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第三次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最新结果表明,在21世纪初期,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我国重点荒漠化、沙化地区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破坏大于治理”转为“治理与破坏相持”,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总体形势依然严峻。通过对当前形势分析,认为投入机制、技术标准体系、工程管理、产业发展和生态效益补偿等依然是制约荒漠化防治的几个突出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①拓宽荒漠化防治投资渠道,建立长效投入机制;②尽快建立荒漠化防治技术标准体系;③科学编制全国沙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④解决好荒漠化地区生态效益补偿问题;⑤进一步探索荒漠化防治新机制、新方法、新举措,加快我国生态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2.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非洲地区荒漠化最为严重;亚洲、拉丁美洲许多地区以及前苏联地区也受到荒漠化的严重威胁。我国也是受荒漠化影响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但经过封沙育草,植树造林,引水拉沙,以水治沙等综合防治后,全国以治沙为主要目的的造林保存面积已达1000万hm~2,发展水利灌溉,从沙区开发出农田130万hm~2,1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  相似文献   

3.
高寒地区荒漠化现状与防治途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高寒地区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4还强,荒漠化是制约该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 之一.荒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人 类剧烈的活动加剧了自然荒漠化过程,使该区荒漠化发展趋势十分强烈.最后对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各区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新疆艾比湖地区土地荒漠化时空格局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艾比湖地区在我国内陆荒漠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典型性和较高研究价值。利用RS及GIS手段对新疆艾比湖地区不同时期的卫星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取各类土地荒漠化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信息。结果表明:艾比湖地区的荒漠化土地以盐渍荒漠化和风蚀荒漠化2大类型占绝对优势,按2000年分析结果,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32.35%,盐渍荒漠化土地面积占54.49%,复合荒漠化土地面积占12.68%,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0.48%;2000--2005年,艾比湖地区的总土地荒漠化面积减少了4.5%,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41.58%,盐渍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2.85%,而复合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82.9%;新疆艾比湖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是,风蚀、盐渍化土地面积减少,复合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复合荒漠化类型土地增加并向其他土地类型扩展。  相似文献   

5.
荒漠化问题成为目前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对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随着荒漠化问题关注程度的提高和灾害经济学的发展,先后有一些学者对全球以及中国荒漠化灾害经济损失进行了研究和计算,并在中国得出每年荒漠化灾害损失540亿元[1]这个被大家广泛接受的结果.由于采用的指标、参数、基准和方法等都不是统一体系和标准,因此多个研究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对过去这些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对进一步评估荒漠化灾害经济损失有很大的帮助.对荒漠化灾害经济损失的进一步研究是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晋西北地区环境特征与土地荒漠化类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晋西北是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的12个重点省(市、区)之一,也是京津唐地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该区由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形成的沙质荒漠化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荒漠化的防治刻不容缓,依据野外调查和积累的资料对该区的环境特征与土地荒漠化类型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宁夏地区荒漠化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宁夏地区荒漠化问题的现状,论述了荒漠化的成因,指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及其今后应着力研究和开发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我国荒漠化地区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探讨了荒漠化的定义及我国荒漠化危害,从荒漠化过程监测、生物措施稳定性、荒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荒漠化土地造林技术和荒漠化的防治途径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对今后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松嫩平原西部盐渍荒漠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选择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程度最高的大安市叉干镇明乐村,研究碱斑地的蒸散过程、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以及盐分运移和水盐平衡规律,进一步探讨该地区盐渍荒漠化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碱斑地没有植被覆盖,蒸散过程以土壤蒸发为主,水分运动带动盐分大量向土表积累;碱斑地土壤水分入渗率低,下行盐分远远小于上行盐分。土壤表层盐分累积的结果,使得该地区的草地景观退化,碱斑地面积增加,导致盐渍荒漠化程度加剧。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MMS NDVI的黄土高原地区荒漠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暖干化发展趋势使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受到荒漠化发展的胁迫,植被覆盖度能有效地表达研究区植被分布状况及荒漠化程度。利用遥感技术手段监测区域植被覆盖和荒漠化发展趋势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为了给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荒漠化治理提供科技信息,利用1986—2006年的GIMMS AVHRR 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估算植被覆盖度;借鉴水蚀风蚀研究成果确定植被覆盖度和荒漠化关系并进行分级,对黄土高原地区荒漠化程度及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约64%的地区为植被覆盖度为10%~50%的中度和重度荒漠化区;约1/3的地区为植被覆盖度在50%以上的轻度和非荒漠化区;约3%的地区为植被覆盖度<10%的强烈荒漠化区。2)1986—2006年间,黄土高原地区整体上荒漠化程度表现为降低趋势,期间,中度和重度荒漠化面积显著减少,非荒漠化面积明显增加,而强烈荒漠化面积扩大。荒漠化程度的时间变化具有10年尺度特征。3)中度和重度荒漠化的区域具有转化频繁和连片性特征,轻度和非荒漠化区域空间转化零散破碎,强烈荒漠化扩大区域主要在宁夏甘肃的沿黄两岸。  相似文献   

11.
基于RS和GIS的甘肃省沙漠化现状及潜在沙漠化程度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1986,2000年两期TM图像的解译,获得甘肃省14年间土地利用与土地沙漠化变化情况.通过GIS,建立了甘肃省土地沙漠化与土地沙漠化潜在程度数据库.利用沙漠化发展指数与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甘肃省土地沙漠化发展与潜在沙漠化程度空间格局分析.研究表明,甘肃省沙漠化发展规模呈现河西走廊大于东部其他地区.但是,东部总体沙漠化发展程度要强于河西走廊地区.由于受沙漠化致灾因素的影响,潜在沙漠化程度的空间格局基本与沙漠化发展规模空间格局一致.  相似文献   

