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5年6月18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第七章监督检查第五十六条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和草原面积较大的省、自治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设立草原监督管理机构,负责草原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草原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和草原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草原监督检查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草原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执法。第五十七条草原监督检查人员履行监督检查…  相似文献   

2.
《湖北畜牧兽医》2003,(3):3-7,10
(198 5年 6月 18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2 0 0 2年 12月 2 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 ,改善生态环境 ,维护生物多样性 ,发展现代畜牧业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本法。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草原规划、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活动 ,适用本法。本法所称草原 ,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第三条 国家对草原实行科学规划、全面保护、重点建设、合理利用的方针 ,促进草原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3.
(1985年6月18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八十二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2年12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公布,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4.
1 为什么要实施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 草畜平衡是指为保护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在一定区域和时间内通过草原和其他途径提供的饲草饲料量,与在草原上饲养的牲畜所需的饲草饲料量动态平衡。目前,在草原畜牧业发展上,草畜矛盾日趋突出,所需饲草饲料短缺,不仅放牧场超载造成草场退化、沙化、碱化严重,而且牧区仍没有完全摆脱牲畜夏饱、秋肥、冬乏、春死的状况。为了加强草原保护和合理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国家对草原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通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  相似文献   

5.
(上接 2 0 0 3年第 7期 4页 )1 4 需要临时占用草原的 ,到那个部门办理手续 ?临时占用草原是指因建设等需要 ,如地质普查、勘探石油、兴建地上线路、铺设地下管线、部队演习、各种工程项目施工堆料、拉运物资通道等占用草原二年以内 ,所占用的草原不需要改变草原用途 ,也不改变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临时占用草原 ,占用单位应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申报 ,经审核同意发临时使用证后 ,方可使用。15 为什么国家要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 ?基本草原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 ,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 ,是西、北部干旱地区维…  相似文献   

6.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草原规划、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活动,适用本法。本法所称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第三条国家对草原实行科学规划,全面保护、重点建设、合理利用的方针,促进草原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的管理,将草原的保护、建设和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保护、建…  相似文献   

7.
《草业科学》2004,21(4):1-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草原保护和建设的根本保障,是我国草原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突破,是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一个有益补充.是推动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草原生态建设的法律基础。在新修订的《草原法》颁布一周年之际.农业部于2月27日在北京召开了“纪念《草原法》实施一周年”座谈会。本刊将农业部于2月13日颁发的“关于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通知”与座谈会上部分领导和专家的发言一并刊出,为进一步提高对贯彻实施《草原法》重要意义的认识,认真学习掌握《草原法》的各项规定,依法加强草原和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9.
《草原法》修订的主要内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阎东星 《中国草地》2003,25(5):65-71
分别从草原的界定、草原确权登记、草原承包经营、规划、建设、利用、保护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10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所确立的基本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以下简称《草原法》)于1985年6月18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自1985年10月1日起施行。是一部调整对草原权利义务关系的重要法律。为了帮助农民朋友学习落实好这部法律,我们特请全国畜牧兽医总站饲草饲料处高级畜牧师杨爱莲同志和长期从事畜牧业管理工作的杜洪武同志撰写了《草原法》基础知识问答,希望农牧民朋友通过学习《草原法》,增强保护、管理、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的意识,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实现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走上更加富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进一步深化对颁布实施《草原法》重大意义的认识 《草原法》是一部关系到新时期草原保护和建设工作的根本大法.认真学习贯彻这部法律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草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一,要充分认识到新<草原法>颁布实施是我国草原保护和建设的根本保障.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第四章 建设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增加草原建设的投入,支持草原建设。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草原,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保护草原投资建设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七条 国家鼓励与支持人工草地建设、天然草原改良和饲草饲料基地建设,稳定和提高草原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3.
第六章 保护 第四十二条 国家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下列草原应当划为基本草原,实施严格管理; (一)重要放牧场; (二)割草地; (三)用于畜牧业生产的人工草地、退耕还草地以及改良草地、草种基地; (四)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原; (五)作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草原; (六)草原科研、教学试验基地;  相似文献   

14.
韩方 《草业科学》2004,21(3):62-62
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以下简称《草原法》)施行一周年之际,农业部向全国各级草原管理行政部门和草原监理机构发出通知,要求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大各项法定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力度.切实履行职责,依法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坚决维护广大农牧民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草原法》对草原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但我国的草原生态系统正一步步地恶化,草原建设的速度赶不上草原过度利用的速度,赶不上人们开垦破坏草原的速度。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是以消耗资源为代价,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和科学技术的应用都赶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虽然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实施了退耕还草、退牧还草、禁牧封育等工程,但草原恢复、建设经费总体来说还处在国家独当一面的情形。如何规范人们合理利用草原,如何制止破坏草原,如何鼓励人们对草原建设的投入,新《草原法》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  相似文献   

16.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以下简称《草原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2年12月28日修订通过,已从200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既是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部根本大法,也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草原保护、建设、  相似文献   

17.
修订后的《草原法》由原来23条(不分章节)增加到九章75条,层次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充实,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现行《草原法》总的指导思想是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疆畜牧业》2007,(1):4-9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985年6月18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  相似文献   

19.
6 农区、半农半牧区和有条件的牧区为什么要逐步改变依赖天然草地放牧的生产方式 ?长期以来 ,广大农牧民习惯于依赖天然草地放牧发展草原畜牧业。但长期掠夺式的超载过牧和粗放经营 ,不仅造成草原退化、沙化、碱化日趋严重 ,而且引发的草畜矛盾尖锐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和有条件的牧区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牲畜舍饲圈养的意义重大。一是从根本上解决超载放牧问题 ,草原植被能够得到恢复。牲畜数量的逐步增加对草原长期长年无节制的随意放牧 ,是草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牲畜舍饲…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