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进一步了解贵州地方猪品种柯乐猪的肉质风味特性,试验选取健康去势的公猪及母猪各25头进行屠宰,测定肉品质和风味指标,并分析柯乐猪肉质、风味及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1)柯乐猪屠宰率为(78.15±2.63)%,背膘厚(51.50±13.08)mm,眼肌面积(26.41±4.73)cm2;肌肉滴水损失为(1.96±0....  相似文献   

2.
选择体重30 kg左右的鲁农2号猪配套系商品猪110头,公猪去势,母猪不去势,研究其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公猪组与母猪组的胴体性能、肉质性状、背最长肌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性别对试验猪的胴体性能和肉品质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选择体重30 kg左右的鲁农2号猪配套系商品猪110头,公猪去势,母猪不去势,研究其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公猪组与母猪组的胴体性能、肉质性状、背最长肌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性别对试验猪的胴体性能和肉品质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养猪》2021,(5)
统计整理50头烟台黑猪的屠宰数据(公猪去势,母猪不去势),分析不同性别试验猪的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性别对试验猪的胴体性能及常规肉质性状、背最长肌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影响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选取48头杜长大三元杂猪,24头公猪,24头母猪,85±3日龄,研究不同性别和免疫去势对猪生长性能、屠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分四个处理组,手术去势公猪组(SCM),免疫去势公猪组(ICM),完整母猪组(EF),免疫去势母猪组(ICF)。手术去势组,选12公猪在5±3日龄手术去势;免疫去势组选12头公猪和12母猪分别在试验开始和试验第28天两次接种疫苗ImprovacsR。本试验猪的目的是生产干腌火腿,所以需要达到一定体重(平均126kg,167日龄)以及至少20毫米的背膘。试验全期0-82天,手术去势公猪组(SCM)饲料转化效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49)。屠宰后,免疫去势公猪组的屠体重要高于手术去势公猪组和免疫去势母猪组,其次是完整母猪组。免疫去势公猪与完整母猪相比,第十肋骨(P=0.05)处背脂较厚,臀中肌(P=0.043)中脂肪较多,手术去势公猪组和免疫去势母猪组脂肪含量介于前两者中间。完整母猪组(EF)与其他组相比有更高的瘦肉率(P=0.048),并且有25%的数量由于脂肪不够而被淘汰。免疫去势母猪组(ICF)肌肉红度(a*)显著高于免疫去势公猪组(ICM)(P0.001)。手术去势公猪组(SCM)与完整母猪组(EF)相比肌肉亮度值(c*)显著提高(P=0.03),氧化肌红蛋白(P=0.061)和正铁肌红蛋白(P=0.082)有降低的趋势。公猪和母猪免疫去势对其皮下脂肪和肌内脂肪的脂肪酸比例没有显著影响。结论,免疫去势猪更适合做干腌火腿,因为公猪免疫去势改善饲料转化效率,而对屠体性状和肉品质没有显著影响;而母猪免疫去势可以提高背脂厚度,降低屠体由于背脂厚度不达标而引起的淘汰率。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饲喂水平对生长肥育阶段公、母分群饲养的母猪和去势公猪生产性能、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90日龄、体重(40.80±0.10)kg、健康的生长肥育猪256头,按照相同性别随机分成母猪自由采食组、母猪限饲组、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和去势公猪限饲组,母猪限饲组喂料量是母猪自由采食组料量的90%,去势公猪限饲组喂料量是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料量的90%。试验于188日龄时结束,分别于90,125,170,188日龄测定各试验组猪只生产性能、眼肌面积及背膘厚度。试验结束时,各组随机选取10头猪只进行屠宰并测定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结果表明: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的体重、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最高;母猪限饲组体重及平均日增重最低;限饲组料重比均比其相应自由采食组低;去势公猪限饲组生产性能与母猪自由采食组接近。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在各阶段背膘厚度均为最高;母猪限饲组背膘厚度在试验各阶段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去势公猪限饲组在188日龄时眼肌面积显著低于母猪自由采食组和公猪自由采食组(P0.05)。去势公猪自由采集组屠宰率和瘦肉率最低,板油最多,母猪限饲组瘦肉率最高,板油最少。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肉色亮度在屠宰后1 h显著高于去势公猪限饲组(P0.05),接近PSE肉的亮度;母猪限饲组肉色红度最高,去势公猪限饲组大理石纹评分低于母猪和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P0.05)。说明自由采食的公、母猪增重最好,但料重比及肉质性状差于限饲的公母猪。  相似文献   

