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许庆民  赵建中  刘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826-11828
[目的]探讨短穗兔耳草个体对模拟增温的响应。[方法]采用国际冻原计划(ITEX)模拟增温对植物影响的研究方法,将温棚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设为A、B、C、D、E5个温度梯度,分析不同温度梯度下短穗兔耳草个体生长特征的变化,研究模拟增温对短穗兔耳草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随着温棚直径的减小,温度(地表温度和土壤温长)逐渐升高。与对照相比,A、B、C、D、E5个处理分别提高了2.68、1.57、1.20、1.07和0.69℃(地表气温),1.74、1.06、0.80、0.60和0.30℃(土壤温度)。短穗兔耳草从对照至A温室随着温度的升高,叶片数、叶片高度逐渐增加,而匍匐茎逐渐减少。[结论]叶片数变化与温度(地表温度和地温)呈正相关关系,增温促进了短穗兔耳草的营养生长,抑制了它的克隆繁殖能力。  相似文献   

2.
水稻群体分蘖整齐度与自动调节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变异系数法研究水稻分蘖整齐度的结果表明,水稻开始分蘖后分蘖平均数的品种间差异就达到极显著水平,一直持续到抽穗期,因而决定了穗数的品种间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水稻分蘖整齐度品种间差异前期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最高分蘖期以后达到显著水平,抽穗后又降低到显著水平以下;每次测定的水稻分蘖平均值均与以后平均值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不同时期分蘖整齐度与当时平均值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而且与以后平均值也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前期分蘖整齐度之间相关性变化较大,而后期分蘖数基本稳定,整齐度之间表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总体看相邻穴间分蘖数基本表现为负相关,但是绝大多数未达到显著水平;分蘖整齐度及分蘖数与株高和叶片性状的相关性基本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是分蘖数平均值有与叶片宽度和角度负相关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毛果苔草生殖分蘖株生长及生殖分配的表型可塑性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三江平原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rpa)籽实成熟期间,广泛采集生殖分蘖株,测定和分析了不同高度级别分蘖株数量性状的生态可塑性及其调节规律.结果表明:毛果苔草生殖分蘖株高与雌小穗数、小花数、穗生物量、茎叶生物量、株生物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与种子数、种子生物量呈显著的幂指数正相关关系,与结实率呈极显著的直线负相关关系;生殖分配Ⅰ平均(19.78±2.36)%,生殖分配Ⅱ平均(6.94±2.68)%,毛果苔草对有性生殖的投入极低.生殖分配Ⅰ与分蘖株高、分蘖株生物量均呈显著的幂指数负相关,生殖分配Ⅱ与分蘖株高、分蘖株生物量均呈极显著的直线负相关.毛果苔草生殖分株数量特征和生殖分配表现出的规律性,反应了天然生境条件下毛果苔草种群生长与生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可降解种膜直播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可降解种膜水稻直播种植技术在辽宁地区的可行性,在辽宁省辽阳、新宾等地,以普通直播和机械插秧为对照,研究可降解种膜直播对土壤不同土层温度、出苗时间、出苗率、生长性状和产量构成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可降解种膜直播与对照相比,对耕层地表和地表下5cm处温度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地表下10cm处温度的影响显著(P0.05);在水稻生长前期,对提高土壤温度作用较大,且主要体现在浅层,在水稻生长的中后期,对较深层土壤的温度影响加大。与普通直播相比,可降解种膜直播早6d出苗,出苗率高17.6%。与对照相比,可降解种膜直播对水稻株高和分蘖的影响均极显著(P0.01);水稻生长前期,机械插秧处理的秧苗植株最高,到生长中后期,可降解种膜直播秧苗株高最高,但随时间推移,3种种植模式下的秧苗株高差别越来越小,可降解膜作用减弱;可降解种膜直播水稻分蘖最早,且更早达到分蘖高峰,有效分蘖比对照高24%和35%。可降解种膜直播与2组对照相比,对水稻的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在14.5%的含水率下,可降解膜直播产量为11 141kg/hm~2,比普通直播高17.72%,比机械插秧高8.33%。  相似文献   

