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赤峰地区冬小麦适宜播期,播深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对冬小麦适宜播期,播深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赤峰地区种植冬小麦,播期以9月11 ̄19日为宜;播深因品种而定,抗寒性强,分蘖多的品种以3 ̄4cm为宜,抗寒性强,分蘖较少的品种以4 ̄5cm为宜。  相似文献   

2.
小麦冻害及其防御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堂 《河北农业》2009,(11):24-25
一、冻害发生的原因 1、品种选择不当。冬小麦播种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以完成春化阶段,春化阶段之后的小麦抗寒性显著降低。半冬性或春性小麦如果播种过早,冬前通过春化阶段起身拔节,冬季遇到0℃以下的寒潮,其主茎或大分蘖就会被冻死。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抗寒性级别划分与鉴定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小麦抗寒性鉴定方法有计算枯株、死茎的百分率法和田间目测法。通过2003年冬小麦的抗寒性试验,鉴别出14个供试的冬小麦的抗寒性能,从而筛选出适宜在天津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4.
几年来。由于越冬期冻害,我省冬小麦单产和复种指数明显降低,种植面积由120万亩缩减到60万亩。严重地影响了小麦生产的发展。因此,除了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栽培水平之外,选育抗寒性强的优良冬小麦新品种,已成为发展冬小麦生产的重要前提之一。过去国内有人进行过不同抗寒品种在幼苗形态和生长习性方面的研究,但未涉及品种选育问题。我们的试验,是以抗寒性不同(主要以越冬成活植株百分率表示)的冬小麦品种为材料,探索其各生育阶段植株形态的表现,为选育强抗寒性的冬小麦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播种深度对小麦抗寒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淮地区冬季自然低温条件下,以4个不同抗寒类型的冬小麦品种为材料,测定了不同播种深度下冬小麦的抗寒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4 cm和6 cm播种深度下,抗寒性弱的品种细胞质膜透性和MAD含量低于抗寒性强的品种;在6 cm播种深度下,抗寒性强的品种SOD活性、Pro含量明显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在4 cm播种深度下,抗寒性强的品种POD活性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即在4 cm和6 cm播种深度下,小麦的抗寒性最强。从4个小麦品种SOD活性的变化看,京冬841的SOD活性明显高于其它3个品种。  相似文献   