7.
选择体重100 kg左右的商品猪100头,阉公猪去势,母猪不去势,研究宰前体尺性状、活膘及宰后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倒数3~4腰椎膘厚和倒数3~4胸椎膘厚,母猪组分别比阉公猪组降低5.97%(P>0.05)和7.32%(P>0.05);倒数3~4胸椎肌肉厚度,母猪组比阉公猪组提高7.09%(P>0.05);活体瘦肉率,母猪组比阉公猪组提高2.67%(P>0.05);皮脂率,母猪组比阉公猪组降低3.39%(P>0.05);瘦肉率,母猪组比阉公猪组提高1.36%(P>0.05);肉质性状,母猪组与阉公猪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探讨性别和日粮添加卵磷脂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肉质、肌肉胶原蛋白含量及胶原合成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择272头二元杂交猪(阉割公猪和后备母猪各半),将其随机分到2×2因子组别中,包括2个性别(后备母猪和阉割公猪)和2个日粮(基础日粮和0.4%卵磷脂)。饲养5周后对猪只进行屠宰,取背长肌进行肉质和胶原蛋白含量的测定。分析骨骼肌参与胶原蛋白合成的关键基因(I型胶原COL1A1,III型胶原COL3A1,α-subunit prolyl4-hydroxylase(P4H)、赖氨酰化氧化酶(Lysyloxidase)和metalloproteinase-1(金属蛋白酶-1,MMP-1)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卵磷脂提高了阉割公猪和后备母猪的饲料转化率(P <0.05),但对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屠宰率无显著影响(P> 0.05)。卵磷脂对肌肉剪切力、胶原蛋白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均无显著影响(P> 0.05)。阉割公猪生长速度和COL1A1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后备母猪(P <0.05)。但育肥猪性别对最长肌背膘厚度、胶原蛋白含量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P> 0.05)。综上所述,卵磷脂在不影响猪肉品质的前提下提高了育肥猪的饲料转化率。因此,在夏季高脂育肥猪日粮中添加卵磷脂有益于生产。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使用索氏抽提法,参考国标GB/T 9695.1—2008/ISO 1444:1996《肉与肉制品—游离脂肪含量的测定》,使用乙醚抽提单块肌肉待测样中脂肪。研究结果表明,大白猪和二元猪肌内脂肪含量均与杜洛克母猪存在显著差异;而长白猪、杜洛克母猪两个品种间和三元猪之间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长白猪和大白猪两个品种与二元猪和三元猪间平均肌内脂肪含量均差异不显著。长白猪、大白猪和二元猪公母间,公猪的平均肌内脂肪含量均高于母猪。其中长大去势公猪与长大母猪的平均肌内脂肪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而长白公猪和长白母猪、大白公猪和大白母猪、大长去势公猪和大长母猪,平均肌内脂肪含量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研究初生重、性别和屠宰体重对扬翔华系杜洛克所产后代杜长大三元杂商品猪胴体性和肉品质性状的影响,为降低商品猪饲养成本和改善猪肉品质提供指导意见。试验选取体况相近且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商品猪共317头,按照其初生重(BW)分为低初生重组(BW1.22 kg)、中初生重组(1.23 kgBW1.43 kg)和高初生重组(BW1.44 kg)。公猪均在7日龄时去势,饲养条件相同并分析其胴体性能的差异,且在3个体重阶段(90~110 kg、110~130 kg和130~150 kg)屠宰进行肉质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在胴体性能方面,眼肌面积和背膘厚在不同初生重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阉公猪的背膘厚(BF)显著高于母猪,提高了17.97%(P0.01);此外,眼肌面积和背膘厚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肉质性状方面,与母猪相比,公猪的大理石纹、肌内脂肪含量均分别极显著提高了4.34%、15.82%(P0.01);而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含量均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下降,其中低屠宰体重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高屠宰体重(P0.05),提高了18.5%,但与中屠宰体重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初生重对猪胴体性状及肉质品质影响较小,阉公猪胴体性能良好,肉品质更优;猪肉品质在不同屠宰体重间稍有差异,为提高其风味、肉质感观等,建议扬翔1号猪配套系商品猪屠宰体重在110~130 kg范围最佳。  相似文献   

