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6 毫秒
1.
竹荪大田畦栽高效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振兰 《食用菌》2010,32(5):56-57
竹荪又名"竹笙"、"竹参"、"仙人伞",是一种名贵的食药兼用食用菌品种,被誉为"菌中皇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及对竹荪认识的不断深化,在国内外市场竹荪的销量也不断上升,产品价格趋于平稳,刺激了竹荪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就闽北竹荪生产现状而言,尽管栽培面积很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在提高产量、增加效益方面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竹荪栽培的高产措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小风 《食用菌》2004,26(2):35-35
竹荪人工栽培在我国已得到推广,竹荪产量迅猛增加。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和对竹荪认识的不断深化,竹荪在国内外市场的销量也不断扩大,产品价格趋于平稳,这又刺激了竹荪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就闽北竹荪生产现状看,尽管栽培面积很大,却是广种薄收的粗放栽培方式,高产不多,大部分产量在40~60kg/667.7m^2。针对我市竹荪  相似文献   

3.
翁垂芳 《现代园艺》2011,(21):43-44
将乐县是福建省4大竹荪生产基地县之一,年生产规模达495hm2、鲜菇产量6060t、产值5860万元。20多年来,我县农户的竹荪栽培技术水平和产量、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了竹荪高产优质栽培示范基地,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本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竹荪高产优质栽培和烘烤技术。现将这方面的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果园套种竹荪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少风  林心明 《食用菌》2000,22(6):37-38
我市地处闽北山区,生产竹荪的条件优越,自1990年推广大田阴棚栽培竹荪技术以来,生产面积迅速扩大。但由于竹荪市场价格下降,使得生产规模一度萎缩。1995年,笔者进行了果园套种竹荪试验,利用果树形成的遮阳条件栽培竹荪,降低了竹荪生产成本。该技术推广后迅速为菇农所接受,使我市竹荪生产规模得到恢复并有所扩大,年栽培量超过4669000m2。现将该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 栽培工艺11 场地整理 桃、榛、柑桔、板栗、葡萄、杨梅等果园均可作为套种竹荪的场地。地势较平或缓坡地果园,可沿果树行间的排水沟作畦;地势较陡的梯式果园,则…  相似文献   

5.
通过概述红托竹荪生物学特性和栽培现状,研究目前红托竹荪产业发展瓶颈。介绍了红托竹荪工厂栽培研究的一些进展,包括了工厂化品种选育、红托竹荪液体菌种生产技术、菌棒配方优化、培养温度优化、覆土材料的研究、原基形成综合控制、工厂化生产常见病害的物理控制。结合研发成果与实践经验,指出工厂化培育红托竹荪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华香  陈玲 《蔬菜》1996,(5):18-18
短裙竹荪稳产高产栽培技术641101四川内江市凌家伏龙乡新农业开发部华香,陈玲可食用的竹荪主要是长裙竹荪和短裙竹荪,但以短裙竹荪品质最优,其菇体洁白,香味浓郁,营养丰富,售价要比长裙竹荪高出许多。而短裙竹荪在用料和方法上与长裙竹荪的栽培有很大差异,难...  相似文献   

7.
贵州红托竹荪(织金竹荪)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织金竹荪属清香型红托竹荪,是在贵州毕节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下培养出的优良地方食用菌品种(图1)。自1986 年织金竹荪经人工驯化栽培成功后,其种植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已形成了“优良菌种、以草代木、大棚控温、无害化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适时采收及烘烤干制”一整套成功的高效栽培技术,每667 m2 可获利2 万元左右,是一项可在短期内实现脱贫致富的高效产业,因此种植面积得到迅速扩大,现已成为毕节地区一项特色富民产业。  相似文献   

8.
吕朝玉 《食用菌》2008,30(4):35-36
近几年来,我市竹荪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6年已达13hm^2。由于竹荪原料丰富,价格稳定,市场看好,栽培操作简单,管理粗放,菇农种植竹荪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但由于生产环节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竹荪接种成活率一直不高。为此笔者进行针对竹荪接种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竹荪接种成活率高达95%-98%。现将接种成活率偏低的原因及对策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明德  卓传武 《食用菌》2007,29(3):51-51
泰宁县从1998年开始推广竹荪套种大豆遮阳栽培技术,近年来年栽培面积200~267hm^2。实践证明,利用大豆遮阳栽培竹荪与搭盖遮阳棚栽培竹荪相比,更具有省材、节本、效益高三大优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栽培技术要点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0.
林友红  李汝芳  陈勇光 《食药用菌》2012,(5):303-304,311
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物种的生物学特性与环境条件相协调的原理,创新芋田间作竹荪,毛芋早收接茬晚稻的"毛芋//竹荪-水稻"新型农作模式。该模式特点为:效益比传统种毛芋成本增加208.9%,利润提高721.9%,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通过经粮结合,水旱轮作,资源化循环利用废弃物,缓解毛芋、竹荪连作障碍。详细介绍了该模式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前古田竹荪生产一般是采用室外畦床栽培,菌株是高温型棘托竹荪,接种后在畦床生长1~2年,而每年出菇只有6~10个月.为了充分利用竹荪菌丝休眠阶段的空场地,近几年来我所进行了在竹荪畦套种猴头菇立体栽培试验,获得了较好收成,每亩地可种植竹荪400m~2,收干荪80~90kg,套种猴头菇8000多袋,产干菇350kg,效益显著,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季节安排竹荪栽培一般为春秋两季,套种在竹荪畦上的猴头菇栽培季节,应选在秋季10月中旬~11月中旬以前,春季2月下旬~4月上旬.接种好的  相似文献   

