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氮肥和密度对超级杂交稻宜优673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杂交稻宜优673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氮肥用量和栽插密度对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水平的稻田土壤,氮肥用量对千粒重影响较小,对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影响较大。栽插密度对宜优673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对穗数影响较大。施纯氮为180kg·hm-2、栽插密度为21.5万丛·hm-2时,有利于宜优673组合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关系的均衡协调,产量达到9.498 7t·hm-2。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以水稻品种绥粳18为试材,研究肥密互作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在差异施肥量,差异栽培密度这两种因素处理下,千粒重差异不显著,穴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存在极显著差异。供试品种在施N91.0 kg·hm~(-2)、P_2O_5 46.0 kg·hm~(-2)、K_2O23kg·hm~(-2)(N∶P∶K=1.9∶1.0∶0.5)、栽培密度为30.3cm×13.3cm时,产量最高,达到9 536.7kg·hm~(-2)。  相似文献   

3.
白浆土施硅肥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品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在白浆土上不同硅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上施用硅肥,可以显著地提高水稻产量构成因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以施硅量450~750 kg/hm2效果较明显。施肥量与穗数、千粒重呈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与穗粒数和空瘪率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中,以结实率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穗粒数、穗数和千粒重,而空瘪率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小,这表明施用硅肥主要从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和结实率等方面来提高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张志才 《农技服务》2022,(10):31-36
为金湖县丘陵地水稻的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3414肥效试验,研究氮磷钾不同用量对水稻农艺性状、穗粒结构、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并构建肥料效应函数模型,得出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施用氮磷钾均能增加株高、茎蘖数;适量氮肥能增加每穗粒数和产量,氮肥过量则会降低产量,而结实率、千粒重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每穗粒数、千粒重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先升后降;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均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升后降。水稻施用氮磷钾均能增产,氮肥对产量影响最大。氮磷钾施用量均存在一个合理阈值,肥料的增产量随着施肥量增加由大变小。金湖县丘陵地水稻的最佳施肥量为氮(N)259.14 kg/hm2,磷(P2O5)67.25 kg/hm2,钾(K2O)109.08 kg/hm2,该条件下,水稻的经济产量最佳,为9 559.4 kg/hm2。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杂交水稻甬优1540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杂交水稻甬优1540的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主区处理为施氮量(N),副区处理为移栽密度(D)。主区、裂区均随机排列,每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施氮量对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的增加有正效应,对结实率、千粒重的提高有负效应;栽插密度对每穗总粒数、结实率的增加有负效应;产量随施氮量和密度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密度比施氮量效应更显著。【结论】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及其交互作用对甬优1540产量及其主要产量性状如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均具有显著影响,实现水稻最高产量的组合为施氮量240kg/hm~2,栽插密度25.5万蔸/hm~2,产量高达9.63t/hm~2。  相似文献   

6.
不同叶龄期追施N、K穗肥对中粳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粳稻品种皖稻68为材料,研究不同叶龄期追施N、K肥对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倒3叶追施N肥产量最高,各处理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倒4叶期追施K肥产量最高,各追肥处理都极显著高于对照.(2)倒3叶期追施N肥显著提高穗粒数,而对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影响较小;倒4叶期追施K肥显著提高穗粒数和结实率,而对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小.(3)穗肥的合理施用能有效控制无效分蘖生长,提高单位面积总颖花量,并能提高群体的有效叶面积率和高效叶面积率,提高粒叶比,协调群体源库关系,塑造抗倒株型,提高抽穗到成熟期的群体光合生产量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以两系杂交稻新组合“65396”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氮肥用量(纯N 0 kg·hm-2、120kg·hm-2、240kg·hm-2、360 kg·hm-2)和栽插密度(21×104穴·hm-2、27 ×104穴·hm-2、33×104穴·hm-2)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密度对65396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且在(21~33)×104穴·hm-2的密度范围内,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氮肥用量对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水平在360 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显著,反而显著降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试验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土壤中,施纯N240kg·hm-2,栽插密度在27×104穴·hm-2左右均有利于该组合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协调发展,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研究6个播种期和7个栽插密度对单季稻甬优15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甬优15随着播期的延迟,全生育期逐渐缩短,株高、穗长逐渐降低,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终造成产量随播种期延迟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播种期为5月10-25日的产量最高;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甬优15有效穗不断增加,株高、穗长、千粒重不断降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最终造成产量随栽插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栽插密度以14.31万~16.67万丛·hm-2为宜。  相似文献   