11.
新老美系杜洛克猪生长性能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初始重为20kg左右的新、老美系杜洛克猪各12头进行肥育试验,体重达90kg左右结束,之后进行胴体品质测定。结果表明,新美系杜洛克猪日增重770g,老美系杜洛克猪日增重728g,差异极显著;不同性别日增重为公猪813.4g、母猪698.1g、阉公猪813.7g,母猪与公猪、阉公猪日增重差异极显著,而公猪与阉公猪日增重仅差0.3g,差异不显著;瘦肉率新美系杜洛克猪64.21%,老美系杜洛克猪61.17%,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公、母猪肉中的免疫球蛋白能成为抗原致病,某些人因食用公、母猪肉而使旧病复发。再则未去势的公、母猪肉均具有皮厚、肌纤维较粗、肉质发硬的特点,因而烹调不易煮烂,没有营养,食用价值低,实际应用中有必要进行鉴别。鉴别主要以感观检查为主,通过检查,一般可以作出判定。1公猪肉鉴别1.1公猪肉常散发一种十分难闻的性气味,俗称臊气味,这种气味是由睾丸酮引起的。去势公猪的性气味,一般认为在去势后2~3周才能消失,对去势的老龄公猪肉则更晚些。1.2老龄公猪肉,以臀部的肌肉性气味浓厚,性气味在酮体上虽然没有特定的部位…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性别对关中黑猪胴体性状、肉品质以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实验选用10头体重为(6.34±0.14)kg的关中黑猪,公、母各半,公猪在7日龄阉割,使用商品日粮分栏饲养至100 kg左右屠宰,试验历时8个月。结果表明:去势公猪的平均背膘厚和胴体肥肉率显著高于母猪,而胴体瘦肉率、皮率和骨率极显著低于母猪;去势公猪的pH24、亮度、红度、黄度和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母猪,大理石花纹显著优于母猪;去势公猪背最长肌的肌纤维细胞面积极显著低于母猪,而皮下脂肪细胞面积极显著大于母猪;去势公猪成脂基因PPARγ、aP2和SCD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母猪,而脂解基因ATGL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低于母猪。以上结果表明,关中黑猪去势公猪的肉品质优于母猪,但胴体品质低于母猪,去势公猪脂肪含量高于母猪与其成脂能力强和脂解能力弱有关。  相似文献   

14.
选择体重90~120 kg的莱芜黑猪20头(10头去势公猪,10头母猪)进行屠宰试验,研究不同性别试验猪的胴体性状和肉的品质。结果表明,除pH值、甘氨酸、脯氨酸外,性别对试验猪的胴体性能及常规肉质性状、背最长肌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影响都不显著。其中,pH45min值、pH24h值、甘氨酸和脯氨酸都以母猪组较高,分别比阉公猪组提高5.72%(P<0.01)、6.01%(P<0.01)、34.02%(P<0.05)、23.47%(P<0.01)。为不同性别莱芜黑猪肉质性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改善猪肉的品质,使肉质细嫩,加快猪的生长与肥育,给公猪去势是直接有效的措施。相关研究认为,公仔猪在1~2周龄去势,其断奶增重较好。公猪的去势有手术去势、药物去势和免疫去势等多种方法。几种去势方法各有优劣,传统的手术阉割法操作烦琐,术后易出血,常因栏舍卫生条件差发生感染引  相似文献   

16.
《畜牧与兽医》2014,(6):27-32
试验选用40头新生仔公猪,由5头健康母猪哺乳,每头母猪哺乳去势和完整仔公猪各4头。保育期开始分别饲养,记录全程的采食量和各阶段体重;分别于20、38、85、135和185日龄采集每头猪的粪便和血液样品,用于测定粪臭素和吲哚的含量;并分析血清中雄烯二酮、睾酮(T)、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生长激素(GH)水平;育肥末屠宰并分析胴体品质。结果显示,去势对猪的日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完整公猪平均背膘厚和肌内脂肪含量低于去势公猪(P<0.05);完整公猪脂肪中粪臭素和吲哚水平、血清中雄烯二酮水平高于去势公猪(P<0.05)。185日龄时,完整公猪血清中生长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去势公猪(P<0.05)。各个日龄完整公猪血清中睾酮水平均极显著高于去势公猪(P<0.01)。结论:去势并不显著影响公猪的生长速率,但显著增加了背膘厚和肌内脂肪含量;完整公猪脂肪和血清中粪臭素和吲哚水平,血清中雄烯二酮水平均显著高于去势公猪。  相似文献   

