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晋西北片、陕北片坝库控制面积占比、坝库单位面积库容等参数与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晋西北片若没有坝库工程,仅靠水土保持坡面治理措施只能取得14%的减沙效益;每增加100km^2的坝库控制面积,即可提高2%的减沙效益;每增加400万m^2的库容,即可提高1%的减沙效益;坝库单位面积库容每提高1万m^2/km^2,减沙效益即可提高约10%。(2)陕北片减沙效益主要由坝库工程产生。减沙效益提高10%,坝库单位面积库容需要提高5万m^2/km^2。要使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沙效益达到20%以上,坝库单位面积库容应在6万m^2/km^2以上。(3)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要实现40%左右的减沙效益,坝库单位面积库容应达到167/m^2/km^2以上。  相似文献   

2.
晋西北地区水土保持措施有效保存面积核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龙区间晋西北地区8条一级入黄支流的资料,以及1985年山西省成数抽样调查资料、1989年土地详查资料、1996年土地变更调查资料和1997年在研究区域内采用二阶等距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结合三川河流域国家一、二期重点治理验收资料,分析确定了晋西北地区水土保持措施的核实率、有效保存面积及分布情况,为大面积计算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洪减沙效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利用河龙区间晋西北地区8条一级支流的资料,以及1985年山西省成数抽样调查资料,1989年土地详查资料,1996年土地变更调查资料和1997年在研究区域内采用二阶等距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结合三川河流域国家第一,二期重点治理验收资料,分析确宇了晋西北地区水土保持措施的核实率,有效保存分布情况,为大面积计算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洪减沙效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黄河中游地区林草措施减洪减沙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水土保持林草措施保存率、保存面积、林草措施质量分级标准及林草措施减洪减沙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黄河中游地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提出了4点建议。研究成果可供黄河中游水沙变化深化研究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5.
 黄河中游的粗泥沙主要来源于河龙区间(河口镇至龙门)以及泾、洛、渭等几条支流,粗沙来源区与多沙来源区基本一致,形成所谓的多沙粗沙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为7.86万km2,以22.8%的面积产生了69.2%的总输沙量和772%的粗泥沙量。黄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的土壤侵蚀模数最高,达1万2420~3万6440t/(km2 ·a)。水土保持措施(梯、林、草、坝等)起到了很好的减洪减沙作用。多项有关河龙区间的研究成果(水文法)表明:20世纪70年代,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量为2.08亿~2.75亿t,80年代为3.20亿~4.48亿t,90年代(1990—1996年)为3.16亿t。泾河、洛河、渭河等支流,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洪减沙效益也十分突出。森林植被通过林冠层、枯落物层和根系土壤层的分层拦截吸收,起到突出的减洪减沙作用。晋西、陇东等试点流域,人工林区与无林或少林区相比,减沙效益高达78%~96%,消除了洪峰流量及猛涨猛落的洪水过程,从根本上控制了土壤侵蚀。今后,应加强不同尺度流域间,水沙运移规律的尺度转换等有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皇甫川流域是黄河中游主要的多沙粗沙区。对皇甫川流域水土保持环境效应的主要指标——水土保持措施蓄水减沙效益及其对三门峡库区和下游河道淤积的影响诸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供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7.
世界银行中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区截至1992年底止,已完成综合治理措施面积29.81万hm2,占区内水土流失面积的2.3%,现状减水效益已达6.5%~17.6%,减沙效益已达9.4%~25.8%。采用水保法计算减水效益和减沙效益,得出项目区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计划全部实施后的第一年治理栏度可达60.4%,可减少径流1.ll亿m3,累计减水效益可达21.3%~43.2%,年可减少入黄泥沙3560万t,累计减沙效益可达30%~53%。项目经济分析期30年的减水量约25.88亿m3.减沙量大致在9亿:左右。这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以及黄河下游的治理开发、都具有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海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用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确定海河流域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减水减沙作用,并为估算生态用水提供依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划分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在分区的基础上,根据多年来小流域治理减水减沙作用的观测成果,分析、计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石山区、石质山区的减水减沙定额;以各分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保存面积及规划治理面积为依据,计算出海河流域现状、2010年及2030年的水土保持生态用水分别为26.06亿、42.92亿及71.53亿m3。  相似文献   

9.
植被措施是广东省水土流失区最常用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以石马河小流域为例对不同植被治理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进行野外野测与分析对比,表明不同类型和结构的植被群落与减水、减沙效益之间有较明显的差异。并分析了降雨特征对不同植被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的影响。综合评价了石马河小流域治理后的水土保持效益。  相似文献   

10.
植被措施是广东省水土流失区最常用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以石马河小流域为例对不同植被治理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进行野外监测与分析对比,表明不同类型和结构的植被群落与减水、减沙效益之间有较明显的差异.并分析了降雨特征对不同植被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的影响.综合评价了石马河小流域治理后的水土保持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土保持》1990,(5):20-24
新中国建立以来,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采用水保法计算、水文法校对,1950~1987年,黄河流域各项水保措施累计蓄水量为259.7亿m~3。1970~1987年年平均蓄水量12.9亿m~3,是1950~1969年年平均蓄水量1.36亿m~3的9倍多。38年累计拦泥保土量为70.22亿t,其中后18年年平均拦泥3.12亿t,约占黄河陕县站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t的20%。在所拦的泥沙中,有75%的集中分布在陕晋蒙接壤地区,46%的集中分布在陕北。按措施分析,则梯田(包括条田、埝地)占14.5%,坝地占76.8%,林草占9.9%。文章还对坝地减轻侵蚀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分析了水土保持在减少入黄泥沙中的作用,并指出了开荒、开矿、修路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对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措施对黄河减水减沙作用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泾河、北洛河、渭河 ,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黄土丘陵沟壑区年土壤侵蚀模数达 5 0 0 0~ 15 0 0 0t/km2 。采用“水保法”、“水文法”分析计算 ,1970~ 1996年 ,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水 5 45 6亿m3,年均减沙 2 2 3 8亿t ,每年可为黄河下游减少泥沙淤积 1 5 7亿t。水土保持措施是实现黄河下游“河床不抬高”的治本之举。  相似文献   

