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测定环境温度、湿度、有害气体含量及育肥鲁西黑头肉羊的经济效益,比较了组合式羊舍和传统密闭式羊舍的保温及育肥效果。结果表明:在常规保温措施条件下,组合式羊舍内平均温度比舍外环境高0.73℃,低温时段舍内最低温度比舍外环境提高1.42℃,舍内饮水基本正常使用,可保证肉羊生产正常进行。但与传统砖混结构密闭式羊舍相比,舍内日均温度低0.70℃,最低温度(-7.83℃)低8.38℃,表明冬季保温效果不及传统密闭舍。组合式羊舍内CO2平均含量比密闭式羊舍低20.87%,NH3、H2S未检出。利用中等营养水平颗粒料育肥鲁西黑头肉羊,组合式羊舍肉羊平均日增重比密闭式羊舍提高14.76%,料重比(6.40∶1)降低6.30%,扣除饲料费后只均收入比密闭舍增加14.17元,育肥肉羊效果好于传统密闭舍。  相似文献   

2.
北方冬季严寒时期11月、12月、1月,猪舍非供热采用塑料保温育肥猪,已解决了"三九"不长猪问题.王景芳(1997)报道高温条件下,高温对生产育肥猪影响不明显;在低温条件下,如3℃±3℃,相对湿度65-86%时,湿度越高增重越低.LeDiVdich(1994)认为高温在环境温度适宜时,不会对仔猪增重或能量转换产生不良影响,但高湿会加重高温时仔猪生产性能的不利作用.通风可在一定程度上排除舍内水蒸气和有害气体.也有报道猪舍内部的气温不低于10℃,能得到较好效果;对高水平营养的猪在冬季平均气温6.1℃不影响其增重.黄太器等报道试验期外界气温平均为-4.1℃;保湿猪舍(平均4.2℃)比外界气温高8.3℃.据报道光照对猪生产的影响不明显.在模糊弱光中饲养的猪群,还可以减少咬尾行为.北方严寒季节,在大规模机械养猪场非供热自然保温的育肥猪舍内,对温度、湿度、氨的含量及育肥猪增重效果,进行了测定和试验.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鸭舍内冬季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本试验利用物联网环境智能检测仪测定了半开放式种鸭舍内温度、湿度、NH3和粉尘浓度的连续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寒冷季节半开放式鸭舍内温度变化较为平稳,舍内平均气温8.82℃,日平均温差3.404℃。鸭舍内的平均湿度为69.64%,日平均湿度差为33.31个百分点;舍内湿度在凌晨和夜晚值较高,白天值较低。鸭舍内NH3浓度呈波浪式变化,表现为白天NH3浓度低,晚上高;而舍内粉尘浓度的变化则无规律可循。相关性分析表明,氨气浓度和粉尘浓度与舍内温度变化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育肥猪舍氨气浓度测定与排放通量的估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北京选择一典型猪场,对不同季节育肥舍的氨气浓度进行了为期1年的试验测定,2004—2005年试验期间每2个月测定1次,每次测定3~4d,每2h采样一次,并根据二氧化碳平衡原理,对猪场不同生长阶段的育肥猪氨气排放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05年1月舍内氨气的平均浓度为(10.09±4.60)mg·m-3。2004年7月舍内氨气平均浓度为(3.44±2.34)mg·m-3,5月舍内氨气浓度为(6.29±4.07)mg·m-3,11月舍内氨气浓度为(6.98±2.63)mg·m-3,夏季舍内氨气浓度日夜变化不显著,冬季每日最低氨气浓度出现在9:00—17:00时段;育肥猪饲养期间的氨气排放通量为每头107.18~424.42mg·h-1。  相似文献   

5.
通过窑洞鸡舍环境调控,冬季在外界温度低于-10℃时,未调控组环境温度达到5.32℃以上,最高12.14℃,调控组环境温度可达到9.78℃以上,最高达到15.17 ℃.夏季调控组比对照组舍内温度低1~2℃.窑洞鸡舍对环境温度调控能力有限,夏季和冬季均随环境温度的升降而升降.冬季比夏季窑洞对环境温度的调控效果好.窑洞鸡舍湿度冬季调控组比对照组低,夏季调控组与对照组接近.冬季窑洞鸡舍有害气体CO2和NH3的含量比夏季高.NH3的含量在冬季和夏季均高于1.5 mg/m3的标准要求.但通过环境调控,舍内CO2的含量调控组明显比对照组低,低于1500mg/m3含量的标准要求.NH3的含量调控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窑洞鸡舍对NH3的含量调节通过自然通风换气的手段能力有限,需要采取其它措施.产蛋率冬季调控组比对照组提高19.37%,夏季调控组比对照组提高6.54%.冬季比夏季提高产蛋幅度明显.  相似文献   