17.
作者研究了散放饲养 (可自由接触牧场 )、RN基因型和性别对猪肉品质特征 ,包括肌肉内脂肪酸组成 ,脂质氧化水平的影响。将 6 0头汉普夏杂交猪散放饲养 2个月 ,使其可自由接触到青绿饲料。而另外 6 0头猪在整个饲养期舍饲于 12 0 m2 的大圈舍内。从这 12 0头猪中选取 4 4头进行肉品质分析。本试验结果表明 ,RN基因型对肉品质基本技术指标影响最大 ,而饲养条件和性别影响较小。与舍饲相比 ,散放饲养提高了肌间脂肪中多不饱和脂肪酸 ( P =0 .0 2 6 )和VE( P=0 .0 30 )的水平。性别和 RN基因型对脂肪酸组成也有一定影响 :与去势公猪相比 ,母猪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P=0 .0 0 3) ,而饱和脂肪酸水平较低 ( P=0 .0 11)。携带 RN基因猪的ω- 3脂肪酸 ( P=0 .0 4 7)和 C2 2 :5 ( P=0 .0 12 )含量比非携带者高。将屠宰后的猪肉在 - 2 0℃条件下贮存 3个月 ,研究结果表明 ,瘦肉率高的猪 ,如携带 RN-基因的母猪或散放饲养的猪 ,脂质氧化产物丙二醛的水平高。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区,用于生产猪肉的公猪在出生后不久都要进行物理去势,以便减少猪肉中的公猪膻味。然而,与去势公猪相比,正常公猪的生产效率更高、脂肪沉积量更少,尤其是在较大的屠宰体重阶段。而且,动物福利激进分子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欧洲到处进行游说,建议终止物理去势,但这极有可能会导致猪肉及其加工产品的品质下降。一种有利于动物福利的替代方法是对公猪的促性腺激素释放因子(Gonadotrophin Releasing Factor,GnRF)进行免疫,这一方法可使养猪生产者能够利用完整公猪出色的自然生长潜力和胴体品质,且去除了猪肉带有异味的风险。对公猪的GnRF进行免疫预防,可使免疫公猪的饲料转化率和胴体瘦肉产量均优于物理去势公猪,并能保持猪肉的食用品质。目前,对正常公猪和去势公猪的赖氨酸需要量的比较研究罕有报道,仅有的报道中也很少是针对现代基因型的。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正常公猪的赖氨酸需要量比青年母猪和去势公猪的需要量略高(约为0.6~0.9 g/kg)。由于日粮缺乏赖氨酸而引起公猪生长性能受损的程度要比青年母猪和去势公猪更为严重,因此,确保日粮赖氨酸供应能满足接种抗GnRF疫苗的公猪实现最佳生产效益的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油脂对生长育肥猪肉品质、感官指标、肌肉脂肪酸含量及纤维结构的影响,试验选择健康、体重接近的皮特兰×长白阉割公猪及母猪各20头,随机分成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采用大麦、小麦、玉米及豆粕型基础日粮,亚麻油组:在95%基础日粮中添加5%亚麻油,橄榄油组:在95%基础日粮中添加5%橄榄油,试验共进行80 d。结果显示:不同猪只性别间瘦肉率,背膘厚度和肌肉面积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阉割公猪背膘厚度、肌间脂肪均高于饲喂同种日粮的母猪,而瘦肉率低于母猪;亚麻油组肌肉中维生素E含量显著低于橄榄油组(P0.05)。不同油脂日粮对各感官指标的影响不显著(P0.05)。亚麻油组肌肉脂肪中亚麻酸的含量显著高于橄榄油组(P0.05);亚麻油组显著增加了C18:3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五烯酸的含量(P0.05);橄榄油和亚麻油组中母猪红肌纤维、肌间纤维、白肌纤维均显著高于阉割公猪(P0.05),橄榄油组各纤维直径较亚麻油组有所提高。不同油脂日粮及猪只性别对肌纤维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日粮添加5%亚麻油提高肌肉n-3脂肪酸的含量或亚麻酸含量。母猪红肌纤维、肌间纤维和白肌纤维的直径高于去势公猪。日粮添加橄榄油可以提高去势公猪肌肉红肌纤维、肌间纤维和白肌纤维的直径和数量。  相似文献   

20.
3 饲喂对胴体和猪肉品质的影响 3.1 饲喂水平与胴体肉脂比的关系 到目前,通过饲养改善胴体品质(肉脂比)的较有效方法是用低于自由采食水平的限制饲喂方式饲养,限制的程序取决于猪的生长潜力(基因型、性别和去势效应)和市场情况,对于在自由采食情况下能沉积较多脂肪的传统猪种尤其如此。传统品种(瘦肉率50%左右)的母猪和阉公猪通常采用分别低于自由采食10%和20%的水平限制饲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