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坡地水平沟耕作的土壤水分动态及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2.
利用大型蒸渗仪于2001—2002年连续2年测定的甘肃中部半干旱地区紫花苜蓿生长期日耗水量以及土壤水分资料,分析研究了耗水规律和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全生长期总耗水量约在382.9mm左右,日耗水量随降水量的增大而增大,在整个生长期内基本呈现周期性正弦曲线波动,土壤水分的周年变化可划分为3个时期:春季失墒期、夏季波动变化期、秋季增墒期;垂直变化分为3个层次:多变层(0~30cm)、缓变层(30—10Ocm)、稳变层(100~200cm)。  相似文献   

3.
通过连续5a定点观测流域土壤水分、气象要素等资料,利用水量供耗平衡原理,分析了该区域3种不同植被类型阶段储水量、耗水量和耗水规律.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年耗水量最少,为487.8 mm,玉米次之,为519.65mm;苹果最大,为540.7 mm;从不同类型土壤储水量分析表明:在阴坡生长的天然次生林处于充分供水状态,年耗水量稳定在500 mm左右;而玉米和苹果树全生育期内大部分月份都处在土壤水分亏缺状态,耗水量年变差较大,其年最大耗水量之差分别达240 mm和140.7 mm,当作物在土壤水分亏缺状态下生长时耗水量较小;年耗水量与当年降雨量关系不显著,而与降雨时间分布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旱地冬小麦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在米脂山地微灌枣树示范基地进行大田滴灌试验,研究了不同保墒条件下的不同灌水量、不同灌水次数对枣树耗水规律及作物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保墒条件下枣树各生育期中果实膨大期耗水量最大,开花坐果期次之;秸秆覆盖条件下的节水效果最明显;参考作物ET0值表现为两端值较小而中间部分的值较大;作物生育阶段Kc值是动态变化的。  相似文献   

6.
覆土浅埋滴灌对春小麦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新疆伊犁河南岸灌区覆土浅埋滴灌条件下春小麦耗水规律和水分利用效率。  方法  通过对覆土(覆土深度5 cm)浅埋滴灌(4个灌溉定额水分处理:W1 = 450 mm、W2 = 360 mm、W3 = 315 mm和W4 = 270 mm)和地表滴灌(灌溉定额CK = 450 mm)的春小麦各生育期耗水量分析,研究覆土浅埋滴灌对春小麦生长阶段各土层水分动态变化、耗水特性、作物系数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结果  覆土浅埋(5 cm)滴灌可以显著性提高20 ~ 40 cm土层水分含量,滴灌小麦全生长阶段0 ~ 40 cm土层水分变化率大,该土层是小麦根系吸水主要利用层,40 ~ 60 cm土层为小麦根系稳定吸水层,该土层水分波动不明显。灌水量为360 mm处理下,全生育期内覆土浅埋滴灌小麦耗水量为482.78 mm,日均耗水量为4.88 mm d?1,耗水量呈抛物线变化趋势,在拔节 ~ 抽穗阶段达到抛物线最高点;小麦全生育期各滴灌量处理耗水量存在显著差异。在滴灌小麦整个生长周期内作物系数呈初期小、中期大、后期小的变化规律,在春小麦需水关键期拔节 ~ 抽穗期作物系数达到最大值为1.5。覆土浅埋滴灌小麦W1、W2、W3和W4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地表滴灌CK提高了16.47%、38.73%、36.37%和13.20%,且覆土浅埋滴灌处理显著性高于地表滴灌处理。滴灌量为360 mm的W2处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达到最优;CK处理最低,但产量除外。  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覆土浅埋滴灌灌溉定额为360 mm为理想的高产节水滴灌处理。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旱作土壤水分动态及提高水分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991-1992年,在杨陵娄土,平凉墨垆土旱地进行了耕作,施肥对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率的研究,结果表明:减少夏闲期土壤水分的蒸发,是保蓄水分的有效措施,深耕或深松耕是提高土壤供蓄水分能力的途径,增加肥料投入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提高农田水分利用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
不同供水条件下土壤水分与烤烟蒸腾耗水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旱棚人工控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水条件下烤烟的生理需水规律及蒸腾耗水与土壤水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烤烟全生育期蒸腾耗水量的变化呈单峰曲线,以旺长期蒸腾耗水量最大,成熟期次之,伸根期最小,各时期蒸腾耗水模系数分别为45.23%,34.8%和19.97%。烤烟的蒸腾耗水量与土壤供水量成正比,各生育期供水不足均影响烟株的蒸腾耗水,尤其以旺长期干旱的影响最大。根据本试验结果,计算出了不同供水条件下烤烟蒸腾耗水的土壤水分胁迫系数,建立了非充分供水条件下土壤水分胁迫系数的订正函数和烤烟实际蒸腾耗水的时间-水分函数模型。  相似文献   