5.
苏打盐碱胁迫对甜高粱叶片结构及抗性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以Na2CO3和NaHCO3为主要成分的苏打盐碱胁迫对甜高粱叶片结构及抗性影响,研究了盐碱胁迫下甜高粱品种314B和M-81E叶片结构与幼苗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针对应试的两个甜高粱品种,苏打盐碱胁迫可极显著减小叶片厚度、中脉厚度和最大导管直径,极显著增加叶片上下角质层及下表皮厚度(P<0.01)。增加叶绿体中淀粉粒和嗜锇滴颗粒数,且发生叶绿体被膜和基质分离现象;使线粒体内膜上嵴数量减少,甚至消失。株高和茎基周长均比对照极显著减小,叶绿体色素极显著增加(P<0.01);叶片质膜相对透性和脯氨酸含量极显著升高,品种间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差异较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极显著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比较叶片结构和抗性生理指标变化可知,品种M-81E比314B抗盐碱性强。  相似文献   

6.
《山西农业科学》2015,(7):783-787
为了明确国内外机械化栽培高粱品种的性状差异,加快我国机械化栽培高粱品种的选育进程,试验对国内9个和国外5个机械化栽培高粱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并对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机械化栽培高粱品种间株高、穗长、千粒质量和产量均无显著差异,生育期、穗宽、单株穗粒质量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茎粗、穗茎长度、地上可见叶片数、单株叶面积、分蘖数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品质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机械化栽培高粱品种间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差异均不显著,淀粉含量差异显著(P0.05),单宁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外供试机械化高粱品种生育期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穗粒质量与穗茎长度呈显著负相关;地上可见叶片数与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穗茎长度和分蘖数呈显著负相关;产量与地上可见叶片数和单株穗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与穗茎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和千粒质量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与分蘖数呈负相关,相关性不显著。产量(Y)与品种的地上可见叶片数(X1)和单株穗粒质量(X2)的最优二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2 102.775 7+360.645 6X1+39.556 9X2。  相似文献   

7.
UV-C照射对赤霞珠叶片抗氧化酶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酿酒葡萄赤霞珠叶片为试材,采用短波紫外(UV-C,254 nm)照射,初步研究了UV-C照射0,30,60,120,240 min后对葡萄叶片中抗氧化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UV-C照射后,随时间的延长,活性氧清除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方差分析结果表明,SOD活性与对照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OD活性与对照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MDA含量与对照间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以成年小尾寒羊种公羊为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10只种公羊随机分成5组,分别饲喂锌含量不同的日粮,研究日粮锌水平及补饲时间与种公羊精液品质的关系。A组:对照组,饲喂锌含量39.69 mg/kg的基础日粮;B组:基础日粮+Zn 40 mg/(d.头)(锌含量48.12 mg/kg);C组:基础日粮+Zn 60 mg/(d.头)(锌含量53.83 mg/kg);D组:基础日粮+Zn 80 mg/(d.头)(锌含量59.55 mg/kg);E组:基础日粮+Zn 100 mg/(d.头)(锌含量65.26 mg/kg)。结果表明:①各试验组间射精量差异不显著(P>0.05)。②鲜精活率,A组与其余各组之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B组与C、D组差异极显著(P<0.01),与E组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各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③精子密度,A组与其余各组之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B组与D组差异显著(P<0.05),与C、E组差异不显著(P>0.05);C、D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D、E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④不同锌水平各组间精子畸形率均差异极显著(P<0.01)。⑤精液pH值,A组与其余各组之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B组与C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D、E组差异显著(P<0.05);C、D、E 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⑥缺锌公羊补锌2个月后精液品质能够达到较好水平。  相似文献   

9.
青绿苔草为干旱半干旱的北方地区适宜应用的地被植物。采用盆栽法研究亏缺灌溉对青绿苔草生理与生长的影响。采取同时不同量的灌溉处理方法,根据充足灌溉下对照植株消耗的水量(ETc),设定75%ETc、50%ETc、25%ETc3个亏缺灌溉水平,以100%ETc为对照。结果表明,随着亏缺程度的加深与处理时间的延长,土壤水势和土壤含水量显著下降,25%ETc处理下土壤水势和相对含水量分别降低到(-79.5±1.3)kPa、18.3%±1.1%;叶水势由(-1.37±0.11)MPa显著下降到(-2.30±0.16)MPa;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下降,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最高比对照增加269.0%;株高、冠幅、叶片SPAD值、分蘖数、茎叶干重、根干重均显著下降,根冠比升高。即使75%ETc的亏缺灌溉对植株的生理和生长产生了显著影响,说明青绿苔草对水分亏缺比较敏感;但所有处理下植株均生长正常,未表现出受害症状,反映了青绿苔草对干旱具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对G156S的生育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播期与播抽历期呈0.01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有效积温(>10℃)对主茎叶片数、株高、穗粒数、分蘖数的影响达0.01极显著性差异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表明G156S感温性较强;其叶片披垂,披垂比例为0.3,披垂度较大,为109°。  相似文献   

