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渥堆是形成黑茶特有品质的关键工序。本文分别从黑茶的渥堆与微生物的关系、渥堆与黑茶品质的关系、渥堆与黑茶成分变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总结,并探讨了黑茶渥堆作用中存在问题和对策,展望了黑茶渥堆在茶叶加工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中国黑茶产业发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克仁 《中国茶叶》2008,30(10):4-5
黑茶是六大茶类之一。黑茶在加工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渥堆发酵,茶叶色泽转化为黑褐色或黑色,故称黑茶。  相似文献   

3.
黑茶渥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黑茶是我国特有的一大茶类,其生产历史悠久,产区广阔,销售量大,花色品种多。在其加工工艺中,渥堆处理被认为是形成黑茶特有品质的关键工序,虽然不同花色品种所采用的渥堆技术条件不尽相同,但目的都是促使粗老的鲜叶……  相似文献   

4.
黑茶香气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黑茶是我国独有的茶类,独特的渥堆工艺形成了其陈纯的香气特征。本文详尽综述了近年来黑茶香气化学研究的进展,从黑茶香气成分的化学特性方面归纳出甲氧基苯类和烯醛类化合物是黑茶独特香型的特征成分,分析了渥堆、干燥、贮藏等主要加工工艺对黑茶香气品质的影响,讨论了微生物对黑茶香气形成的影响,并指出了原料、香气提取方式等对黑茶香气分析的影响;最终提出黑茶特征性香气成分的鉴定与表征,香气骨架分子官能团的转化机理,以及微生物对香气形成的参与机制应是今后黑茶香气研究的难点。  相似文献   

5.
安化黑茶渥堆工艺及品质形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渥堆是黑茶加工中独有的工序,对黑茶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黑茶渥堆程度与渥堆环境条件的控制及渥堆工艺对黑茶色、香、味品质形成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6.
黑茶的微生物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冬双  龚淑英 《茶叶》2007,33(4):203-207
黑茶渥堆过程中的微生物作用使黑茶具有其独特的品质,本文对各种黑茶渥堆中的主要微生物的研究现状、主要微生物种类及其作用、微生物对黑茶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微生物的安全性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论乌龙茶色泽与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忠兴 《福建茶叶》1995,(2):23-23,24
茶叶色泽主要是由鲜叶中的有色物质(色素)及其在制茶过程中内含物生化变化综合反应所形成的。不同茶类其色泽不同,同一茶类品质优次色泽也有差异,所以茶叶色泽是区分菜类的主要依据,也是区别品质好坏的主要因子。现特福建传统乌龙茶色泽与品质的关系论述如下:春夏暑秋茶色泽与品质的关系在福建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下,在合理的肥培管理和科学采制基础上。春茶外形色泽墨黑泛黄、雾霜油润,呈沙绿色或鳝皮色,品质最好;夏菜色泽乌黑带暗,雾霜欠润,品质差;暑茶色泽乌暗灰燥,没有光泽,品质最差;秋茶色泽墨黑泛绿,雾霜有光泽,…  相似文献   

8.
渥堆是黑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本文主要从康砖茶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酶对砖茶品质形成的作用及砖茶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等方面阐述了黑茶的品质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9.
根据大量试验,揭示了黑茶初制中渥堆和品质形成的实质。在涯堆这一关键工序中,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包括自身的增殖与更替),提供了物质转化的动力——分泌的胞外酶和释放的生物热及物质转化的条件——水分和酸性介质,促使茶叶中内含物质发生复杂的变化,并形成一些新的转化或代谢产物,构成了黑茶特有的品质风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比分析红茶和黑茶加工过程中酶活性与品质成分变化,将二者工艺结合,以探究一种采用夏季原料加工黑毛茶的新工艺及对茶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工艺茶1#为所筛选工艺组合中的最优工艺,其茶叶内多酚氧化酶是降低原料苦涩味的主要因素,微生物及胞外酶和湿热作用是形成黑茶风味的关键因素,与传统工艺加工的黑毛茶比较,多酚含量减少,酚氨比降低,苦涩味明显降低,口感更佳。  相似文献   

