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中国香菇的砍花栽培(连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菇树与菇场——砍花法以生态指标为特色的选场方法(一)对菇树的特珠要求1.适应种子萌发。就树种而言,砍花法与菌丝播种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但砍花法属于自然孢子接种,树种必须具备孢子发芽,菌丝生长出菇的条件。孢子在24℃恒温条件下经16小时萌发,在气温不稳定的情况下,需时更长,虽然不怕低温,但萌发力大大降低。此外,孢子对湿度要求更加严格。  相似文献   

2.
在原木上砍以疤痕,利用自然孢子接种栽培香菇的技术,称为砍花法栽培。砍花法在世界上唯我国和日本有之,日本称为“铊目法”。砍花法源自浙江龙泉、庆元、景宁三县,随着菇民向全国扩散,技术亦随之施用于全国广大菇场,以后经过史料的传播,僧人的交往等原因,使技术远播日本,至今已有800年以上历史。直到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砍花法仍是我国香菇生产的主要方法。当纯菌种播种栽培香菇技术已历史地取代砍花法之后,我们将其作为民族的农业文化遗产,加以总结,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提高,是十分有意义的。从中我们可以从前人创造的光辉文化中,领  相似文献   

3.
<正>以砍花法生产的段木香菇在人们的视线中已消失很久了,人们可见的都是木屑栽培的干鲜菇,这种菇外观不错,也有许多花厚菇,但其与龙庆景菇民千百年来以孢子繁殖的砍花法香菇却有极大的差别。1弘扬历史,回归生态——久别的有机香菇回来了2013年冬,龙泉市兰巨乡大赛罗源原生态香菇场的干、鲜香菇上市了,兰巨乡是河澹的出生地,公元1209年南宋嘉  相似文献   

4.
中国香菇的砍花法栽培(连载)张寿橙砍花法对病虫鸟兽害的生态防治十分理想的菇场、上等的菇树、加上优秀的砍花手和丰调雨顺的年情,砍花菇场香菇便大丰收了。笔者曾见到无数二十余米长的难以合抱的大枫树,横卧于菇山上,砍花后才三年,全树出菇如鱼麟重叠,一株树一年...  相似文献   

5.
贾身茂 《食药用菌》2019,(4):287-291
分析从元《王祯农书》(1313)"菌子"篇,到民国时期李师颐的《银耳香菇繁殖律》(1940)一书等诸多文献,追溯"砍花"一词的渊源和演变过程。明确"砍花"一词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1938年浙江省农业改进所《香菰繁殖试验计划纲要》一文中。20世纪50年代后陈梅朋、唐健和陈其东先后解释了"砍花"一词的意义与操作。1960年由张芸等在其《香菇栽培方法》一书中总结命名为"砍花法种菇"。1993-1994年张寿橙在《中国食用菌》上连载了"中国香菇的砍花法栽培"一文,对我国古代延续800多年的香菇栽培法进行了科学的总结。1994年黄年来主编的《中国香菇栽培学》完整系统的对砍花法栽培(或砍花栽培法),作了进一步的科学总结。2006年由《食用菌术语》GB/T12728-2006规范为"砍花栽培wood cutting cultivation"。  相似文献   

6.
香菇的老法(砍花法)栽培已有800多年历史,菇农在这方面掌握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老法栽培香菇依赖于孢子自然接种,尚存在着菇木用量大,成活率低,产量不高,收益慢等问题。新法栽培是以人工培育的纯菌  相似文献   

7.
四、砍花法对菇场、菇木湿度的自然调控砍花法是半自然人工栽培。砍树作业与常规的森林采伐作业完全不同,与一般菌丝播种段木栽培也不同,而自成一套不可更改的体系。由于菇场辽阔,气候差异,砍伐期亦有先后,但大多为冬至前三日开始到翌年惊蜇后三日结束,  相似文献   

8.
一、房县香菇生产的现状我县香菇生产有较长的历史。过去一直采用在木上砍“花”的自然接种孢子的方法,这种老法生产生长周期长,产量低,效益差。一九七三年,我县从华农引回“香九”号菌种,开始在通省公社石板沟大队、东浪梨花坪、化龙大竹园等地,推广人工菌丝体接种的新法栽培技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香菇总产  相似文献   

9.
二、砍花法栽培香菇与森林生态的高度适应八百年的栽培史证明,砍花法已经将香菇纳入森林生态系统之中,成为其生态链中之重要一环。栽培香菇不仅未构成对森林的威慑,反而促进了森林资源的有效增长。当今,无论国内外的人们在惊叹香菇生产无情地消耗森林资源时,人们对此是会感到难以置信的。也许,这正是砍花法——中华农业文化的光芒所在。  相似文献   

10.
砍瓜是有关科研单位通过杂交、组合,定位选育而培育成功的1个新品种,堪称天下奇瓜。砍瓜绿蔓匍匐,叶心形,5~7裂,背面茸手。同株异花,花黄色,大喇叭形。主蔓结瓜为主,侧蔓结瓜为辅。想吃瓜不用愁,吃多少,砍多少,日日有瓜吃,天天吃鲜瓜。被砍的截面3分钟后伤口迅速愈合,每天继续  相似文献   

