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唑磷毒杀水稻主要害虫的作用特点及应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1~1997年,通过室内生测和田间多点试验示范,系统分析了三唑磷对水稻三化螟、二化螟和褐飞虱的触杀活性、对稻株的渗透性、胃毒作用和杀卵活性、持效期以及田间效果.结果表明:①三唑磷对三化螟、二化螟蚁螟的接触LD50(×10-4μg)分别为每头0.6182、0.4168,远远低于甲胺磷相应的LD50值14.7732、17.8029,对3龄褐飞虱的LD50值与甲胺磷相近,对5龄褐飞虱的触杀活性低于甲胺磷;②三唑磷对稻株的渗透性和对三化螟的胃毒作用强,喷药后1 d、3 d的渗透杀虫效果均为100%;③三唑磷防治三化螟的持效性长,500 mg/L药后10 d接虫的杀虫效果仍达86.7%,而甲胺磷1 000 mg/L药后3 d效果降为0;④三唑磷500~1 000 mg/L对三化螟前期淡黄色卵的杀死率为71.3%~73.2%,对后期黑色卵的杀死率为78.3%~99.5%;⑤20%三唑磷乳油2.25 L/hm2对三化螟和二化螟枯心防效均在90%以上,高于杀虫双,但对褐飞虱的防效差,明显低于甲胺磷,3.75 L/hm2对三化螟白穗的防效也在90%以上;⑥三唑磷对三化螟防效高而稳定,但对褐飞虱、稻纵卷叶螟效果差;⑦三唑磷对天敌蜘蛛的杀伤作用低于杀虫双而高于杀虫丹.  相似文献   

2.
30%乙酰甲胺磷乳油防治烟青虫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0 0 2年在河南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试验田进行了 30 %乙酰甲胺磷乳油防治烟青虫小区试验。结果表明 :乙酰甲胺磷 2 5 0~ 5 0 0倍对烟青虫均有显著防效 ,药后 1 0d、2 0d校正防效分别达 90 .1 %,80 .8%以上 ,明显优于对照药剂 ,而且乙酰甲胺磷残效期较长 ,30d以后的校正防效仍在 88.0 %以上  相似文献   

3.
高越  陆俊姣  庾琴  张润祥  韩巨才  范仁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072-20075,20082
[目的]研究25%高氧.辛硫磷乳油对枣步曲的室内增效活性及对枣步曲和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设置5种不同混配比例,对25%高氯.辛硫磷乳油进行了室内增效活性研究,并根据最佳配比设置不同浓度,进行了田间应用研究。[结果]室内增效活性试验结果表明,25%高氯.辛硫磷乳油以2.5∶22.5、3∶22、3.5∶21.5的比例混配,共毒系数分别为144.4、134.1、137.4,均大于120,复配后表现为增效,且3种配比对枣步曲幼虫的LD50值分别为0.116 5、0.112 7、0.098 7μg/g,均对枣步曲幼虫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但从共毒系数和经济效益分析,高效氯氰菊酯和辛硫磷乳油以2.5∶22.5比例混配最佳。田间应用及大面积推广应用试验结果表明,25%高氯.辛硫磷乳油稀释1 000~2 000倍,对枣步曲药后3 d防效为86.80%~100%,药后7 d防效为88.10%~100%,对枣步曲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5%高氯.辛硫磷乳油稀释1 000~2 000倍,对桃小食心虫药后5 d防效为65.15%~99.57%,药后10 d防效为72.77%~99.29%,药后15 d防效为70.75%~100%,对桃小食心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均好于单剂对照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40%辛硫磷乳油。[结论]25%高氯.辛硫磷乳油的最佳使用剂量以1 000~2 000倍为宜;施药适期为枣步曲3龄幼虫前盛发期或桃小食心虫卵孵化盛末期;用药后5~10 d可有效控制虫害,对枣树生长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吡虫啉防治稻飞虱效果及对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三代褐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100m^2用吡虫啉2.4g,常规喷雾,药后2d防效为80.8%,比扑虱灵高29.0个百分点,持效期长达30d以上;吡虫啉对稻田蜘蛛的杀伤率为27.9%,与扑虱灵棹似,对黑肩绿盲蝽的杀伤率为85.9%,比扑虱灵高27.2个百分点,仅次于甲胺磷、毒死蜱、喹硫磷的杀伤率100%。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防治稻飞虱低毒、高效的农药品种,进行了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5%噻·杀单WP、60%烯啶虫胺WP、25%扑虱灵WP的持效性均较好,药后14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除60%烯啶虫胺WP75g/hm2为78%外,其余处理均在80%以上;各处理速效性差异显著,25%扑虱灵WP900g/hm2和75%噻·杀单WP900g/hm2药后3d的防效分别为60.8%和64.4%;60%烯啶虫胺在较高浓度的防效显著高于较低浓度的防效,高浓度下,药后3~14d对稻飞虱的防效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6.
咪鲜胺类药剂防治水稻恶苗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咪鲜胺类不同剂型药剂防治水稻恶苗病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8%多.福.咪悬浮型种衣剂1∶60~1∶100倍包衣防效高达78.52%~89.52%,均比咪鲜胺乳油浸种防效高,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7.
1987、1988两年内用杀灭菊酯等杀虫剂对上海县七一乡,青浦县青东农场和松江县五里塘乡三地的菜青虫进行室内外试验。室内毒力测定表明三地的菜青虫对杀灭菊酯等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若与较敏感种群相比,三地菜青虫对杀灭菊酯分别产生了34.2倍、37~50倍和16倍的抗药性,对乙酰甲胺磷产生了2.5~8.5倍抗药性,对敌百虫至少产生了378倍抗药性。芝麻油对杀灭菊酯、氟氰菊酯具增效作用,配比为10∶1时,增效比分别为3.02~4.39,1.18~1.23。田间试验对氟氰菊酯有15%的增效效果。田间试验表明,杀灭菊酯防效中等,亩用量6g(ai),处理后10天药效不到80%。氟氰菊酯防效较好,亩用量4g(ai),10天药效在90%以上。喹硫磷对菜青虫防效高,乙酰甲胺磷和敌百虫防效低。  相似文献   

