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杧果炭疽病、蒂腐病、畸形病等病原菌对查尔酮的敏感性,并以杧果胶孢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代森锰锌和三唑酮的敏感性作为参照。结果表明,查尔酮对供试病原菌均具有明显抑菌效果,其中查尔酮对杧果小穴壳蒂腐病病原菌菌株PZ5(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EC50最小,为4.958 5mg/L,对杧果畸形病病原菌菌株MMD27(Fusarium proliferatum)的EC50最大,为148.688 6mg/L。查尔酮对杧果胶孢炭疽菌的抑制效果要比代森锰锌强,但比三唑酮的抑制效果稍弱。  相似文献   

2.
细菌性干枯病是发生在广东杧果产区杧果上的一种新病害,为明确该病的病原菌种类,通过稀释涂布法分离和纯化、致病性测定,并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病原菌的种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杧果干枯病病样中分离获得的菌株NY01,革兰氏染色呈阴性,菌体杆状,最适培养温度28℃,最适pH值7.0~7.2。刺伤接种到健康杧果叶片,4 d后叶片呈现典型病斑。以菌株NY01的DNA为模板,扩增获得的16S rDNA片段,经BLAST分析,菌株NY01 16SrDNA序列与Sphingomonas sanguinis(登录号KT766073)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到99.63%。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NY01鉴定为血红鞘氨醇单胞菌S.sanguinis。血红鞘氨醇单胞菌能够引起杧果细菌性干枯病在国内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从江西省峡江县椪柑园采集呈典型症状的椪柑果梗炭疽病病样,经病菌分离纯化获得3个炭疽病菌株XJ-1、XJ-2和XJ-3,对这3个菌株进行了形态特征观察、rDNA-ITS序列测定和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结果表明,这3个菌株均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依照柯赫氏法则验证了胶孢炭疽菌为椪柑果梗炭疽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4.
何石兰  刘增亮  刘晓妹  蒲金基  谢艺贤 《果树学报》2011,(3):474-478,后插2
于2009年在云南发现一种杧果新病害,搞清其病原菌与生物学特性,有利于进一步研究该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通过常规鉴定和rDNA-ITS序列克隆鉴定明确了该病的病原菌为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lose-um),并将该病害命名为杧果粉红聚端孢叶斑病.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丝营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  相似文献   

5.
2014年5月,在海南省乐东县、东方市、三亚市等杧果主产区,发现一种杧果生长期的果实新病害,主要为害果实,对叶片、果柄等也有影响。观察其田间发病情况与症状,并依据科赫法则分离病原菌、培养和回接,结合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害使杧果果实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表面开裂突起斑点,有时渗出透明黏液,黏液流经斑点处出现黑色小点,严重时病斑合并呈不规则形,病斑未深入果肉。该菌菌落培养初期呈灰白色放射状圆形,后期产生黑褐色素,菌丝变为黑色;培养皿背面颜色由蓝黑色变为黑色。未成熟孢子无色、单胞、近卵形,分生孢子大小为(1.728 6~9.878 5)μm×(1.593 7~6.650 2)μm;成熟孢子暗褐色、双胞,大小为(9.523 5~14.446 2)μm×(2.213 7~6.155 5)μm;分生孢子器扁圆形,产孢体褐色。将其rDNA-28S和rDNA-ITS序列经BLAST搜索比对,结合形态学观察,初步鉴定该病害的病原菌为Botryosphaeriaceae科Lasiodiplodiasp.。该病原菌致杧果生长期病害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采用细胞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杧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在杧果叶片、果实上的侵染过程,并研究了温度、湿度、刺伤对其发病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杧果炭疽菌在条件适宜情况下,可在3h内萌发并侵入寄主组织;伤口可促进杧果炭疽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但不利于附着胞的形成。20~28℃之间,温度越高发病越重;湿度69.2%~85.4%之间,湿度越高发病越重,且伤口可加重杧果炭疽病发生。  相似文献   

