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2000—2009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结合气候、植被、地形和土壤4个自然因子,利用趋势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延安地区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0—2009年研究区NPP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延安地区NPP的空间分布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3)降水、植被类型、高程和气温为延安地区NPP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驱动因子,任意2种自然因子交互作用的贡献率均高于单因子。研究区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和气候波动变化是导致NPP年际增加的主要原因,NPP空间分异受多种自然因子的交互影响。开展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高温胁迫下不同杜鹃品种PSII活性变化及其耐热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杜鹃光合机构对高温的响应机制与筛选耐热品种,以7 个杜鹃品种‘胭脂蜜’、‘吐蕊玫瑰’、‘小青莲’、‘夏锦袍’、‘锦袍’、‘艳春’与‘紫鹤’为材料,研究了3 种高温(30℃/28℃、35℃/30℃、38℃/35℃)胁迫下,供试杜鹃品种的外观形态与叶绿素荧光参数Fo(初始荧光)、Fv/Fo(PSII 潜在活性)、Fv/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 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与NPQ(非光化学猝灭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供试杜鹃品种随着胁迫时间增加Fo 上升,Fv/Fo、Fv/Fm与Fv’/Fm’下降,变化幅度与胁迫强度及时间成正比;NPQ表现为前期下降后期升高,耐热性强的杜鹃品种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幅度小而耐热性差的品种变化幅度大,与外观表现一致。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表明,‘胭脂蜜’、‘吐蕊玫瑰’、‘小青莲’耐热性较强,可部分替代常规品种‘紫鹤’应用于城市绿化。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2000以来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高植被覆盖区甘肃省陇南市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00—2010年MODIS EVI数据,通过均值分析、植被覆盖度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对陇南山地连续11年以来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陇南山地植被覆盖变化总体以0.2%/10 a的增速缓慢上升,低于同期甘肃河东地区、甘肃全省、秦巴山区以及西北地区的植被增长率。受气温、降水等地带性要素分布的影响,其内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植被覆盖大体上存在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整个山区植被类型以覆盖度在45%以上的中覆盖、中高覆盖及高覆盖植被为主体,林地所占比例较大。尽管研究时段内植被改善区域显著增加,但高植被覆盖区却存在退化趋势,考虑到陇南市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加强植被保护仍将是今后生态建设中不容忽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植被生产力(GPP、NPP)和碳利用效率(CUE)是监测和评估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能够有效反应生态系统环境变化.汾河流域是黄土高原典型生态脆弱区的重要流域,是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本研究以流域尺度为出发点,基于MODIS数据重点分析了汾河流域2000-2015年GPP、NPP和CUE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粮食单产时空变化及其动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揭示四川省粮食单产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粮食单产变化的主要原因。基于1988-2008年四川省21个市州区统计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该省粮食单产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动因。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多年平均粮食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市州区粮食单产总体呈增长趋势。(2)各市州区粮食单产水平差异显著,最高的是德阳市,最低的是甘孜州,前者为后者的2.5倍,市州区间单产水平差距逐渐减小。(3)粮食单产水平显著上升的市州区个数占总数的一半以上,除资阳市粮食单产略有减少外,其他市州区稳中略有增加。(4)化肥用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粮食收购价格指数是影响粮食单产时空变化的主要动因。笔者提出增加农业生产物质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改良中低产田是挖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产量和增强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长沙市耕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好地利用与保护好有限的耕地资源,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长沙市1998-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为基础,分析长沙市近12年来耕地资源变化的时空特点,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沙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长沙市耕地数量变化的3大驱动力,其中经济发展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通过研究发现,12年来长沙市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度锐减,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且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7.
天水市近30年第1场透雨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索天水市春季第1场透雨变化特征,运用1981—2010年天水市境内7个气象站3—5月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春季第1场透雨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水市春季第1场透雨出现时间有着从东南到西北推迟的特征,最早出现时间在3月7日,最迟出现时间在 5月31日。3月出现的第1场透雨大多在15 mm以下,15~20 mm及≥20 mm的第1场透雨均出现在4—5月。近30年第1场透雨出现时间呈偏早趋势,透雨量级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8.
王建兴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7):194-199
为了研究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特征,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均衡发展,依据陕西省各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运用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对陕西省农业经济的差异进行测算,分析农业经济差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2001—2013 年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经历了4 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增长速度存在差异;(2)三大地区的农业经济比重发生了明显变化,关中地区比重略有下降,陕南地区比重减少了3.09%,陕北地区比重提高了4.10%;(3)市域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不断扩大,相 对差距波动变化;(4)三大地区内部农业经济的相对差距变化出现分化,陕南地区的相对差距缓慢小幅扩大,关中地区保持稳定,陕北地区的相对差距先迅速减少后缓慢扩大。各个地区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陕西省水资源现状和利用前景,为陕西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陕西省95个气象站1978—2012年20 cm口径蒸发皿观测的蒸发量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和ArcGIS空间插值分析法,分析陕西省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月蒸发皿蒸发量在3—7月呈增加趋势,1—2月、8月和10—12月呈减少趋势,9月无变化。年和四季的蒸发皿蒸发量呈减少趋势,蒸发皿蒸发量突变年在1994年,春季和冬季在1999年,夏季在1985年和2010年,秋季在2001年。1月、3—8月和11—12月有1个突变点,9月有2个突变点,2月和10月有3个突变点。空间分布上,多年平均蒸发皿蒸发量为从东北到西南减少的趋势;蒸发皿蒸发量气候倾向率年呈由东北向西南递增趋势,春季呈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夏季呈由东向西增加的趋势,秋季呈由东向西增加的趋势,冬季呈由中向南北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刘瑛  贾志清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1):229-234
为了分析青海共和盆地植被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为该区植被资源管理及相关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基于GIS技术,利用2000至2012年MOD17A3数据集的植物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分析了该地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共和盆地植被年均NPP的平均值为103.3 g C/(m2·a),最低为369.3 g C/(m2·a),最高为482.1 g C/(m2·a)。5种植被类型中,草甸年均NPP值最大,为128.8 g C/(m2·a);灌丛的年均NPP值最小,为34.9 g C/(m2·a);与2000年相比,2012年青海共和盆地年NPP大部分地区是增加的,年NPP减少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0.68%;NPP的线性变化趋势以增加为主,NPP呈减少趋势的地区仅占总面积的0.7%,说明该地区的植被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王静  方锋  王莺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1):114-124
作物播种面积是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依据,及时了解作物播种面积时序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利用历史统计资料,选择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和贵州为代表区,探讨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的时序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广东省油料、花生、糖料和甘蔗播种面积变化呈增-减-平趋势,油菜籽、芝麻和麻类呈增-减...  相似文献   

12.
内陆沙区丘间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水分是沙漠沙生植物成活和生长的最主要因子,不同的地形类型下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利用智能中子水分仪定时测定土壤水分的方法,测定并分析了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不同地形下0~200 cm深土壤共10 个层次的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土壤水分丘间地下部>丘间地中部>丘间地上部>沙丘上中下部,沙丘上中下部的年季变化不大,总体处于平稳状态;丘间地土壤水分变化较其他地形大,春季土壤水分不是很丰富,土壤水分波动不大;夏季受植物生长、太阳蒸腾和降雨的影响,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差异明显,20 cm以上水分增多,40~180 cm表现为水分变化活跃层;秋季水分整体含量增加。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不同地形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研究为大规模的沙漠生态平衡治理、生态系统人工修复以及沙区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