6.
通过不同品种冬小麦的播期试验,探究在正常偏暖年份下,北京地区继续种植冬性品种小麦和提高偏春性小麦品种种植比例的可能性,并利用播期调整减少抗寒性相对弱的品种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与9月下旬常规播种相比,北京地区目前可以适当推迟冬小麦播期,10月中旬前均可种植,品种选择应以冬性和半冬性品种为主;10月上旬以后播种的冬小麦,冬前难形成壮苗,容易遭受冻害影响,特别是偏春性品种,但可通过提高播量和选种抗寒品种减少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品种抗寒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Griffing双列杂交模式Ⅱ设计,对小麦品种抗寒性数量性状进行了配合力遗传效应和F_1抗寒性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品种抗寒性一般配合力遗传方差δ~2gca和特殊配合力遗传方差δ~2sca均达到1%显著水平,表明抗寒性表现受加性与非加性基因的共同作用;并且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表明加性较非加性基因效应占有绝对优势;杂种F_1抗寒性多为中间性遗传,但也有个别组合呈抗寒亲本显性或杂种优势,F_1抗寒性组合均值与中亲值相关极显著;用抗寒性强的品种作母本时,F_1抗寒性都比较强。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是我国北方地区种植面积最广、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也是我国北方居民的主要口粮,因此如何提高冬小麦的产量是小麦种植者都在思考的问题。然而,近年来北方地区冬小麦的种植产量时常遭受到冬季寒潮暴雪天气的影响,导致冬小麦产量和往年对比无增长,甚至于减产。本文以2009年新疆为例。2009年冬季我国新疆地区出现了60a一遇的暴雪天气,降雪量突破历史同期极值。这次暴雪天气使我国新疆地区的冬小麦遭受了严重的冻害,给农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以2009年冬季寒潮暴雪天气给新疆地区冬小麦带来的危害为例,浅析新疆地区如何应对冬季寒潮暴雪天气对冬小麦的影响,希望能给广大农户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抗寒生理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抗寒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测定了部分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抗寒品种的叶片含水量、自由水含量、渗出电解质百分率等,比下抗寒品种要低;而抗寒品种的束缚水、细胞质液浓度、束缚水/自由水比值等,比抗寒差的品种要高。抗寒品种元月份束缚水/自由水比值在1以上;有时达2以上;不抗寒品种始终低于1。据此,提出了束缚水/自由水比值作为鉴定冬小麦品种抗寒性定量指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正"津引159"是近年天津地区冬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的主栽品种。其抗寒性良好、矮秆抗到、熟期适中,产高质优,是一个有推广价值的品种。主要特征特性冬性,抗寒性1级。中熟,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琥铂色粒),硬质。幼苗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冬麦品种植株低温胁迫恢复生长后细胞膜受伤害程度的差异,以4个抗寒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设置封冻期3个温度(负积温分别为120、240和480℃)和恢复生长后4个温度(未经低温胁迫、-3、-6和-9℃)处理,比较低温胁迫恢复生长后品种间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的加剧,不同品种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均呈增加趋势。抗寒性强的冬麦品种恢复生长后的植株质膜稳定性大于抗寒性弱的品种。恢复生长的冬小麦对低温有一个适应过程,-3℃低温胁迫下,抗寒性有所增强;在-6℃低温胁迫下,细胞膜也有所恢复;进一步的低温,则导致膜脂过氧化的加剧。  相似文献   

12.
石新828冬小麦由石家庄市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研究所育成。2005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丰产性突出、抗虫性强、商品性好、抗寒性好、高抗倒伏、田间长势长相好、落黄好等诸多优点,深受种植户的欢迎。近年来,该品种以其突出的综合性状,在定州市得以大面积推广种植,是该市当前冬小麦生产用种上的一个当家品种。  相似文献   

