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哺鸡竹(Phyllostachys glabrata)原分布于浙江杭嘉湖平原一带,多系农家房前屋后零星栽植,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笋用竹种,目前主要供鲜食。由于其酪氨酸含量比毛竹笋低,从而有利于罐藏而不至产生白色结晶,商品的外观性能较好,用它制成的竹笋罐头是一种低脂肪高纤维素的理想保健食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相似文献   

2.
雷竹,角竹,花哺鸡竹具有繁殖容易、出笋较早且多、收益快、适应广、易于管理的特点,是安徽省三个主要优良笋用竹种。为研究其栽培技术,掌握生长发育规律,建立示范模式1987年县科委下达引种试验课题,经1989年初试和1993年复试评估,效益十分可观,已在全县推广5000多亩。现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3.
白哺鸡竹海岸带引种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哺鸡竹在含盐量0.2%的塘坡,种植成活率达95%,1995-2001年年均盈利829元/667m^2;含盐量0.44%的护塘地,种植成活率为80%。详细介绍了海岸地带引种白哺鸡竹的可行性与具体栽培技术,为沿海防护森带推广种植白哺鸡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白哺鸡竹(Phyllostachys dulcis McClure)刚竹属,俗称象牙竹,笋体呈锥形,像大象的牙齿,而得名,适度采收的长28 cm左右,基部直径35~40 mm,重200~250g.  相似文献   

5.
黄秆乌哺鸡竹引种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黄秆乌哺鸡竹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及引种栽培和管理措施,从整地、母竹选择、栽植、管理、植后养护等方面总结出了引种竹子的关键环节和技术要点,以期为竹子引种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云和哺鸡竹是云和县的主要小径竹,经营面积超过200多hm2(三千多亩),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着重要使用.本文从造林地选择、种竹选择、细致造林、精心管理、合理采笋等五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哺鸡竹的栽培经营技术.  相似文献   

8.
对白哺鸡竹连续5a的高产试验表明,采取壕沟填肥法,地表覆盖,肥水管理、及时挖笋、合理钩梢等措施后,可获得较好的收益,其投入与产出之比为1:10.6,每公顷净收入8万余元。  相似文献   

9.
黄秆乌哺鸡竹塑料大棚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塑料大棚鞭段育苗技术,试验材料选用黄秆乌哺鸡竹长25~30cm的健壮孕笋鞭段。塑料大棚地温控制在11~15℃,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左右,白昼棚内空气温度保持在20~25℃。试验表明,塑料大棚鞭段育苗提前并缩短了笋期,且出笋集中,鞭段出笋成竹率达到92.4%;竹苗在霉雨天前半个月就达到了上盆所需的木质化要求,上盆竹成活率可达95.2%。  相似文献   

10.
哺鸡竹海涂霉季造林对新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涂含盐土壤中,哺鸡竹当年生新竹霉季造林技术简便、成活率高、投产快;造林母竹质量与次年新竹质量相近;这种造林方法对新竹高和粗的影响时间仅为1年,具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在海涂含盐土壤中,角竹造林后成园快,笋单产高于哺鸡竹;角竹笋期5月14日~6月10日,哺鸡竹为4月29日~5月10日,盛笋期在出笋中前期,延续约10~12d;竹笋单株重量哺鸡竹明显大于角竹,笋株粗重期在出笋初期和中前期,比盛笋期约早3d,延续时间同盛笋期。因此,宜扩大角竹造林面积,延长供笋期,多产市场淡季笋,以获得更佳的效益。  相似文献   

