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6种杀菌剂对甘草褐斑病的田间药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叶部施药法,比较了6种杀菌剂对甘草褐斑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第2次施药后14 d,10%苯醚甲环唑ME 1 500倍液和20%丙环唑ME 2 000倍液对甘草褐斑病的防效分别为90.73%和85.33%;5%烯唑醇ME1 000倍液和25%腈菌唑EC 3 0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80.56%和78.71%,以上4处理的防效均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5%三唑酮WP 500倍液处理防效72.10%,40%多.福.溴菌清WP 750倍液与对照药剂25%三唑酮WP 500倍液的处理效果相当。在甘草褐斑病发生初期,均匀喷雾,间隔7 d,共喷药2次,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荸荠枯萎病在我国各个荸荠Eleocharis dulcis产区普遍发生,是影响荸荠产量的重要病害。为有效防治该病害,于2010—2012年调查了湖北省荸荠枯萎病的田间发生动态,并进行了荸荠品种抗病性评价、室内药剂筛选及药剂处理球茎盆栽和田间试验。3年田间病情调查结果表明,荸荠枯萎病于8月中旬开始发生,8下旬—9月上旬温度适宜,病害开始缓慢增长;9月下旬—10月中旬为该病发生的高峰期;病情指数均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但各年份的病情指数与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均无显著相关性。沙洋荠、肇庆荠、韶关马坝荠、桂林荠-1品种对荸荠枯萎病有较强的抗性。10%苯醚甲环唑、25%多菌灵、40%氟硅唑和25%嘧菌酯4种药剂处理球茎均有利于荸荠出苗。经多菌灵和氟硅唑处理的球茎假植到大田2个月后对荸荠枯萎病仍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分别为22.3%和27.0%,而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对该病基本无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柿树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几种杀菌剂对其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法测定了柿树炭疽病菌Collel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生物学特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常用杀菌剂对该病菌的抑制作用;选择5种市售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30 ℃,最适产孢温度为25~30 ℃,最适生长的pH值为5~6;在7种常用杀菌剂中,多菌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氟硅唑对柿树炭疽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0.118 8、0.138 0、0.159 9和1.297 2 μg/mL。田间试验结果显示,25%咪鲜胺乳油6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和25%戊唑醇水乳剂1 500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60%、88.56%、87.82%。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用于防治金银花白粉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研究采用盆栽法、喷雾法分别测定了2种药剂对金银花白粉病的室内活性、田间防效以及对金银花的安全性。室内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对金银花白粉病均具有较高活性,EC50值(7 d)分别为3.18、3.01 mg/L,且较高于对照药剂嘧霉胺(EC50值(7 d)12.88 mg/L)的活性。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金银花安全,安全系数分别为4.0。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试验剂量下防效均在80%左右。研究表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金银花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推荐作为田间防治金银花白粉病的药剂。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当前白粉病在草莓上危害日趋严重的问题,本研究以常用药剂苯醚甲环唑和三唑酮为对照药剂,在田间草莓上测试了戊菌唑20%水乳剂不同使用浓度下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戊菌唑20%水乳剂2个处理浓度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苯醚甲环唑10%水分散粒剂处理的防效,且极显著的高于对照药剂三唑酮15%可湿性粉剂处理的防效。  相似文献   

6.
几种杀菌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温室大棚用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硅唑、腈菌唑和三唑酮等杀菌剂防治草莓白粉病Sphaerotheca aphanis。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 10%苯醚甲环唑WG、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40%氟硅唑EC、20%三唑酮EC、12.5%腈菌唑EC的田间防治效果均可达到80%以上;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硅唑和三唑酮的持效期约为18 d,而腈菌唑的持效期较短,约为7 d。10%苯醚甲环唑WG在360~900 g/hm2用量时不影响草莓长势,而氟硅唑225 mL/hm2和三唑酮300~450 mL/hm2用量时则在不同程度上抑制草莓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大叶黄杨白粉病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叶黄杨白粉病为江西新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和新梢。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5℃,萌发率80.23%,1%蔗糖液促进孢子萌发。糖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组织越冬,成为次年初次侵染来源,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20~30℃有利于发病,5月下旬和10月下旬为发病高峰期。室内外药剂试验表明:菌必治和敌力脱防效最佳,其防治效果分别为92.5%和89.8%。  相似文献   

