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尾松和木荷不同类型苗木造林后幼林生长建成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马尾松和木荷容器苗、裸根苗造林后幼树的生长建成差异,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开展其1年生容器苗和裸根苗造林对比试验。造林3 a后,对其保存率、生长量、根系特征及N、P养分质量分数等幼树生长建成指标进行调查、测定。结果表明:马尾松容器苗林分4年生幼树平均地径、树高及调查当年新梢生长量分别为35.52 mm、200.59 cm和105.59 cm,分别比裸根苗显著大31.71%、18.25%和21.13%;相对裸根苗,木荷容器苗林分生长量亦表现出较大优势,其地径和树高分别较裸根造林大4.36 mm和26.72 cm,并且调查当年的新梢生长量和保存率分别显著较裸根造林大19.68%和33.73%;两树种容器苗林分平均单株干质量均近等于裸根苗的2倍;容器苗林分根系发育均较相应裸根苗林分优,马尾松容器苗林分幼树平均主根长、根幅和一级侧根数分别比裸根苗相应指标大6.02 cm、14.30 cm和4.13条,木荷容器苗林分幼树平均根幅和一级侧根数分别比其裸根苗幼树相应指标显著高出14.24 cm和6.75条;两树种容器苗林分幼树N、P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裸根苗。因此,从马尾松和木荷不同类型苗木造林初期幼树的生长等相关结果看,容器苗根系的完整性保障其林分幼树根系的较好拓展和发育,利于造林初期其对养分的吸收进而促进地上部分生长;容器苗造林效果不仅体现在当年的成活率高、缓苗快,造林第3年幼林的生长建成及养分吸收优势仍在。  相似文献   

2.
切根育苗对马尾松苗木及幼林生长的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尾松种子经沙床催芽后育苗,芽苗截根定距移栽,不同切根处理、不同深度切根、切根苗造林等试验表明,马尾松育苗采取芽苗截根定距移栽,9月衬苗期切主根和侧根,切根深度8-10cm,苗木质量最优,造林成活率可达96%;幼林生长各项指标最好,并提前闭成林,降低成本,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黄海峰  马俊伦 《乡村科技》2019,(11):52-52,54
马尾松是珍稀树种。对于马尾松幼林而言,幼林造林密度直接关乎幼苗能够占据的整体生长空间。因此,从空间利用视角看,有关部门针对马尾松幼林有必要限定最佳的造林密度,依照因地制宜的思路妥善利用幼林生长空间,从而显著优化幼苗的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连栽对其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马尾松的造林成活率和促进早期生长,使其尽快郁闭成林,减少表土流失,在肥力中等的酸性红壤上,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了不同切根苗木造林效果及水土流失状况研究,试验设7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不同切根苗木的造林成活率、幼树地下、地上生长及水土保持效果均有很大差异。其中以芽苗移栽3次切根苗木造林效果最好,造林成活率达98.5%,侧根条数和生物量最多(1年生达12条和21g),幼树生长最快(第3年抽高已达1.08m),比常规大田苗木提前1~2年郁闭,每公顷节约抚育费300元,3年生幼林减少表土流失4.95m^3/hm^2;其次是芽苗移栽2次切根苗木,大田常规苗木造林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疏林地套种木荷对林分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家齐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3):126-127
针对闽南丘陵山地马尾松造林地由于经营不善或造后失管而形成疏林地的状况,采用木荷进行套种改造,对形成的马尾松木荷混交林进行生长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并与未套种的马尾松疏林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疏林经过木荷套种改造,马尾松生长量得到一定的提高,土壤容重降低、持水量、孔隙度、有机质和速效磷等指标都有所增加,土壤变得疏松且肥力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7.
整地方式对马尾松幼林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马尾松造林地上开展不同整地方式的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整地方式在造林初期对土壤物理性质产生影响 ,表现为全垦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效果最好 ,带垦次之 ,穴垦最差 ,而土壤化学性质差别不明显。造林 5年后 ,整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表现为穴垦 >带垦 >全垦 ,而林分生长状况则表现出全垦 >带垦 >穴垦的趋势 ,这种生长差异随着林木年龄增长将减少乃至消失。  相似文献   