12.
黄秆乌哺鸡竹的适生性及其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子具有生长快、产量高、效益好,一次种植便可多年收获的特点,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俱佳的植物。以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引种的黄秆乌哺鸡竹为对象,进行了适生性试验研究,提出了栽培技术要点,旨在为种苗扩繁、造林绿化、丰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常见食用竹笋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笋、石竹(Ph.nuda)笋为参照,对红哺鸡竹(Ph.iridescens)、白哺鸡竹(Ph.dulcis)、乌哺鸡竹(Ph.vivax)、黄秆乌哺鸡竹(Ph.vivaxf.aureocaulis)和早哺鸡竹(Ph.violascens)5种哺鸡竹竹笋的常规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不溶性膳食纤维和粗灰分)和矿质元素(P、K、Ca、Na、Mg、Cu、Fe、Zn和Mn)进行测定.结果表明:5种哺鸡竹竹笋的粗脂肪、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均显著高于毛竹笋和石竹笋(p<0.05);而在测定的其他营养成分方面,5种哺鸡竹竹笋与毛竹笋、石竹笋相当;黄秆乌哺鸡竹笋和乌哺鸡竹笋在粗蛋白、不溶性膳食纤维、P、Ca、Mg方面要显著高于其他3种哺鸡竹笋(p<0.05);而白哺鸡竹笋的Fe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刚竹属良种黄秆乌哺鸡竹的选育过程、良种特征及其栽培技术要点。黄秆乌哺鸡竹来源于1982年河南省永城县引种乌哺鸡竹过程中发生的变异,经多年纯化、繁育、性状特征观测和区域试验,性状表现一致、稳定,2022年通过国家林木良种审定(国S-SV-PV-004-2022)。黄秆乌哺鸡竹竹秆呈鲜艳的金黄色,中下部节间具1或数条不规则的绿色纵条纹,观赏性极佳,耐寒性强,能在北京地区正常生长,自然越冬,可广泛应用于城乡绿化。  相似文献   

15.
红哺鸡竹是高产、优质的笋用竹种.试验中采取施用无机肥、生物有机肥、种绿肥与不施肥等不同措施,结果是采用A处理(劈山+全锄)和D处理(种绿肥)在发笋数、成竹数及平均胸径、平均竹高相差不大,而B处理(劈山+全锄+化肥)和C处理(劈山+全锄+生物有机肥)的效果明显优于A、D处理,特别是C处理(劈山+全锄+生物有机肥)对发笋数、成竹数及平均胸径、平均竹高等促进效果最好.为红哺鸡竹的丰产培育及绿色栽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红哺鸡竹丛生芽诱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红哺鸡竹为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对外植体不同的消毒方法和防褐变处理,附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诱导丛生芽。结果表明:红哺鸡竹带芽节段最佳消毒方式是75%酒精浸泡30s,用0.1%升汞处理6min。红哺鸡竹丛生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是:MS+6-BA(5mg/L)+TDZ(0.1mg/L)。在培养基中加入PVP(1g/L)有明显的防褐变效果,外植体在半胱氨酸(100mg/L)溶液浸泡30min以及暗培养能有效降低褐化率。  相似文献   

17.
对白哺鸡竹在浙东沿海地区适生环境试验表明山地是白哺鸡竹的最适生区;水稻田、土壤含盐量<0.3%的沿海塘坡是白哺鸡竹的次适生区;土壤含盐量>0.55%的盐碱地是白哺鸡竹的不适生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移栽措施下乌哺鸡竹的成活率调查与分析,探讨了乌哺鸡竹移栽成活率及栽植技术的关系,为乌哺鸡竹的种植、养护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秋季移栽乌哺鸡竹群体带泥球直径的均匀度优于夏季。不同季节移栽的乌哺鸡竹群体的年龄构成差异极大。嫩竹的移栽成活率明显高于老竹。要想提高移栽成活率,应首先做到选择恰当的移栽季节和竹苗大小,然后进行适宜的土壤改良和水分浇灌。  相似文献   

19.
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白哺鸡竹的笋—幼竹生长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多对多”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对笋—幼竹高生长起主导作用的因子是温度指标,对笋昼夜高生长差起主导作用的因子是大气相对湿度,降水对其生长的影响作用在时间上有滞后现象。用“一对多”线性回归给出了气象因子对笋—幼竹生长的线性回归模型。用多项式非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单个气象因子对笋高生长的作用效应是非线性的。  相似文献   

20.
对海涂哺鸡竹笋产量分布和竿径变化规律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哺鸡竹出笋不均勾,盛笋期在整个笋期的中前期;笋期从造林后开始逐年推迟,最后稳定在5月上旬左右。竹竿胸径逐年增粗,到成林时基本稳定,受土壤条件影响较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