8.
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武夷菌素水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醚菌·啶酰菌悬浮剂、枯草芽孢杆菌S44菌株悬浮液等6种药剂对新疆焉耆垦区加工辣椒白粉病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2 000倍液和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对辣椒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65%、89.54%和88.23%。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可作为焉耆垦区辣椒白粉病的首选药剂,可与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9.
4种杀菌剂对黄芪白粉病的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应用效果较好的农药防治河北省承德地区的黄芪白粉病,选择了4种常用于防治作物白粉病的杀菌剂,在承德市隆化县进行了田间施药试验。发现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防效最好,最终防效为70.50%,显著高于其他供试药剂;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相对较低,最终防效为63.74%。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硅酸钠在室内和田间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以巨峰葡萄为材料,对葡萄炭疽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速率及室内和田间防治炭疽病效果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硅酸钠对葡萄炭疽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室内接种炭疽病菌5 d后,15、20和25 mmol/L硅酸钠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0.58%、44.37%和52.71%,且抑制效果差异极显著;田间最后1次喷药10 d后,15、20和25 mmol/L硅酸钠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94%、67.16%和73.46%,喷施10%苯醚甲环唑6次的防治效果为76.84%,喷施3次的防治效果为64.29%;25 mmol/L硅酸钠与喷施6次苯醚甲环唑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但与喷施3次苯醚甲环唑的差异极显著。研究表明,在生长季可利用硅酸钠与常规药剂交替使用来防治葡萄炭疽病。  相似文献   

11.
为调查新型杀菌剂叶菌唑、咪鲜胺铜盐·噻霉酮、丙硫菌唑·戊唑醇单施或与其他药剂混用对河南省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从中筛选出防效较好的药剂处理,于2022年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0 mL(667 m2制剂用量)、8%叶菌唑悬浮剂60 mL+36%咪鲜胺铜盐·噻霉酮悬浮剂20 mL两处理在防治白粉病和保障小麦产量方面均具明显优势,建议在白粉病重发区应用;8%叶菌唑悬浮剂60 mL+430g/L戊唑醇悬浮剂20 mL、8%叶菌唑悬浮剂60~75 mL、36%咪鲜胺铜盐·噻霉酮悬浮剂20 mL+430 g/L戊唑醇悬浮剂20 mL对白粉病的防效也显著优于对照药剂处理430 g/L戊唑醇悬浮剂20 mL、19%丙环·嘧菌酯悬乳剂50 m L,并具一定的保产效果,建议在白粉病中度至偏重发生年份或地区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三唑酮和氟环唑、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嘧菌环胺、乙嘧酚5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敏感性及交互抗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喷雾离体叶段法测定了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种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而三唑酮最高的防治效果仅为72.17%;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氟环唑、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嘧菌环胺、乙嘧酚的敏感性EC50分别在0.087~1.901、0.058~1.402、0.186~3.014、0.222~6.005、0.006~1.742μg/mL之间,5种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的敏感性均呈连续单峰曲线,可作为小麦白粉病菌对5种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的敏感基线。研究表明,三唑酮与氟环唑、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嘧菌环胺、乙嘧酚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3.
2011-2012年,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比较了三唑酮3%悬浮种衣剂和苯醚甲环唑3%悬浮种衣剂包衣处理后的小麦出苗率、生长情况(株高和鲜重)、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和小麦产量。试验结果表明,无论从小麦出苗率、株高还是植株鲜重等因素来看,小麦都对三唑酮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在药种比1∶25时,小麦出苗率只有48.76%,药害明显;苯醚甲环唑则相对安全。从小麦株高鲜重分析,三唑酮3%悬浮种衣剂在药种比为1∶600、1∶400和1∶200时的株高和鲜重与对照相比都有增加,说明在适当的用药量条件下,三唑酮对小麦株高和鲜重有促进作用;苯醚甲环唑3%悬浮剂在药种比为1∶600、1∶400、1∶200、1∶100和1∶50时株高和鲜重与对照相比也有稳定增加,但不如三唑酮明显。从结果可以初步推断,适量的包衣处理在对出苗率影响不大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小麦的株高和鲜重。三唑酮3%悬浮剂和苯醚甲环唑3%悬浮剂种子包衣对小麦后期的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效均>52.3%。三唑酮和苯醚甲环唑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大部分处理都对小麦亩产量表现出一定的增产作用,苯醚甲环唑增产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喷头类型对棚室黄瓜叶片药液附着和白粉病防治效果的影响,采用茎叶喷雾法测定了雾滴体积中径(VMD)对药液沉积量、最大持留量的影响以及氟硅唑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黄瓜叶片上,氟硅唑的沉积量随着雾滴VMD增大而降低,雾滴VMD为191、213、250μm时的沉积量分别比160μm时降低了19.15%、11.76%和38.25%;当药液量为320 L/hm2时,氟硅唑在黄瓜叶片上的沉积效率最高,为63%;浓度为50 mg/L的氟硅唑在叶片上的最大稳定持留量约为5.15μL/cm2;不同浓度氟硅唑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差异显著,有效成分用量为90g/hm2时的防治效果最好,达90.09%;当氟硅唑浓度一定时,不同喷头类型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差异显著,当有效成分用量为60、75 g/hm2时,采用喷头F110-015的防治效果最好,分别达70.64%和81.15%。研究表明,防治黄瓜白粉病应选择雾滴粒径小的喷头,且浓度较高的氟硅唑可大幅度提高其有效利用率和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辣椒根腐病化学防治田间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椒根腐病(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是土传病害中发生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田间药效试验表明,40%氟硅唑乳油、25%丙环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50%噻菌灵悬浮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均为防治辣椒根腐病的良好药剂。其中,40%氟硅唑乳油、25%丙环唑乳油两种药剂的防治效果最好,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6.
探索乙嘧酚、醚菌酯、醚菌+啶酰菌、唑醚+氟酰胺、苯醚甲环唑+醚菌酯、粉唑醇6种杀菌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草莓的安全性,为药剂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要求,进行了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田间试验,比较不同药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病效果。试验的醚菌+啶酰菌、唑醚+氟酰胺、苯醚甲环唑+醚菌酯、醚菌酯4种杀菌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优良,达85%左右;乙嘧酚和粉唑醇的防效次之,乙嘧酚中、高剂量防效高于粉唑醇,低剂量防效与粉唑醇相当。醚菌·啶酰菌、唑醚·氟酰胺、苯醚甲环唑+醚菌酯、醚菌酯这4种杀菌剂防效优良,建议在生产上推荐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7.
对葡萄白腐病重发原因进行全面调查,提出了防治时策,并选用4种农药进行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福星EC和50%环唑ME 7 500倍液喷雾,防效好,连喷3次,药后20 d防效达100%,10%苯醚甲环唑WG 3 000倍液、12.5%戊唑醇ME 1 875倍液防效达81%以上.  相似文献   

