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制备固态香醅来提高酿造米酒中乙酸乙酯和总酯的含量.[方法]利用酒曲中筛选出的产酯酵母,制备成固态香醅,结合串蒸来提高米酒中总酯含量.[结果]试验成功制备出固态香醅,1 kg香醅产乙酸乙酯为45 g,结合串蒸工艺使白酒中的总酯由0.465g/L提升至4.960 g/L,提高10.7倍.[结论]利用产酯酵母制备成固态香醅,结合串蒸工艺可大幅度提高广东米酒中总酯的含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花脸香蘑菌丝体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花脸香蘑菌丝体发酵条件。[方法]研究花脸香蘑菌丝体发酵中碳源、氮源、pH、时间对菌丝干重的影响。[结果]培养条件中对花脸香蘑菌丝体生长影响的顺序为:碳源>时间>pH>氮源。通过正交优化试验确定了花脸香蘑菌丝体液体最佳发酵条件为:玉米粉3%、酵母膏0.2%、pH值6.0、培养时间8 d。[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开发利用花脸香蘑生物资源提供了理论参考和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陈雪华  吕岱竹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2):1266-1268
为寻求利用香荚兰植株组织中的内生菌资源制备天然香兰素生物合成的新方法,以不同时期采集的香荚兰气生根、茎干、叶片等为材料,进行内生微生物初步分离.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取样的植株组织分离获得菌株数量有所不同,在3个时期采样的香荚兰植株组织中共分离获得52株菌株,其中2009年6、11月分别获得23、20株菌株,2010年1月获得9株菌株;香荚兰植株不同组织中内生微生物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在获得的52株菌株中,细菌33株,真菌19株,而以叶片的菌株(30株)最高,其次为气生根(16株)和茎干(6株).根据分离获得的菌落大小、颜色、透明度、干湿程度等表面形态特征,并结合光学显微镜的观察,这些菌株分属于7个类群,即4个细菌类和3个真菌类.该研究初步探明了香荚兰植株组织中内生微生物的分布状况,为今后更进一步的分离筛选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陈雪华  吕岱竹 《南方农业学报》2010,41(12):1266-1268
为寻求利用香荚兰植株组织中的内生菌资源制备天然香兰素生物合成的新方法,以不同时期采集的香荚兰气生根、茎干、叶片等为材料,进行内生微生物初步分离.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取样的植株组织分离获得菌株数量有所不同,在3个时期采样的香荚兰植株组织中共分离获得52株菌株,其中2009年6、11月分别获得23、20株菌株,2010年1月获得9株菌株;香荚兰植株不同组织中内生微生物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在获得的52株菌株中,细菌33株,真菌19株,而以叶片的菌株(30株)最高,其次为气生根(16株)和茎干(6株).根据分离获得的菌落大小、颜色、透明度、干湿程度等表面形态特征,并结合光学显微镜的观察,这些菌株分属于7个类群,即4个细菌类和3个真菌类.该研究初步探明了香荚兰植株组织中内生微生物的分布状况,为今后更进一步的分离筛选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九七香1号是增城市农科所继优质品种香丝苗2号后选育的又一个优质、抗病、高效的香软型水稻新品种。 1 选育过程 1.1 系统选育 从香丝苗的突变群体中选出优异单株,其同功酶色带与香丝苗色带较为相似。 1.2 后代选育 1991年晚造选出单株后,从F2、F3代分离的材料中分别选出中矮秆、株粒型与香丝苗相似的各类型单穗,然后进行多代选繁和作单株品系对比试验。1994年晚造选出直链淀粉含量较低而胶稠度相对较高的品系。1995年选育出3个株高不同、粒型相似、香软性、产量高的品系进行试验,最后选定一个较矮秆、综合性状和品质比亲本更理想的香软丝苗型品系。经1996、1997年试种,结果显示该品系稻米外观品质靓、具香软丝苗型特色、有市场竞争性,定名为九七香1号。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分析浓香型古井桃花曲中的特色产香功能菌株。[方法]从浓香型古井桃花曲中筛选出28株芽孢杆菌,以固态培养基为底物进行单菌产香试验,并进行闻香评价。[结果]试验得出有6株芽孢杆菌发酵后能够产生浓郁的香味,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这6株芽孢杆菌的发酵产物进行挥发性成分检测,并与古井贡酒中呈香物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风味物质与白酒中呈香化合物基本一致。[结论]该研究为寻找浓香型古井桃花曲特色产香功能菌及提高白酒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俊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8):37-39,42
