序为竹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多重比较显示竹林(37.63 g·kg^-1)显著高于马尾松林(18.52 g·kg^-1),马尾松林仅为竹林的49.21%。(2)表土有机碳密度SOCD在3.27~15.69 kg·m^-2间,平均值为8.22±0.39 kg·m^-2,大小排序为阔叶混交林〉竹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混交林(10.15 kg·m^-2)和竹林(9.96 kg·m^-2)的SOCD值显著高于马尾松林(4.82 kg·m^-2)(p=0.005,p=0.036),马尾松林仅是阔叶混交林的47.49%。(3)蕉岭长潭保护区表土层有机碳储量为402 100 t,占总面积54.54%的针阔混交林贡献最大,其次为阔叶混交林、杉木林、竹林和马尾松林。(4)表土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速效钾含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和0.31;与石砾含量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76。与林下植物分布有密切联系,有机碳含量〈20 g·kg^-1的指示种有6种,包括千年桐、黄毛楤木、米碎花、谷木冬青、长叶冻绿和乌韭,有机碳含量〉40 g·kg^-1的指示种有光叶海桐和土茯苓,有机碳含量在20~40 g·kg^-1间还未发现指示种。  相似文献   

15.
抗旱保水剂在毛竹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表明:在毛竹林中施用50 g/株抗旱保水剂,林分的平均胸径、枝下高、胸径竹节长和立竹株数均有一定的提高。抗旱保水剂能有效改善土壤环境、调整林地结构、促进毛竹孕笋长竹和提高新竹质量。抗旱保水剂、毛竹专用肥以及GGR生根粉三者同时使用,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在杉木直径生长方程D=Dmt/(K+t)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杉木蓄积生长方程:Y=Ymt3/(K+t)3.蓄积方程和直径方程有一个共同的参数——林木生长特征系数K,这一特征系数K为杉木蓄积生长曲线的拐点.检验表明,蓄积Y的1/3次方与直径D基本保持线性相关,方程参数Ym(蓄积生长极值)和K与立地和密度因子的相关性符合和遵循林木生长基本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黄甜竹是高产、优质的笋用竹种。试验分析了不同抚育管理措施对黄甜竹发笋数、成竹数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松土除草配合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发笋数、成竹数及平均胸径、平均竹高等促进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以赣中毛竹纯林(MC)、竹阔混交林(ZK)、竹杉混交林(ZS)3种不同类型毛竹林地土壤容重、孔隙状况、团聚体数量、大小和稳定性等土壤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以阔叶林(KY)和杉木纯林(SC)为对照,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了土壤结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林分土壤容重大小排序为ZK>MC>ZS>KY>SC;土壤孔隙状况总体表现为阔叶林优于杉木林,毛竹林类型较差;>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在94.43%~97.25%,土壤各层均为阔叶林最大;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均值大小排序为MC>ZK>ZS>SC>KY;不同林分类型间土壤MWD和GMD存在差异,与毛竹纯林比较,竹阔和竹杉混交林0~60 cm土层中土壤MWD和GMD均值分别提高了3.38%、4.10%和5.04%、8.11%;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结果表明,各林分类型土壤结构指标关联度大小排序为KY>SC>ZK>ZS>MC,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亚热带地区林地资源合理经营及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分别以浙江安吉县的4种林分类型(毛竹纯林(A)、毛竹+乔木(B)、毛竹+灌草(C)、乔木+灌草(D))以及湖南炎陵县3种林分类型(毛竹+乔木、毛竹+灌草、乔木+灌草)为对象,探讨了不同类型竹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其下不同深度土壤根系重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壤渗透速率与不同土层根系重量和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上述4种植被类型0 ~40 cm根系生物量约为40~80cm的3倍,各类型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其不同土层的根系重量相关性不显著;(2)浙江安吉4种植被类型中,0~40 cm与40~80 cm土层的渗透性指标以毛竹+乔木较好,初渗率、稳渗率和平均渗透率平均分别为:15.38、5.26和8.8 mm·min-1;毛竹纯林上述3项指标较低,平均分别为:5.83、3.03和4.45mm·min-1;湖南0~40 cm土层毛竹+乔木渗透性最好,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16.72、12.23和9.13mm/min,40~ 80 cm各植被类型渗透性相差不大;(3)浙江毛竹+乔木、乔木+灌草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毛竹纯林与毛竹+灌草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先降低到18%后逐渐升高最终稳定在19%;(4)土壤入渗速率与不同深度土层根系重量显著相关,但根系重量不是决定土壤渗透性能的主要因素;(5)0 ~40cm土层的累计入渗量和土壤初始含水量呈典型的负相关,而40~80 cm土层的累计入渗量和土壤初始含水量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该文以冰砬山3个年龄阶段的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木收获法建立了生物量与胸径的相对生长方程,推算了各林龄的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的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12.09 t.hm^-2、224.92 t.hm^-2和276.18 t.hm^-2。蒙古栎林分配到其地上生物量的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与此同时分配到根系生物量的比例从幼龄林的36%下降到28%。蒙古栎林乔木层的年平均净生产力在中龄林达到最大12.13 t.hm^-2.a^-1,比幼龄林和近熟林分别高3.43 t.hm^-2.a^-1和1.42 t.hm^-2.a^-1。在所有不同年龄阶段,各器官的生产力占总生产力的比例平均为叶(45%)〉树干(30%)〉根(18%)〉枝(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