8.
10%吡虫啉是生产上常用的防治稻飞虱药剂,近年来防效变差,这表明褐稻虱对该药的抗性已经明显增强。为了找到防效更好的药剂,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25%扑虱灵WP防治效果较好,但用药量要提高到50~75 g/667 m2;药后10 d,25%扑虱灵WP 40 g 5%锐劲特SC 20 ml、25%扑虱灵WP 75 g处理最好,防效分别为92.5%、90.4%,经方差分析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个旧市红火蚁防控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控制红火蚁在云南省个旧区域内扩散蔓延,使用0.1%茚虫威饵剂、2.5%溴氰菊酯乳油、77.5%敌敌畏乳油和75%乙酰甲胺磷粉剂4种农药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5 d,施用2.5%溴氰菊酯乳油效果最佳,防效达88.9%,其次是75%乙酰甲胺磷粉剂,防效达77.8%;药后10d,2.5%溴氰菊酯乳油和75%乙酰甲胺磷粉剂防效均达100%,77.5%敌敌畏乳油防效达77.8%。因此,在个旧市红火蚁防控工作中,应优先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和75%乙酰甲胺磷粉剂,其次是77.5%敌敌畏乳油。在施用0.1%茚虫威饵剂时,地表温度必须达到25~35℃,地面干燥时施药。  相似文献   

10.
生物制剂防治茶树害虫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表明 ,Bt乳剂对茶毛虫的防效甚佳。EpNPV对茶毛虫、EoNPV对茶尺蠖 1~ 2龄虫防效很好 ,韦伯虫座孢菌对黑刺粉虱的防效优于扑虱灵  相似文献   

11.
12.
杨尺蠖(Apocheima cinerarus Ersohoff)在山西北部地区种群动态处于上升趋势,为控制蔓延,减少经济损失,对其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做了防治试验。成虫期用溴氰菊酯30倍液毒环防治效果90%以上;毒笔防治效果92%以上。幼虫期用溴氰菊酯150倍液毒环防治效果达93.4%;使用1.7×10~7PIB/ml 多角体病毒(NPV)制剂,笫9天死亡率达100%。  相似文献   

13.
大袋蛾是多种林木及茶、果的重要害虫。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越冬。常有不完全第2代发生。雌蛾平均每头产卵2623粒。由于雌蛾无翅,主要靠幼龄幼虫吐丝随风扬迁扩散,但在茶树等灌丛、矮树上飘迁有限,形成“为害中心”;在乔木上,则扬迁扩散迅速,易于大片发生。幼虫食叶量大,4、5龄幼虫暴食,8—9月间为害严重。幼虫较耐干旱,相对湿度40%时,孵化率仍达90%以上。食性杂,但不同树种间虫口差异明显。幼龄幼虫期受雨水冲刷和瓢虫等捕食,成长幼虫被寄蝇寄生、病害感染和鸟类啄食,综合构成大袋蛾的有力的自然控制因素。幼虫喜光,多聚于枝梢上部,利于果树修剪减少虫口。药剂防治宜于幼龄幼虫期进行,并适当重喷喷湿袋囊,敌百虫、敌敌畏、1605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黄瓜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黄瓜黑星病近年来已成为吉林省黄瓜生产上的严重病害。1984~1986年在吉林省的9个主要城市的调查中发现此病已普遍发生。发病严重的温室、大棚或露地黄瓜损失达70%以上。病情在3~4级的病瓜,其重量可降低50%以上。1987~1988年又在海南岛发现此病为害。经过3年的药剂试验表明多菌灵防效最好,1985、1986、1987年的平均防效分别为87.38%、83.09%、89.64%;其次是甲基托布津,1985、1986年的平均防效分别为82.69%和72.2%。1986年各地小区试验中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分别平均增产53.1%和35.27%。多菌灵加其他防治霜霉病的药剂混用并不影响其防治黑星病的效果,且均有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蝗虫综合治理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蝗灾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灾害。本文从生态治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机械防治、人工防治、农业防治、现代生物技术的利用等7个方面综述了近些年来我国在蝗灾治理方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并对蝗虫的综合治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4方面的治蝗对策。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着重从酸奶发酵剂培养基的加热强度、菌种选择及接种周期等方面进行质量控制.结果表明,高质量的菌种培养基热处理强度以1kg/cm~2保持15min为宜,接种周期不得超过7-10天.  相似文献   

19.
一皮下蝇及其对牛的危害皮下蝇(Hypoderma spp.)是一种世界性的寄生虫,广泛地分布于北半球的许多国家,从美国、加拿大、中国、印度,到苏联、英国、法国以及摩洛哥均有发生。寄生于牛体的皮下蝇有两种:纹皮蝇(Hypoderma lineatum)和牛皮蝇(Hypo-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点是阐明“七·五”期间多功能新技术的研究、评价和利用。包括:高产多抗新品种10个,应用面积近千万亩;新一代昆虫生长调节剂扑虱灵,推广面积达一千万亩;将控害措施融合到高产栽培中,形成了高产控害栽培的新技术;从实际出发,研制出纹枯病与褐稻虱等一批多病虫复合防治指标;已检测出白叶枯病菌菌系群及稻瘟病小种群的变化动态及分布;最终,根据地区特征,建成江淮稻区病虫综合防治区域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