11.
迟进坤  张安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495-7497
利用试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及体重对金鱼呼吸、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22℃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金鱼的耗氧量明显升高,差异极显著(P〈0.01);耗氧率明显升高,差异显著(0.01〈P〈0.05);排氨量增加,差异极显著(P〈0.01)、在温度为10~18屯时,金鱼排氨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差异显著(O.01〈P〈0.05);而当温度在18~22℃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金鱼的排氨率呈下降趋势,18℃组为峰值:在14℃水温条件下,随着体重的增加,金鱼的耗氧量呈现上升趋势,差异显著(0.01〈P〈0.05);耗氧率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体重的增加,金鱼的排氨量呈现上升趋势,差异极显著(P〈0.01);排氧率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沙地衬膜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景电灌区衬膜沙地与不衬膜沙地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二者温度差异的观测分析表明:沙地衬膜后生长期土壤温度的月平均值、日平均值及各层次平均值均比不村膜沙地有所下降。在观测期内(5月27日~6月30日),衬膜地日平均土温比对照地降低7.4℃,在地表层及地下5cm、10cm、15cm、20cm和25cm深处,衬膜地比对照地土温平均下降8.2℃、6.9℃、6.0℃。60℃、5.6℃和5.4℃,但衬膜地土壤温度变化趋于缓和,在生长期(6月份),衬膜沙地日温差、月温差及上下层之间的温差比对照地分别减小49℃、5.0℃和28℃。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作物品种选育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黄淮麦区是中国最大的麦区,在保障中国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过去30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气温要素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近30年来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典型代表临汾点的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及该市的气温资料,研究对照品种农艺性状、生育期平均气温和≥0℃积温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农艺性状和气象要素的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小麦生育期的平均气温、≥0℃积温、最低和最高温度在逐年呈缓慢增加。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5℃,≥0℃积温平均每年上升21.9℃,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0℃积温变化更能深入反映小麦生育期的温度变化情况。小麦生育期最高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2℃、最低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16℃。播种至越冬前的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最多,营养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明显,生殖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增加较少且≥0℃积温有下降趋势。随着气候变暖,分蘖多的强冬性品种逐渐被分蘖适中的冬性和弱冬性品种替代。1986-1996年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幅度不大,1997-2007年期间变化较大,2007-2014年变化幅度最大;这和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黄淮旱地对照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分别每年平均增加1.57%和3.39%。有效穗数和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分别每年平均下降0.16%和1.29%。产量与株高(0.684**)、有效穗(0.531**)和千粒重(0.541**)均极显著正相关。株高、起身至拔节期≥0℃积温和平均气温是决定小麦产量的3个主要因子,分别决定了小麦产量的46.73%、26.17和3.26%的变异。在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气候变化中,起身至拔节期≥0℃积温和株高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正效应;起身至拔节期平均气温为负效应。【结论】气候变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株高和有效穗数适中、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大的中高产抗旱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育种改良方向。  相似文献   

14.
日光温室后屋面内设反光幕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日光温室后屋面内设反光幕对室内环境和植株的影响,在秋冬季节测定了反光幕对日光温室室内光强、温度、湿度和植株株高、茎粗的影响。结果表明:后屋面张挂反光幕有补光效果,室内光照强度平均增加7%~14%,可缓解温室内南北方向光分布不均,室内温度增加1.8~7.2℃;同时温室内植株茎粗平均提高1mm,且改善了室内植株南北高度不均的问题。因此,冬季在温室后屋面张挂反光幕,既可以补光又不影响后墙正常蓄热保证室内温度。  相似文献   