7.
杧果(Mangifera indica L.)是中国乃至世界主要的热带水果之一,在广西百色右江河谷地区大面积种植。炭疽病和蒂腐病是引起杧果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害,但不同杧果品种对炭疽病、蒂腐病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分析杧果病害相关的研究进展,如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病害的综合防治、抗性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杧果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等,探讨了目前杧果采后病害抗性相关分子机理研究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由柑橘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引起的杧果细菌性角斑病是杧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解析杧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柑橘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C01菌株的基因组序列信息,为深入研究病菌的致病机制提供序列背景信息。【方法】利用PacBio RS II测序平台对柑橘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C01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序列拼接、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COG/GO聚类分析等。【结果】柑橘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C01菌株整个基因组大小为3 865 165 bp,GC含量为68.9%,编码3 442个蛋白基因,共有3 297个基因具有明显的生物学功能,其中150个基因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582个基因参与到寄主与病原互作机制中。序列提交至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CP016836。【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杧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了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初步解释了该菌株致病的关键基因,为深入开展该病菌侵染植物的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HAB-2菌株的分类地位及其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方法】根据β-甘露聚糖酶基因(gumG或ydhT)的差异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基因克隆分子鉴定以及显微观察相结合手段,明确芽孢杆菌HAB-2分类地位;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法、硫酸铵饱和沉淀法、酸沉淀法对HAB-2菌株进行抑菌活性物质提取,检测抑菌活性,并对活性成分进行稳定性测定,确定其主要活性成分;通过平板对峙法,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活性成分对杧果炭疽病病原菌丝的影响;将HAB-2正丁醇提取物涂抹在接种杧果炭疽菌的杧果上,观察粗提物对杧果炭疽病的表面防效。【结果】HAB-2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其中正丁醇提取物活性最好,抑菌圈直径为(22.01±0.3)mm。正丁醇提取物在紫外线照射120 min后,抑菌活性为对照的93.64%;最适pH为5~6;经100℃处理后,正丁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仍然为对照组的81.12%。正丁醇提取物可使杧果炭疽病菌菌丝扭曲、膨大、畸形,从而抑制杧果炭疽病菌,保护杧果果实;HAB-2正丁醇提取物处理后的杧果未出现杧果炭疽病病状。【结论】HAB-2菌株正丁醇提取物抑菌活性高,对酸碱和热稳定性良好,具有良好的生物农药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杧果红点病是近年在海南杧果上发现的新病害,由炭疽菌Colletotrichumsp.引起。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均为13~37℃,适宜温度25~31℃;孢子产生温度16~37℃,最适温度34℃。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广,均为3.0~11.0,适宜pH值分别为4.0~8.0、4.0~7.0和5.0~9.0。供试碳源中,以葡萄糖、蔗糖、菊糖为碳源菌丝生长良好;以菊糖为碳源最适产孢。供试氮源中,以硝酸钙、硝酸钾为氮源菌丝生长良好;以甘氨酸为氮源产孢量最大。营养及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产孢有明显影响,在PSA、PSA+酵母膏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良好,在PSA+酵母膏培养基上产孢量大;光照可促进产孢。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引起琯溪蜜柚炭疽病的病原种类,为针对性地防治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5年从平和县4个乡镇采集发病材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特征观测、r 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的种类进行鉴定。【结果】经单孢分离后,所获得的菌株对琯溪蜜柚果实可致病,并产生典型症状,对病原菌进行显微形态观测,病原菌分生孢子及附着孢的形态为炭疽菌属真菌,以菌株GX(3)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全长为600 bp的DNA片段,并获得该菌的rDNA-ITS序列,发现其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的相似性高达100%。【结论】根据病害症状、病菌的形态特征及ITS序列同源性比较的结果,将琯溪蜜柚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引起琯溪蜜柚炭疽病的病原种类,为针对性地防治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5年从平和县4个乡镇采集发病材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特征观测、r 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的种类进行鉴定。【结果】经单孢分离后,所获得的菌株对琯溪蜜柚果实可致病,并产生典型症状,对病原菌进行显微形态观测,病原菌分生孢子及附着孢的形态为炭疽菌属真菌,以菌株GX(3)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全长为600 bp的DNA片段,并获得该菌的rDNA-ITS序列,发现其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的相似性高达100%。【结论】根据病害症状、病菌的形态特征及ITS序列同源性比较的结果,将琯溪蜜柚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枣炭疽病的病原菌,从病样中分离病原菌并选择获得代表性的2个菌株,研究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致病性及9种杀菌剂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枣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该病原菌主要侵染枣果实,发病初期果皮病斑为淡黄色,逐渐变成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斑,病斑中央凹陷,边缘呈黄色晕圈。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对炭疽菌菌株YY-02和YY-05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其平均EC_(50)值分别为0.27,0.23μg/ml,2种药剂的毒力显著高于其他药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醚菌酯、三唑酮4种药剂对胶孢炭疽菌YY-02和YY-05菌丝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平均EC_(50)值分别为2.85、2.97、3.17、5.69μg/mL。建议在枣炭疽病发病的不同时期,轮换使用吡唑醚菌酯、咪鲜胺、戊唑醇、苯醚甲环唑、醚菌酯和三唑酮等杀菌剂,以有效控制该病害。  相似文献   