12.
该书由高允旺撰写,金盾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系新农村建设致富典型示范丛书之一,内容包括大历镇农林下脚料栽培竹荪致富、竹荪生产基础知识与基本设施、竹荪菌种规范化生产技术、农林下脚料栽培竹荪"三  相似文献   

13.
“毛芋/竹荪—水稻”新型农作模式,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物种的生物学特性与环境条件相协调的原理,通过芋田间作竹荪,毛芋早采接茬晚稻的研究和技术配套,打破了增收结构,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比传统种毛芋成本增加208.9%,利润提高721.9%,既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又稳定粮食生产.同时通过经粮结合,水旱轮作,把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提高土壤肥力,缓解毛芋、竹荪连作障碍,促进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发展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竹荪是我国著名的山珍,不仅味道鲜美、滑嫩爽口,且营养丰富。近年来开始由野生转向人工驯化栽培,商丘市食用菌研究中心结合长裙竹荪的生物学特性,并根据当地的实际生产需要,经过多年的栽培实践,总结出林地栽培长裙竹荪技术,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竹荪是著名的食用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鹿寨县四季菌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栽培竹荪简单易行,桑枝、甘蔗渣、木薯秆、玉米秆、花生藤(壳)等均可作为原料。只要将这些原料制成粉状,即可在桑园里的桑树脚、果园里的果树脚等位置栽培竹荪,春、夏、秋季均可生产,适合普通农户种植。栽培竹荪过后的废料可作有机肥,直接施放在桑园、果园。  相似文献   

16.
谷壳代替竹木栽培竹荪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绩 《食用菌》2005,27(6):29-30
宁化县食用菌生产开发办公室从2000年开始试验用谷壳代替竹木材料栽培竹荪,至2004年全县用谷壳代替竹木栽培竹荪面积已达133hm^2,且产量、质量不受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将该技术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最早食用竹荪并实现其人工驯化栽培的国家。目前全世界已报道的竹荪共有12种,我国分布有7种,其中,红托竹荪、棘托竹荪和长裙竹荪已实现规模化种植,其主产区分别为贵州织金、福建顺昌和将乐、四川青川和长宁。红托竹荪栽培历经了野生抚育、砂锅栽培、室外简易大棚栽培和新型栽培技术快速发展等四个阶段。从优质菌包的生产和选择、脱袋覆土、发菌及出菇管理、采收等方面具体介绍现阶段集成的“红托竹荪菌包脱袋覆土栽培技术”,其作为贵州省2022年农业“十大主推技术”,实现了液体菌种快繁、良种良法配套栽培,优选了适栽菌株配套林下栽培、层架式栽培、筐式栽培、工厂化栽培等多种模式,栽培周期短,可实现周年生产及供应。随着产业的发展,预计低成本的二次发酵或三次发酵栽培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现有竹荪生产多采用野外畦床式栽培,品种常用高温型棘托、长裙竹荪。接种后菌种在畦床内潜伏生长2—3年,而每年出菇只有一季(6~10月份),其余7个月则为空闲时间。如何充分利用竹荪菌丝休眠期这阶段的空闲场地?近年来我所作了试验与研究,在竹荪畦床面上排放木屑袋栽香菇菌筒,形成立体化栽培,获得一地多用,省工、省地、管理方便,一举两得的效益。一亩地种植竹荪400平方米,可收竹荪干品80公斤,价值5万元,套种香菇8000筒,可产鲜品6000公斤,产值2万元,两项合计产值7万元以上,成为我国当前食用菌生产中高  相似文献   

19.
高允旺 《食用菌》2014,(4):69-69
<正>6月8日,顺昌县大历镇丁历自然村甘立言板粟林下畦面结满菇蕾,山沟沟果蔬合作社的社员们忙着采摘竹荪,今年该镇推广林下栽培面积6.67×104m2。近年来,顺昌县不断拓展林业发展空间,挖掘林业发展潜力,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了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据该县竹荪技术研究所专家介绍,"林菌模式"不仅能改善竹木  相似文献   

20.
对竹荪菌种培养条件,菌种抗性以及几个主要的制种技术要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竹荪最适的菌种保藏时间为60天,最佳的菌种生产培养料为粗细结合料,配方为竹片(3—5cm)39%、木屑39%、麦麸20%、糖1%和石膏1%。制种季节的安排与产量密切相关。总结出了高产竹荪菌种制作的工艺流程,制定了优良菌种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