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瘿蚊(Ureseolia oryzae Wood-Masn)是阳朔县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自1986年以来,均发生中等程度以上,为了给测报和防治提供可靠的抽样调查方法,实现高准确性和节省人力的统一,笔者于1990年在当地晚稻秧田上进行了稻瘿蚊幼虫侵入秧苗的田间分布型调查和抽样技术的探讨.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稻瘿蚊是晚稻秧田的主要害虫,防治上较为困难,近年旱育秧田的防治效果不佳,原因是沿用米乐尔,呋喃丹等毒土撒施的方法。1997年7月我们根据一遍净药剂拌种能有效防治水稻多种害虫的特性,在隆安县杨湾乡的旱育稀植秧田示范片进行了用一遍净拌种防治稻瘿蚊试验。  拌种用一遍净(江苏省吴县市农药厂产品)10g拌稻种4kg。方法:常规浸种6~8h,捞起沥干之后按上述药量配比拌种,然后催芽。7月4日播种。拌种处理秧田5块,空白对照一块。播后20d(7月25日)调查秧苗被害率。  每块田查100株共600株,其中药剂田稻瘿蚊为害率(大肚秧)分别为3.2%、3.3%、3…  相似文献   

3.
杨洪 《广西植保》1992,(2):38-38
稻瘿蚊是我县晚稻最主要的害虫。为了经济、安全、高效地应用3%甲基异柳磷防治稻瘿蚊,本试验比较了该药分别在水稻秧田期、本田期一次性用药及在秧田期、本田期均用药一次防治稻瘿蚊的防效及增产效果。试验分别在秧田期、本田期进行。秧田期是选历年稻瘿蚊发生比较严重的田垌播种(品种为博优3550),秧田面积0.1亩,分  相似文献   

4.
樊寿三 《植物保护》1965,3(4):145-145
有人认为,三化螟在秧田里产卵,孵化出来的蚁螟,会受到自然淘汰死亡,不主张秧田防治。根据我们1964年调查的资料证明:早稻秧田,由于秧龄期短(28—30天),孵化出来的蚁螟,通过秧苗移栽的挫折,  相似文献   

5.
张志光  马慧坤 《植物保护》1965,3(4):150-152
稻瘿蚊(Pachydiplosis oryzae Wond-Mason)在广东新兴县晚造秧田历年均有发生。1964年秧苗被害率比一般年份高几倍至几十倍,危害性不次于螟害。早播秧(5月下旬至6月初)受第三代为害,被害率一般为10—30%,最高达70—90%以上;迟播秧(6月底至7月初)受第四代为害,一  相似文献   

6.
稻瘿蚊Orseolia oryzae(Wood-Mason)是阳朔县晚稻的主要害虫.它以第四、五代为主害代,其中第四代成虫盛发于7月中、下旬,不仅危害晚稻秧田和早插本田,还是第五代的主要虫原.因此,能否及时做好第四代的发生预报,正确指导防治是晚稻防治稻瘿蚊成败的关键.本文仅就第四代发生程度的预测及综合防治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稻瘿蚊的发生为害程度与诸多因素有关,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田间调查及本站的历史资料,选择六个因子用逐步回归法进行逐一筛选,选出关键因子建立预测式,预测稻瘿蚊主害代的发生程度,并总结了综合防治的经验。 1.发生程度的预测 影响稻瘿蚊发生为害程度的因素很多,经初步分析,在富川,稻瘿蚊主害代(第四代)的发生程度,在有虫源的前提下,与1—3月的平均气温,6—7月的降雨关系密切,初选六  相似文献   