8.
福建柏木荷混交林幼林抚育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丽玉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0):115-115,135
试验表明:在立地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适当提高福建柏木荷混交林不同幼林的抚育强度,对混交林早期生长和提前郁闭有一定促进作用,综合混交林的生长效果、林下植被发育状况以及营林成本,采取局部松土除草的抚育方法为佳.  相似文献   

9.
施肥对马尾松人工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施肥对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在桂西北干热河谷地区选择马尾松人工幼林建立固定样地,采用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不同肥施量进行连续5年4个处理(即A 1.0 kg/株、B1.5 kg/株、C2.0 kg/株,以及CK不施肥)的肥效试验。当林分生长至9年生时,其生长量显示如下规律:(1)胸径生长量为C(11.40 cm)>B(11.10 cm)>A(10.87 cm)>CK(10.80 cm);(2)树高生长量为C(9.87 m)>B(9.43 m)>A(9.23 m)>CK(9.20 m);(3)林分蓄积量为C(79.35 m3/hm2)>B(72.45 m3/hm2)>A(68.34 m3/hm2)>CK(67.33 m3/hm2)。从总体上看,马尾松人工幼林生长量显示出施肥比不施肥提高1.5%~17.9%,其中,施肥量2.0 kg/株处理对林木生长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不同立地及间伐强度对马尾松人工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立地及间伐强度对马尾松林生长的影响,在桂西北田林县西部选择6年生马尾松人工幼林设置固定监测样地,即间伐强度30%、25%、20%和0%(ck为对照)依次为A区1 050、1 125、1 200、1 500株.hm-2;B区1 400、1 500、1 600、2 000株.hm-2;C区1 500、1 600、1 700、2 125株.hm-2。经过连续5a的观测,当林分生长至11年生时得出如下结果:1)A区间伐强度20%以及B区和C区间伐强度分别为30%对胸径生长较大,分别比不间伐提高2.2%~10.5%;2)A区、B区和C区间伐强度依次为20%、25%和30%对树高生长较大,分别比不间伐提高0.6%~6.3%;3)A区间伐强度20%以及B区和C区间伐强度分别为30%对单株蓄积生长较大,分别比不间伐提高3.1%~24.9%,但林分单位面积蓄积则分别比不间伐下降5.9%~24.2%。  相似文献   

11.
木荷幼苗在林窗不同生境中的形态响应与生物量分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从林窗边缘到林窗中央环境梯度上3种不同生境的木荷幼苗的主要形态因子和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种生境下木荷幼苗的形态数量指标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从林窗边缘到林窗中央,随着光照等环境条件的改善,其生长量和生物量逐渐增加。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基本相似,但叶和主茎生物量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林窗边缘处,木荷幼苗将生物量相对多地分配到地上叶构件上,林窗中央处,则相对多地分配到地上主茎上。研究显示,木荷幼苗具有喜光能耐阴的特性。运用非线性幂函数拟合了不同生境木荷幼苗生物量模型,回归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生物量随苗高、地径的变化趋势,可作为环境条件类似的木荷幼苗生物量预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两种茶科植物木荷和油茶抗稻瘟等病菌的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平皿法研究了木荷、油茶对10种植物病原菌的抗菌活性。两植物叶、枝材料在10 mg/mL浓度下显示出强抗稻瘟病活性,抗菌率均为100%。木荷叶和油茶叶LD-P线性方程分别为y=5.611 6 1.315 5x和y=3.596 6 4.606 3x,半有效浓度分别为0.343 mg/mL和2.017 mg/mL。两植物叶不同质量比组方,Mansour法评价,在质量比3∶40~100时,抗稻瘟病活性相加;在质量比3∶4~20时,抗稻瘟病活性增效。索氏提取法由低极性到高极性溶剂依次萃取强抗稻瘟病活性材料木荷叶,其溶出物主要分布在极性端,萃取率为19.11%(水、乙醇),以及非极性端,萃取率为12.87%(石油醚、氯仿),而中度极性溶出物少,萃取率为1.15%(无水乙醚、乙酸乙酯)。各级分萃取物抗稻瘟活性显示:抗稻瘟病活性存在于乙醇、水、无水乙醚萃取物中,在0.8 mg/mL浓度下,抗菌率分别为96.67%、63.33%、25.00%。木荷、油茶可作为开发抗稻瘟病菌剂的备选材料。  相似文献   

