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前,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已成为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的瓶颈,特别是对双季稻地区而言,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更是成为了重要的制约因素和发展难点。影响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的因素诸多,但经济效益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影响经济效益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水平的高低和经营规模的大小。本文以湖南双季稻地区水稻生产育插秧机械化作业的试验调查数据为例,对不同水稻育插秧机械化配置方案的经济效果与经济水平、经营规模的关系作一技术经济分析,以供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决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稻种植机械化是目前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最薄弱环节。为加速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步伐,农业部于今年3月开始,有针对性地在北方稻区、南方双季稻区、长江中下游稻区和西南稻区4个水稻产区组织开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工作。培训的对象是2008年全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县、优质水稻区域生产机械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县、实行水稻插秧机购置补贴项目县的技术负责人,培训规模300人,培训委托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承办。  相似文献   

3.
在水稻生产全程的各环节中,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的瓶颈在水稻种植机械化。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具有培育壮苗、插秧时机械化对秧苗损伤小、快速返青、高产等特点,该技术的推广可着力解决传统水稻平盘毯苗机插秧返青期长导致双季稻种植茬口紧张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选田、选种、播种、育苗、秧田管理、栽插等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泥育旱管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泥育旱管技术是在无工厂化育秧设备情况下的一种简易育秧方式,具有操作简单、对育秧设备投入要求不高、秧苗成毯性较好、可不使用育秧基质、育秧成本较低等一系列优势;该技术适合在南方稻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等茬口紧张的优质稻机插地区应用,有助于江西省水稻机械化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相似文献   

4.
7月13-15日,南方双季稻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班在江西南昌举办,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站长丁翔文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南方双季稻区的全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县、优质水稻区域生产机械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县、实行水稻插秧机购置补贴项目县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县的70多名技术负责人参加了培训。  相似文献   

5.
消息动态     
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会在南昌召开2008年7月12日至15日,农业部在江西南昌召开了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会、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验收会和南方双季稻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会,四川省农机局刁学锋副局长、科教处程少兰处长、省农机推  相似文献   

6.
深入分析双季稻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针对当前南方双季稻区机械化种植水平低、插秧机保有量少、手工直播趋势蔓延等栽植机械化发展现状,从茬口衔接、生育期、比较效益、技术难易、生产规模五个方面梳理制约南方双季稻栽植机械化发展的因素,通过综合测评和试验示范深入比较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秧、水稻机械化有序抛秧、水稻钵苗摆栽技术三种机械化栽植技术在缓解茬口矛盾、抵御自然灾害、农药减施、水稻增产等方面的优势,遴选出适宜南方双季稻机械化栽植技术模式。从技术推广、政策支持、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通过因地制宜选定适用主推技术、完善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提高水稻栽植机具保有量、完善育秧中心布局、提高育插秧作业服务能力等发展路径加快提升高南方双季稻栽植机械化水平,促进双季稻面积恢复。  相似文献   

7.
天长市地处皖东地区,是全国的水稻主产区之一,年水稻种植面积在6万hm~2以上,作为全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50个示范县市之一,全市于2006年实施了全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目前,全市插秧机保有量达300台,机插秧面积0.3万hm~2。为加快全市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为证明机械化插秧比人工手插秧节本增效和推广应用机械化插秧技术提供科学依  相似文献   

8.
安徽水稻机械化种植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安徽省水稻种植机械化基本情况水稻是安徽省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3300万亩~3400万亩,种植机械化主要有机插秧和机直播两种方式,近几年,钵苗机插秧在安徽省部分地区也展开了试验示范。机插秧:安徽省从2005年开始全面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通过11年的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全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取得  相似文献   

9.
水稻育插密播稀植秧技术值得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问题的提出我国从2000年开始了高性能水稻育插秧技术的推广,截止到2018年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水稻机械化插秧的比例达48%,机械化插秧对于粮食丰收贡献颇大。但是,不可否认,无论是中国还是机械化插秧技术发达的日本、韩国都遇到了水稻机插秧推广过程中的"痛点",水稻育插秧技术的前期投入成本偏高,农户的水稻种植效益不明显。下一步,新一代水稻育插秧技术推广的创新点应该围绕"降低成本、增加农户收益"开展工作。参考日本的实践,我们在江苏省通州地区开始种植  相似文献   

10.
在水稻种植地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已成为农机推广工作的重点。目前,全国水稻机插整体水平突破23%,江苏、浙江等省水稻机插水平超过50%,但双峰县2012年才达到10%。因此,须进一步采取相应对策措施,推进双峰水稻育插秧机械化。(1)强化宣传培训。机插秧推广不是简单地推广插秧机,而是推行一  相似文献   

11.
当前机插秧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目前机插秧发展迅速,机插秧水平突破20%,但占我国水稻种植面积43%的双季稻区机插秧的发展仍然迟缓。文章通过对这些稻区机插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难点分析,提出要加快机插秧的快速发展,必须坚持农机与农艺的融合;确认合理的种植方式;提高在机插秧推广过程中的培训质量;强化育秧配套设施的建设;推进集中育秧;注意扩大机插秧技术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水稻生产占据重要位置。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我国粮食生产的效率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相对滞后,这主要与水稻生产季节性强、技术繁杂、劳动量大有关。当下,我国的机械种植方式仍旧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因此,探究水稻种植机械化种植技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水稻种植机械化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辽宁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产机械化是保证粮食产量、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为此,介绍了辽宁省水稻种植模式、工艺及特点,研究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水稻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水稻种植业发展的对策,并预测了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趋势,对促进辽宁省的水稻机械化种植及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概况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依然很低,尤其是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更低.本文论述了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概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了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方向,通过水稻种植机械化促进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最低,特别是栽植环节机械化成为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具有节省秧田、节约水肥、省工节本、高产稳产等优势,对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近几年,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迅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我国水稻生产基本情况入手,阐述了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重要性;详细论述了我国水稻生产中稻田耕整、种植、收获和干燥4个主要环节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结合国情,从农机与农艺结合、加强科研与开发、加强政策导向作用和机制创新方面提出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水稻栽植机械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国伟 《农机化研究》2006,(9):55-56,64
我国水稻生产历史悠久,在世界粮食生产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选择一种适合于我国水稻种植的机械已成为当前及今后水稻生产中的主要问题。为此,阐述了我国水稻栽植机械化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分析了几种水稻栽植技术模式,以对我国水稻栽植机械的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对全球粮食供给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迅速,但插秧机械化水平一直不高,目前仍以人工种植为主。加快发展水稻插秧机械化,对于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我国水稻插秧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水稻精密播种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必然要求育秧、种植的一条龙服务,否则机械化种植模式难以巩固.为此,总结了分别适合钵盘育秧和毯状苗育秧的水稻播种器,分析比较了其特点.针对超级稻育秧的特殊性,提出了一种新机构,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为水稻精密播种器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