11.
详细论述香菇栽培《博物志》19字、《山蔬谱》18字、何澹《龙泉县志》185字产生的不同时期及当时香菇砍花法栽培的特征,辨析相关争议问题。并从何澹《龙泉县志》185字撰写时期的相关香菇栽培文献及诗词歌赋较多而得出南宋是香菇产业辉煌的历史时期,进而肯定龙、庆、景菇民在香菇砍花法栽培发展史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3.菇民专用俗语,作为汉文字的一个组成部份,流传至日本,“蕈樼”一词已列入《康熙字典》,而见于陆容的《菽园杂志》,说明其源自《龙泉县志》。这个“樼”字完全为菇民专用,其大意是生菇的树木。有些资料写成“樯”或“榆”。砍花术对菇木伐期的判断用词——“上水”“下水”“停水”这些名词亦在日本出现而流行了。历史上菇民称香菇孢子为“气”,认为有气必有菇;称菌丝为“云”,认为云发得好,菇才会出。使人惊奇的是日本最早亦称香菇的种  相似文献   

13.
中国香菇的砍花法栽培(连载)张寿橙六、遮衣、开衣、更衣和惊蕈─—砍衣法出菇管理的技术精萃已砍花的菇木长期地保持必要的湿度,既不过干,又不过湿,是确保香菇丰收的前提,这个湿度由三个要素来决定。第一、保持一定的林相,郁闭度不低于0.7,无强烈的直射光;第...  相似文献   

14.
香菇是当前世界上栽培量最大的木腐型食用菌.也是最早人工栽培的菇类之一。最原始的香菇人工栽培方法是原木砍花法.由浙江庆元(当时归属于龙泉县)的先民发明。古代菇民在原始森林中利用空气中不可见的香菇孢子播种、经历5年秋去冬回的候鸟式农耕作业、用极其神秘的专业言语交流.这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栽培技术.是世界农业栽培技术宝典上值得浓沫重彩的一页。如今这种栽培工艺已不再采用.只留下可以解读的史料和难以考证的迷团。  相似文献   

15.
平菇孢子具有粉尘一样的恶劣作用 ,给种菇者带来的疾患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据调查 ,在北方栽培平菇的菇农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支气管炎或咽炎 ,更有甚者象得了流感一样整日咳喘不息。由平菇孢子引起的嗓子发痒、气管发紧、胸闷咳簌等症状 ,不管用什么药物对此都无效。种菇者一致认为栽培平菇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 ,而且风吹不走雨淋不去的致富捷径 ,但平菇孢子给身体带来的不适或多或少觉得有点得不偿失。致使很多人对栽培平菇敢望而不敢及 ,严重地阻碍了平菇栽培事业的发展。根据几年来的实践和探索 ,我们认为对平菇孢子污染环境的问题不可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栽培木耳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耳农都是在倒木上砍口,借风力传播孢子自然接种,故成功率低。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人们虽开始采用浸泡干木耳的孢子水接种,虽比自然接种效果好些,但遇不良气候条件,孢子成活率还是很低。直到五十年代,科研工作者才成功地分离到木耳的菌丝体菌种,摆脱了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进入到科学种木耳的新时期。现又研究成功用  相似文献   

17.
香菇栽培是中、日、韩以及我国台湾省山区的重要林副业生产项目.因其系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山区人口严重老龄化,处于劳动力严重不足时,势必凋萎.@@将传统的具有千年历史的砍花法,适时地调整,取消十分复杂的砍花程序,而补之以菌丝播种,既可提前出菇,更能提高产量;可以适应对偏远山区的阔叶林或混交林的择伐利用,提高香菇收益.其基本规程是:伐倒于林地—加播菌种—自然遮荫—调节干湿度—采收烘干—生产香菇和木耳.  相似文献   

18.
菇乡彦语     
(一)年成落沙,香菇无渣,年成落灰,香菇成堆气候因子对香菇影响很大。一般来说,轻霜、雪、雾微、露对其生长发育有利;浓雾、霰、霾对其有害。菇民称浓雾、霰、霾为落沙;称微雾为落灰。微雾日,多晴天,日夜温差大,有利于花厚菇形成。 (二) 红栲花香,赚钱有昌,杜翁橄榄,赚钱有限砍花栽培最有把握,而且能在翌年出菇之树种,首推橄榄(又称山杜英、胆八树),学名Elaeocarpussylvestris。这个树种一般外行人砍花后次年都会出  相似文献   

19.
一、生活史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 Ito et Imai.)为菌根菌,子实体单生或群生,在林下一般形成园形蘑菇圈或环形菌环。成熟子实体菌盖下面菌褶的两侧是子实层,子实层由栅状排列的担子构成,其顶端产生与其他担子菌相同的4个担孢子,但有单核担孢子和双核担孢子两种类型。单核孢子萌发成为单核菌丝(一次菌丝),与其他异性单核菌丝进行胞质融合而成为双核菌丝(二次菌丝)。另一种则是双核担孢子萌发后直接形成双核菌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庆元县后广公社西洋地有一座古庙,叫松源殿,又称西洋殿。这座庙是为纪念古代一位名叫吴三公的山农而建造的. 吴三公,原名吴判夫,宋时人,原籍龙泉龙岩村人,后移居今庆元县后广公社西洋地.据传说,他世居深山,以打猎采野菌为生,是香蕈的定名者.后来他又发现伐倒的树上很多香蕈从刀斧砍过的坎中长出,创造了砍花法,为人工栽培香菇奠定了基础。这—技术至今还在庆元一带菇民之中流传.吴三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