14.
金刺梨黑斑病主要于开花期为害幼嫩的果梗,果梗受害后产生黑色干腐病斑,导致整个花序从果梗处脱落。对黑斑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通过形态学特性、致病性测定、rDNA-ITS序列分析,初步确定该病主要由拟茎点霉属(Phomopsis Sacc.)的Phomopsiscapsici真菌引起。  相似文献   

15.
宁夏枸杞炭疽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枸杞为试材,对宁夏枸杞炭疽病果、病叶进行了组织分离、致病性检测和分子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获得4株菌株,经致病性检测,有3株菌株有致病性;经形态学鉴定3株致病菌株属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利用真菌保守的rDNA-ITS序列进行扩增和同源性分析,3株致病菌株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序列相似性达99.4%。  相似文献   

16.
杧果白粉病是由气传性杧果白粉菌Oidium mangiferae Berthet引起的真菌病害。近年来白粉病对于杧果的为害日趋严重,严重影响杧果树开花、着果,造成产量损失。本文对杧果白粉病病原菌、病害症状及其侵染发生规律进行了阐述,并对抗病性鉴定、抗性种质资源及防治策略等国内外新近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探讨了今后杧果白粉病抗性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柑桔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itri pv.mangiferaeindicae引起的杧果细菌性角斑病是杧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为探讨杧果感染细菌性角斑病过程中杧果叶片内酚类代谢的变化规律,以细菌性角斑病高抗品种“红杧6号”和高感品种“贵妃”杧为试材,测定接种柑桔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后杧果叶片内总酚、类黄酮、阿魏酸、木质素相对含量及酚类代谢相关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接种病菌后,感(“贵妃”杧)抗(“红杧6号”)品种体内酚类物质均发生明显的变化。总酚、类黄酮、阿魏酸、木质素相对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接种病菌后均直线上升,抗病品种的总酚、类黄酮、阿魏酸、木质素相对含量增幅较高,且感病品种在侵染后期总酚和类黄酮相对含量均迅速降低;而感病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幅较高。推测杧果叶片的总酚、类黄酮、阿魏酸、木质素相对含量与杧果抗性呈正相关,而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抗病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海南省近年发生的新病害——龙眼红粉病病原菌种类,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海南省龙眼主产区龙眼红粉病病果样本,通过对病原菌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以及病原菌的rDNA 28S和rDNA 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结果】经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培养后回接健康龙眼果实,出现的病害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再次分离得到同样病菌,确定其为致病菌;对病原菌进行传统形态学观察,病原菌分生孢子的形态为粉红单端孢菌属真菌,将待测菌株rDNA-ITS和rDNA-28S序列与GenBank中相关菌株的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其致病菌与Trichothecium roseum的相似性达到99%。【结论】确定海南省龙眼主产区新病害龙眼红粉病的病原菌为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相似文献   

19.
【目的】确定海南省近年发生的新病害——龙眼红粉病病原菌种类,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海南省龙眼主产区龙眼红粉病病果样本,通过对病原菌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以及病原菌的rDNA 28S和rDNA 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结果】经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培养后回接健康龙眼果实,出现的病害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再次分离得到同样病菌,确定其为致病菌;对病原菌进行传统形态学观察,病原菌分生孢子的形态为粉红单端孢菌属真菌,将待测菌株rDNA-ITS和rDNA-28S序列与GenBank中相关菌株的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其致病菌与Trichothecium roseum的相似性达到99%。【结论】确定海南省龙眼主产区新病害龙眼红粉病的病原菌为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相似文献   

20.
由柑桔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itri pv.mangiferaeindicae引起的杧果细菌性角斑病是杧果上一种重要的细菌性病害,严重危害杧果产业发展。本试验获得了柑桔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菌株Xcm003 phd基因的全序列。序列分析显示,phd基因编码85个氨基酸,其理论分子量9.68 kD,理论等电点为9.39,是一种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有6个磷酸化位点以及1个结构域。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X.citri pv.mangiferaeindicae LMG941的Phd蛋白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