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河北省科技厅邀请有关专家对石家庄农科院和河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培育的小麦矮秆新种质"石矮1号"和"石矮2号"进行评议。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育出两个小麦矮秆新种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创造小麦矮秆新种质是培育超高产品种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对我国小麦育种实现新突破和小麦生产实现新跨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石矮1号"和"石矮2号"是集多个重要优点于一身的小麦矮秆新种质,极具研究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4.
5.
该麦是以加拿大优质小麦红春和济南17号杂交子一代激温诱变培育而成的. 一般亩产700千克,高产可达750千克以上,比济南1 7号增产23.70%,千粒重53克,粒大色白,商品性好,食之香甜,面筋含量高. 相似文献
6.
7.
8.
9.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对毕节地区农科所选育的5个马铃薯新品种(系)进行了比较试验,以期选出适宜高寒山区的品种。结果:B9901-56、B9901-51和B9904-17高产、抗病,综合表现好,可在毕节威宁山区推广应用。B9901-56产量居参试品种第一位(2900.0kg/667m^2),大薯率、单株结薯数均较高,但淀粉含量较低(10.827%);B9901-51产量居第二位(2275.0kg/667m^2),淀粉含量一般(14.647%);B9904-17产量较高(2225.0kg/667m^2),淀粉含量居第一位(16.423%),可作为毕节地区自育的一个高淀粉型品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
小麦矮秆易位系山农31504-1矮秆基因的鉴定及其染色体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小麦矮秆种质系山农31504-1作母本与小麦高秆品种杂交,获得F1杂种和F2分离群体。初步遗传分析表明,山农31504-1的矮秆性状由部分显性单基因控制;苗期外施赤霉酸表明,山农31504-1对赤霉酸不敏感。同时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和中国春端体系对山农31504-1矮秆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结果证明矮秆基因位于山农31504-1的2A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2.
13.
15.
小麦矮秆种质系山农342-9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小麦矮秆种质系山农342-9矮秆性状的遗传特点,本研究对其赤霉酸敏感性及矮秆性状的遗传特点进行了鉴定分析,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矮秆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结果表明,山农342-9为赤霉酸不敏感型,其矮秆性状受一对位于小麦6B染色体上的隐性主效基因控制;从2 606对引物中筛选出2个与矮秆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Xwmc398和Xgwm508,利用F2分离群体计算出它们与矮秆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2 cM和8.1 cM。 相似文献
16.
18.
何元龙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89,(2)
作者对历史上主要的小麦矮秆品种的育成经过和系谱进行了研究,认为:日本的小麦品种赤小麦(Akagomughi)和达玛(Daruma)为矮秆品种的主要矮源,其所衍生的矮秆品种遍及世界各地,为世界小麦单产的普遍提高起了重要作用。其在历史上的衍生品种中有两个品种(Chenab和Olesen Dwarf)综合了它们的矮秆基因,为极其重要的矮秆资源。我国大多数矮秆品种和矮源都含有它们的血缘。 相似文献
19.
我国小麦品种的Rht1、Rht2矮秆基因鉴定及分布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赤霉酸不敏感性作为矮秆基因的遗传标记,通过系谱分析和基因等位性测验,认定了我国76个优良矮秆小麦品种或材料的赤霉酸不敏感矮秆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在所认定的76个品种中,Rht1基因型的16个,占21%;Rht2基因型的55个,占72%;Rht1+Rht2基因型的5个,占7%。表明我国优良矮秆小麦遗传资源中,Rht2基因型占绝对优势,Rht1基因型次之,Rht1+Rht2基因型较少。(2)Rht1基因型遗传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和河北等省;Rht2基因型遗传资源以山东最多,河北、河南和北京次之,其它省较少。(3)Rht2基因在生产上的累计推广面积为Rht1的2倍;Rht1基因在生产上的累计推广面积以河南最多,安徽、江苏和陕西次之,其它省较少;Rht2基因以山东累计推广面积最大,河南次之,江苏也有较大面积,其它省较少。但它们的利用与育种密切相关。因此,Rht1和Rht2在我国的利用可能没有特殊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