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里城乡大拉曲村地处山区 ,居住的全县回族群众为了治理当地的水土流失 ,改变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 ,解决群众的缺柴问题 ,早在 50年代 ,大拉曲村的干部就带领群众 ,开始了以黑刺为主的植树造林。没有黑刺苗木 ,他们就去几十里路外的山上挖天然根蘖苗栽。以后他们坚持年年进行黑刺造林。至 1 963年 ,已种植黑刺 2 5.5hm2 。在 60年代该村就成为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造林先进典型。 1 978年该村造林达到 36hm2 ,加上黑刺、杨树混交林和杨树林共为 56.4hm2 。这年化隆回族自治县被列为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后 ,该村的植…  相似文献   

2.
徐永昶 《沙棘》2003,16(3):28-28
青海东部山区缺少阔叶硬材树种 ,只在很少的次生林区生长有桦树 ,以及在广大干旱山区宅旁零星生长的榆树。因而这里农民群众必需的小农具用材 ,完全靠购买或去次生林区砍取 ,黑刺是青海地区对沙棘的俗称。建国以后 ,从 2 0世纪 5 0年代开始 ,在这里的荒山造林中 ,许多地方开始营造了成片的黑刺林。到了 6 0年代 ,黑刺林长起来后 ,首先开始解决的是小农具用材。以后随着黑刺造林面积的增加 ,有不少村做到了小农具用材基本自给 (少数黑刺不能做的仍需购买 )。这既给群众节约了资金 ,又十分方便。 80年代 ,作者撰写《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一…  相似文献   

3.
以土族为主的青海省互助县东山乡寺尔村,从50年代开始,通过坚持开展以黑刺(沙棘的别名)等为主要树种的植树造林,使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大大改善,自然灾害明显减轻,农牧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群众生活逐步走上富裕之路。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变干旱少雨...  相似文献   

4.
沙棘栎黄枯叶蛾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棘在青海省大部分地区称为黑刺,为多年生小乔木或灌木,属于胡颓子科沙棘属。在青海省乐都县,沙棘是当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栽植的主要树种,它在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种植数量和面积不断扩大,沙棘的经济效益、生态  相似文献   

5.
沙棘雌株     
沙棘,又名黑刺、酸刺,是胡颓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喜光阳性树种,也是青海高原寒冷地区优良的生态经济型树种,青海省内均有分布,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的特性,是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的优良树种,其果实具有很好的经济和药用价值。沙棘开发企业依托高科技优势,生产高附加值的沙棘产品  相似文献   

6.
林辑 《内蒙古林业》1994,(12):21-21
拟黑多刺蚁的养殖技术拟黑多刺蚁,即鼎突多刺蚁,为一种食用或药用蚂蚁,也是迄今为止唯一通过我国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部门批准,可作为新资源食品的蚂蚁品种。根据蚂蚁的生活习性,已有家庭庭院水地养殖法和山林放养法两种技术。现简要介绍如下:一、引种方法拟黑多刺蚁...  相似文献   

7.
沙棘又称醋柳、酸刺、黑刺,胡颓子科有刺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我国三北和西南地区分布较广。在我区,通辽市的丘陵山地、乌兰察布市的黄土丘陵地区及鄂尔多斯市的毛乌素沙地均有天然分布。沙棘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  相似文献   

8.
对青海省发展沙棘产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扼要论述了在青海省大力发展沙棘生态型经济林的现状,认为发展沙棘是青海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室从黑松健康针叶中分离到了刺黑乌霉菌〔Memnoniella echinata(Riv.)Gall.〕,经形态学比较和宿主范围研究证明,黑松是刺黑乌霉的新宿主,在我国属于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天然林资源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澜沧江上游的高山峡谷区。该区域内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气候严寒,地处偏远山区。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给林区职工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其中因燃料消耗森林资源和其它不可再生资源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合理开发和利用优质廉价、环保的沼气能源,调整农村能源结构,解决农民生活用能源的问题,促进林业职工增效和林区群众增收,改善林区环境卫生,有利于巩固天然林保护工程成果,具有较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知识博览     
巧挑﹃肉中刺﹄植物软刺人们在平时如不小心被扎入仙人掌之类的植物软刺时,只要用伤湿止痛膏贴在有刺的部位,在电灯泡上烘烤一下,然后快速地将伤湿止痛膏揭去,刺就会立即被拔出。铁刺机械工人如不慎将铁屑刺入肉中,可先将有刺的皮肤表面用针拨开一条细缝,然后将磁铁放在细缝上,刺就能被吸出。骨刺洗鱼时手被刺进鱼骨,只要用棉球蘸上醋,放在有刺部位,然后用橡皮膏贴好,刺就会自行软化而消失。木、竹刺如扎进木刺或竹刺,可先在有刺的部位滴上一滴风油精,然后用针将刺轻轻挑出,既不痛又不会出血。了。少言,并不意味着少思,凡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是集生态、经济和药用价值等为一体的灌木。然而,其密集的枝刺严重阻碍其作为经济林推广,本研究旨在探究蔗糖(Suc)促进黑果枸杞(黑杞)枝刺的发生机理,为培育其无刺优良品种提供依据。【方法】在证明Suc通过能量和信号路径促进黑杞枝刺发生的基础上,利用RNA-Seq对无刺茎顶芽(TleCK)、有刺茎顶芽(ThoCK)、黑暗处理的有刺茎顶芽(ThoDCK)、减少内源Suc处理后有刺变无刺茎顶芽(TleDPL)和喷施外源Suc后无刺变有刺茎顶芽(ThoSuc)5种样品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和叶绿体差异基因(cpDEG)进行筛选和分析,并采用RT-qPCR验证了9个DEG的表达情况。【结果】5组有刺和无刺材料顶芽之间(ThoCK vs. TleCK、ThoCK vs. TleDPL、ThoDCK vs. TleDPL、TleCK vs. ThoSuc和TleDPL vs. ThoSuc)的DEG分别为5 281、4 363、3 125、5 226和3 278个,这5组DEG共同显著富集在9个GO条目和4个KEGG通路(“类黄酮生物合成”“二萜生物...  相似文献   