12.
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态势、成因与治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该文利用 Landsat TM/ETM数字影像,监测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期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时空格局特征与规律,分析了形成土地石漠化的原因,并通过构建系列模型,量度了不同因子对土地石漠化发展的作用方向与作用强度,得出一些新的结论.认为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建设应与农村扶贫开发统筹考虑,立足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大力推进综合开发,培值乡村替代产业,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扶贫开发"双赢"目标.研究结论对广西乃至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扶贫开发、生态恢复与重建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基于MODIS和NOAA/AVHRR的荒漠化遥感监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土地荒漠化是中国西部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遥感监测技术是掌握荒漠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基于空间分辨率为1 km的NOAA/AVHRR和MODIS遥感数据,首先依据湿润指数法确定了荒漠化范围和气候分区。然后选取出了可以反映不同荒漠化特征,并且能够通过中低分辨率的NOAA/AVHRR和MODIS遥感影像反演出来的5个荒漠化遥感监测指标,通过精度评价分析,确定了最佳指标组合。由于MODIS和NOAA/AVHRR数据的影像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针对每一气候分区, 建立了分别适用于MODIS和NOAA/AVHRR数据的两套遥感指标分类体系。通过不同分类方法的比较,确定了最佳分类方法-决策树分类法。通过对中国1995年和2001年的荒漠化动态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荒漠化遥感监测方法,不仅能够成功地进行大尺度的荒漠化遥感监测,而且能够取得较好的监测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地貌环境下喀斯特石漠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探明不同地貌环境条件下喀斯特石漠化分布的土地利用类型异同特征,利用2008年SPOT影像数据(2.5m分辨率),在3S技术支持下,定量研究了喀斯特盆地、山地和峡谷3类环境石漠化分布的土地利用类型。结果表明:(1)旱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天然草地、荒草地和裸岩地可能发生石漠化。其中:灌木林地最严重,为中度石漠化;疏林地、天然草地和荒草地可能发生强度及以下石漠化;旱地可发生各等级石漠化,裸岩地100%为强度及以上石漠化。(2)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一土地利用类型石漠化发生率及强度存在差异。(3)总体上,高原峡谷环境石漠化发生率最高,等级最强,盆地次之,山地最小。(4)峡谷环境和盆地环境石漠化演变主要表现在强度升高上,喀斯特山地环境石漠化发生面积及强度都可能加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沙漠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沙漠化研究伴随着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经历了近50年的艰苦探索历程,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我国沙漠科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重点阐述了中国沙漠化研究领域在有关沙漠化的环境背景研究、沙漠化的物理学和生物学过程研究、沙漠化监测与评价、沙漠化景观生态学研究、沙漠化的植物逆境生理学研究、沙漠化地区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沙漠化整治模式和技术体系研究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及成就。并进一步明确了开展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目标。  相似文献   

16.
西南岩溶石漠化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05年在滇、黔、桂岩溶石漠化区科学考察活动取得的成果和近年来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的遥感解译资料为依据,分析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揭示了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性与过程的特殊性。根据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与当前水土流失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现状、问题分析与基本构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评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研究的进展、存在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探讨喀斯特石漠化的内涵,指出石漠化具有成因与分布的地域差异性与人为驱动性、石漠化过程的景观分异与尺度性、石漠化土地生态恢复基准的差异性的特点;进一步认为,石漠化研究应以地球系统科学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注重生态系统各圈层耦合和研究尺度转换,从石漠化成因机制研究转向恢复机制研究,重视石漠化土地生态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开展生态区(流域)生态经济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王跃辉        张林波      郭杨      何萍      刘伟玲      杜加强      王丽霞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5):132-137,143
以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六省区为研究区,分析了1990年、2000年、2005年、2010年4个时期的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空间格局分布和时间动态变化特征,探讨变化成因并采用CA-Markov耦合模型对土地沙漠化敏感性格局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中国六省四期土地沙漠化敏感性格局相似,各级敏感区按分布面积大小排序为:轻度敏感区域 > 中度敏感区域 > 高度敏感区域 > 不敏感区域 > 极敏感区域。极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土壤质地为流动沙地的沙漠区域,不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山、湖泊附近;人口增多、人为活动强度增加的区域敏感性程度增高;建立治沙工程的区域敏感性降低。对2020年土地沙漠化敏感性格局预测结果显示,相比2010年,极敏感区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外围扩张了7 120.04 km2,增幅为4.63%。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六省土地沙漠化敏感性时空格局与趋势,为中国土地沙漠化防治分区策略制定和划分沙漠化扩展屏障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根据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特点,探讨喀斯特土地石漠化的本质特征。以贵州省普定县后寨河地区为案例,根据研究区不同季节的影像特征,在概念上阐明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和石漠化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在判断喀斯特石漠化时要考虑地表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特征;指出研究区的石漠化土地为全年植被盖度低于10%的植被贫瘠区灰色覆被,从生态演替的角度把单峰型季节性绿色覆被即草坡划归为潜在石漠化土地。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石漠化分类评价方法,能够使所划分的石漠化土地具有明确的含义,无疑会更为准确并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对石漠化土地的治理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采集了贵州西部喀斯特地区中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区域的草地土壤,并对样品的有机质和各形态氮素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统计特征值比较表明;在强度石漠化区域,土壤有机质和各形态氮素含量的变化幅度最大,中度石漠化区域次之,非石漠化区域最小。方差分析显示:中度石漠化区域与非石漠化区域的酸水解性全氮含量差异性显著,氨基酸态氮含量差异性极显著,而不同石漠化区域土壤有机质和其它各形态氮素含量差异性均不显著。此外,根据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情况,提出了当前石漠化研究厦待解决的一些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