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3 毫秒
1.
水资源是福建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发展节水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场革命,是重大而深邃的理论和实践命题。在福建省发展节水农业,要采取科学划分节水农业生产分区,充分利用和合理开发水资源;要因地制宜选择节水灌溉技术;要把节水技术与其他农业措施相结合;要建立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等。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是福建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发展节水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场革命,是重大而深邃的理论和实践命题。近年来发展节水型农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但尚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观念问题,体制问题,水价问题,投入问题,技术问题,服务问题等等。在福建省发展节水农业,要采取科学划分节水农业生产分区,要充分利用和合理开发水资源;要因地制宜选择节水灌溉技术;要把节水技术与其他农业措施相结合;要建立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等。  相似文献   

3.
水资源是福建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发展节水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场革命,是重大而深邃的理论和实践命题。在福建省发展节水农业,要采取科学划分节水农业生产分区,充分利用和合理开发水资源;要因地制宜选择节水灌溉技术;要把节水技术与其他农业措施相结合;要建立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等。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水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而农业又是水资源的用水大户,水资源的紧缺导致农业用水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是粮食稳产增产的支撑和保障,要改善农业生产缺水现状,保障我国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大力推广灌溉工程节水技术。作为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灌溉工程节水技术也是节水效果最显著的技术措施。比较先进的节水技术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5.
<正>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就是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综合农作物的具体生长状况、规律以及水资源的覆盖率、分析年降水量而应用的一种新型的灌溉技术手段。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可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1.农村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常见技术问题1.1技术应用不合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应用过程中要综合农村地区现状为基础,分析水资源短期问题与现状,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制约因素。要注视发展节水高效灌溉农业及早地农业。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核心,把节约水资源和提高利用效率放在旱作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强相关技术的集成组装和配套,减少降水资源的无效损失,提高农业生产中单位水资源的产出效率和效益,以增收激活节水,以节水促进增收,走出一条效率和效益双赢的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农业生产离不开大量水资源支持,但由于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储量不足,区域水资源储量失衡,如何在满足农业生产灌溉水资源需求的同时,减少水资源浪费,成为当前节水型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在灌区农业水资源管理中推广节水理念、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是必然选择,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障粮食产量和安全。本文就灌区农业水资源管理的节水灌溉路径展开分析,在明确节水灌溉发展必要性的同时,积极引入节水灌溉技术,提升我国节水型农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河西走廊水资源短缺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该区农业发展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是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 ;重视节水农业措施的推广应用 ;开发利用城域污水 ;强化节水意识 ,加强水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9.
节水灌溉是我国农田发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技术途径,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要大规模、大面积的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是必经之路,通过科学、合理的节水灌溉,可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技术层面与生产层面的和谐发展。文章就针对节水灌溉技术进行讨论,并对节水灌溉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农民的生计之本,农业发展对农民收益有重要促进作用。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作物的优质高产,农作物的优质高产离不开有效灌溉。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节水灌溉技术。本文在分析节水灌溉技术类型的基础上,分析节水灌溉技术的具体应用策略,以使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1.
节水灌溉始终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力推广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与农业节水灌 溉系统,是加快现代化水平进程的基础性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已经进入瓶颈期,日益严峻的水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甚至影响 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速度。在此背景之下,我们需要构建节水灌溉技术长效应用机制,并明确 机制具体内容,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推动农田节水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浙江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笔者以杭嘉湖平原稻田为例,分析了浙江水资源状况、农田节水与水肥一体化的意义,探索分析稻田节水的主要途径与方法。研究结果得出:农田可采用价格低廉且对水质要求低的常压软管灌溉系统实现节水节肥,并提出了稻田的水肥技术方案。开展稻田节水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即适应现代农业简约、规模经营需求,又有助于实现农业的节水减排增效和防洪排涝,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将是“五水共治”工程在浙江农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13.
该文主要针对西藏"一江两河"农业流域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情况,结合农牧业的发展状况,阐述水资源在农牧业发展当中的重要性.如何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灌溉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将是目前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该文结合农业科研项目就农业水资源节约利用方面论述发展本地区农业节水模式的相关优点、缺点、特点、内容等,根据农业区域特点提出适宜发展该流域的农业节水灌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农业生产消耗了大量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目前农村地区男性劳动力大量外流,形成了以女性为主的农业生产主体,给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在甘肃省武威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利用农民田间学校为平台,结合技术研发与推广部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妇女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并且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在农业女性化背景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宁夏旱作农业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理论和实践2个层面对宁夏旱作农业进行了认识和把握。概述了宁夏旱作农业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宁夏旱作农业区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阐述了旱作农业在提高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扶贫攻坚及生态建设等方面所具有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划分出建国以后宁夏旱作农业技术发展所经历的5个阶段;围绕土壤贮水量、作物耗水量、降水利用率、水分生产效率和耗水系数等水分性能指标,测算出宁夏中南部主要旱地作物目前均有1倍的产量潜力可供挖掘,提出了旱作农业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的技术途径;展示了宁夏旱作农业发展成效,重点总结了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创新集成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形成了具有宁夏特色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节水农业是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于节约水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当前绿色农业高效节水领域的最新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梳理总结了我国现代化节水农业领域的基础背景、研究现状以及发展态势。结果表明,“灌溉设备与技术开发”、“农业用水精量调配与控制”、“作物高效用水机理”及“农业用水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并建议开展水肥一体化智能技术与管理及其对作物、土壤、环境、社会等综合效应等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结合宁夏农业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对解决水资源短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生态建设及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通过大力扶持推广以秋季覆膜、早春覆膜、全膜覆盖为主的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抗旱节水和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真正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调整的转变,由传统种植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抗旱节水之路,成效显著。在总结发展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完善“两个体系”,实现“三个提高”,进一步扩大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技术推广面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扬黄水延伸高效补灌农业和特色优势作物种植,有效增加旱作区农民的经济收入等“十二五”宁夏旱作农业发展思路及目标。  相似文献   

18.
河西古浪县沙漠绿洲边缘土地合理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媛艳 《农学学报》2011,1(9):41-48
通过对河西古浪县腾格里沙漠南缘新垦绿洲区农业生产、土地与水资源利用现状,区域种植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建设等内容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项目区农业用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短缺,农作物品种单一产业结构简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小,严重制约了区域生态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为了改善绿洲边缘生态环境和发展新垦人工绿洲农业生产,提高区域土地利用效率,推广节水型生态农业,增加区域经济收益,采用在项目区增加种植经济植物、节水型农作物品种的种植面积,发展优质牧草和地膜种植面积,扩大养殖业等试验研究的方法和措施,调整区域产业种植结构,改革现行农田耕作技术,改善绿洲边缘生态环境,提高区域土地利用效率和增强土壤肥力,达到明显的经济效益,为沙漠绿洲边缘发展生态农业和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