13.
黄淮地区冬春季低温胁迫对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黄淮地区冬春季自然低温条件下,以4个不同抗寒类型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对越冬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4个时期的抗寒生理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越冬期至抽穗期抗寒性强的品种根系活力一直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在除抽穗期外的其他生育时期,抗寒性强的品种的SOD活性和Pro含量都明显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而抗寒性强的品种的质膜透性和MDA含量都显著低于抗寒性弱的品种:在越冬期,抗寒性强的品种的POD活性和WSS含量都低于抗寒性弱的品种,其含量变化与田间抗寒性关系不密切.由此可见,在小麦抗寒育种工作中,除注意田间直接鉴定外,还可以把根系活力、SOD酶活性和Pm含量作为室内间接鉴定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冬季温度升高明显,这一变化对冬小麦冬春性品种种植界限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回答这一科学问题,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1951—2010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分析比较后一时段冬季温度升高对中国冬小麦的强冬性、冬性、弱冬性和春性4种类型品种种植北界和种植南界的空间位移及可种植面积的影响。【方法】依据制约冬小麦正常越冬的冻害指标和影响春化天数指标确定冬小麦不同品种种植的北界和南界;采用ArcGIS软件绘制冬小麦不同品种种植区域及种植面积变化。【结果】与195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冬小麦强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宁夏-甘肃及河北-辽宁北移趋势最明显,分别北移200 km和100 km,其种植南界东部地区北移趋势大于西部地区,在江苏和安徽等地移动90 km,强冬性品种可种植面积共增加36.24万km2;冬小麦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山东-河北变化明显,向北移动310 km,种植南界在贵州毕节-习水地区向西推移趋势明显,西推95 km,冬小麦冬性品种可种植区域共增加17.75万km2;冬小麦弱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安徽、江苏、河南和山东交互之处变化明显,北移120—370 km,西部地区变化趋势不明显,种植南界呈略微北推趋势,冬小麦弱冬性品种可种植面积共增加15.70万km2;冬小麦春性品种种植北界在江苏、安徽和河南变化明显,北移230 km,而西部地区不明显,春性品种可种植面积共增加23.44万km2。华北北部地区以强冬性品种为主,华南地区以春性品种为主,河南、山东和四川等地区冬小麦可种植冬春性品种类型较多,以冬性和弱冬性品种为主。【结论】由于中国冬季温度明显升高,较1951—1980年,1981—2010年冬小麦不同冬春性品种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北界北移趋势大于南界移动趋势,种植区域面积增大,其中强冬性品种种植界限及可种植区域移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5.
对6个早熟结球甘蓝品种,在半干旱山区冬小麦-甘蓝-冬小麦种植模式中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农珍绿较早熟、抗病、产量高、结球紧实,最适宜半干旱山区冬小麦-甘蓝-冬小麦种植模式中推广应用;中甘21、8398早熟性好、结球紧实,宜在海拔1700 m左右的半干旱山区冬小麦-甘蓝-冬小麦种植模式中作为配套品种推广应用;华耐百惠等三个品种抗病、产量高,但成熟期偏晚,宜在海拔1450 m左右的半干旱山区冬小麦-甘蓝-冬小麦种植模式中作为配套品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冀中南地区,随着限水压采区域的扩大,人们开始寻找替代冬小麦的越冬作物。而冀中南地区冬油菜种植面积扩大,成为替代冬小麦的首选作物。选择鹿泉、南宫、肥乡为试点,分别利用甘蓝型和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各3个,在露地条件下进行试验。首先,利用越冬率和产量,对不同类型冬油菜在冀中南地区种植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发现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的抗寒性优于甘蓝型,种植冬油菜时首选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然后,利用灌水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比较冬油菜与冬小麦的种植效益对冬油菜替代冬小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发现冬油菜较冬小麦节水,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较好,可以替代冬小麦。最后,利用生育期拟合度对冬油菜(白菜型)与10种夏播作物(7种不同类型的玉米,大豆、谷子和超早熟棉)轮作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进行了田间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冬油菜除不宜与超早熟棉轮作外,与其他试验作物均可进行轮作,其中与早熟玉米、糯玉米和谷子轮作较好。研究结果为冀中南地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地处华北北部冬麦区的边缘,是无霜期最短的晚熟冬麦区,自然条件严酷,对种植的冬小麦品种的综合性状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尤其是品种的抗寒性、抗倒伏性、早熟性、抗病性及丰产性等几个关键性状要求过硬,否则很难适应北京地区的自然环境、种植结构及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8.
嘉峪关市酿酒葡萄引种试验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的5个酿酒葡萄品种在嘉峪关试种的结果表明,适宜当地戈壁种植的酿酒葡萄品种为赤霞珠、霞多丽、意思林;品种双优红虽抗寒性强,但是在产量和果实品质上难以达到较好的经济回报,不适合戈壁滩地种植;品种梅鹿辄抗寒性较弱,但产量和果实品质较高,可在防寒条件下适当种植。  相似文献   

19.
邢麦13号是河北省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000年以衡9117-2为母本、邯4589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高产、广适,抗寒性好、抗倒伏,落黄好,中抗白粉病、条锈病,适宜在冀中南高水肥地块种植。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抗寒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抗寒力强是冬小麦能够在严寒地区生长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温度低,积温不够,一般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土地利用率低,因此提高冬小麦的抗寒性对农业,特别是高寒地区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综述了冬小麦抗寒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抗寒性的影响因素研究、抗寒性机制研究、抗寒性育种及栽培研究等情况,提出了我国在冬小麦抗寒性研究中的不足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