13.
利用输沙量平衡法分析了黄河中游6站来水来沙对库区及下游的淤积作用,利用断面法分析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来沙对下游的淤积指标。结果表明,龙门来沙对下游的淤积贡献最大,华县、河津和状头来沙对下游淤积影响较小,而黑石关和武陟来水来沙有利于下游河道的冲刷。通过断面法得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以及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来1.00×10^8t泥沙对三门峡库区及下游河道淤积危害分别为2.50×10^7,2.57×10^7和3.29×10^7t,且粒径越粗对下游河道淤积危害越大。  相似文献   

14.
从黄河下游淤积物粒径变化谈中游地区沟坡兼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学者指出,黄河下游淤积物中,粒径大于0.05mm的粗颗粒泥沙占69%,这部分泥沙在中游黄土中含量甚少,它们主要来自多沙粗沙区的基岩,因此加强易侵蚀基岩区的治理是关键.据最近的分析,发现黄河下游淤积物已明显细化,粒径≥0.05mm的粗泥沙占总淤积量的40%,0.05~0.025mm之间的泥沙约占30%,这部分泥沙来自黄土中的比例不小,因此在中游严重水土流失区应强调沟坡兼治.  相似文献   

15.
<正> 黄土滑坡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分布普遍、发生规模较大的土壤重力侵蚀方式据测算,严重地区滑坡的平面面积可占土地总面积的20%以上,这意味着该地区整个土地面积的20%,不但在滑坡发生过程中往往会有泥流和高含沙径流发生,向下游河道输送大量泥沙,而且在滑坡发生后的许多年中,还使土壤特别易于遭  相似文献   

16.
宁珍    高光耀    傅伯杰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3):38-42
黄河中游河口镇—龙门区间(河龙区间)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近年来黄河输沙量急剧变化,为了识别黄河输沙量变化的原因,基于河龙区间15个流域1961—2017年的输沙和降雨数据,分析了研究时段内输沙模数的变化趋势和突变时间,定量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输沙减少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内15个流域的输沙模数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突变时间集中在80,90年代。降雨减少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增加共同导致了输沙模数的下降,在多数流域,人类活动是导致输沙模数减少的主要因素,80年代后急剧增加的水土保持措施有效减缓了流域产沙。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流域生态恢复及水沙调控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水土保持》1989,(4):14-21
黄河中游地区机械修梯田试验研究,是原水电部黄河水利委员会70年代组织的水土保持重点科技协作攻关项目。经七年协作试验研究和五年推广应用,对不同类型区机械修梯田合理规划设计、经济适宜机修方案和施工技术、机具研制和配套作业,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成果已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和山西省水利厅联合主持通过鉴定。专家们认为,该研究成果在梯田建设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创新,在国内同类研究领域中居领先地位,是突破性的科研成果。该成果已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篇协作研究报告,本刊作了部分删节,其附件——机械修梯田规划设计研究、机械修梯田施工技术研究、机械修梯田机具研制及配套作业试验研究三个专题研究报告,本刊也将陆续摘要刊载。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中游冻融侵蚀的表现方式及其产沙能力评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中游,尤其是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代表的那些多沙区的侵蚀产沙是引起黄河下游河道严重淤积的主要原因。在这些地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是其主要的外侵蚀因素。其中水力侵蚀已经得到比较深入的研究,风力侵蚀也已引起人们的空前重视,而对该区的冻融侵蚀的关注却相对薄弱。实际上,冻融侵蚀对这些地区沟道的作用非常显著。从黄河中游丘陵沟壑区冻融侵蚀的环境背景、作用机理和表现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并根据沟道的岩性特点、沟道侵蚀量大小及对一些实测资料对比,初步认为砒沙岩区的冻融侵蚀量可以达到沟道产沙量的一半左右,最大可达流域侵蚀量的1/3左右。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十大孔兑水土流失危害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内蒙古伊克昭盟境内自南向北汇入黄河干流的 10条山洪沟 (蒙语称孔兑 ) ,流域形态相似 ,沟道比降大 ,上游有大面积砒砂岩出露 ,中游是库布齐沙漠 ,水土流失严重 ,泥沙颗粒粗 ,流量大于 15 0m3 /s时含沙量均在 10 0 0kg/m3 以上 ,暴雨洪水常造成泥流淤堵黄河 ,曾使黄河干流断流 ,危害严重。主要治理对策是 :上游丘陵沟壑区 ,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加强沟道坝系建设 ,拦蓄洪水泥沙 ;中游沙漠区 ,引洪入沙 ,既治沙又减少泥沙下泄 ;滩山结合区 ,大力开展引洪漫地 ,减少入黄泥沙。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中游的砒砂岩区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物中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区之一。该区严重的重力侵蚀,构成了流域产沙的主体,并为水力侵蚀提供了丰富的泥沙来源。1999—2008年在砒砂岩裸露沟谷地段种植的沙棘林保存面积达1 642.86 km2,较好地减弱或消除了产生表层碎屑层的水热条件,起到了很好的拦截泻溜作用。据估算,砒砂岩区目前人工沙棘林平均减少的土壤侵蚀模数(重力)为4 833 t/(km2.a),年可减少土壤重力侵蚀量达741万t,为减少入黄粗泥沙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