11.
黑茶茶褐素类物质的提取及对脂肪酸合酶的抑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茶是中国特有的茶类,近年来由于其显著的减肥降脂作用而成为研究的热点。又由于黑茶独特的加工方式而使其茶褐素类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类,故常常将茶褐素类物质作为探究黑茶特殊功能的切入点。另有研究表明,脂肪酸合酶(FAS)是减肥和抗癌研究的双重潜在靶点,且四川边茶提取物能够抑制脂肪酸合酶(FAS)的活性,但其有效活性成分和抑制机理复杂,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对黑茶茶褐素类物质的提取纯化方法及其对脂肪酸合酶的抑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黑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微生物及其分泌的酶类对其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果胶酶、纤维素酶及其生产菌株,并展望了微生物果胶酶、纤维素酶在黑茶加工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中国黑茶贸易与传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纪晓明 《茶叶科学》2006,26(3):159-165
黑茶是中国的传统大宗茶类,本文根据大量历史资料,论述了中国黑茶的主要品类——湖南黑茶、湖北黑茶、川滇黑茶、滇桂黑茶的历史贸易途径和市场沿革状况,提出了黑茶发源于雅安一带的看法和论据,阐述了茶叶贸易和西北商贸历史成就的关系,对黑茶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茶叶造型与品质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叶品质是外形与内质的综合表现。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茶叶外形特征,如形态、色泽、嫩度等的形成除与鲜叶原料的品种特性、采摘标准、采摘季节等有关外,与茶叶制作过程不同温度、水分蒸发及力的作用都有关系,目前国内学者已在做形工艺对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其它茶类造型与品质关系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报。为探明造型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以及各茶类茶树品种的造型适制性,本文在对各茶类主要外形特征的初步分类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茶叶外形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并就绿茶不同做形工艺与茶叶品质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步…  相似文献   

15.
黑茶加工中微生物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堡茶、普洱茶、茯砖茶等同属黑茶类,传统加工过程中的渥堆发酵是形成黑茶品质特征的关键,上述过程需要微生物参与才使其具有独特品质。本文就黑茶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种类、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及其对黑茶品质形成所起的作用、微生物的安全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苏祝成  钱秀萍 《茶叶》2005,31(3):156-158
在我国的不少茶类中,外形是衡量品质的主要因子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制茶工程技术的发展。针对一些茶类物质性消费特点,能过弱化外形在品质评价因子体系中的权重,诱导加工技术创新和推进产生化加工工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夏成鹏 《中国茶叶》2005,27(4):45-46
看了<中国茶叶>2005年第一期中苏芳华所著的"普洱茶不属黑茶的评析"一文之后,有几点疑问想与之探讨.普洱茶应不应该单列为普洱茶类?不管从六大基本茶类分类方法还是从广义的普洱茶定义和苏芳华本人参与编写的云南省地方标准<普洱茶>的普洱茶定义上讲,普洱茶也不能单列为一个基本茶类.另外从"普洱茶不属黑茶的评析"一文中所定义的普洱茶及其介绍特点和加工工艺上看,完全符合黑茶这一基本茶类.就此本人提出几点拙见与茶界同仁商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了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六大茶类的传统工艺技术和相应的茶机配置,并以此为基础在六大茶类的加工过程中加入了新技术和新工艺,对改善茶叶香气和滋味,降低苦涩味,提高茶叶品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姜依何  胥伟  朱旗 《茶叶科学》2018,38(3):227-236
微生物胞外酶催化动力是黑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黑茶产品的后期贮存也会带来黑茶微生物体系的改变。为探讨黑茶的真菌体系对黑茶产品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的影响,本文检索了黑茶真菌污染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多种污染真菌毒素在黑茶样本中有可能被检出,如: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赭曲霉素(Ochratoxins)、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等。研究表明,黑茶样本的毒素暴露处于较低水平,并且黑茶多种活性成分可下调表达黄曲霉毒素的基因簇部分基因,从而抑制黄曲霉在黑茶基质样本上产毒。指出正规地生产和饮用黑茶是安全的,而定向发酵技术在黑茶加工中的应用是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黑茶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已在各类研究中被报道,关于其活性物质及作用机理的研究也已逐渐展开。本文总结了黑茶中主要活性成分及特殊成分的化学特性和含量差异,并对黑茶的安全性作了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类成分的功能机理研究,探讨了它们调节脂质代谢的途径或方式,同时对黑茶多成分、多途径的降脂机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