8.
广西稻瘿蚊药剂防治技术的回顾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药剂防治是我区综合治理灾害性害虫——稻瘿蚊 ( Pachydiplosisoryzae( Wood-Mason)有效的重要的技术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栽培技术的变革和农药品种的更新 ,其应用技术方法也与时俱进地得到创新发展 ,防治水平和效果、效益也相应地得到提高。1 药剂防治秧田稻瘿蚊成虫和卵为主阶段   2 0世纪 80年代 ,广西稻瘿蚊的发生为害对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协而受到了重视和注意抓好防治。在当时的水稻育秧、栽培方式和已有农药品种、剂型情况下 ,主要以采用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水喷雾防治方法为主 ,以防治秧田稻瘿蚊为主 ,主要靶…  相似文献   

9.
稻瘿蚊寄生蜂对稻瘿蚊发生影响很大,尤其是晚稻秧田期,当稻瘿蚊被寄生率高达80%以上时,晚稻本田就很少发生为害,我省1954年、1959年、1965和1977年,许多地区就出现上述的情况。七十年代以来,我省稻瘿蚊猖獗发生,为了了解寄生蜂对稻瘿蚊发生的影响及对其保护利用,我们曾对稻瘿蚊主要寄生蜂黄柄黑蜂Platygaster oryzae  相似文献   

10.
稗草(包括光头稗)、异型莎草、节节菜是水稻田中的重要杂草,与作物争光夺肥占空间,影响秧苗素质,使水稻产量下降。1980~1985年我们对这三种重要杂草在秧田中的发生与危害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方法 1.三种杂草在秧田中出现频率和发生密度的调查每年6~7月,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单后季稻秧田14块,杂草群落发生结束后,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调查各类型田5平方尺内杂草种类和数量,统计三种杂草出现频率和发生密度。  相似文献   

11.
稻瘿蚊[Orseolia oryzae (Wood Mason)]是钟山县晚稻主要害虫之一。1989年—1991年调查发现晚稻秧苗的平均标葱率为5.6~23.5%,部份不及时防治,为害严重的秧苗标葱率高达65—95.2%,造成晚稻产量严重损失。 钟山县从1989年开始,连续三年在全县17个乡镇试验、示范、推广应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防治稻瘿蚊。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稻蓟马在我省普遍发生,在许多地区猖獗为害,使产量造成一定的损失。我们以花县新华公社新街大队为基点,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示范,主要目的是通过早稻秧田防治,消灭秧苗带虫,以防止本田大发生为害。 试验方法 在秧田期每处理三畦以上。通过初步试验,选择部分较好的药剂进行较大面积的试验示范,本田期每处理一丘以上。施药方式,用塑料唧筒喷施的,每亩兑水150斤;用背负喷雾器喷施的,每亩兑水100斤;用手持超低容量喷雾器喷施的,兑水2—4  相似文献   

13.
稻瘿蚊的寄生蜂常见有黄柄黑蜂Platygaster oryzae Camerson、斑腹金小蜂Obtusiclava oryzae Subba Rao、稻长距旋小蜂及黄斑长距旋小蜂,此外,还有少量发生的单胚黑蜂Platygaster sp.。在晚造秧苗及晚稻上,稻瘿蚊被寄生率常达70~80%。广东农民有说“标秧不标禾”,意思是说晚造秧田发生标葱,本田不一定受害,这是由  相似文献   

14.
由于毒源的累积作用,本地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逐年加重,在生产中造成一定损失。笔者经大面积调查分析,该病的防治存在 2个偏向。   1)未见病时"怕"用药。由于草害发生重,人工除草用工量太大,因此,本地农户对秧田使用除草剂积极性很高,而对螟虫、灰飞虱的防治重视不够。特别是农民对灰飞虱传毒为害普遍缺乏认识。事实上,秧苗期灰飞虱为害,本身造成的损失极小,而传毒为害损失大。灰飞虱传毒致病 (水稻条纹叶枯病 )隐症期较长,约 20 d(天 )后植株才表现叶面黄化,植株矮缩,直至死苗。生产中,植保部门指导秧苗期用药防治灰飞虱…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国内中华稻蝗 Oxya chinensis (Thunb.)发生较重,有关防治指标的报道,较不一致。我们在水稻不同发育阶段及与之相对应的稻蝗不同龄期,即秧田期(幼蝻期)、分蘖拔节期(老龄期)和抽穗成熟期(成虫期)进行分段研究,得出了不同发育阶段的不同防治指标。这样也许更符合实际情况,在生产上也便于应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研究方法1.秧田期:6月3日我们在石集乡韦庄村刘台组选择长势一致、施肥水平中等的秧田为  相似文献   

