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microRNA(miRNA)是一类小分子的非编码RNA,可通过对其靶基因mRNA的降解或翻译抑制调控基因表达。目前除对拟南芥、水稻和杨树等模式植物已进行研究之外,对麦类作物的miRNA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和小分子RNA测序的方法,目前已克隆了一系列小麦和大麦miRNA,包括物种保守的miRNA及麦类特有的miRNA。靶基因预测及miRNA表达谱分析显示这些麦类miRNA的表达具有时空特异性,可能参与生长发育及胁迫应答的调控。这些数据为进一步研究植物miRNA的进化及麦类miR-NA参与的特异调控功能提供了线索及依据。  相似文献   

2.
大麦芽的主要成分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波 《麦类作物学报》2017,(9):1224-1231
大麦在发芽过程中能激活自身的合成和代谢系统,产生或激活一些酶,可以降低某些抗营养物质的含量,提高蛋白质和淀粉的可消化吸收率及必需氨基酸等物质的含量,故大麦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本文综述了大麦芽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以期为未来大麦芽产品的加工和应用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大麦黑粉菌呈世界范围分布,是大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在中医上又具有药用和食用价值。本文主要介绍大麦黑粉菌的分类及生理特性,大麦黑粉菌与寄主大麦的互作及其侵染机理,大麦黑粉菌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大麦黑粉菌转基因技术体系建立和大麦黑粉菌基因组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麦绿素及麦绿素产品的开发前景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麦绿素及其制品是以小麦、大麦的嫩茎叶为主料,辅之以麦芽、糊精、明效等加工而成的营养保健品,因其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大量对人体有益的酶,目前已风靡北美、欧洲 、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我国的浙江、深圳、哈尔滨等地也已创办了生产这类产品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开发麦绿素产品,经济效益可观,生产技术也不太复杂,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大麦根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麦根腐病是严重危害大麦产量和品质的世界性病害之一,在我国的大兴安岭西麓和长江流域分布广泛。大麦根腐病是由根腐离蠕孢菌(Biplaris sorokiniana)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其致病菌可寄生也可腐生,适应性极强。本文主要从大麦根腐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寄主范围、病害症状、病害鉴定、抗性遗传和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大麦根腐病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6.
多酚是一类植物中普遍存在的次级代谢物质,在抗氧化、抗癌、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一定独特生理功效。大麦是多酚含量较高的谷物之一,总酚含量高达1 200~1 500 mg/kg,包含儿茶酸、原花青素聚合物等多种酚类化合物,已成为天然抗氧化剂开发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结合研究工作,综述了大麦多酚的种类和含量,提取和测定方法,以及大麦多酚的抗氧化性能在动物饲料、啤酒酿造、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外源添加肌醇对大麦发芽过程中一些水解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肌醇对大麦发芽的影响,研究了浸麦阶段添加肌醇对大麦发芽过程中α-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植酸酶、β-葡聚糖酶活力的影响,并对麦芽部分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外源添加肌醇能提高发芽过程中水解酶的活力,α-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植酸酶、β-葡聚糖酶活力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38.1%、7.0%、12.3%、68.9%、20.5%;浊度降低63.2%,β-葡聚糖降低17.5%,库尔巴哈值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
为寻求功能大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选用3个优质大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时间割苗对再生大麦农艺性状和生物产量及籽粒γ-氨基丁酸、总黄酮、生物碱及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迟割苗提高了干麦苗产量,但显著影响了再生麦的农艺和产量性状。除旗叶宽和茎粗外,割苗降低了再生麦的株高、节间总长度、旗叶长和穗长,显著降低了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秸秆产量和籽粒产量。再生麦的秸秆与籽粒产量以1叶1心和3叶1心两个阶段割苗最高,5叶1心期割苗最低,但5叶1心期割苗的干麦苗产量最高。在3叶1心前割苗,再生麦的籽粒功能成分(γ-氨基丁酸、总黄酮、生物碱及抗性淀粉)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大麦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麦小孢子培养技术不但可用来生产单倍体植株和加倍单倍体植株,而且可望成为转基因的理想受体系统。国际上正在朝着把转基因技术、分子杂交技术与小孢子培养系统有机结合的方向努力。从小孢子的预处理方法及机理、胚性发生诱导培养基、培养过程中小孢子内源激素变化以及培养方法等方面综述了大麦小孢子培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大麦有益基因向普通小麦导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小麦和大麦是世界上两大麦类栽培作物,小大麦杂交始于1896年,由于其亲缘关系较远,杂交极不易成功。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小大麦杂交的研究历程,1973年Kruse首次成功地获得小大麦真实杂种,此后Islam及其他学者经过多年努力,先后获得了小大麦附加系、代换系、易位系及其他小大麦重组材料。同时介绍了利用遗传标记进行小麦中大麦染色体的追踪及鉴定过程,具体鉴定方法包括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其中两种以上遗传标记结合起来可使鉴定结果更加准确可靠。本文对小大麦杂交历史的全面回顾,可为进一步利用大麦中的有益基因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