9.
林琼 《福建农业学报》2012,27(7):685-690
以超级杂交稻天优3301为材料,在大田中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播期和移栽密度对天优3301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移栽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也显著.移栽密度主要影响穗数,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增多,穗粒数下降,而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对稳定.在建阳及闽西北地区,超级杂交稻天优3301的适宜播期为5月20~30日,适宜栽插密度为25.0万丛·hm-2,在此条件下可形成足够穗数和穗粒数,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氮素基蘖肥与穗肥不同比例对机穴播杂交粳稻‘花优14’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氮300 kg/hm~2条件下,基蘖肥与穗肥氮素比例为6∶4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达到(12 145. 92±277. 35) kg/hm~2,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基蘖肥与穗肥氮素比例为7∶3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高于比例为8∶2和9∶1的处理。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为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增加穗肥氮占比能有效提高穗粒数和每穗结实率,降低有效穗数,但对千粒重影响较小。由穗肥氮占比与产量拟合方程(Y=-9 142. 21x2+12 178. 18x+7 779. 51,R2=0. 9066**)解析可知,穗肥氮占比超过基蘖肥的0. 67倍时,水稻产量下降。研究表明:杂交粳稻‘花优14’机穴播在纯氮300 kg/hm~2条件下,在穗肥为基蘖肥的0. 43—0. 67倍、确保有效穗数(332. 25×104/hm~2)基础上,可通过增加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和稳定粒重达到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11.
以杂交晚籼稻C两优817为试材,研究2个播期下不同移栽密度对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每穴最高苗数、单株分蘖率、每穴穗数逐渐降低,成穗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株高、穗长、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呈现下降趋势,而有效穗数则呈现出上升趋势,C两优817在移栽密度21万穴·hm-2时产量最高。播期提早则可显著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2.
以杂交稻新品种泰丰优676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施氮量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水平下,施氮量对每667 m2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有极显著影响。每667 m2施N 12 kg处理的水稻每667 m2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衡协调,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旨在明确施氮量和插秧苗数对水稻新品种辽粳212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纯氮15.5 kg/667m~2的条件下,最高分蘖数、穗长、每穗粒数、着粒密度、千粒重和SPAD值减小,成穗率、有效穗数、结实率显著增加,产量和地上部干物质重无显著差异,氮肥偏生产力提高。随着插秧苗数的增加,最高分蘖数、有效穗数、地上部干物质重增大,成穗率、每穗粒数、穗长、着粒密度、结实率、千粒重下降,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变化不显著。最高分蘖数、穗长、着粒密度、千粒重、氮肥偏生产力和产量在氮肥处理和插秧苗数处理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就产量而言,施氮量17 kg/667m~2条件下,插3~4苗较好,在15.5 kg/667m~2的条件下,应插5~6苗。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氮肥用量对寒地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空育131和垦鉴稻6号为材料,设置3种氮肥施用量(300 kg·hm-2、350 kg·hm-2、375 kg·hm-2),研究氮肥用量对寒地水稻植株形态特征和产量形成因子的影响,以探明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并提出最佳的施肥量。结果表明:应用垦鉴稻6号和空育131,氮肥施入量为350 kg·hm-2的处理产量均最高,并且对每穴穗数有显著提高,对每穗着粒数(垦鉴稻6号)、千粒重(空育131)提高效果较好。此外,氮肥施入量为350 kg·hm-2的处理可明显增加LAI、上三叶LAI、上四叶LAI和每穴穗数,且应用空育131品种的产量与LAI、上三叶LAI、上四叶LAI呈极显著正相关,应用垦鉴稻6号的产量与每穴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着粒数、千粒重和穗长呈显著正相关。试验条件下,总施氮量350 kg·hm-2,是水稻实现高产的理想施肥量。  相似文献   

15.
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品种空育131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挖掘寒地水稻生产潜力,以空育13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行距30cm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穴距为10cm、每穴插4株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0 413.53kg·hm-2,显著高于穴距为16cm、每穴插3株的处理。虽然穴距为10cm处理的着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最小,但是配合每穴穗数和每穗粒数均较高、产量最高的每穴4株处理,密度增加,因此产量也最高,是实现水稻高产的理想密度。  相似文献   

16.
在肥料总用量相同的情况下,设置N肥1次施用,P、K肥料分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4次施用,研究其对水稻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促花肥=2∶8时,分蘖数、叶面积指数、比叶重、穗长、穗实粒数及产量均达到最高水平,水稻产量与其余各处理达到显著差异。基肥∶促花肥=6∶4时,株高、结实率达到最高水平;基肥∶促花肥=4∶6时,有效穗达到最高水平;基肥∶促花肥=5∶5时,千粒重达到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氮磷钾施用量对灌淤土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宁夏灌淤土上,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各3个施肥水平对水稻(宁粳28号)产量、养分累积量及籽粒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钾肥对水稻产量和养分累积有显著影响;水稻当季氮、磷、钾肥利用率都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穗数和每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施磷肥有利于穗粒数的形成,过量施用氮肥还会显著降低水稻千粒质量。本试验水稻氮、磷、钾肥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N 254.3、P2O5150.8和K2O 145.6 kg/hm2,获得最高产量的最大施肥量组合分别为N 309.3、P2O5253.9和K2O177.6 kg/hm2。  相似文献   

18.
水稻基、追肥不同施肥量、不同施肥时期及比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盆栽和大田试验表明:增加水稻施肥量可使结实粒数和穗数增加,从而增加产量,千粒重会随施肥量的增加而略有下降;适当增加追肥比例可使收获穗数显著增加,基追肥比例为5∶5、3∶7、2∶8的产量均高于基追肥比例7∶3;基施氮肥过多和穗肥过多时均不利于增加结实粒数和千粒重,基追肥比例5∶5时是结实粒数和千粒重同时提高的最佳结合,是促进增产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9.
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水稻需水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防雨棚池栽试验,研究灌溉模式和施氮量对水稻需水规律、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水稻阶段腾发量、需水强度、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及其构成有显著影响。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条件下水稻的腾发量、需水强度和有效穗数降低,水分利用效率、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的腾发量、需水强度、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增加,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降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结论:在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水稻产量达到11 495 kg·hm-2,节本增效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20.
氮磷钾不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采用正交区组旋转组合设计,定量分析了氮、磷、钾不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分别建立了其数学模型.对模型的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施氮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最大,一般增施氮肥可以增加平方米穗数和重穗粒数,但结实率和千粒重反而呈下降趋势;施磷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平方米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但不利于千粒重的提高;施钾量的增加有利于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