13.
沙棘,又名醋柳、酸刺、黑刺,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是甘肃省张掖市恢复植被和水土保持的先锋树种之一。沙棘耐干旱、耐藕令、耐霄尊,生态适应性极强,生态作用显著。笔者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科学发展、保护祁连山沙棘资源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沙棘,青海群众称黑刺,在西北、华北等地区的群众称醋柳和黄酸刺等,是胡颓子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有广泛的天然分布。1958年以来,我省各地广为引种栽植,实践证明它具有如下特点:(1)适应性强,生长快,根蘖旺,枝叶茂密,保持水土性能好;(2)侧根发达,并具丰富根瘤,利于改良土壤;(3)由于生长快,根蘖性强,为此收益早、用途广,枝丫可供编织和燃料,在优良的立地条件下长成小乔木可作民用建筑和家具用材等。据我们调查,1亩5年生左右的沙棘林头槎就可砍烧柴7,000-8,000市斤,平槎后4年左右又可砍第二槎,亩产增加至8,000~10,000市斤。依我省山区群众用柴情况,平均每人有1亩沙棘林,或每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绿色瑰宝──沙棘王博英,王淑清(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研所)沙棘,胡颓子科沙棘属。又名“醋柳,酸刺,黑刺”等,是一种小浆果植物,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者可达10m,常见者2m左右。其拉丁名是HippophaerhamnoidesL.。据说在古希腊,...  相似文献   

16.
韦伯虫座孢菌对柑橘黑刺粉虱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寄生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Quaintance)的韦伯虫座孢菌(Agrerita webberiFaweett)进行了室内不同培养基和不同温度下生长量的测定,以及室内和田间防治柑橘上黑刺粉虱的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推广。结果表明:该菌在马铃薯琼脂(PDA)和胁本培养基上均能很好生长,培养温度以20~28℃最适宜;室内不同浓度防治效果可达66.4%~74.1%;田间防治效果在药后25 d调查对黑刺粉虱1龄若虫为58.5%,对2龄若虫为64.0%;大面积防治效果为35%~41%,且能在田间自然增殖,表现出较长时期的控制作用,可作为柑橘黑刺粉虱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的生物防治措施应用。  相似文献   

17.
沙棘,别名醋柳、酸刺、黑刺。属胡颓子科植物?落叶灌木或乔木,高5米-10米,具粗壮棘刺:花期3月-4月,果期9月-10月。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地区均有大面积的栽培。  相似文献   

18.
陈学芳 《绿色科技》2014,(1):124-125
指出了维西县是滇西北的青刺果重要产地,青刺果是有多种用途的稀有木本油料植物,对山区脱贫致富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分析了维西县发展青刺果产业的优势,包括优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种质资源,充足的土地资源,群众积极性高,栽培技术要求不高等,探讨了青刺果产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十堰市黑豚养殖中心,从美国引进黑豚进行养殖,在北京黑豚养公司技术部、美国ARL博士的指导下,已成功育出黑豚良种种苗l万余对,已有300多养殖户,均获得可观收入,是当前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海南省琼海市槟榔园中黑刺粉虱的为害调查表明,黑刺粉虱一年发生5~6代,若虫盛发期分别在3~4月和6~10月,其为害可持续到12月。主要的防治措施有合理密植、多施有机肥、及时清理槟榔园和适时防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