16.
刘喜献  李标 《广西植保》1999,12(3):22-23
随着“三高”农业、高新科学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县已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抛秧栽培新技术,1998年达到6700hm2。多年来,稻瘿蚊在我县稻区发生猖獗,严重为害晚稻秧苗,是造成晚稻产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探索塑盘育秧稻瘿蚊的防治技术,做好防治工作,我们于1998年7月在东泉镇“吨粮田”示范区内进行本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报告如下。1 试验材料和方法11 水稻品种及播种情况  晚稻,汕优4480,用水田作秧床,1998年7月13日播种,每平方米秧盘播种量149g,秧苗期实行旱水管理,经常保持盘上…  相似文献   

17.
为探求害虫防治时期,和发生数量方面的防治标准,以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lk.)、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lk.)和稻瘿蚊(Pachydiplosis oryzae Wood-mason)三种水稻钻心害虫为材料,探討钻心类害虫防治标准的規律,提出如下意見: 1.关于防治时期的标准,認为可将施药时虫态的发育进度百分率数字,换算为概率单位,在概率单位为4—6时,相当于15.87—84.13%时的害虫相对发生数量,占全世代总发生数量的68.268%,可見在該段短时間(一般約十数天)的虫数,代表了虫羣的大半数,可看作标准的盛发期,在此时間数列范围內,似可作为防治时期的标准。 2.关于发生数量的防治标准,以三化螟及稻瘿蚊为例进行討論:認为应以幼虫侵入作物后至老熟(或蛹化)期間,每虫所能造成的被害株数为基础,求出幼虫密度的防治标准,然后根据調查时的不同虫态,再伸算各該虫态的防治标准。本文列举了各虫态密度防治标准的計算公式,并以广州及南京两地的三化螟和广东信宜的稻瘿蚊为例,作出在各种具体条件下,虫口密度防治标准检索表。  相似文献   

18.
稻瘿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88-1991年在广州,通过田间笼罩及大田调查,研究稻瘿蚊为害与产量损失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分蘖期受害比秧苗期受害产量损失大,分蘖期标葱串与产量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秧苗期不受害,分蘖期受害标葱率(x)与产量损失串(y)的关系式 早熟品种为y=0.2558+0.7691×(r=0.9334**迟熟品种为y=-5.0741+0.8709x(r=0.9792**)秧苗期及分蘖期(迟熟品种)均受害的关系式为Y=-61408+0.6676x (r=0.9741**)。稻瘿蚊主害代的防治指标应以前一代受害稻株(标葱)中的有效虫源为依据,掌握在晚稻分蘖初期阴雨天多、带活虫标葱串达2-3%时为宜。  相似文献   

19.
为了获取准确数据,预测稻瘿蚊的发生程度和发生期,指导农户及时防治,笔者对稻瘿蚊测报的田间调查方法及技术进行了多年的探讨,现总结如下,供同行们参考。1系统调查151越冬代田间调查技术15151冬前调查。晚稻收割后,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最好是选择稻瘿蚊作为越冬场所的田块调查1  相似文献   

20.
稻瘿蚊(Pachydiplosis oryzae)属双翅目瘿蚊科,是南方稻区的一种重要害虫,以幼虫侵入水稻的生长点,形成“标葱”,被害稻株不能抽穗,对产量影响很大。由于此虫的发步隐蔽、繁殖迅速、世代重叠,药剂防治的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