对广东中烟集团广南基地烟叶的不同成熟度上、中、下3个部位代表性烟叶的常规化学成分、石油醚提取物、致香成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留叶数为24片/株烟叶的常规化学成分较为协调,致香成分含量丰富,而留叶数为20片/株烟叶的石油醚提取物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香彩雀花期调控技术,以"热曲"系列香彩雀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药剂处理及试剂浓度对香彩雀花期及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和磷酸二氢钾能有效地推迟花期;40~50μL·L-1 B9可以将花期提前3d;50μL·L-1磷酸二氢钾能明显促进香彩雀株高和冠幅增大;B9对控制株高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冠幅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花脸香蘑菌丝体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体和平板培养法对花脸香蘑菌丝体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粉是花脸香蘑菌丝生长适宜的碳源,浓度在3%时菌丝长势好,长速可达9.2 mm/d;蛋白胨和酵母膏氮源是最佳氮源,适宜浓度为0.3%,长速可达8.2~8.4 mm/d;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混菌固态发酵低次烟叶的最佳条件,考察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对烟叶挥发性致香成分的影响。以2株产香酵母(YJX、MG)为试验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试验,以挥发性致香成分含量为评价指标,确定烟叶最佳发酵条件,利用同时蒸馏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的方法对未经微生物发酵的烟叶及发酵烟叶的挥发性致香成分进行分析,通过评吸明确混菌固态发酵对烟叶感官品质的提升水平。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混菌比(YJX∶MG)2∶1、接种量25%、发酵时间24 h,发酵过程中致香物质含量影响因素的主次为混菌比>接种量>发酵温度。运用GC/MS对单菌及混菌发酵获得的挥发性致香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共检测出95种挥发性致香成分,包含12种醇类、21种羰基类、8种酸类、15种酯类和内酯类、23种烃类、10种杂环类和6种酚类化合物,混菌发酵烟叶中的挥发性致香成分含量明显高于单菌发酵和未添加微生物发酵烟叶。混菌发酵能够增加烟叶的挥发性致香成分含量,香气质和香气量得到提升,烟叶品质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为研制、生产富含钙质的骨泥香辣酱,以羊骨酶解后的骨粉为补钙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骨粉的去膻方法、添加量及产品配方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产品的主要质量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骨泥香辣酱的最佳配方为鲜辣椒4JDg、辣椒酱180g、甜面酱170g、土豆泥170g、白砂糖40g;酶解后的骨粉以咖喱粉溶液去膻,在生产中,将咖喱粉配成20%的溶液,按骨粉:咖喱溶液=1:4的比例在第二次熬制时添加,骨粉添加量为最佳配方的6%: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生产的骨泥香辣酱呈深红色,酱体表面悬浮一层红色带光泽的辣椒油,稠度适中,咸鲜微辣;香辣骨泥酱中钙的含量为116.8mgt(100g)。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调味品在食品质量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实验以普通养殖鲫鱼为主要原料,研究水产调味品鲫鱼汁的最佳工艺。通过正交试验和感官评价,最终得到水产调味鲫鱼汁的最佳配方:黄原胶0.04%,鲫鱼汁30%,盐15%,糖5%,谷氨酸钠5%,5′-肌苷酸0.25%,叶黄素0.03%,鱼味香精0.03%,山梨酸钾0.05%,均质压力35MPa。水产调味品鲫鱼汁质地均匀,口感细腻,鱼鲜风味突出,色泽淡黄,气味芬芳,符合人们对于风味和营养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3.
吕伟  李会荣  张岸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75-13076
[目的]研究纳豆激酶酱醪制作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整合纳豆激酶发酵工艺与酱油发酵生产工艺,使单次原料发酵产出2套产物,利用两者发酵原料的相同性,通过调整发酵条件实现2种发酵工艺的整合。[结果]该工艺成功制得含有纳豆激酶的酱醪。[结论]该研究证明整合纳豆激酶发酵工艺与酱油发酵生产工艺,单次原料发酵可以产出含有纳豆激酶的酱醪。  相似文献   

14.
HACCP原理在方便面酱包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对方便面调味酱包生产过程进行了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结果表明,方便面酱包生产中存在微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等危害;确定了除豆酱类外的各种原料、投料烹调、包装和卫生状况4个关键控制点,并提出了相应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产芳香物质益生菌筛选及其对谷物食品发酵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大列巴、馒头、发面饼、麻花、白酒酒曲、米酒中筛选的66种菌及实验室保存的12种菌种中筛选出3种产芳香物质益生菌种,分别加到面粉中用于发酵馒头、玉米粉发酵发糕及制造饮料、糯米粉中,用于发酵粘豆包及发酵饮料,以期进一步增加发酵产品风味,最终得到产品品质更优良的谷物发酵食品。结果表明,酿酒酵母适合发酵面食和发酵酒精性饮料,保加利亚乳杆菌适合面食增香和发酵谷物酸性饮料,嗜酸乳杆菌适合发酵谷物酸性饮料。  相似文献   

16.