18.
用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爱苗)与对照药剂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结果表明,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对纹枯病的平均防治效果达84.14%,比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的防治效果(76.52%)提高7.62个百分点。示范用药区每667 m2产量527.9 kg,比20%井冈霉素每667 m2产量(496.7 kg)增产31.2 kg,增产6.28%。示范区每667 m2减少施药用工2.5元,增加效益62.9元。建议每667 m2用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30 mL对水45 kg在纹枯病发生初期对水稻叶面进行均匀喷雾。  相似文献   

19.
通过试验表明:苯醚甲环唑20%水分散粒剂、戊唑醇80%水分散粒剂、丙环唑25%乳油、三唑酮20%乳油对玉米黑粉病〔Ustilago maydis(DC.)Corda.〕具有理想的防治效果。其中,病瘤体积防效分别为91.06%、89.04%、88.97%和87.19%,病瘤重量防效分别为92.19%、91.79%、90.73%和89.34%。  相似文献   

20.
黄芪为野生或栽培种,在河北省为传统中药材之一。黄芪在整个生长期受白粉病的为害相当严重,直接影响产量及品质。1症状黄芪白粉病不仅为害叶片,也为害花蕊、荚果、茎秆等部位,整株布满白粉,到秋天黄芪田发病率达100%。2病原菌黄芪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属豌豆白粉菌(ErysiphepisiDC.)侵染而致病的。闭囊壳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闭囊壳内有数个子囊,子囊椭圆形、倒卵形,无色,有短柄。3发生特点经调查,黄芪白粉病于9月下旬形成有性世代,以子囊果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5月份气温达到20℃以上时,病菌孢子萌发,首先感染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