9.
玉米秸秆覆盖麦田下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动态规律   总被引:82,自引:4,他引:82  
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田后,冬季和早春季节对土壤温度有明显的增温作用,有利于保护小麦安全越冬,春季则有降温作用,影响春季小麦的分蘖和生长,覆盖处理能有效地抑制土壤无效蒸发,提高麦田的水分利用率;覆盖量为3000kg/hm^2时,有增产作用,覆盖量为6000kg/hm^2,有一定的减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区刺槐生长及林地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长历时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的单木生长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刺槐生长和林地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结果表明:在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总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其生长量具有慢一快一慢的生长节律,而在其生长的第三阶段又有生长量的小幅波动回升。而随着刺槐生长状况的变化,刺槐林深层(5~8m)土壤水分含量也出现相应的上下波动,表明刺槐生长状况由刺槐林下的土壤水分状况所决定。此外还探讨了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土壤水分低湿层恢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动态变化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一个连续2年的田间耕作试验在夏玉米生长期内完成,分析对比3种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动态变化过程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耕作扰动对土壤水动态变化的影响是明显的,夏玉米生长初期免耕下的表层土壤持有较高的水分,这归因于土壤非耕扰动、冬小麦残茬覆盖以及耕层土壤孔隙尺度分布的变化;另一方面,深松土壤受到耕作活动的强烈干扰,苗期耕层土壤蓄水明显小于传统耕作。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差异的影响伴随着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显著减弱。深松耕作对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状况及作物增产效果的作用是十分显见的。  相似文献   

12.
农牧交错带不同农田耕作模式土壤水分特征对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通过在农牧交错带———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的野外实验研究,在作物(油菜)发育期间,观测了免耕、深松、传统翻耕、翻耕覆盖、浅耕与垄作处理等8种耕作模式的土壤水分特征;在秋收后的农田休闲期,观测了秸秆还田翻耕、深松耕作、传统翻耕、免耕低茬(茬高10cm)和免耕高茬(茬高4 5cm)等5种耕作模式的土壤水分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区,采用不同耕作模式,对田块土壤水分含量有着直接影响。在作物发育期间,垄作处理蓄水保墒能力相对较强,免耕、浅耕蓄水保墒能力相对较差,翻耕覆盖、深松耕作、传统翻耕蓄水保墒能力相对居中;秋收后,免耕高茬蓄水保墒效果最好,深松耕作、传统翻耕蓄水保墒能力居中,秸秆还田翻耕、免耕低茬蓄水保墒效果较差。本文所得结论对农牧交错带旱作农田有效保蓄土壤水分、提高农田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增强农田防风抗蚀能力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凌源市推广“金字塔”模式开发治理成效显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水土保持》1996,(2):38-41
凌源市推广“金字塔”模式开发治理成效显著刘海潮,张凤山,祁放(辽宁省凌源市水利局,122500)凌源市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总结、提高,形成了一林戴帽,二林围顶,果牧拦腰,两回穿靴,一龙坐底的产金字塔"综合治理模式JI988年经...  相似文献   