15.
根区温度对黄瓜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开花坐果期进行了不同根区温度处理(自然地温,15℃,20℃和25℃)对黄瓜生长和生理代谢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根区温度的增加,黄瓜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产量均显著增加。根区温度的增加显著地减少了植株沤根、黄叶和花打顶的发生,从而显著提高了植株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设施番茄短程栽培模式标准化,在兼光型植物工厂条件下,研究栽培方法和摘心位置对短程栽培番茄植株形态和果实品质影响。试验采用3种栽培方法为岩棉培(R)、椰糠培(C)和水培(H),2种摘心位置为2穗摘心(D)和3穗摘心(T),全因子试验设计,6组处理,统计分析植株生长和果实品质指标,综合评价并获取最优栽培模式。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法对茎粗、叶面积、产量指标和果实品质指标影响极显著(P0.01);摘心位置对叶数、叶面积、坐果数和单株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茎粗影响显著(P0.05),对果实品质无显著影响;两因素交互作用对株高影响极显著(P0.01)。椰糠培3穗摘心处理组综合评分表现最佳,该栽培模式下植株生长健壮,果实产量和品质优良。研究可为设施番茄短程栽培优质高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南方日光温室的结构、环境特点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日光温室是一种冬季保温效果优良的设施类型,其长度50 m,跨度8 m,南面肩高1.7 m,北面顶高3.85 m。东、西、北三面由支柱、聚氨基泡沫板、多功能薄膜为主要材料构成可以拆卸的保温墙,南面由钢管弯曲而成的屋架、支柱及覆盖在屋架上的多功能薄膜、保温被和卷帘机组成。为了加强通风降温性能,在南、北屋面和北保温墙上都设计安装了通风窗。南方日光温室光照强度、温度的日变化呈现出早晨和傍晚较低、中午高的趋势,湿度则呈相反的趋势。与普通大棚相比,南方日光温室的总进光量较大。由于南方日光温室夜间有外保温被覆盖,与露地温差可达4.7~12.7℃,可使室内气温维持在5℃以上。南方日光温室的气温晴天上升较快,中午可达到40℃以上,需开窗通风降温。由于南方日光温室密封性较好、温度高、相对湿度高,需适当通风降湿。番茄种植的结果表明,南方日光温室可明显改善一月、二月和三月份番茄生长的环境条件,生长期和采收期可延长一个月,产量增加20%~50%。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农牧一体化下"玉米田养鹅"生产模式的土壤温度影响机制,通过对比试验方法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田养鹅处理杂草群落平均密度为171.33株/m~2,是对照密度(11.11株/m~2)的15.42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n=9),该处理下杂草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76,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77,均高于对照;玉米田养鹅处理的地上生物量为386.30g/m~2,是对照(5.67g/m~2)的68.13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n=9),同时玉米田养鹅处理的盖度为90.56%,是对照(7.22%)的12.54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n=9)。在白天土壤温度的变化过程中,玉米田养鹅处理较高的地上生物量和丰富的地表植被使得田间地下生物生理代谢活动旺盛,土壤呼吸作用增强,土壤CO2呼吸通量增加,高达308.64 mg/(m~2·h),显著高于对照的234.90mg/(m~2·h)(P0.05;n=9)。因此,在试验期间白天光照不足,地表接受光照辐射有限的情况下,生物代谢活动产生的热量是影响土壤温度的主导因素,白天的土壤温度高于对照。在夜间土壤温度的变化中,玉米田养鹅处理5~15cm的土壤含水量为16.14%,显著高于对照1.27%(P0.05;n=9),水的良好导热能力促进了土壤的散热,使得玉米田养鹅处理表层土壤夜间散热较快,以致夜间该处理下的土壤温度低于对照。因此,在"玉米田养鹅"模式生产过程的前期,生物代谢活动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张茹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409-6411
[目的]初步研究气侯变暖对农业生产及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利用7月中旬至9月中旬玻璃温室的高温环境模拟变暖的气候条件,测定温度升高时玉米生长速率、生物量、菌根侵染率及主要根际微生物的变化情况。[结果]温度升高极显著地促进了玉米的生长,使玉米的株高和地径均增加了1.1倍,但其根长和叶绿素含量与温室外对照玉米无显著变化;地上、地下部生物量分别增加了1.3和1.5倍;抽雄期提前6d,生长发育期缩短;玉米菌根侵染率降低了1.1倍;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分别降低了1.8、1.6和1.7倍。玉米各生长指标与菌根侵染率、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之间无相关性。[结论]该研究为针对气候变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而尽早制定应变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