徐飞  张爱君  朱红  孙建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374-5375
[目的]研究香脆洋葱片的生产工艺。[方法]采用冷冻、真空油炸、包裹糖衣及烘烤等多种技术手段对黄皮洋葱片进行处理,利用正交试验优化香脆洋葱片的生产工艺。[结果]各因素影响产品感官质量的主次顺序为:冷冻状态>糖衣品种>烘烤温度>真空油炸温度,即冷冻状态是最大的影响因素,真空油炸温度的影响最小。最佳生产工艺条件为:-18℃缓冻12 h、真空度-0.098~-0.100 MPa、真空油炸温度85℃、红糖作糖衣、烘烤温度90℃,生产出的香脆洋葱片色、香、味、形俱佳,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开发前景。[结论]该研究为洋葱产品的深加工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水稻香味的遗传及其品质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稻米香味的遗传及稻米香味品质质量作出了评价。以IR36[(桂花黄×红光稻)F5×国际大粒香稻]×F4(香籼型)复合杂交为组合方式,研究了F2和F3单粒稻米的香味遗传特点。杂种稻米(F2)无香味:有香味符合15:1的遗传分离比。水稻香味性状遗传为质量一数量遗传,其遗传控制主要受制于2对独立遗传的隐性主基因,同时有至少2对微效基因参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库尔勒香梨三个芽变品系的生长结果特性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库尔勒香梨芽变品系的生长结果特性.[方法]以库尔勒香梨及几个芽变品系沙01、芽变6号和芽变9号为试材,在库尔勒市3个果园进行试验.于2008、2009年观测了试材的主要物候期;观测了试材1年生新稍、果实和叶片的纵、横径.[结果]3个芽变品系的花期要比香梨早1周左右,采收期要比香梨早1个月;果实的纵、横径均大于香梨果实,新稍长度芽变9号、沙01大于香梨新稍,芽变6号小于香梨;叶片面积均大于香梨,叶绿素含量芽变6号大于香梨,其余两个品系与香梨无显著差异.[结论]库尔勒香梨芽变品系在物候期和生长结果特性上存在差异,能够为库尔勒香梨的3个芽变品系栽培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园林芳香植物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园林建设进程的日益加快,可供园林绿地应用的植物种类的匮乏,极大地限制了景观设计师的思维,对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提高产生了阻碍。园林芳香植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植物类群,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从介绍园林芳香植物出发,阐述了浙江省园林芳香植物的开发利用现状,特别是杭州植物园引种园林芳香植物的情况,最后对园林芳香植物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西北林学院学报23卷第4期江燕等浙江省园林芳香植物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鉴定广西地方香稻品种的香味及其香味基因型,为开发和利用广西香稻地方种质资源及选育优质特色香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传统香味鉴定方法(KoH浸泡法和籽粒咀嚼法)与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对179份广西地方香稻种质资源的香味及其香味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179份供试材料中,KOH浸泡法检测到具有香味的材料167份,籽粒咀嚼法检测到具有香味的材料124份.籽粒咀嚼法鉴定为香稻的品种中97.58%能用KOH浸泡法鉴定出香味,但KOH浸泡法鉴定为香稻的品种中仅72.46%能用籽粒咀嚼法鉴定出香味.利用分子标记法能检测到等位基因的有71份,占供试材料总数的39.66%,主要以InDel7和InDel4-5等位基因为主,其中仅1份检测到InDel2等位基因,40份检测到InDe17等位基因,37份检测到InDel4-5等位基因,未检测到InDel13等位基因,但有7份同时检测到In-Del7等位基因和InDel4-5等位基因.71份能检测到等位基因的材料中有69份被籽粒咀嚼法和/或KOH浸泡法鉴定为香稻品种,正确率达97.18%.在籽粒咀嚼法和KOH浸泡法均鉴定为香稻的121个品种中,香味表型明确,但仅有55个品种能检测到等位基因,检出率为45.45%.来自百色市的供试材料中能检测到等位基因的品种占该市香稻品种总数的53.19%,含有InDe12、InDel7和InDel4-5等位基因型,但以Indel7等位基因型为主;来自河池市的供试材料中能检测到等位基因品种占该市香稻品种总数的比例最高,达64.10%,但只检测到2种基因型,以Indel4-5等位基因型为主;柳州市及其他市能检测到等位基因的比例远低于百色市和河池市.[结论]广西香稻地方品种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香稻香味等位基因存在明显差异,且可能存在已报道的等位基因之外的香味基因或香味等位基因,仅用4个已报道的等位基因不足以检测出全部的香稻品种,应将分子标记法与传统鉴定方法相结合,才可更准确鉴定出香稻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