14.
粉垄耕作对红壤理化性质及红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发辉  高磊  韦本辉  李录久  彭新华 《土壤》2020,52(3):588-596
为改善红壤板结状况,缓解红壤区季节性干旱对作物的胁迫,本研究在江西省选择发育于第四纪红黏土的典型红壤设置传统旋耕15 cm(RT)和粉垄耕作20 cm(FL20)、30 cm(FL30)、40 cm(FL40)等4种耕作处理,通过监测土壤耕层厚度、容重、水分、养分的变化及红薯产量,以期揭示粉垄耕作对红壤理化性质和红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RT处理相比,FL30和FL40处理显著增加了耕层厚度,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饱和导水率;粉垄耕作显著提高了降雨后土壤水分下渗速度、下渗量、下渗深度以及耕层土壤储水量,并导致干旱期土壤含水量的增幅大于湿润期。粉垄耕作导致土壤氮、磷等养分下移,形成"上减下增"的分布格局,与RT处理(23.10 t/hm2)相比,粉垄耕作20~40 cm(FL20、FL30和FL40)处理还提高了鲜薯产量89%~117%。因此,粉垄耕作显著改善了旱地红壤物理性质,改变了土壤养分在耕层中的分布,并有效调蓄了土壤水分合理分配,产能提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荒漠-绿洲边缘区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有梭梭群落和骆驼刺群落覆盖的沙地土壤剖面的含水量与裸沙地含水量显著不同,与前者相比,裸沙地土壤水分无明显的层次性变化,受降水及蒸发等因子影响明显。不同植物群落沙地土壤水分呈现明显的土壤水分积累期(4~5月、9月)、土壤水分消耗期(6~8月)和土壤水分稳定期(10月至次年3月)的季节性特点。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基本呈现出从小到大的顺序是坡顶<中坡<丘间地。由于植被覆盖状况和土壤物理性质不同,土壤水分随坡度的变化幅度也有明显差异,与坡顶、中坡相比,丘间地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最高达到14.6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明确黄土丘陵区粉砂质壤土上生物结皮土壤温度年内动态以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为进一步理解生物结皮在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陕西省吴起县退耕封禁地进行野外长期定位监测试验。[结果] ①生物结皮土壤温度具有明显的年内动态。一般生物结皮层月均温最高出现在6月,为27.1℃;结皮层下5 cm土壤月均温最高在7月,为22.7℃;生物结皮层和结皮层下5 cm土壤月均温均在1月最低,分别为-1.7和-1.4℃。②生物结皮层和结皮层下5 cm土壤温度日动态均为正弦曲线。生物结皮层和结皮层下5 cm土壤温度最大日较差均出现在6月,分别为32.0和17.2℃;10月生物结皮层温度日较差最小,为17.3℃,1月结皮层下5 cm土壤温度日较差最低为8.5℃。③年内生物结皮土壤温度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3-10月生物结皮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呈显著负相关,11-12月生物结皮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④1月和7月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导致生物结皮层和结皮层下5 cm土壤温度日较差下降。[结论] 黄土丘陵区粉砂质壤土上生物结皮土壤温度与土壤含水量密切相关,且不同月份土壤水分对生物结皮土壤温度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水土保持法颁布 10年来 ,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普遍增强 ,水土保持法规体系基本建立。目前全国有 110 0个县建立了水土保持监督机构 ,有专兼职监督执法人员 6 2万人。 10年来 ,共审批水土保持方案 17万多个。还存在投资体制和项目管理不完善、执法机构建设、水土流失监测工作滞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水土保持法颁布 10年来 ,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普遍增强 ,水土保持法规体系基本建立。目前全国有 110 0个县建立了水土保持监督机构 ,有专兼职监督执法人员 6 2万人。 10年来 ,共审批水土保持方案 17万多个。还存在投资体制和项目管理不完善、执法机构建设、水土流失监测工作滞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农业耕作措施蓄水保土效益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坡耕地由于人为耕作管理作用,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影响着坡面地表径流和产沙。在室内人工降雨试验基础上,分析了坡面耕作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等高耕作蓄水效益为70.56%~10.07%,平均值为51.58%,保土效益为76.60%~21.66%,平均值37.73%。同时分析了坡度和雨强对坡面耕作措施蓄水保土效益的影响,以期服务于坡耕地治理。  相似文献   

20.
利用2a实测的冬小麦田间土壤剖面含水率和棵间蒸发数据,修正了基础作物系数和土壤物理参数等指标,率定了SIMDual_Kc双作物模型,并验证了其在豫北地区冬小麦田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修订后的SIMDual_Kc模型模拟豫北地区冬小麦有效根层的土壤含水率和棵间蒸发量与实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误差较小。冬小麦整个生育期的棵间蒸发量占总腾发量的比例约为35%,分时期计算,此比值在生育前期明显高于生育后期。生育前期棵间蒸发量占总腾发量的比例高达73%,快速生长期该比例降至约30%,生育中期棵间蒸发比例最低,约为7.5%,生育后期棵间蒸发比例又升至约35.5%。研究结果可为地表覆盖、节水灌溉方式和适宜灌溉频率等减少棵间蒸发的技术措施研发与应用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