6.
猪是恒温动物,不同体重的猪要求的适宜环境温度不同,体重越大的猪要求的适宜环境温度越低,45~135公斤重的育肥猪适宜的环境温度为16~21℃,在这个环境温度条件下,猪日增重快,饲料转化率高,经济效益好。中国农业科学院气象所在吉林省犁树县畜牧局的合作下,研究出混合被动式太阳能猪舍及配套饲养技术,冬季舍内环境温度可达10~20℃。猪日增重700克以上,是传统开放猪舍的1.5~2.0倍,重料比  相似文献   

7.
对砖混结构单列式和双列式封闭舍及轻钢结构开放式棚舍分别进行夏季温湿度测定,并分析不同温湿度变化对鲁西黑头肉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羊舍日均温度均以15时最高,早6时最低。羊舍湿度随温度上升而降低。开放式棚舍15时平均温度分别比封闭式双列舍和单列舍高1.1℃和1.9℃,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低3.5个百分点和8.2个百分点。9~18时,开放式棚舍平均温度高于封闭式羊舍,平均相对湿度小于封闭式羊舍。开放式棚舍温度升降幅度大于封闭式羊舍。不同类型羊舍温湿度变化对鲁西黑头肉羊体温、心跳没有影响,但随气温升高呼吸次数增加,15时比9时每分钟增加呼吸7~9次。综合比较,在自然生产环境条件下,济南地区夏季养羊棚舍饲养效果高于封闭式羊舍,搞好通风降温是提高肉羊夏季生产性能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讨最小通风模式对层叠笼养肉鸭舍内环境参数的影响。选择秋季肉鸭育肥后期(32~35日龄)进行试验,通过检测鸭舍内温度、湿度、风速、NH_3质量浓度、CO_2质量浓度,构建鸭舍CFD模型,模拟并分析温度场与气流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连续测试4 d,舍外温度6.31~26.12℃,舍内气温15.98~24.85℃;舍外相对湿度13.74%~91.49%,舍内相对湿度28.94%~79.68%;舍内风速波动范围0.30~0.81 m/s,CO_2与NH_3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 462~2 798 mg/m~3、0.05~0.87 mg/m~3。模拟试验鸭舍温度场与气流场,模拟仿真值与实测值间相对误差为0.8%~1.3%,说明所建CFD模型数值模拟与试验数据间高度吻合。每层鸭笼水平剖面温度场与气流场分布模拟结果分别揭示了各层面纵向中部温度均高于两端区域,以及各层中部至风机处气流流速均大于其他区域;此外,南北两侧对称分布通风小窗进入气流形成对冲并汇聚,致使气流分布不均。该研究可为层叠笼养鸭舍结构优化设计与环境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一、防暑降温夏季气温高,并且肉鹅的饲养密度大,肉鹅所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使舍内的温度和湿度都有所提高,影响了肉鹅的生长发育,所以在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是肉鹅育肥的关键。一般鹅舍内的温度以不超过26℃为最佳,为了保证舍内的温度适宜,可根据养鹅场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加强舍内的换气通风工作,也可在鹅舍内安装风扇,将舍内的热气和有害气体排出,  相似文献   

10.
夏季,温度高、湿度大,如管理不当,肉羊养殖场容易发生疫病。 加强饲养管理建立科学的、相对规律的、适合夏季特点的饲养管理日程。  相似文献   

11.
Pyrogallol inhibits the Omethylation of epinephrine and norepinephrine by catechol-O-methyl transferase in vitro as well as the metabolism of these catecholamine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ir O-methylated metabolites, in the intact mouse. Since pyrogallol also prolongs the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epinephrine, it is suggested that catechol-O-methyl transferase terminates the actions of the catecholamine hormones.  相似文献   