13.
以飞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及飞播马尾松—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2种林型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变化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2种林型同一土层蔗糖酶活性、全氮质量分数、速效钾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脲酶活性在0~1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酸性磷酸酶活性在10~20 cm和20~4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全磷、有机质质量分数在0~10 cm、10~2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随着土层加深,2种林型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土壤养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脲酶、蔗糖酶与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钾、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酸性磷酸酶与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速效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合分析表明,飞播马尾松纯林补植木荷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及脲酶、蔗糖酶的活性,改善土壤状况。  相似文献   

14.
氮沉降对木荷马尾松混交林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野外试验和室内测量法,研究了氮沉降处理对木荷马尾松混交林土壤有效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氮沉降处理后,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降低;不同氮沉降量对相同土壤层有效磷质量分数的影响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趋势.9个月的高氮处理(150kg·hm~(-2)·a~(-1))最有利于土壤有效磷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
对福建华安县西陂国有林场4年生木荷无性系种子园进行生长和结实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地径的变化幅度为783~1380cm,胸径的变化幅度为468~938cm,叉干数变化幅度为10~25个,枝下高的变化幅度为333~2990cm,树高的变化幅度为330~488m,冠幅的变化幅度为233~380m;2014年结实株率和2015年坐果株率无性系A4均最大,达7500%,分别是平均值的282、421倍;2014年结实株率为2727%,2015年坐果株率2091%;33个无性系中,2014年8182%的无性系有结实,2015年6061%的无性系有坐果,1818%的无性系2a均未坐果;2014年结实株率和2015年坐果株率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83,木荷结实株率、坐果株率与胸径呈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无性系A4的综合评分最高,达33442。  相似文献   

16.
闽南山地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培育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杉木纯林采伐迹地上分别营造杉木、马尾松、木荷纯林以及杉木×马尾松、杉木×木荷、杉木×马尾松×木荷的混交林,造林后16 a对比分析不同类型林分的生长量、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结果表明,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在林木生长量、生物量、改良地力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其它类型林分。3树种混交林林分结构合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林内生长环境和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其林分蓄积量,比纯林提高45.13%-127.03%,比2树种的混交林分提高15.27%-30.63%。  相似文献   

17.
将中亚热带木荷马尾松叶凋落物置于不同形态外源N下进行模拟分解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H4Cl和NaNO3溶液均能有效提高木荷叶的分解速率,而且加入的量越多其分解速度越快.但与等量的水相比,只有当溶液量增到300 ml时,外源铵态氮和硝态氮对其分解的促进作用才明显超过水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NH4Cl和NaNO3溶液在一定程度上也都能促进马尾松叶的分解,但不同处理间对其影响的差别不大,外源铵态氮对马尾松落叶分解速率的影响不如等量水的强,与水相比,在三种处理中,只有加200ml NaNO3溶液时能显著提高马尾松落叶的分解速率.总体上外源氮对马尾松叶分解的影响不如对木荷落叶的明显.  相似文献   

18.
次生林改造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淳安县新安江开发公司所属16个林场35168hm~2,28年来以封山育林为主,人工造林为辅,恢复了森林,森林覆盖率由1963年的23.8%提高到66.2%。从1970年起,在龙川渔林场开展了次生林改造,面积207.6hm~2,与此同时,进行对比试验。1985、1988年实测结果表明:形成了3个混交类型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类型,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改善了生态条件,增加了中间收入,为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增添了新的景观。  相似文献   

19.
5种微量元素浸种对决明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种微量元素的不同浓度浸种处理决明种子,研究不同微量元素及浓度对决明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微量元素及浓度浸种处理对决明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显著影响,10mmol/L的锌、0.2mmol/L的钼、0.15mmol/L的硼、10mmol/L、20mmol/L的铁处理对决明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铜的3个处理及20mmol/L的锌、0.5mmol/L的钼、0.2mmol/L的硼处理表现出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可见,适宜浓度的铁、锌浸种能够促进决明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又以10mmol/L的锌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