12.
采集草海流域周边成熟期整株农作物及土壤样品,分析测试其中DDTs和HCHs的含量,对比研究了土壤和作物中DDTs和HCHs污染水平及其在作物中富集能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HCHs和DDTs残留检出率均为100%,残留范围分别为0.06~16.66μg·kg-1和0.08~39.77μg·kg-1,土壤中HCHs和DDTs的残留量均小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三种农作物中DDTs、HCHs及Σ(DDTs,HCHs)残留量差异显著,HCHs含量最高的是玉米,DDTs和Σ(DDTs,HCHs)最高的是马铃薯;三种农作物中HCHs和DDTs残留的风险系数均为1.1,属于低度风险,农作物中DDTs、HCHs及Σ(DDTs,HCHs)的安全指数IFSC均小于1,DDTs和HCHs残留量对三种农作物安全影响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13.
刘安壕 《古今农业》2021,(1):53-65,52
木薯原产美洲,于清道光年间传入中国,并在广东各地逐渐推广传种,民国时有过一场大规模的推广运动.本文全面梳理木薯在晚清、民国广东的引种推广过程,包括探讨木薯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及地点,阐述木薯在广东从早期平稳渐进,到抗战时期快速发展的推广过程.最后,分析探讨木薯在广东成功推广的动因.  相似文献   

14.
我国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与科技创新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研究生培养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科技创新水平的关键。文章通过对我国科研院所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优势和特点的分析,结合科研院所在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从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环节、学术氛围、研究平台以及激励机制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加强科研院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为提高我国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岳二黎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1):172-173
通过对安徽省各地区的调查,确认目前我省小麦田常见杂草有11科27种。主要杂草有猪殃殃、播娘蒿、看麦娘、荠菜、大巢菜、牛繁缕、婆婆纳、麦家公、野燕麦、泽漆等。探讨了小麦田群落结构及发生规律,并且对已有小麦田杂草农业防除配套技术进行了充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英国黑加仑的栽培与研究及我国黑加仑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英国黑加仑发展历史、主栽品种、栽培面积、产量及栽培技术,介绍了在品种选育、果实与种子营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黑加仑、抗霜冻以及种质资源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黑加仑生产优势和今后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4~2006年的遥感MODIS-NDVI和地面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NDVI时间序列的变化与贵州中部农作物生长发育及长势的规律。结果表明:遥感植被指数与秋粮作物生育期和长势存在较好的相关性,NDVI=0.7和ND-VI>0.75对应了黔中水稻和玉米的关键生育期及对温度条件要求最敏感的时期。利用卫星资料得出的植被指数,可用于建立秋粮作物产量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8.
河流反硝化过程及其在河流氮循环与氮去除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全球每年通过人类活动新增的"活性"氮导致全球氮循环严重失衡,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酸化、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河流作为重要的氮汇,其氮循环对整个生态系统氮收支的影响、水体氮污染的改善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控制气候变化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有助于理解反硝化过程中控制反硝化产物组成的影响因子,以利于增加反硝化最终产物氮气的释放,减少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的释放,从而加强对河流氮输送和氧化亚氮排放的管理,就河流反硝化的如下关键问题进行了综述:第一,河流反硝化作用的发生地点、时间以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第二,河流反硝化对河流氮负荷变化的响应机制;第三,河流系统的水文和地形地貌的变化对反硝化的影响,换言之,河流反硝化与河流水力学滞留时间及河流氮负荷的关系;第四,从生态系统尺度上讲,与陆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相比,河流系统单位面积的反硝化率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河流系统总的反硝化通量所占比例;第五,河流反硝化研究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土壤在Pb、Cd单一以及复合污染条件下红薯对Pb、Cd的吸收和积累规律,通过盆栽试验对红薯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和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了单一及复合污染土壤中重金属Pb、Cd形态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较低浓度的Pb、Cd能显著促进红薯的生长(P<0.05),Pb超过50 mg·kg-1、Cd超过3mg·kg-1时,红薯生长受到显著抑制(P<O.05),Cd是影响红薯生长的主要因素;随着试验处理浓度的升高,红薯体内重金属含量也随之升高,二者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Pb、Cd共存对红薯吸收累积Pb、Cd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Pb促进Cd向地上部转移,Cd促进Pb在地下部积累.根际土壤中Pb、Cd以可交换态与碳酸盐结合态为主,二者均占总量的55%以上,在复合污染条件下,Pb浓度为50 mg·kg-1时其活性系数显著高于其他Pb处理(P<0.05),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有效态Cd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